《劳动号子》经典影评10篇

  《劳动号子》是一部由戴玉强 / 霍尊 / 萨顶顶执导,音乐 / 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劳动号子》影评(一):劳动号子真是个特别棒的节目

  看得出节目组筹备得相当用心,每首歌都配了跟歌曲对应风格的舞蹈乐团,号子手也会跟调音师对歌曲进行改编,让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劳动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有了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激情,把自己的快乐融入到了号子中去,就像老师说的,土味的幸福是真的幸福。 因为劳动号子非常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更用着不同的语言去演绎,所以有的时候不看字幕有些词语是听不懂的。从前我不喜欢听民歌因为很多时候听不懂,真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感受到歌曲想要表达意境,甚至觉得枯燥。但是看劳动号子时,通过号子录制前的创作和歌手的感受,台上舞蹈团队和号子手尽情的演绎,是真真切切的能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丰富感情,感受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仿佛在翻动一本本中华民族奋斗史,享受一场场视听觉盛宴。 最后想说的是,这些劳动号子,也许没有太高的歌唱技艺,旋律简单并不高雅,也许它细微入尘埃,但也丝毫掩盖不住老一辈人丰富的感情,他们所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个个的节律以画面浮现脑海,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灵魂,去思考,去发现,去欣赏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

  《劳动号子》影评(二):这档节目真的非常有意义

  相比现在五花八门的综艺充斥着各种小鲜肉,已经很难有如此正能量的节目出现了。所有的歌曲素材都来源于实实在在的劳动生活。在这里劳动劳动不叫“光荣”,不叫“伟大”,他叫“真实”和“美好” 曾经因为工作有过与岭南疍家人交谈的机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不“脚踏实地”,“居无定所”,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依靠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在用自己的劳动在创造属于自己生活。所以第一期节目听下来真的有种的感同身受的感觉,王宏伟老师的黄河船夫曲,萨顶顶老师的咸水歌,霍尊的乌苏里船歌,南北完全不同的风格调子。黄河船夫的力量和刚毅,岭南疍家人的微波摇摆,都充满着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幸福感。特别当听到咸水歌的时候,开头节奏缓慢,充满幸福感,仿佛海风轻轻拂在脸上,渔民们在轻轻诉说海上的良辰美景。到后面节奏加快,充满力量积极向上,正是疍家人非常纯粹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生活的澎湃激情。 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个时代与一个往事,就像萨顶顶老师说的,也许不同的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演绎,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怀在传承给下一代同样的东西,那就是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也许就是这个模样吧。

  《劳动号子》影评(三):希望节目做的越来越好

  一开始在豆瓣看见这档节目是有点好奇的,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操着一口流利“广普“的广东人,并不知道何为号子,就好奇点了进来。 点进来发现这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节目,非常的正能量,通过听节目的一首首“劳动号子”,仿佛在阅读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有黄河岸边的船夫,岭南水乡的水上人家等等,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尽管作者与我相隔一个世纪,但船夫们奋斗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眼前,令人动容。 《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者是黄河岸边的船夫李思命。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每日艰辛、无畏地劳作在船上,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霜白;黄沙,将他们宝贵的生命夺走;他们是脆弱的,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是贫穷的,可他们骄傲、他们自豪,因为他们是黄河上的船夫,唯一敢在黄河的浪尖高歌起舞的真汉子!偶尔遇风平浪静时,他们或同船的船夫之间,或相互交错而过的两船船夫之间,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号子手王宏伟老师通过对节奏的把握,歌曲跟场景的融合,用最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当年黄河岸边船工对黄河的热爱,在与大风大浪,在与生活抗争,折射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奋斗,用劳动去创造幸福,全是满满的正能量。 大写的黄河大写的人把黄河的壮阔,生活的艰辛,艄工的英雄一首歌全部表达出来。正像蒙曼教授所说,这首歌值得传唱一百年,一千年。 最后总结,希望《劳动号子》节目越做越好,给我们带来更多正能量的曲子!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

  《劳动号子》影评(四):不错的节目

  不错的节目,光看节目内容还挺意想不到这是广东卫视出品的节目。我作为一个广东人,在这之前从来没听说过“号子”这种音乐形式,了解得不多(也有可能在读书时候的音乐课教材上有提到过,但忘了,音乐课这类课程,大家懂的)在第一期的节目里,感觉切入主题太快了,像广东卫视的观众,大多数应该还是本地人,我觉得大家对于号子这个概念是比较陌生的。站在观众的视角来看,希望在节目的最开始还是要对号子进行一些更详细的阐释。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地大物博,而像劳动号子这种属于人民的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受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南北方的号子风格差异也很大。几期节目看下来,目前只看到了一首萨顶顶演唱的“月光光+咸水歌”,是属于我们岭南水乡地区的号子。对比北方号子的辽阔、豪迈,我可能更钟情于南方号子的这种婉约、绵长。(纯属个人感受,没有挑起地域对立的意思) 萨顶顶的表演让人十分惊喜,改编得不错。一开始的“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就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童年记忆的时候,相信大多数广东人对于这首歌还是耳熟能详的。接下来的咸水歌部分,由萨顶顶演唱,她说是第一次尝试粤语歌,唱成这样也看出来是下过功夫了。萨顶顶的粤语发音并不标准,但不知道为什么却唱出来了一种闽南话的既视感,配上她独特的声线,把这首歌唱出了不一样的风味。 希望接下来能在节目中听到更多用粤语演唱出来的号子,也让更多的本土观众认识到号子这种接地气的音乐形式。此外,这样的节目只在广东卫视播出的话有点可惜了,观众群体有所受限,毕竟节目展现出来的号子是跨越南北的。也希望节目组多加努力,做好宣传,把这样有文化意义的节目输出到更多地方去。

  《劳动号子》影评(五):广东卫视继《国乐大典》之后的又一力作。

  音乐一向是综艺节目中的热门主题,从央视的“青歌赛”开始,到千禧年开端的《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再到如今《中国有嘻哈》、《乐队的夏天》、《声入人心》等等,综艺类节目层出不穷。其中,既有老牌节目逐渐呈现出疲态,口碑大不如前,仍然苟延残喘寻求突破,也有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新节目势如破竹,让观众眼前一亮。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再不努力奋进,实现创新改革,一下子就会被新生代迎头赶上。音乐类综艺节目在近年来的总体趋势大概为从素人选秀类开始,热衷于节目造星,无星可造之后,再到专注回明星艺人领域,在“限娱令”相关政策的管控下,“素人”这类人民群众又再次出现在综艺节目里。 《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一档中规中矩、专注于“号子”垂直领域的综艺节目。准确来说,它是一档综艺性质不怎么强的音乐科普类节目,并且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味——赞美劳动,歌颂奋斗。鉴于号子是一种比较小众的音乐形式(其实它的出身是基于劳动人民这一大众的,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有点跟现代社会脱轨),所以在吸引观众这一块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节目组不仅邀请来了王宏伟、戴玉强这类根正苗红的歌手来助阵,还邀请了陈思思、霍尊、刘力扬、萨顶顶四位青年歌手,此外还有轮流驻唱的飞行嘉宾,强大的节目阵容覆盖了老少两大年龄阶层的观众。 老一辈歌手的唱功自然是无可挑剔,但年轻一辈歌手的表现把号子变得令人眼前一亮,亮点在于他们把个人的特色与号子完美结合在一起,呈现号子的方式与时俱进。经过节目改编的号子,娱乐性和可鉴赏性变得更强。其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刘力扬,她在几次改编中都运用到了电音、摇滚等音乐元素,这是一种比较大胆的二次创作。在专业性方面,节目组邀请来了学者蒙曼老师、作曲家张千一作为时代鉴赏人,为每一次的表演做出解读。在每一期节目中,节目组还会就一种号子类型进行科普,并且邀请民间的号子手到节目现场,给观众领唱,这一点保证了节目的“接地气”,贴近人民群众。 以上可见,《劳动号子》的节目制作是花了心思的。个人认为,该节目好就好在它专注于讨论音乐题材的本身,并且吸取了《国乐大典》的前车之鉴——取消了备受争议的竞选机制。号子起源于劳动,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是没有高低好坏之分的。节目组深究号子本身,做好科普,让这种音乐形式被更多人所了解到,足矣。但如果要想在传播层面实现更大的影响力,可能还需要在娱乐性方面多下功夫。

  《劳动号子》影评(六):劳动意义的角度

  小众又冷门的《劳动号子》可以说是一档宝藏节目了,作为一名95后,居然真情实感 地爱上了这节目。感谢我的爸爸,我在陪他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挖掘到了它。 想起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有人说,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爱唱歌的群体之一了……这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歌手》、《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等唱歌综艺节目近年来都很受欢迎,像《同一首歌》在以前也是很受老一辈的喜爱的。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是一个十分爱好唱歌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时代变迁,大家都如一地懂音乐、欣赏音乐,雅俗共赏。在看电视的时候,就连不善言辞的爸爸,听到了《黄河船夫曲》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了几句。他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好几个历史性的事件,也曾去服兵役多年。因此对于他来说,劳动是有特殊意义的,号子也是似曾相识的音乐。所以他一边看节目,一边告诉我说哪首哪首歌他学过唱过,又一边感叹还是这种经典怀旧的歌好听。 在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劳动号子可以分为民间创作和专业创作两种不同类型。相对于由专业人士后天创作出来的号子歌曲,我更钟情于由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号子。这种音乐是一种野生式的纯粹,质朴却又充满了力量,虽然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复杂的旋律,但简简单单的几句吆喝声、呐喊声,三言两语就能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或期望。即使我生于现代社会,离这种山田河海间的劳动社会已经很远了,但是听着那些民间号子手在节目现场带动观众唱起了号子,我还是有所被触动到。大抵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吧,也是号子予人特殊的共通感。也许正如专业老师评委所说,这种劳动的精神、奋斗的品质是深深烙印在我们中华儿女的骨子里的。 节目有一句口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听老师谈“劳动最光荣”,长大后出来工作了,好像再也没听说过类似的话语,大家都纷纷自嘲着“社畜”、“搬砖”之类的。在当代工业社会,我们很少有机会再像从前一样去山上下地劳作了,但像我爸爸那一代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亲身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时代变换,所以他们偶尔会把“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过苦”这种话挂在嘴边教导年轻一辈。 诚然,父辈过去吃的苦,我们再也不用经历了,但奋斗还是要继续的。在写字楼里上班、在电脑前伏案何尝又不是一种劳动呢?只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让我们不像过去那样卖力气地协力劳作,而是沉默地各司其职。也正如这样,我们不再吆喝,不需要一人领唱众人回应,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劳动的精神、奋斗的意义是永垂不朽的,所以号子的传承也是有必要的。看到节目,我深觉感动,还有人关注着号子这种文化,耕耘于收录民间号子的工作。这档节目的意义不止于将号子发扬光大,更在于通过号子来再次提醒我们劳动的意义。号子精神不朽,奋斗意义永存。加油吧年轻人们,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