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侘寂》读后感10篇

  《日本侘寂》是一本由[日]大西克礼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侘寂》读后感(一):宅到人在宅,再到寂

  侘寂之极简,读懂日本,回归东方,追溯历史之源的同时理解当代日常,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多重层面中,找寻东方文化中的独创理念与内在活力。

  引用这段话其实是想说,我们的文化中不缺乏这样的概念,回归东方,谁最能代表东方,根在中华,只是我们提炼得不够,我们刚刚能吃饱饭没几年。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来提升精神层面。译后记说得真好,“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要达到寂,当我们不再害怕“寂”,而能够直视他的双眼,面对他,才能够感受它的美,才会去享受它给你我带来的乐趣甚至美!颤颤巍巍的又怎会理直气壮的享受一切!

  《日本侘寂》读后感(二):论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是我最欣赏的日本文化精神,因为懂得克制是一切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源头。

  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但难免在以往的经验里找方法,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别人,但这都难以做到真正的改变。

  日本老牌的美学概念“侘寂”,虽然源头来源于中国,但在唐宋期间,中国的审美处于秀外慧中,精致,匀称,奢华的状态,而日本人却是完全另辟蹊径的选择一种老旧拙朴之路,无论从视觉还是精神上都与当时的审美完全不同,道是有了自己无可比拟的力量。

  现代的品牌,无印良品,苹果都真正的得到了“侘寂”的美学精神。

  从8世纪左右开始,“清静”之类的意象开始被运用在日本诗歌的世界里。这种意象一点一点地发展演变,逐渐与茶道中所说的“侘寂”联系起来。日本文化之中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冷静、侘寂这样的意象:朴素、残缺、无常之美,它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这个日本美学的概念颇有禅意。"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为美,强调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侘"就是清静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

  生火、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寂"则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独特创作理论:吟咏苍古,又保持距离,带着游戏的姿态自如游走于日常生活间。

  quot;所谓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性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 而"寂"恰恰是面对审美对象,可以倾心之,但不可以占有之,要做到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

  给你一双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慧眼,物哀,幽玄,侘寂,不少日本文学就像樱花一般,有着寂寥的悲哀美。这种朦胧的哀伤,或许就是一条若有似无的分界线,悲伤却又温情。看似安静却是隐没有千言万语,恰似风平浪静下的暗涌,有时觉得平静也是一种残酷。

  侘寂,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侘寂的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或不规则,简单,经济,低调,亲密。

  《日本侘寂》读后感(三):日本美学的极致解读

  每一个民族的美学都是根植在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上的,日本美学也是如此。日本由于历史上收到中国的影响颇多,因而在美学上同中国美学有诸多共性。共性的存在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美学,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干扰,我们有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美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特征是同中国美学中的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是一部关于日本美学中的,尤其是透过茶道所体现的,“侘寂”的很好的介绍。作者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等角度论证了侘寂一词的来源,并且通过在日本著名辞书《大言海》中寻找与之相近的语词对侘寂一词的词汇概念进行确认。我这里说确认,而不是确定,是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通过其它若干个词来确定与之相关的一个语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是无限的逼近,而不能得到其十分精确的含义。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上利用夹逼准则来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的方法,数学上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就是在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找到一个点,然后通过求这个点两端的函数的极限值来进行确认。如果理论上函数两端的极限值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函数是连续的。语言学借助其它若干个词汇来定义语词的结果的精准度当然是不能同数学上的那个界定相比的。

  同样,我们认为界定一个诸如侘寂这类具有深刻文化和美学内涵的语词是不能采用单一维度的,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因而译者很明确地指出侘寂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寂之声、寂之色、寂之心。简化一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维度就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大西克礼的论证就遵循了这个分类方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大西克礼从多个维度对每一个侘寂的每一个层次都进行了语言学式的论证和探讨。作者认为侘寂是一个不同于寂静、孤寂,也不仅仅是古、老、旧等语汇所能表达的,而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味在里面。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这种认识简单理解为人文化的自然物,因为侘寂的空间和时间表现都是同人的认知密不可分的,而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形成的。

  侘寂集中体现了日本茶道的自然同人文密切混合又存在冲突的两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的本真和寂静,但又不是那种纯粹的寂静,不是那种如水一般的死寂,而是富有生命的灵动之上的一种寂静,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祥和或者安宁、安静。因为祥和、安宁和安静在汉语中表达的是一种富有生命的环境中的自然的本真和寂静。其次,追求的是一种古色和古香,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单纯的对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古老的追求,而是要有一种认为在里面。打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比方就是,喜欢一块经过雕琢和装饰成年老料。从这两个层面来看,似乎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美的追求上面存在一些共性,都是追求极致的宁静和古老。在这两个层面内,将追求推向到一种极致的同时又不去单纯得苛求这种极致,而是在将要到达极致的同时,追求一种谐和和完美,富有生命和灵动的谐和和完美,这样一来人和自然的和谐就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也构成了日本人极致的也是最精深专注的审美。

  日本人独特的这种审美观来自日本历史上那一段平和美好的时光,是在丰臣秀吉突破这种审美强行登陆北韩之前就已经形成,它深入到了日本的文学和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日本人,行事上的谦逊和严谨,似乎也是美学上侘寂的一种生活化表征和体现。日本茶道集中体现了这些审美和要求,茶室和茶具的要求上就是这种美学的深刻显现。

  《日本侘寂》读后感(四):无味之中感悟有味

  

“日本美学关键词”之侘寂(wabi sabi)

侘わび——在阴暗处照亮美;寂さび——从破灭中寻找真。

生于茶道与俳句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句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也是与“物哀”“幽玄”并列的三大美学概念之一。

  “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为美,强调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侘”就是清静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生火、烧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

  “寂”则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独特创作理论:吟咏苍古,又保持距离,带着游戏的姿态自如游走于日常生活间。“所谓‘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牲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而“寂”恰恰是面对审美对象,可以倾心之,但不可以占有之,要做到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给你一双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眼”。

喜多川歌麿 《蛙》

  《日本侘寂》收录日本现代美学大师大西克礼研究“侘寂”的美学开山之作,其运用西方哲学思辨方法,站在现代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的立场,爬梳了“侘寂”的起源、概念及在日本不同领域的应用,创新性地阐释日本文化内核,赋予它以现代性,是一部重新认识与感受美的艺术经典。书中还特别收录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创作理论原典,还原历史语境,便于对照阅读,中文简体版独家译出。

重新发现美的一双眼睛

  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侘寂”中孕育出东方独有的美学观,进而成为影响当代建筑、摄影、平面设计、时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原点思维。

  古典俳人之所谓“审美眼”,即在寂静中听出大音,在束缚中见出自由,在逼仄中见出宽阔,在单调中见出丰富,在古旧中见出鲜活,在简素中见出绚烂,在平淡中品出滋味,在不美中找到美。其化入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便是学会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于无味中体味有味。

  从原研哉、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再到杉本博司,众多的日本艺术大师皆深受“侘寂”理念之影响。从极简的MUJI之白,到杉本博司镜头下空寂的海,从静默的枯山水,到古朴的手工陶器,“侘寂”的宇宙既包罗万象,又无限简单。是禅茶一味,也是一期一会,是日本审美文化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正如大西克礼所预言的,“古老的事物,也是最新鲜事物。”

  理解“侘寂”,获得影响日本当代各个艺术领域的原点思维与终极答案。

  茶几上的那本“侘寂”,青岩上的一只蝉,让我们在无味之中感悟有味,不妨陷在寂静里。

  购书连接:

  京东自营(独家附赠京东定制便签本): https://item.jd.com/12706844.html#crumb-wrap

  当当自营:http://product.dangdang.com/27942241.html

  《日本侘寂》读后感(五):侘寂——了解日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透着“侘寂”的封面设计日本美学入门三部曲

  这本书,很喜欢。

  透过文字,仿佛更理解了冈仓天心,还有日本文化和民族审美。

  这本书,为全世界认识日本审美文化乃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入口和聚焦点。

侘寂——日本文化和审美的精神内核

  书中,无时无刻不反复叮咛精神内核,从庭院枯山水、禅茶花器到着物,

  天下皆有情,草木、器物道具,各有各“情”

  感天地万物“情”,是为人的本源,如不能感知,注定“无情”,也不算得活在这世上。

  寂乃风雅之体,即便身穿千层绫罗,也不忘一层寂。如无精神灵魂做底,活得再复杂也无趣。

  通读全书,侘寂渗透日本文化和审美态度,这既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又源于且脱离不了“漂游于虚实间”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又有大和自由洒脱的民族审美意识。侘寂,在日本文化里,无处不在。

  侘寂之美,是生命意识在自我所处的由近及远的环境中的体现、在喜爱及所吸引的器物、事物及人脉关系上的凸显。

  在日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侘寂的思想和影子。

  侘,不是逃离和躲避,而是从清寂环境通往优雅心境的过程,更好地感知美与快乐。

  唯有以心感知,用“审美眼”和“寂心”来看待万事万物,“化腐朽为神奇”、化丑为美。

  把大众日常从底层、卑俗中提炼升华,将最日常、俚俗的事物审美化,从世俗之“风”中见美。

侘寂——理解日本古典艺术美的钥匙

  物哀、幽玄、侘寂,日本三大美学内核概念,就如作者所言,犹如从花开、结果到落叶的三个阶段。侘寂,是旧新的起承转合,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由盛及衰的象征,是审美的境界和态度。如果用季节来形容,那一定是秋末冬初。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实质和本体,也是理解大和民族精神内核的关键。比如“无声胜有声”的“寂声”,日式茶道、建筑、服饰、俳句处处透出不衰时尚的古雅“寂色”,从独立自在到自由释放的“寂然独立”人生状态。那种悠哉游戏、不偏执、不痴迷、不胶着的“度”才最难得。“抽身又浸入”“刚刚好”的“适度”,或许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了。

  曾一时间,这股寂风引领着全世界都兴起返璞归真的审美潮流。从“古老”“陈旧”的事物中寻捡出生活累积、时间沉淀,使其与人类生命、生命体验不可分割。带有生命积淀色彩的思想渗透日本艺术审美和全族文化,带着超越性、无限时光性、坚韧性遗世独立,源远流长,正应了那句“最古老陈旧的,也是无线新鲜的”。

  书中有很多日本文化的“隐规则”,可以帮助对日式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更深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比如写少避老,

  Tips:关于侘寂的本质

  书中不乏心动的俳句,

  “古老池塘啊,一只蛙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

  “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

  “倚靠在这房柱上,过来一冬天啊”

  在这些俳句里,动静所达成的审美张力与和谐统一,即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世界与人关系的本质,即“侘寂”的本质。简单的创造对应的是无限的生命张力,这是对生命的觉悟。

对当下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启示

  透过本书,大体可以理解日本文化精神了。书中提到了我们所熟识的日本名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都透着“寂”的精神状态,提倡要使主体在对象之上保持自由游走、自由漂游的状态。在日本文化里,沉溺、痴迷、胶着于美,是非常可拍的事情,要么毁灭、要么奴役、要么牺牲,无法创造和守护。心执着于物,便会丧失本心本情。

  物欲横流的当下,居于享乐,很难体会“寂”,唯有居于“寂”方能感知享乐,正如各务支考所言:一个沉溺于纸迷金醉、声色犬马之乐的人,其结果往往是走向快乐的反面。物质过了头,也就没有美和快乐所言了。

  摆脱物质、人情与名利等社会性束缚,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洒脱。

  .s:书中耐心寻味的趣点

  比如,对电影好坏的评价“电影,以余味定输赢。”

  艺术家的眼光——“浪漫的反讽”,即一边遗世独立,一边又否认所有。

  ......

  书里有趣的点,实在太多,写起来发现收不住了,喜爱日本文化,对日本审美保有好奇心的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入手了,力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