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吵啦的读后感10篇

  《太吵啦》是一本由[美] 安·麦戈文 /著 / [美] 西姆斯·塔贝克 /绘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吵啦》读后感(一):对比,让人更易看清事实

  日常生活中,床吱扭吱扭响,我们会觉得太吵了;地板嘎吱嘎吱,也够吵的;烧水壶“嘶嘶”的鸣叫声,太吵了;就连树叶落在屋顶上沙沙作响,也会让人觉得受到干扰,甚至烦躁。

  美国著名作家安·麦戈文和著名艺术家、童书作家和插画家西姆斯·塔贝克联手打造的绘本《太吵啦》讲述了一个幽默又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故事里一个叫彼得的老爷爷就是这样的,他特别怕吵,上面提到的这些响声都让他烦恼,他抱怨房子里太吵啦,所以去找那个有智慧的人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智者让彼得先后找来一头母牛、一头驴、一只绵羊、一只母鸡、一条狗、一只猫放进屋子里。可想而知,屋子里不断增加新的动物,新的叫声:奶牛来了,哞哞哞;羊来了,咩咩咩;母鸡来了,咯咯咯;狗来了,汪汪汪;猫来了,喵喵喵……房间里越来越拥挤,也越来越吵……老爷爷的房间成了动物园,大家齐声演奏FARM CONCERT。老爷爷彼得再也无法忍受,他去找智者,智者让彼得把找来的那些动物都放了。结果,世界归于安静,只有床吱扭吱扭响,地板嘎吱嘎吱。彼得却无限感叹:“多安静的声音啊。”他终于可以享受一个非常安静的梦了。

  事实上,经过一番折腾,他的房子真的比刚开始时更安静吗?当然没有,其实还是原来的样子,变的只有彼得自己的感觉。他之前觉得吵,不适应,后来加了那些动物,声音自然就嘈杂了,当动物们来了又离开时,相比而言,房间内就安静了许多,这之是相比动物们在时,而相比动物们到来之前,声音并没有改变。这样的感觉的产生,是因为对比。有动物时和没有动物时的对比,让彼得感受到安静的声音。

  这真是一个幽默又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那个有智慧的人,真的是一个智者。他看似让彼得折腾了一番,其实就是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强烈的对比,以巨大的差别来改变彼得的感受。很显然,他达到了目的,他提供的这个办法很有效。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用最终的结果来检验办法的成败,让事实来说话,而不要让所谓的理智来说话。

  这本绘本引进国内后,由阿甲老师操刀翻译。图片色彩变换不大,文字上重复的句子和话语比较多,还有各种动物的叫声拟声词,那些喜欢动物、喜欢叠音字的小朋友应该会很喜欢。家长带孩子读时,可以和孩子分角色表演。

  《太吵啦》读后感(二):读完这本书,你就发现世界很安静

  自从生了孩子后,就觉得家里没静过。

  孩子的啼哭和欢笑,充斥着整个房间。一个人带娃的崩溃和压抑,无处不在,它们似乎在大咧咧地显摆,逼迫我发出无声的反抗。我该怎么办才能把烦闷拒之门外?思考无用,唯有读书,才可以让我冷静片刻。

  抓狂时刻翻到安·麦戈文的《太吵啦》,由西姆斯·塔贝克绘画,阿甲翻译的绘本。这是给孩子的读物,讲述了彼得从感受吵到静的故事。

  故事很简短,甚至还有很多重复的句子,不过,看完之后,发现文字呈现出来的意义远比文字的字数有意义。

  床在吱扭吱扭的叫,地板在嘎吱嘎吱的响,风吹得树叶沙沙的唱歌,水壶烧开了,在嘶嘶的鸣笛,彼得觉得太吵啦,这些吵闹就如同平日生活里的小烦恼,当我们的思想局限于矛盾之中,就难以走出来,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无情的摧残,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在困恼的路上,彼得找到智者寻找答案。智者让他养牛,养驴,养绵羊,养母鸡,养小猫,养小狗,家里面充斥着各种的声音,彼得不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吵,他越来越烦躁。于是他又找到智者想讨一个说法。智者让他把这些动物全部放了,当他把这些动物都放了之后,他才发现原来床吱扭地板嘎吱树叶沙沙水壶嘶嘶的声音都变的这么微不足道,彼得终于安静下来。

  世界终于安静了下来,于是彼得上床去睡觉,他做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梦,安静等于踏实,踏实等于稳定,在一个相对舒服的环境里,你就会觉得人生有意义,这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原来安静是因为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感受转变造成的。人在遇到困境的时候,需要变换一下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也许变换思维,你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如果智者给彼得讲道理,他未必能听得进去。同理,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给他讲道理,劝慰他,语言的力量轻乎其微,换种方式,在实际行动中,他才能理解困境是需要由内到外的打破,冲出重围,思想方能解放。

  在这个故事中,发现智者告诉他的办法比直接给他讲道理管用。做比想重要,改变比固执己见重要,人应该在环境中了解自己,改变自己。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生长过程。在同一个容器里,加入许多不同的元素,吸收和接纳,排除和释放,色彩斑斓,才是本真的宁静。

  浮华喧嚣的闹市中走一遭,回到家抱着孩子的踏实感,大概如同彼得安稳的睡梦一般。家的吵闹是温馨的声响,它吵着你的耳朵,实则是告知你有家的快乐。当我接受既定的现实,变换思考方式,闹中取静,独享吵的乐趣。

  《太吵啦》这本书有着精致的硬皮外壳,内页是一页绘画,一页文字的形式,触感细腻,配得上颜值担当的称号,书里有着一股自然的香气,质量算是上乘之作。在内容上,它虽然是只一本短篇的童话书,但是他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足以让我们思考一生。

  《太吵啦》读后感(三):看似“诡异”的方法,却蕴含着大智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令人折服,他住的村子里,有一个很烦恼的老爷爷,老爷爷觉得自己的家“太吵啦”。令人头疼、耳鸣、无法入睡,谁来救救他,于是,他去找了“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绘本《太吵了》。

如果,他没有去找大智慧

  老爷爷叫彼得,他住在一个很古老的房子里面,家里的一切都会发出糟糕透了的声音,床吱扭吱扭,地板嘎吱嘎吱,风吹大树的叶子,也是沙沙——沙沙——沙沙,讨厌的烧水壶也在嘶-嘶-嘶的冒着热气,这一切,简直“太吵了”。

  他没有去找“大智慧”,他依旧只是在烦恼,床、地板、叶子声音、烧水壶,这些令他难以接受的声音,真的,痛苦极了。

  受不了了,他去找了“大智慧”。

假如,他没有按照大智慧说的来

  彼得爷爷找到了正在看书的大智慧,“我家太吵了,怎么办”?

  “弄一头母牛来” “哞——哞——”

  “弄一头驴来” “嗯——啊——嗯——啊”

  “弄一只绵羊来” “咩——咩——”

  “弄一只母鸡来” “咯咯咯,咯咯咯”

  “弄一条狗来,再去弄一只猫” “汪汪,喵——汪汪,喵——”

  太吵了,太吵了,我告诉你是太吵了,不是太安静了,弄这些令人更烦躁的动物来,有什么用,他没有听大智慧的,什么动物都没有找,他依旧只是在烦恼,床、地板、叶子声音、烧水壶,这些令他难以接受的声音,真的,痛苦极了。

  虽然疑惑,但他还是找来了母牛、驴、绵羊、母鸡、一条狗和一只猫,不明所以,更吵了。

你明白吗?

  我相信,你和彼得爷爷存在相同的疑问,问题的症结明明是“太吵了”。

  “大智慧”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智慧,弄了一群吵吵闹闹的动物,又吵又麻烦,真令人痛苦。

  彼得爷爷来抱怨:我都要疯了。

  智慧爷爷说,听我的。

  彼得爷爷放了驴、放了绵羊、放了母鸡、放了狗、放了猫,耳边的“交响乐”消失了。

关于这本书

  安·麦戈文美国著名作家,作品有《石头汤》《太吵啦》《盒子里的女士》《祝我生日傻傻快乐》等,西姆斯·塔贝克美国著名艺术家、童书作家和插画家,以《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获得1998凯迪克银奖,《约瑟夫有件旧外套》获得2000年凯迪克金奖。两人合作的作品,幽默、反讽、天马行空的怪诞,故事的结尾,让人突然明了。

  《太吵啦》是老爷爷的烦恼,在作者的作品里却让我们觉得很好玩,小朋友可以知道树叶沙沙,水壶嘶嘶,床吱扭吱扭,地板咯吱咯吱,还有小动物们的叫声,很有趣的绘本,仿佛自带声音,充满幽默,看似很无厘头的一些意见,在谜底揭开的那一刻,恍然大悟。

  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彼得老爷爷觉得没那么吵了呢?

  《太吵啦》读后感(四):当“终点”又回到“起点”,为什么彼得就不再觉得“太吵啦”呢

  床吱扭吱扭,地板嘎吱嘎吱,树叶落在屋顶上“沙沙”的声音,烧水壶“嘶嘶”的鸣叫声……确实也够吵的。

  那么,想要安静的彼得是怎样解决了这个烦恼的呢?

  由美国著名作家安·麦戈文和著名艺术家、童书作家和插画家西姆斯·塔贝克联手打造的绘本《太吵啦》就讲述了一个幽默又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一位名叫彼得的老爷爷抱怨房子里太吵啦,所以他去找那个有智慧的人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智者让彼得先后找来一头母牛、一头驴、一只绵羊、一只母鸡、一条狗、一只猫放进屋子里——可想而知,屋子里只会更吵更乱。就在彼得觉得自己受了愚弄而生气的时候,智者又让彼得把找来的那些动物都放了。结果,彼得觉得:“多安静的声音啊。”而且,他还可以享受一个非常安静的梦了。

  (一)

  那么,经过彼得的一番折腾,他的房子最终安静下来了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还是原来的老样子,什么都没有改变;唯一变了的只有彼得的感觉。原来他觉得吵,处处不适应;后来加了那些动物,当然声音就更为嘈杂了。然而当动物们都离开了的时候,屋子里还是原来的声音,但在彼得这儿,有动物时的那个更乱,比起没有动物时的感觉,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等于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二)

  看似一次白折腾,其实却未必。至少,为了解决“太吵啦”的烦恼,彼得确实努力了一把。而且彼得最后也确实很满意,也能够感受到安静的声音、享受一个安静的梦了——尽管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

  这个“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是读者们看到的。在于彼得,无论如何,他不觉得是这样,他觉得自己达到了目的,肯定也很感激那个有智慧的人。

  这就足够了。真相有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三)

  但无论如何,那个有智慧的人,还真的是一个智者。他看似在让彼得白折腾,其实就是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强烈的对比,以一个巨大的悬殊差别来改变彼得的感受。很显然,他达到了目的,他提供的这个解决办法很有效果。

  很有效果的办法,当然算是一个好办法,也符合智者的身份。

  而读者,也千万不必因为其实前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而觉得那个有智慧的人是在愚弄彼得,而觉得彼得其实是受到了蒙骗。

  要知道,虽然看似白折腾,其实账并不是这样算的。重要的最后的感受与结果。比起彼得的满意来说,前面的一切“白折腾”显然都是非常值得的。

  (四)

  所以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用最终的结果来检验办法的成败,让事实来说话,而不要让所谓的理智来说话。

  有些事,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它就是那个样子的。

  《太吵啦》读后感(五):用双手堵住耳朵,能否远离太吵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生活的空间太吵,你会怎么办?

  在森林里,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叫彼得,他独自居住在一间很老很老的老房子里。可是最近他很不开心,因为他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让他不胜其烦,不堪其忧,因此愁眉不展,终于忍无可忍。

  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那是不可能的!他决定离家去村子里找一位有智慧的人寻求帮助。彼得顺利找到一位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智慧之人,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正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书桌四周的书籍散落一地。

  彼得问有智慧的人:“我该怎么办?我的家太吵啦。床吱扭吱扭,地板嘎吱嘎吱,树叶落在屋顶上沙沙沙沙,连烧水壶都会鸣叫,嘶嘶嘶嘶……”

  有智慧的人给彼得的建议是,让他分别弄来一头母牛哞哞哞,弄来一头驴子嗯啊叫,弄来一只绵羊咩咩咩,弄来一只母鸡咯咯咯,还有一只猫和一只狗……

  可想而知,彼得不但没能解决自己的麻烦,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吵闹之中。

  这个故事来自安·麦戈文和西姆斯·塔贝克合著的绘本《太吵啦》。作者用荒诞不经又智慧幽默的语言和质朴但色彩鲜明饱满的插画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充满节奏感和趣味性的故事。

  世界的奇妙之声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彼得那充斥着各种声音的吵闹的家,那些自然之声在彼得看来是一种巨大的困扰,它们并不美妙,而是如噪音般的吵闹。你肯定会觉得彼得有点小题大做,这要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彼得的家哪里算得上吵闹,完全是一处宁静之所呀。因为城市的嘈杂远胜于乡村,乡村在都市人心中简直就是宁静的世外桃源。何况是彼得居住的森林?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当年也觉生活吵闹,朱自清也说,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每天都有大量的声音充斥在我们的耳边,也不乏无法忍受的逃离者。这源于成年人司空见惯后的无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什么都是新奇的。当然也还得看他听到的是什么。

  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原野的一切声音都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当它们同时奏响,就是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乐。自然的纯粹之声不是有意的打扰,而是我们成年人太过于计较。缺少一点童趣之心去感受和理解,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拒之门外,或许是成人世界最大的一个失误。

  带来改变的改变

  彼得在智慧之人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宁静,成功地睡了一个安静的觉,做了一个安静的梦。但读完故事的你会发现,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改变,他的床依然吱扭吱扭,地板仍旧嘎吱嘎吱,树叶落在屋顶上的沙沙沙沙,以及烧水壶的嘶嘶嘶嘶根本没有消失。那彼得的宁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其实源于一场剧烈的对比。比糟糕还糟糕的是更糟糕。智慧之人什么别的话都没说,只是不断的给彼得建议,让他往自己家里增加新的嘈杂声音之源。

  伴随着母牛的哞哞哞,驴子的嗯啊叫,绵羊的咩咩咩,母鸡的咯咯咯等一系列声音,彼得终于爆发了,当他觉得自己受到愚弄、万分气恼的质问智慧之人时,智慧之人只是淡淡的回应了他一句:放了它们即可。

  在此种重型反差下,彼得顿觉自己的家无比宁静,之前那些使他困扰的噪音突然变得亲切,甚至有点可爱。彼得用一场灾难性的毁灭换来了想要的宁静,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彼得虽然什么也没改变,但是他的心境和感受已悄然发生变化。

  所以,别让僵化的思维方式禁锢你的生活,用双手堵住耳朵的笨办法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