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在巧妙处

  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言文字运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包括字词句的学习、文学文化的熏陶、经验方法的获得,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语文教师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发展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不过,语言文字训练不是单调地重复训练,为了应付考试翻来覆去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为了“仿写”而仿写,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

  不过,虽然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是没有引起老师们足够的注意,课堂上重理解轻表达的现象很常见,在“文章讲了什么”上做过多的纠缠,忽视文本的语言形式。学生学来学去,没有学到什么,读不懂一篇文章,不会说一段连贯的话,不会写作文,这是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认为,课文是学生学习言语的典范和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审视文本,去理解这个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需要教师深入文本,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找到练的方法,抓住练的时机,练出实效。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这一课程目标的。

  一、 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在实处。

  对于每一课的生字,我会挑几个难写的字来教,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然后再用钢笔一笔一画地写三遍,记住字的笔顺和字形。有时还需要指出其形近字加以区分,如学习了“籍”这个字后,我接着写了“藉”,请同学们识别,在这样的日久天长中,学生积累了一些写字的方法,并且扩大了识字量。

  二、阅读教学中,抓住句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表达的好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让学生体会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再去掉这两个关键词,比较读一读,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通着这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到“完全、彻底”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朗读读出来。 三、抓重点词,练习说话,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同样这一课的第三自然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作者用了一些关联词语把句与句联系起来,体现出议论工整严密的特点。我让学生把关联词语划出来,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话,学生通过说话体到句和句之间前后的联系,同时明白了这些关联词语在文章中的妙用。

  三、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

  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补充了周总理为国家日夜操劳的资料,并和学生一起读了《一月的哀思》这首诗,学生内心积郁了浓浓的情感。我对学生说:“大家请看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正在台灯下工作的情景。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用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学生开始写起来。我让孩子们在上面的空白处写一两句话就行,没想到,学生写了很长,把空白处写满了,又接着往下写起来。真情动人,发自肺腑。 《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们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了《乐陵的春节》。这样的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达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