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一):人生贵适意

  翻开《心守一事去生活》,想找一个答案。最近陷入了不愿意上班的困局,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单纯的不喜欢上班。被琐碎没有尽头的工作裹挟,流于形式的会议铺天盖地,用心付出的努力不被重视,工作前景不敢展望。无数次焦灼难耐,扪心反问:你要的是什么?你又做了什么?你一直抱怨,自暴自弃有用吗?日子抽打着我想陀螺一样,一直不停旋转,我停不下来,也不想继续。跳出舒适圈,找到生活的方向!

  梁实秋,生于北京,1923年8月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一度偕妻子旅居美国,1974年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梁实秋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从他的这本生活美学系列丛书中,可见起对文学的领悟和见地的独一。

  散文写的好,可见一个人的功底和阅历。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的反思与思考,归结为文字总能发人深省。关于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家庭的教化,自我的约束,都是习惯好坏的主导因素。习惯养成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形成了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每日忙碌,却也迷茫,似乎成为了被生活裹挟着往前奔流的小舟,飘荡沉浮,找不到着力点,也看不到方向。 就生活本身而言,酸甜苦辣,坎坷起伏,我们无法掌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的内心,在有限的空间之内,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正如梁实秋老先生展现出的生活态度:我的生活也许不曾取悦我,所以我创造了一种生活!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二):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是作者一种达观的生活追求,或说生活状态。梁实秋,在我出生后不久,这位便文人陨落了。但三十年后,仍能够从他的一系列书籍中汲养,从他的生平中看到人生导向。很羡慕于这样的心境,所以一直在追寻,从雅舍集开始,他谈吃、谈戏、谈书、谈花鸟鱼虫,谈生活里的一切。然而我们并不能从这里窥见了他的全部。莎士比亚巨著,又是另一种高度。一个有积淀的大家,总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从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写意的生活,还能够从字里行间学习到大家风范,运笔技巧。虽然从主旨看我们似乎不适合谈论此类匠心,但能够从大师身上学习到任何优点,都是乐见其成的。对学问的研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熏陶。

  从花开始,海棠、玫瑰,然后是小动物,那些生趣,总是能够轻易的打动我们,使我们醉心向往。个人比较喜欢后面的部分,有关书、戏、茶、话,喜欢稍微文艺点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喜欢,虽然不见得有多通透高端,只是爱好,便好。看到自己的这些喜好,也是大家们的钟爱,觉得便是对的,可以坚持,有些人云亦云的嫌疑哈。然后是梁老的学问一谈了,

  梁老的文字是朴实的,灵动的,感情丰富的,很是喜欢这种感觉,觉得他的散文就是适合在一种娴静的时光里,手握香茗,听着花语鸟鸣,满眼焦红翠绿,身心的一愉悦,精神的慰藉。这样的文字就是适合配上合适的图片,互为参照,个中趣味。

  如今生活的洪流,汹涌猛烈,人们开始应接不暇,这番另类的多姿多彩的时间,让很多人有些消化不了,看着着急。似乎现在的各种存在,都已成为合理,只是让人有些弄不明白究竟合理在哪里?!人们每天脚步匆匆,来往应酬,灯红酒绿,中西混杂。衍生、派生、杂生出了太多的内容,我们不敢叫那些是不入流,因为支持者甚众。我们只能尽量的保持着本心,也或许我们被叫做古董。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速度快得我们要跟不上他的脚步。是不是有一丝惧怕?有一丝迷蒙?未来的岁月人们要何去何从?静下来,然后用发展的眼光,承认历史,正视现实。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三):功名总被风吹雨打去

  今人读梁实秋的散文,总是感觉挺好,似乎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消遣,或是养花,或是训猫,或是读书,或是著文,虽然是忙忙碌碌,但从来不紧紧张张,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得很清楚,既没有游戏人生的无奈,也没有正襟危坐的庄重,有的只是随心所欲的豁达。 《心守一事去生活》守的是什么?守得是虚名,还是实利,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其实我们的生活经验误导了我们,其实他守的是生命的本真,也就是快乐,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看惯了风花雪月,也就不再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安了,就进入了不惑的年代。 《群芳小记》让我们读懂了一位真性情的君子,本文是以“老子爱花成癖”作为引子的,尽管其明白赏花育种要趋着自己身体强壮时进行,但是其对自己这一雅好仍然保持着清醒与镇定,他绝不会让自己成为鲁迅笔下的“吐两口血,扶着丫鬟,到阶前看秋海棠”的境遇,也许对于所爱之花,他是愿意付出生命的。何谓群芳?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海棠的风姿态艳质、含笑的早宜冠挂、牡丹的国色天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辛夷的“润户寂无人”、水仙的金盏银台、丁香的“乱结枝犹垫”、兰花的“乐于数展夕”、菊的“怀佳人兮不能忘”、玫瑰的“浓艳尽怜胜彩绘等等,对于每一类花不仅有心得,而且能做到引经据典,说出自己与古人的通灵之处,这是今人写作所不具备的,今人太过于矫情做作,亦或急功近利,是做不得如此的慢功夫。对于每类生物的描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以见证的是,岁月的影子总是可以经得起风吹浪打的。 除了静物的花、树之外,梁实秋对于动物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笔下的猫猫狗狗,都是心中有爱,足下有情的,每一个举动之后,本是没有意义的,但在于“闲人”梁实秋看来,却是讨巧之举,其实人与动物的和谐,自古亦然,正如美就是客观存在,我们缺少发现而已。读梁实秋的散文,我们还应该看到自己读书之少,很多生僻的典故,被梁公信手拈来,化俗为雅,并非“四足书橱”,却能让我们深谙读书与生活的关系,像今人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以读书为要挟以博取功名的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四):心守一事去生活

  某天闲来无事看见一段话,大概列举了一系列所谓深情的人,发妻亡故后还是立刻再娶,梁实秋是其中之一,其他如苏轼、徐志摩、梁思成等都比较熟悉,便对梁实秋的故事感兴趣了。恰好又见《心守一事去生活》这本书,忍不住想看看。这一系列书,从名字来看都特别安静、从容,仿佛看透人间琐事,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封面设计也十分岁月静好,从外观来说,确实很赞。

  全书一共分四个部分,有梁先生生活琐事,小猫小狗花花草草,也有梁先生对身边朋友的看法,其中部分内容还是挺有趣的,确实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乐趣。然而细细体味,又有不同感受。

  不知是过度敏感还是八卦嗅觉太灵敏,正文第一章变有些奇怪,赏花便赏花,何必吐槽鲁迅赏花?文章名为《菁清喜欢和我共同赏花》,原以为会谈论到梁先生与这位27岁年龄差的第二任妻子日常,不想第一段便牵扯出鲁迅,韩菁清反倒出场晚过鲁迅。然简单提及之后便是各种花卉前世今生,似乎是奔着科普来的,略有失望。从花草到狗到猫,即是全书第三篇,韩菁清篇幅仍有限,且鲁迅再次早于韩菁清出场,梁先生再次吐槽鲁迅驱逐猫叫。再下一篇才开始频繁出现韩菁清身影,谈到一些日常琐事,至此才对梁先生的日常生活有了初步认识。

  书中除了开篇文章对鲁迅暗讽,更有诸多对穷苦人民的不屑一顾。如劣势沙发忐忑不安,“像这种种的沙发,放在屋里,只能留着做一种刑具用”;如对杂乱豆浆小店的排斥等等诸多小事件,处处透露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感关上便令人十分不适:并不是每个人都懂的沙发礼仪并买得起沙发;小店只有生存之道,实在没必要吹毛求疵。

  第四部分是类似人物传记的内容,里面能简单了解各人生长背景,与梁先生的相交点在哪里,也可以窥见梁先生日常生活。

  如果说林清玄的散文让人看了豁然开朗,心胸无限扩大,那么梁实秋这本散文集,读毕却有些沉重。沉重于梁先生对鲁迅的攻击(如果能称得上攻击),这攻击难免有些戾气;沉重于梁先生的“敢说”,敢于忽视社会当时价值观,直接描述内心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

  整体来说,不赞成对“对手”明显暗讽,欣赏和佩服不顾主流价值观直接表达自我的勇气。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五):用心生活 & 用情感动

  冲着散文大家梁实秋的盛名,我最近正热切地投入到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推出的“梁实秋生活美学五书”的痛快畅读中。

  在这套系列丛书中,它包含了《人生不过如此而已》,《闲暇处才是生活》,《简单 安静 从容:像梁实秋一样雅致生活》,《心守一事去生活》和《人生有味是清欢》这五本的组合引领着我们共同徜徉于梁启超勾绘下的用心生活点滴。正如编者推荐的,阅读梁实秋就是为了生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感知梁启超用平淡真挚抒写下的人生百态,用润物细无声的言语展现美的细节内容。

  于《心守一事去生活》这本分册,它与其他几本分册保持着相同的编辑汇总风格。朴素清新的封面,别致淡雅的图文分享,结合一如平淡之下见真的散文正文----尽管人人都知晓梁实秋的大名,任谁又能如此真切地感知着一个真切生动的,实实在在的一届凡人呢!盛名只是他的文学光耀,而文字则是真实无欺地折射出他的人格品行。不是那样犹如圣人般地高高在上,有的只是朴实无华下的真实存在。读着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我没有太多的压力感。仿佛就是倾听着一个平易近人的老者人生感悟。《心守一事去生活》便是他最为质朴生动的提炼:用心生活 & 用情感动。所谓的生活,其实本就不过如此。

  细细品读这本书,我觉得对于我们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浮躁的心灵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平复作用。透过这些随笔似的散文,我们可以放下原本的焦虑,更真切地领略原本忽略了太多的生活美景。当你我用心去品味,我们无疑可以欣赏到人生旅途中无尽的精彩。为人处世,待人之道,懂得欣赏等等。

  众多的篇幅中,我觉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其中一篇围绕“习惯”展开探讨的散文。养成好习惯: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习惯人人皆有,奈何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梁实秋通过例举”早起“,”重礼节“,”节约时间“,”吃苦耐劳“等等的习惯展开,最终将全文的重心推向了具有哲理性的总结。好的习惯千头万绪。但是我们唯独最不能忘记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习惯成为自然,那么我们的生活必然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圆满递升了。

  不得不说在《心守一事去生活》阅读之中,我们不断地走近着梁实秋的真情实感。借由着家长里短般的生活际遇见解,我们领悟着文字背后流露下的悠然智慧。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六):心守一事 只为深爱

  《心守一事去生活》是一部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合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在这一版中收集了梁实秋先生的38篇散文:从代序喝茶一篇开始,到衣食住行,到花鸟鱼虫,到诗书画报,到散步游泳运动,到照相旅行观光,到对老友的追忆。看得出梁老先生的爱好极广,也看得出梁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若不是热爱,生活中这些琐琐碎碎,常人看来俗之又俗的小事,何以在梁老先生简洁生动的笔下透出那么一股着洒脱,折射出那么一种智慧。就象林语堂所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 梁老先生如此博爱。书名为《心守一事去生活》就如此耐人寻味。心守一事,或者是说,无论如何人得内心必须要有一个信念,才不至于终日里如同浮萍,如同柳絮一样,飘忽不定,日日不知其所。心守一事,或者是说,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应当心中只有这一件事,而不可手头在干一件事,而心中却惦念顾及其它的事。心守一事,或者是说,心要简单些——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如这书封面上的一句“最好的日子,是用心在一事一人,简单即快乐,少却有力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惟愿自己能象梁老先生一样躲得开种种诱惑,避得开自己内心的贪欲,做到心守一事;象梁老先生一样“雅致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平淡,自由,快乐”。 在“学问与趣味”一篇中,梁实秋先生阐述了他对趣味与学问的认识。简而言之为:“在初学的阶段,由小学至大学,我们与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我们在求学时代,应该暂且把趣味放在一边,耐着性子接受教育的纪律,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实的材料。学问的趣味,留在将来慢慢享受一点也不迟。” 我很欣赏梁老先生的这个观点。学问须得有根底,且根底要打得结实,牢固。初学阶段的各科都有各自的重要性,难分伯仲。若非要顾此失彼,梁老先生认为:那大约是因为懒惰与任性“使人自甘暴弃”而且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求学问,学本事,本来就是一件苦事。尤其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只有打好根基,在学问上更上一层楼,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恐怕那时,方得感悟到学问中的百般乐趣吧。 这是38篇中,最令我有所悟的一篇。我将以此篇鞭策自己。心守一事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吃苦的精神求学问。并愿有一日可以体悟到学问中的趣味。 《心守一事去生活》中每一篇,读来都如同和一位邻家大叔叙家常,易懂,幽默还不乏智慧,让你开卷有益。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七):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认真二字,太普通了,普通到现在的人都不把它当成夸人的词语了,甚至,用到的场合也变得更少了。

  成功这件事,不过是一点运气,加认真二字。

  梁实秋的生活态度中,认真是很显著的特点。认真,跟专注,跟执着,跟专一,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实,在生活中来表达,都是在表达一个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对生活要有投入感,对待生活,对待自己,要保持专注,心守一事。

  从一件事中享受一件事的快乐,做一件事时保持一件事的专注。“从一而终”现在是一个被批判的词,但在对待生活,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时,就是讲究,一件事只要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做到结束,认认真真地做到最好。

  说到底,对得起生活,对得起自己。

  梁实秋是非常认真的人,这从他花了一辈子时间把承诺翻译完的《莎士比亚》全集认真完成就可以看得出来。

  回到生活中,梁实秋是非常喜欢猫的人,在他写动物的散文中,写猫的文章最多,字数也最多,也是把猫当成唯一的宠物,对其投入了深深的感情。猫和狗是最普遍的人类的动物伴侣,养狗,至少有不少是为了看家护院甚至展现自己的威风的,但是养猫,基本上就全是因为喜欢猫的可爱,喜欢猫的傲娇,喜欢猫的那种既跟人有点亲密又不特别依赖人的感觉。

  还有对书的真情。买书,读书,晒书,逛书铺,建书房,种种与书有关的事,无不显示出他对书的认真和深情。他虽说“买旧书不是容易事”,但依然会为了能买到一本想买的书,而跑遍能跑的书店。

  文人与书的感情自然不会多说,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都会认真对待和书的这一份缘分,梁实秋以及和梁实秋一样的文学大家,其实都是把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把这种缘分珍惜到了极致。

  认真到了极致,就是专业。专业的写作,加上一点天分,就容易成为文学家。专注的生活,也加入一点天分,也会成为生活家。

  对于很多附庸风雅的人,他会有嘲讽,但也会认可这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他自己也是有广泛兴趣的人,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比如,在这本书里有《相声记》,讲述了他和老舍说相声的趣事,虽然自己很窘,但是,却表现出了老舍的那种幽默,以及梁实秋自己愿意与人配合愿意成人之美的态度。即使在另一篇文章《演戏记》里讲了一个失败的表演的故事,但在那个故事里,梁实秋为了演好话剧,嗓子都喊坏了,也是表现得极为认真极为投入。

  再比如,他喜欢看报,喜欢写字,喜欢普通的烧饼油条,喜欢听自然的声音,他认为男人也应该进厨房分担女人的家务——当然,进厨房也可以是一种做饭的爱好,他尊重异国的风俗习惯,他也不忘本国的传统……

  他在《晒书记》里说“人生贵适意”,其实认真地对待每一种生活之事,就会养成各种各样的适意。

  这就是心守一事去生活。心守一事去生活,肯定不是说一辈子必须只能做一件事,而是之前我们所说的,事事,时时,都认真投入。

  至于怎么做到,那就像他的一篇文章一样——《养成好习惯》。他说“好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八):至简至美—《心守一事去生活》

  01.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这周是我坚持早睡早起的第五周,一个月之前,我决定调整下作息时间,晚上10:30之前睡,早上5:40起。我为什么这样调整呢? 我家小朋友通常晚上九点多开始入睡,而我的睡眠质量又超级好,一般是哄他入睡的时候我也快睡着了,等他九点半完全入睡以后,我再起来看书或学英语的话,非得强打着精神跟瞌睡虫逆着干,要是再拿个手机刷刷网页,浏览下论坛,回复下评论区留言,那样随便一晃就夜深了,到了半夜十一二点,早上就只能赖床睡到6:30了,后来认真思考了下,与其这样辛苦,我还不如早起呢! 于是就设定5:40起床,到出门上班之前,有1个半小时是完完全全属于我的。这期间孩子家人都还在睡觉,特别适合于学习,我一个人悄默生息的学半个小时流利说,再看半个小时的书或者写半个小时的书评。然后上班之前还有小段时间可以帮孩子起床穿衣服洗漱。这样我的晨间时光充实又美好!古语有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有他的道理的。正如本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所言: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02.花是要自己亲手培养,看着它抽芽放蕊,才有趣味。 我出生于农村,却极少过田园生活,因为我那村子是捕鱼为主,没什么田地。所以对于田园生活我还是有些向往的,前阵子,从公公那边移植了五棵辣椒秧过来种,我酷爱吃辣,每顿无辣不欢,这次正好满足了我一个小小的心愿,既可以开荒小田园,又可以收获得我喜欢的辣椒,虽然还是个未知数,但是等待使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直都觉得无论是蔬菜还是花果,都是要自己亲手培养,看着它抽芽放蕊,才有趣味。我和麦先生将泥土装进花坛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辣椒秧根埋进土里,稳固秧苗以后,四周插了松树刺遮阴。最近早晚都会松土浇水,偶尔洒些童子尿,真是一件欢欣又值得期待的事! 03.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 三毛说:我不吃油腻的东西,这使我身体洁净。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睡眠安恬。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但求简单。 三毛是我特别特别钦佩的一位作家,佩服她的特立独行,佩服她的无惧无畏,佩服她的坚毅果敢。我想大概是我骨子里缺乏的这些,才会从心底里去钦佩,欣赏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吧! 杨熹文曾说她自己是一个太过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仔细辨认着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个我,她有没有说错话?她做的事对不对?她有没有暴露缺陷?她够不够讨喜?够不够完美?明明有很多想法,却表现得怯懦,明明还有一些优点,却紧紧盯着缺点不放。 于我也是如此,还好,幡然醒悟也是来得及,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世上不存在完美。即使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他们也并不完美,只是他们接纳了自己的缺陷,我们之所以拥有独一无二的美,正是因为那份小小的不完美。 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幸福才会生长;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儿都有快乐。 像梁实秋一样心守一事,简单生活,雅致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平淡,自由,快乐。 《心守一事去生活》收录梁实秋最经典的散文名篇,是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小品”系列的精选集。养鱼种花,读书写字,听戏喝茶,旅行观光,等等,这些日常的轻微小事,透露出梁实秋先生知足自娱、豁达俊逸的心境;看得见其随缘简单的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九):别有雅致去生活

  阅读梁实秋,是为了生活。

  书中有你想要的生活气息,有花草有意境,有猫狗,有书香文字,有诗画,以及生活的美好小事。

  首先,封皮印入眼帘的是三杯茶盏,一个木托和清新美丽的水植鲜花,看起来很舒服,岁月静好。其实拆开封皮,我更喜欢书本原有的封面,两株淡淡的绿色的莲蓬头,简单又文艺。喜欢封皮上的一句话:“最好的日子,是用心在一事一人,简单即快乐,少却有力量。”这让我想到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很有感触: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是的,蔡澜说“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好的生活需要养眼的喜欢的事物围绕着你,别有雅致去生活。

  读这本书学习到一个词汇:生活家。以前就听过作家,科学家,音乐家……后来也孕育而生其他家。其实生活也是门学问,你我都可以发展成生活家,不是邋遢的生活,不是杂乱的生活,而是专注而美好的生活。

  有句话说的好,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幸福才会生长;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儿都有快乐。像梁先生一样心守一事,简单生活,雅致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平淡,自由,快乐。

  梁实秋先生著有生活美学五书,其中包括《人生不过如此而已》,《闲暇处才是生活》,《简单 安静 从容:像梁实秋一样雅致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还有我现在阅读的这本《心守一事去生活》。我听过人间有味是清欢但不曾拜读,这些书的封皮美好得让人看见就想收入囊中。关于作者,我印象中是觉得他可与周国平先生,毕淑敏女士,冰心奶奶这类学者媲美的。

  书里是这么介绍梁实秋先生的:梁实秋,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清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与智慧。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心守一事去生活》这本书收录了最经典的散文名篇,是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小品”系列的精选集。养鱼种花,读书写字,听戏喝茶,旅行观光,等等,这些日常的轻微小事,透露出梁实秋先生知足自娱、豁达俊逸的心境;看得见其随缘简单的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翻开书本,纸张是护眼的淡淡黄色,不是那种死白死白,看起来很有感觉。在一处不显眼的地方我注意到一小行字:书,当然要每日读。发现这本书的细节做得挺好。在序言前面有几幅图画,图画下面有着耐人寻味的美词佳句。我把它们整理如下,供大家欣赏。

  1. 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2.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3. 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

  4. 学无止境,一生的时间都嫌太短。

  5. 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6. 一个人在学问上果能感觉到趣味,有时真会像是着了魔一般,真能废寝忘食,真能不知老之将至,苦苦钻研,锲而不舍,在学问上焉能不有收获?

  7. 花是要自己亲手培养,看着它抽芽放蕊,才有趣味。

  8. “美的东西是永久的快乐”。乐还要与别人分享,才能大乐特乐。

  9. 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

  10. 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11. 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

  12. 没有闲事挂心头,应该算是幸福的。

  至于书本其他内容,要你们自己去探究了。

  《心守一事去生活(修订版)》读后感(十):『云漫卷舒』《心守一事去生活》

  最近看完的书是梁实秋的《心守一事去生活》,书里写的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和人,独立成篇,猫猫狗狗、花花草草,无所不包。是梁实秋关于生活和人生的美文,琴棋书画,花鸟虫鱼,读书、看戏,喝茶、饮酒,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轻微小事,经先生妙笔著来,处处流露出欢喜之情,也传递着先生豁达俊逸的人生心境。快乐的人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忧不惧,欢喜自在。

  梁实秋先生在《代序》里,就有一篇《喝茶》。他首先谈到茶在中国的普遍性:“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人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在谈到茶叶的繁多品种时,梁先生说:“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俱矣。正是‘穿牅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捲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喝茶这件大事,讲究起来,小到水温,大到茶器,都得精挑细选、掐表计温,所谓“风雅”。喝茶这件小事,不讲究的话,一撮茶叶,一壶热水,也能喝得怡然自得,所谓“日常”。生活中,“风雅”终究是偶尔,“日常”才是常态。无论是哪种喝法,饮者乐在其中才是最喝茶的真正魅力。

  《群芳小记》中,将海棠放在第一个来描写,他写到"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西府海棠花苞最艳,开放之后花瓣的正面是粉红色,背面仍是深红,俯仰错落,浓淡有致。海棠的叶子也陪衬得好,嫩绿光亮而细致,给人整个的印象是娇小艳丽...且用了最多的篇幅来赞叹西府海棠。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点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风范,先生的文笔平淡朴实又隽永细腻,读这篇文时就像午后手捧一壶清茶与老友聊天,恬恬淡淡,一切娓娓道来。

  读到梁实秋的《音乐》,差点没在书店笑出声来,太精准了!“音乐这样东西,在所有的艺术里,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别种艺术,如图画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兴欣赏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扰;唯独音乐,声音一响,随着空气波荡而来,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设防的,只得毫无抵御的任它震荡刺激。 ——而所谓音乐也者,则对于凡是在音波所及的范围以内的人,一律强迫接受,也不管其效果是沁人肺腑,抑是令人作呕。”所有人为的音乐...都该宁缺毋滥...那一声声的「我好比....」 真是有些恼人...不过先生喜好的风声、雨声和秋叶摩娑落地的声响...不喜静的人哪欣赏得来呢....

  文学家极善于抓住生活中任一个对象进行刻画。梁实秋先生也是将生活中种种信手拈来,加以描写,便是一篇篇精采文章。 梁实秋的“写字"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使人忍俊不禁,受益匪浅。 梁实秋写道:"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能力透纸背。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如此种种,他写的书叫你爱不释手。

  今日读梁实秋的散文,重新认识这位文学大家。与鲁迅的笔战暂且不提,梁的文笔的确了得,行文干净利落,旁征博引,又辗转青岛重庆北平广州台湾等多个城市阅历不浅,引人入胜!遥想那是个才子辈出的年代,梁实秋、鲁迅、胡适、沈从文、钱钟书、郁达夫、老舍…联想到莫言先生获诺贝尔,其实真的实属侥幸。昨天看到一篇博文,其中有段话十分精彩:“鲁迅和胡适、梁实秋等文人们一边互骂,一边各自拿出过硬的文字来,互骂的双方都成了大师。那样的时代,太让人向往了。 ”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