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的读后感10篇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是一本由[英] 克莱夫·吉福德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一):亲子时光中掺杂着的科学命题

  首先借用周国平老师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面的一段话来阐述自己阅读此书后的感受:“我们久已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只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哪里还有工夫和兴致去玩,去做“无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来了,在孩子的带引下,我们才重新回到那个早被遗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愿地为了“无用”的事情而牺牲掉许多“有用”的事情”。

  《这不是一本科学术》,至少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书。

  什么时候是摘下严父面具的最佳时间?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手工的那段时间了。

  妈妈非常喜欢花,各种花花草草,我们也仅限作为一名旁观者,但是对于开花、授粉、结果这些生命的过程,也无从谈起,但是在该书里面,通过一幅简短的上色,就可以将花朵的构造以及如何授粉这一过程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认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学到生物学的时候,会在课堂上突然意识到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get到这些知识点了,或许就因此而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没谁知道呢?

  有图有真相,这或许是曾是被当作一位旁观者判断一件事物最基本的法则,但是,自从读过此书以后,即使有图也不一定会有真相这一结论性质的判断再次加深,视觉上的偏差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孔径中看到的平行的画面实际的画面,假象太过于逼真

  从最简单的一条线开始,到颜色的深浅变化,再到“管中窥豹”,犹如魔法一般萦绕在亲子时光中,但这就是现实。

绿色和红色长度一致同一支笔画出的,色系差距真的蛮大

  如果真的如同书名一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那这是一本科学启蒙书吧。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二):这就是一本科学书,这是一本需要“动手去玩”的科学书

  小时候,爸妈试图对我进行科学启蒙,他们给我买了当时最厉害的儿童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似乎暴露了年龄),但我对它毫无兴趣,它就那样摆在我的书架上,一摆就是二十多年。

  其实,就内容来说,它非常棒,可惜它是黑白的,里面只有文字,不好玩。

  就因为“不好玩”,童年的我错过了摆在眼前的“年代经典”。

  我觉得,每个大人都要正视一个事实:在孩子的眼里,玩才是顶重要的事——而不是学习。

  所以,当你抱着“希望孩子学到点什么”的心思给孩子挑书时,一定要注意你挑的书是不是好玩。 如果不想你的孩子把你精心挑选的书放在一旁吃灰的话。

不要只用眼睛看,一定要“动手去玩”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和它的好朋友《这不是一本数学书》,都想方设法让自己“好玩”,它们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读者“动手来玩”。

  比如,讲花朵的结构,它就不满足于直接画个图说明,而是要小朋友用指定的颜色给花朵的各个部位上色。这比直接给小朋友看现成的彩图,给小朋友的印象更深。

既教给了小朋友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小朋友的绘画能力

  比如,讲视觉特点,用了一连串的“动手小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会明白,“大脑和眼睛”的关系、视觉的有趣特点。

有《常识:有用的无用的百科知识》的朋友,可以对比下两本书讲“视觉”的方法。书里的视觉游戏更多,每一个都针对了视觉的不同特点。

  我们都知道,人的学习方式大概有3种:1用眼睛学习;2用耳朵学习;3用动觉学习。每个人擅长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擅长动觉学习的人,会对亲手体验过的事理解更深、记得更牢。

为了让你“动手”,尽最大可能扫清你动手的障碍

  首先,“玩”这本书要用的工具非常常见,谁家里都有:彩色水笔和蜡笔、铅笔和橡皮、卡片和纸片、描图纸(其实就是比较薄的纸啦)、圆规、直尺和剪刀、其他工具(比如毛线、曲别针、镜子)。你不会因为找不齐工具而玩不了。

  其次,这本书在最后部分提供给你“手工材料”,你不用担心直接在书的正文部分动手毁坏了书本身,把它们撕下来大胆地玩吧。

  第三,为了让书更适合“玩”,这本书特地用了120克的胶版纸。这种纸好上色,还有一定厚度,你把书上的图案剪下来,它们不会软趴趴的。

科学,本来就该大胆“动手”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的前言部分,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

这本书就是关于如何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帮助你认识科学的。它会鼓励你通过绘画、涂色和手工制作的方式,探索周围的世界。此外,你还可以知道植物如何繁殖、发现生物在一生中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探索光和镜子产生的科学现象通过一些好玩的活动,你可以学会观察月亮,绘制人体骨骼,探索热量是如何进行反射和吸收的,还能通过一些超级酷炫的视觉错觉图和烧脑的谜题,来挑战自己的大脑。

  “动手”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多额外的收获,不只是“科学很好玩”“从小就熟悉靠实验、实践获取知识的方法”,更因为“动手”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通过行动理解某个原理,会给人极大的成就感,就好像它们就是自己发现的一样。况且,手的活动还会刺激智力的发育,在“动手”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发生有趣的事,让孩子发现自己从前未曾留意的长处(或弱点)。

  (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在带我做手工的过程中发现,我的动手能力很差,而她的耐心又欠佳的……)

  tips :你可以让小朋友自己来玩《这不是一本科学书》,也可以陪小朋友玩,还可以让很多小朋友一起来玩。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三):有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培养一个小小科学家啦

  最近一双鞋子是灰绿还是粉白的争论刷爆了朋友圈!

  对,就是这双平平无奇的鞋!

  大家纷纷对自己的眼睛产生了怀疑,有些人看到的是灰绿色,有些人看到的是粉白色。更奇怪的是,有些人明明第一眼看到的是灰绿,为什么多看几眼就变成了粉白呢?

  网友们表示:“眼已瞎。”

  这不由让我想起2015年的那条裙子。

  请问,这条裙子的颜色是白金还是蓝黑?

  你会发现你完全搞不懂你的眼睛。

  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颜色之争,把战火引向你的家庭、你的友情,还有你的事业,要不然所有的小船都得掀翻,毕竟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科学的未解之谜,直到我翻开这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 才发现这样的视错觉到处都是。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开始解谜吧。

  首先,你需要按照书里面的要求准备一一些工具,然后,直接动手。

动手比阅读让你容易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以前生物课上,关于人体骨骼,书本上是直接告诉你每只手由27块骨头组成,每一块骨头叫什么名字,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才能应付得了考试。《这不是一本科学书》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在白纸上画一只手,是不是很简单呢?

  然后按照书上的图解,画出你的骨头,也不需要画得多专业。你看,不到2两分钟就画好了,但是请忽略我的小胖手。

  或许你会质疑,这样照着书本画出来,到底有什么意义?

  相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就经过这样几分钟的描画,对于手的骨头结构,我居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且对于各种骨头的位置和名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可比背书好玩多了。通过这小小的一个游戏,完全不需要你抓破脑皮去死记硬背,你就能梳理知识要点,记住这些枯燥的东西,你说这样好玩的学习方法,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呢?

千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下面两条直线,你对比看看,哪一条比较长?

  下面这条横线是不是看起来更长?

  然而用直尺量过之后发现,其实两条横线一 样长,原来这两组折线施了障眼法。

  在下面两个大方块中的白色小方块里,用同一只红色铅笔涂色。

  涂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有一个大方块里面的红色颜色更深一些?

  明明用的是同一只红色铅笔,都是涂在白色小方块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是因为方块里面的其他颜色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了干扰,出现了一种颜色的错觉,所以看起来红色会更深一些,是不是很神奇呀?

  通过这些视觉陷阱的游戏,孩子们慢慢就会对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产生怀疑,启发他们进步去思考和求证。同时,在求证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小把戏时,他们首先就会在脑袋里打一个问号,不盲目相信,然后用科学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怀疑。

趣味小游戏,促进亲子关系

  现在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大量的手工作业,家长们抱怨,手工作业的难度太大,根本就不是给小朋友布置作业,而是为了考家长的动手能力。每次做完手工作业,累瘫下的绝对是家长。

  那我就要推荐《这不是一本科学书》里面的小游戏给家长们和小朋友一起玩, 书本里面的游戏不但简单,而且趣味性强 ,家长们一不小心就 会玩得无法自拔。

  大家需要准备的工具都很常见,比如尺子、剪刀或者彩笔,随时可以开始。在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趣味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

  《这不是一本科学家》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夫:吉福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目前已经为儿童和成人创作了150多部作品。他创作的《视觉陷阱》曾荣获2014年度英国皇家学会青少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家就可以近距离观察昆虫,研究身体的骨骼结构,制作有趣的视觉陷阱图的神奇科学书。它能充分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世界的能力,而且让小朋友的想象力无限放飞,在不断动手制作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通过克莱夫:吉福德的《这不是一本科学书》可以让你的孩子脑洞大开,在趣味游戏里增长知识,在互动中收获乐趣,培养小朋友探索和观察的能力,带小朋友在游戏里探索世界的奥秘。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四):有时,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但手作的一定是

  我们的眼睛,是会骗人的。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视错觉现象,我们不一定会注意到它们。

  举个例子,下图这一特制的图像,我们总感觉它会动:

  著名的“艾姆斯的房间”也是运用了视错觉现象,在这个房间中,若两个身高完全一样的人站在房间的左边和右边,竟然会产生高度差距明显的错觉,这便是应用了“大小恒常错觉”定律。

  我们的眼睛,真的会骗人。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亲手试一试——

  屡试不爽的话,再来一题——

  这些让你的眼睛受骗的科学原理,都藏在这本神奇的书之中——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的作者是克莱夫·吉福德(Clive Gifford),这位英国著名童书作家,目前已经为儿童和成人创作了150多部作品,并获得了广泛赞誉。他创作的《视觉陷阱》(Eye Benders)曾荣获2014年度英国皇家学会青少年图书奖。 克莱夫·吉福德强调“用眼睛学习”,视觉的神奇功效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通过“动手”来认识科学。

  比如下图,通过让孩子们自行填色、以他们亲手上了色的彩图来详细观察一朵花的结构,可让孩子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为了让孩子们切实地体验科学的趣味,全书贯穿了不少实验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益智小活动。孩子们可通过剪贴、涂色等一系列简单的手作活动,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场科学实验。 只需把书晒一晒,便get了一个物理原理——

  画一只小蛇,赠送一套热量原理——

  一笔解密视错觉现象——

  这不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满难懂概念和题目的科学书,而是一本酷炫迷人、充满趣味和创意的科学活动指南! 这本书会鼓励你通过绘画、涂色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观察并探索周围的世界。

  只要简单地按照步骤操作,孩子们便可以创作出酷炫的错觉图、有趣的迷你动画。

  还有,研究身体内的骨骼结构,近距离观察昆虫,设计出自己的星座,明白颜色如何欺骗大脑,学会制作纸蜻蜓和活动骨架等种种好玩儿的科学活动!

  科学,本来就该大胆地“动手”去做,而不止是用眼睛去看。 除了《这不是一本科学书》,它的好朋友《这不是一本数学书》也同样是创意满满、让人脑洞大开! 动手“做”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美!

  边学数字边画线,画着画着成了一条完美的抛物线——

  这是美国数学教师安娜.韦尔特曼(Anna Weltman)编写的益智游戏书《这不是一本数学书》,鼓励孩子通过手作、以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将数学不为人知的一面“画”出来。

  复杂难懂的数学公式?不存在的!

  书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公式、图表,而是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说明,还有一个个神奇的手工创作。 深奥的数学原理,画一画,就变得简单了——

  数学,是不是瞬间变得有趣了呢?

  无论是《这不是一本科学书》或《这不是一本数学书》,它们都强调将科学、数学与绘画、涂色、手工制作活动相结合,捕抓孩子“爱玩”的心理,以新奇有趣的方式激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大胆操作,不再死记硬背,便能发现不一样的科学与数学!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五):科学之路注定是枯燥的?不不不,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科学课老师

  提到科学,你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你可能会想起居里夫人。传说居里夫妇在研究科学的时候废寝忘食,为了不被人打搅,甚至在家里只放两只简单的板凳。如此一来,来的人就没有办法坐下来,就不会在家里耽误得太久。据说,有研究者谈到科学家的成功时说:付出了极致的努力,甚至没有时间关心家人朋友,才更容易取得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纳尼?听到上面的结论,我头上仿佛有一群乌鸦飞过。说真的,我们80后小时候几乎都梦想过成为科学家。可如果追求科学的代价是牺牲家庭和生活快乐,那我宁愿自己的孩子选择另一种人生。

  毕竟,我们的孩子可能只是普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不了“超级英雄”,也注定无法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对于孩子未来的期许,幸福比成就更重要。

  可是,这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刷新了我这个“数理化盲”妈咪对科学的认识。我才知道,原来,我理解的科学以及学习科学的方式并不正确。

01 科学并不遥远

  你以为科学是如量子力学那般遥远的存在,抑或是那个匪夷所思的“薛定谔的猫”理论?这本书告诉你,科学无处不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遥远。

  比如,看看书中的这一个“动动手”小活动。小朋友们可以按照书上的要求做以下简单的步骤:

把自己的左手放在左边的空白页,按照自己手的轮廓画下图画。细细地观察自己的手所涉及的关节,猜测一下手上有哪些骨头,猜测一下每种骨头的数量。认真阅读这本书的右侧书页的解释,认识手上的4种骨头以及手中骨头的数量。搜索网上的知识,画出自己脚的26个骨

  一个如此简单的游戏,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教会孩子们善于观察、举一反三和借助网络获取新知识,把科学学习弄得妙趣横生。所学的知识点呢,也横跨了不同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学、数学、涂色等多方面知识。

  可是,身为父母的你和孩子亲子共读,如果只做到这一步,我觉得还不够,不妨再深入一下。

  比如,这本书讲到了人体,那么不妨和孩子再看看整个人体的结构。如果担心解剖学太深而且容易吓到孩子,那么和孩子一起共读《如何制作一个哥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本超大的书里,小朋友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尝试制作骨头、肌肉,制作出了一个哥哥,读起来趣味又生动。

  又比如,不仅仅人体有骨头,动物也有骨头。读读《骨头之书》,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骨头的作用和动物的生理结构。地球上哪个动物骨头最大?这些问题的答案,伴随着“世界之最”,孩子们会感到兴味盎然。

02 科学需要“实操”

  这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不仅仅有有关我们人体自己的相关知识点,还有一些做漫画的小技能。比如,我们把这本书中的图逐一剪切下来做成一本书,然后快速翻动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动画,很有立体效果呢。

  关于这个活动,《这不是一本科学书》有个解释:

动画就是依次展示一系列的图案,相邻两个图案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当快速展示这些图案时,你的眼睛和大脑就会把这一系列的图案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图像。

  喏,做出的这本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这本书很完整的表现了小动物伸出长舌头吃虫子的场景。这个小动物不仅吃掉了虫子,而且还发出了呼噜的声音,连续翻动可爱极了。孩子和父母实操这个小小的活动,可以一起剪切和装订,不仅有助于孩子对电影电视的制作的理解,还能提升亲子关系。

  前段时间,社群里有人说有的爸爸带孩子在玩定格动画。看到书中这个内容,我觉得定格动画是这个活动的升级版或者数字版。我这个中年老母亲打算也去偷偷学习一下,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体验。

  这本书所带来的惊喜还不仅仅是这些呢,有朋友做了很棒的gif,展示了书中各式各样别出机杼的小活动。

  比如,上面的两个活动,制作彩色轮盘和艾姆斯房间。《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的作者通过《视觉陷阱》一书广受赞誉,此次再度通过这本新书深刻地阐释了“我们的视觉会骗人”这个道理。

  “艾姆斯房间”展示了视觉的“错觉”——明明是一样大的物体,放进房子里就会觉得不是一般大。小活动科普了光学家小阿尔德伯特·艾姆斯的发现,不仅贴近生活又有趣。动动手,了解光学的奥秘,这又是不一样的体验了。

  ……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做物理或化学试验的时候,同学们都特别的开心。我对自己在灯光下日日苦读的印象都未必深刻,但小的时候做收音机等等活动却成了美丽的童年记忆。尽管因为制作的步骤出了问题,我所制作的收音机并不能收听到多个频道的节目。

  也许这也是科学一个侧面的意义。“坐而论道”是学习科学,亲手实操也是学习科学。

03 为什么“这不是一本科学书”?

  等等,这本书好像严正声明自己不是一本科学书,它的题目就明明白白是“这不是一本科学书”?

  读了这本书,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超妙:

  第一重意思,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的科学书。

  就像前面说的,传统的科学书大多数都充斥着公式和严格的大前提、小前提、推理和结论。不是说这样的书不对,孩子们终将由浅入深去学习更为复杂的科学知识,但对科学的兴趣更难能可贵。而这本有趣有料又能动手的书,无疑给了孩子们机会去接触科学,进而喜爱科学。

  第二重意思,这不是狭隘的“科学”。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综合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不是一本科学书》中所提到的科学知识显然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科学,它实现了多个学科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学书。

  这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到底是不是科学书?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书有那么重要吗?

  一本书能给孩子带来惊喜,能带来新的收获,我觉得就是一本好书。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读后感(六):明明是给孩子的书,可我一个大人玩得爱不释手!

  这本书和另一本《这不是一本数学书》算是一套,豆瓣没有套系链接,所以这个测评两个地方都贴一下:

  两本书都非常非常有趣,特别益智,对于孩子来说也很新奇。好玩,上手难度低,你只要会用尺子,会划线,会用圆规和剪刀就可以玩。

  有时候,我觉得大人们可能太沉浸于世俗生活了,反而对这些基础认知的东西缺乏思考,而孩子们正处于充满好奇心的年纪,他们想的问题往往更触及本质。这一点在我玩另一本《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的时候感受更深。 给你看一张图: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哪边的黄色颜色更深?

  我猜你肯定看出来了,是右边对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个黄色都是我用同一支水彩笔涂上去的。

  你可以截图对比,左右两边的黄其实一模一样。但是因为黄色条的上下颜色不同,这个影响了我们大脑的判断,因此面对一模一样的颜色,你会感觉一边比另一边颜色更深。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知识点,对于小孩而言,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这种视觉把戏,对启发他们的智慧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样的颜色居然看起来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可能会开始思考“难道连自己的眼睛也不可以相信吗?”这样的奇妙问题哟!

  我最好奇的是“颜色制造器”的内容,刚开始做了试验我自己没看见,但有人看见了。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下面这张三张图,把它们做成陀螺,旋转起来就能看见除了黑白灰之外的其他颜色。下面这个动图中,你能看到这三种颜色吗?

  后来我直接要了原图,把它放在剪辑软件中,让它旋转起来,挑了一个适中的速度,这个时候终于发现了那些浅棕色:

  你还能发现黑白灰之外的其他颜色吗?

  除了玩这个,我还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书上的一套迷你动画,左边就是书上的现成材料,右边是成品:

  我们还让纸上的颜色神奇地消失,下面这张动图做得不好,实际肉眼看的话,颜色会彻底消失,只能看到牛皮纸那样的颜色,没有其他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

  《这不是一本科学书》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好玩的内容,比如错觉轮廓、残留影响、观察月相和星座等等,具体就先不详细介绍了,直接上一个目录:

  今天上班也忍不住想玩,还把书上的一个艾姆斯房间做了出来。 这个房间利用了视错觉原理,明明一样大的东西,放在房间里看上去却不一样大了! 这个书上自带纸,你只需要剪刀和胶棒就OK了!动图在这里:

  想看高清有声版可以移步抖音,如果是手机请复制下面一段话后打开抖音:

  #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这不是一本科学书》真有意思,手工做了一个艾姆斯房间。 http://v.douyin.com/628DgR/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玩另一本《这不是一本数学书》的时候,我用直尺画了几道题目。

  第一个是“奇妙的网”,规则非常简单,但形成的图案很神奇:

  这个形状和这本书另一个画出心脏线的结果很像,这个需要用圆规按照简单的规则一直画圆:

  接着我又玩了“魔鬼抛物线”,一种用直线画曲线的方法,也是很神奇:

  接着我又画了一个曼陀罗,这个玩起来最减压,画完的最后一刻,看着这个图,心里说不出的得劲儿:

  当然了,这本书不是只有这些尺规作图,它还教你用极为简单的规则画拼花图案,让你画科赫雪花和歇尔宾斯基三角形来感受分形(这两个东西之前网红老师李永乐也讲过,这个话题非常有趣),教你制作没有缝隙,没有重叠的镶嵌图案,看的时候你会感觉人类真是聪明啊!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直接给你们截个目录:

  这些奇思妙想,特别特别吸引人。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弯,你想过为什么吗?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脑筋急转弯题面很普通,但答案很气人。出人意料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就像这本好玩的游戏书《这不是一本数学书》里那些有趣的题目,它也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你比如错觉图和变形画,绝对会让孩子们大吃一惊。

总结

  这样有意思的书,太适合小学生了。既能增长见识,又能让他们思考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小脑瓜变得更加聪明。通过玩书这样的契机,还能反哺他们对学业的兴趣。

  同时,这些书的趣味性很好,即使是大人也不会觉得幼稚,相反有些科学和数学原理非常值得深挖。这些游戏普遍都需要动手,和孩子们一起玩,也是相当不错的亲子活动。

  最后祝大家玩得愉快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