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人间词》经典读后感10篇

  《人间词话·人间词》是一本由王国维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一):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

  傅雷曾经说过,青年人读的懂的太少了,肚子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诚如此言,《人间词话》作为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其意义在于对此前两千多年的诗词创作的总结与继承,如果只是就诗论诗,就词谈词,免不了犯了掉书袋的毛病,最好的归宿无非是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是文艺界的损失。自辛亥革命以来,他以清朝遗老自居,长期思想的苦闷、生活的困顿,长子的去世、挚友的绝交,让其只能将满腹的才华付之于东流。不过,在《人间诗话》中,回避了政治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只是就文学而文学,将西方美学与中国文艺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 《人间词话》是连接哲学、文学、史学的纽带,正如《红楼梦评论》《人间词》《宋元戏曲史》一脉相承。《人间词话》是《人间词》的美学阐释,《人间词》是《人间词话》的艺术实践,其中蕴含的“诗格”还原了生命本来的鲜活与丰满,并以行进的态度承接了过去与未来,使不同时期的文艺在现代化的宏远背景得到了碰撞与融汇。 诗的独特意义完全来自于它的各个部分与各个部分之间的独特结合方式,虽然理解其中每件事物之一般意义时所需要的那种普通经验不可缺少,但它的意义主要还是来自于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王国维的评说中,我们熟识的宫怨、闺怨、欢会、离别、相思、怀人等皆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命体验与艺术感悟,所创造的是一个承接先人而又超越前人的不可重复的艺术境界,即诗性哲学。 《人间词》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悲欢离合、荣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自我投射于茫茫宇宙中,直面人生注定的悲剧轮回,哪怕是暂时的人格分裂,也要穷尽人生的终极意义。词中的意象无非是残霞落花、鹤唳乌啼,但力透纸背的伦理仍然是人生苦短、人世难思量。 王国维对诗词的境界分类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然而这更多的只是艺术的分类,对于人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凭藉。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人生活在世间就离不开愁烦与揪心。要远离人世的种种不堪,惟有沉淫在艺术境界中。对尘世以哲学式的思索与参悟,才发现做一位宁静的文人与学者,在乱世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二):读词品文体发展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读一首好诗、读一首好词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代入到诗人或者词人给你营造的那种令人沉醉的氛围中,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当我读到一些诗句的时候总会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凄婉、豪迈等等的心情,但是你让我用准确的词语去描绘这种感觉的时候却又无法说出口,这也许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表达的感受到了词人的率真吧。我觉得读那些名篇,如果能感受到词人的心境,那就是对词人以及词的尊重,至于其中的逐字逐句的解释含义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去说它“广袤的沙漠中升起一道烟火,落日沿着大河的那边落下去”好呢?还是说感受这种风景之下,诗人胸中升起的豪迈孤凄之情呢?我个人认为是要从后者去品味的。读诗也好,读词也罢,无论是读什么文字,都要从文字之后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才是一本书,一首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于诗词的好坏,或者诗人词人的高低,王国维先生认为是有优劣之分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就比较推崇苏东坡和辛弃疾,南唐的李璟和李煜,作为豪放派和婉约拍的代表,他们在诗词方面所取得成就的确是令人惊叹的,但是我的看法和俞俊的看法是一样的,你要说古今词人谁不如谁,只能说是看读词者的感受。王国维先生读词首先看意境,深感赞同,但是,只要凡感受到了词人的意境,从我的角度来说意境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文学的发展总是在变化的!这是《人间词话》中的原话,为什么汉赋,唐诗、宋词……总能独领一时之风骚而后来者很少有作家能够企及?就是因为这些文体实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代先河!“一种文体通行久了,写的人就多了,慢慢的就会形成套路和习气。最后即使是诗词中的壕节能人,也很难从中自出机杼,写出什么新意来,与时避开另创新文体,从新的问题中去求得自由和新意。一切文体,之所以会由盛而衰,都是这个原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后代文人的成就未必不如前人,但是就一种文体而言,王国维先生确实没说错。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三):《人间词话》――古代写作指南

  董卿曾被问道:“什么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董卿说:“其实能够被反复阅读的书很少,要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事情。如果一定要找一本需要反复读的,那就是唐诗宋词吧。”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诗词规则以及对诗词的鉴赏,从诗的意境到诗词的写作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评价虽然寥寥数语,但简短精湛的句子依旧能够看出评价之人的文学素养,精准的评语对诗词的解析更是一语中的,很有学习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个中国人在牙牙学语时就会被父母教导背古诗词。我们从“床前明月光”到“粒粒皆辛苦”,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几乎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可能儿时只是简单的重复,慢慢长大开始懂得诗词里的感情,诗词至简,却显出文化之博大。 诗词本身就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古代的写作指南,还是那种干货满满的畅销类。如果说王国维是一个写作培训班的老师,那王老师的定位一定是高冷博学型的,因为他说话不多,但句句都是重点。 《人间词话》作为一本写作指南必然会有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学习,王老师选择的优秀作品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有飘逸的李白,有浪漫的纳兰容若……我斗胆猜测他们入选的原因,首先他们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其次他们的诗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用这些作者的作品当做课堂案例十分恰当。 个人认为中国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于有些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首好诗并不需要多华丽的词语,简单平凡的场景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仅此一句读者就可以有不用的想象,但无论怎样,内心的情感一定是相同的。 董卿选择唐诗宋词作为反复阅读的书最重要的原因是诗词短小却蕴含极大的力量,不同时期的人读起来有不一样的感受。小时候总听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后才读懂诗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原来长大以后有些忧愁已经无法说出口。 当英语变成了国际通用语言,并且进入教育体制,国学仿佛被中国人淡化。不能否认英语确实让沟通变得方便了,但同时也失去了文字的美感。 正如如“I love th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sun,moon,and you,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nght,and you forever.” 中文翻译为:“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夜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其实如今国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很多城市出现了国学班,一些诸如《诗词大会》的节目也得到大家的关注,传统文化依旧在当今的中国流传,华夏璀璨的文化必将世代相传。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四):人间词话说尽人间词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可见人生有三重境界。

  quo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乃第二重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是第三重境界了。

  人生都有三重境界,何况词乎?

  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听过以下这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便是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词的三重境界了。

  不得不说,王国维先生对词的境界之说有着很深的理解以及独特的见地。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而王国维先生认为境界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分别是“有我之境”和“有无我之境”。

  那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呢”?

  王国维先生解释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顾名思义,“有我之境”是以“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了“我”个人的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则是从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所以就不知道哪里是“我”,哪里是事物了。

  所以王国维先生认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那究竟是“有我之境”好,还是无我之境强呢?

  王国维先生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可见,实在不必去在乎诗词的境界大小,因为这同诗词的好坏高下实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作为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为著名的便是其作品《人间词》与《人间词话》了。

  这两者又构成了互相印证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关于词作的成就在于其对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极力强调的。

  而这本《人间词话·人间词》却将王国维先生的这两部作品合二为一了,使读者能够在看这两部作品时相互印证,实在是非常用心了。

  本书还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未刊稿。这是很多人都未曾见过的,而在这里却能够读到,真是一件幸事。

  除此之外,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编者将《人间词话》中提及到的诗词都附录在了章节的后面,以供读者赏析,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虽然《人间词话》成书于近代,但是王国维先生的行文风格还是非常古典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所摘录的每一段王国维先生的文字都配有译文。真是不得不赞一声编者的贴心了。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五):词评中包含的为文、做人之道——读《人间词话·人间词》

  作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堪称词评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的论述更是广为流传。在词的品鉴上,首次提出“境界说”的静安先生,推崇“简”与“真”的写词之道,而它又何尝不是为文与做人之道呢?

  《人间词话·人间词》的作者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的书香世家。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代表作品还有《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古史新证》等。

  《人间词话·人间词》通过点评各家词人的名句代表,对词的风格、境界做出了专业的分析与品鉴,对我们理解词的意境之美带来莫大帮助。傅雷在提及《人间词话》时说,领略它的深度需要一定量的词的积累。作为还未入门的唐宋词爱好者,就从为文与做人两方面,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

  一、写文章也需讲究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全书开篇第一句,静安先生就明确了“境界”是品评词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张炎在《词源》中讲到词的境界,提到了雅正、清空、意趣高远三个词。好词如此,好的文章同样讲究遣词造句与立意高远。

  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书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即写真景物、真挚感情。文学创作离不开虚构,但情节与人物要能打动人,引起共鸣,离不开真实的七情六欲。

  另外,词的“隔”与“不隔”,也同样适用于写文章。比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读来如在眼前便是不隔。要做到不隔,需减少不必要的用典与隐喻,避免为用典故而用,更忌故弄玄虚。

  二、至简与率真的为人之道

  “词人者,不失之赤子之心者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写出深入人心的作品,需要赤子之心,远离矫揉造作。为人处世亦当如此。

  前两天,我有幸聆听了古琴大家姚公白先生的讲座“古琴音乐的声韵之美”。当老先生的琴声响起,数百人的会场里,寂静无声。先生以他高超的琴技展示了古琴音乐的“虚静、清丽、恬淡、深远”。更令人折服的是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谦谦君子之风,让人心向往之。先生强调,琴声出自双手,却发自内心,演奏古琴,手上功夫固然重要,更为根本的是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宁静淡然的内心世界。

  三、对待学问的态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文字可谓《人间词话·人间词》里最有名的了,对三种境界的理解与诠释,多不可数。在我看来,静安先生本人的身体历行,便是最好的诠释。不到三十岁便完成《人间词话》的先生,在哲学、史学上也颇有建树。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必然蕴含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毅然,“衣带渐宽”的艰辛和“蓦然回首”的欣喜。

  1927年6月2日静安先生自沉昆明湖,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崩塌而失落痛苦的先生,选择以死捍卫自己的文化理想。让我们在读《人间词话》之余,深深思索为文、做人当如何取舍。

  《人间词话·人间词》读后感(六):拼取一生肠断 消他几度回眸

  现在能称得上大师的没几个,而在民国大师辈出,王国维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人间词话》中最有名的就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首都是爱情的词,用对爱情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人们对爱情是最认真最执着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上懒惰,但是对于追求女孩子男孩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人生恰恰需要这种执着。 他认为,诗词的优劣是以境界为最高标准,分为“造境”和“写境”,也是西方的“理想派”与“写实派”区分的缘由,前者是客观的,是知识的,纯粹写景,不带感情色彩,是无我之境。后者是主观的,感情的,描写的景物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是有我之境。 书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欧阳修的《踏莎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属于有我之境。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颖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属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对于两种区别大抵受邵雍(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那位)影响,无我之境更倾向于庄子的“丧我”、“忘我”的思想,“万物与我齐一”便是追求。 他认为,秦观的词意境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变得凄厉。苏轼却欣赏他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江,为谁流下潇湘去”,可见理解浮于表面,未得精髓。他在这里批评了苏轼的说法,通过这个我们也能从中分析比较两种说法再自己思考,深刻领会,也算是学习学习。 他认为,写词忌用替代字。不是意境不足,就是用语不够高超精妙。苏轼讥笑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十三个字仅仅是说一个人骑马从楼前经过。编者简评朱光潜评《人间词话》说道:“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区别,说隔是雾里看花,不隔为话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却要隐。梅尧臣说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 这本书优点其一是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词作者的意境,还有后人的评价,王国维先生的评论,评价王国维评论的评价,还有编者的评价,丰富的思想在这本书里能学习到。其二每篇评论词时都附有原诗词,方便我们学习,背诵诗词,感受诗词中的美。 王国维先生投昆明湖而死,我是非常惋惜。他的死因有很多说法,我是支持为文化殉节而死。他留辫子,早年学习西方的文化,终其一生一直在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并希望中国文化能够有新的发展。他在有限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下一直努力谋求超越。他的长子早一年而去,又与好友罗振玉绝交,导致自杀的因素多样的,是自己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若是还在,必定还会有许多优秀的著作。说他殉清,大可不必等到1927年,1912年清就亡了。人间词话·人间词评价人数不足王国维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