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明日》经典影评10篇

  《死于明日》是一部由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执导,淳妮苷·内醉 / 帕查·朋皮雷亚 /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明日》影评(一):关于死亡的散文诗

  仿佛散文诗一样的质感 几段故事拼接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描述死亡情绪的克制 没有过度渲染 也不刻意煽情 在数个平淡的日子里 大家平淡的迎来自己的结局 风格是文艺的 长镜头的运用很棒 旁观者的记录感 使得情绪更具有力量 此外调色也真的让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 虽然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看完之后依然留存余味 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珍惜每一刻 无畏下一秒

  《死于明日》影评(二):一些感想

  依旧3.5颗星 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死于明日》影评(三):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

  《死于明日》影评(四):我们的命运在自己手里吗?

  高中时候,化学老师就讲,弱者信命,强者会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四个字。

  如果悲剧来了,死亡来临,我们谁都微不足道,谁都无力回天。

  死亡其实是一件随时都会逼近的事情,不管是可怕还是安然,总有一日,他会如约而至。

  一方面我想说,命运在自己手里,你可以逃离原生家庭,你可以放弃不好的人生,你可以努力,可以和过去对抗,给自己换一个崭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命运不在,要学会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多和家人一起,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度过余生每一分每一秒。

  《死于明日》影评(五):致敬阿彼察邦

  地球上每一秒就有两位人离开,生命短暂,造化弄人。我们生不带来什么,死也带走不了什么。昨天也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把握好今天,且行且珍惜。

  导演稳如狗!每个故事都韵味十足,一段一段蚕食你。探讨了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生者的影响力与接受能力,究竟该如何与死亡和解,导演驾驭得非常出色。享受Cast字幕下毫无配乐、却无人离场的静默,结尾的近景转全景、再套个画中框外加徐徐微风,嗯,致敬阿彼察邦,鉴定完毕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死于明日》影评(六):《死于明日》一篇探讨生死的散文集。

  这部泰国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几段不同感情的分离,有注定的,有突然的,特别感触的是夫妻之间的那段,老婆一直说自己知道自己要走了,所以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在老公短暂的离开时还是忍不住泪水的滑落。 片中还有两段拜访,一个小男孩,一个104岁的老爷爷,孩子对死亡既害怕又充满好奇,老人不怕死亡更渴望死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如果今天就是你的最后一日,你是希望知道还是不知道? 你是想在最后一日好好打扮一番,和想说话的人说几句心里话,做一些这辈子想做还没来得及做的事? 还是选择一无所知,照常生活,就和平常的每天一样,中庸浑噩,最后在一无所知下离开那? 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如何选择那?

  《死于明日》影评(七):哪一天我们会死

  不要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

  生命的重点在于,你死之前,

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死于明日》影评(八):世事无常

  2018年电影节买的唯一一部电影,今年电影节能抢到的没什么想看的,想看的又抢不到,只好选择了这一部。比较失望,看着都快睡着了。协信百丽宫的电影节字幕依旧刺眼,还有味道,椅子做久了也不舒服,字幕有的打的也慢和对不上。

  电影里几乎每个长镜头都会死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会有这样的结局会让人感到很压抑,而且所谓的女主也只是在第一个故事里出现了,并没有贯穿其中,影片好像就一个多小时吧。应该是讲是如果你过的开心,那么你的生活就有意义。从那个老人和小孩的口中说出的道理,还有数据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本来我没有打算写这个影评,但是真的有感触的是在看完的晚上家里比较亲的人突然发生了不好的消息,希望大家都珍惜身边人吧,生活和电影都是想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也告诉我们面对坏事该如何应对,但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感到很惊讶,不可思议,和原来不幸离自己那么近,那么可怕。

  《死于明日》影评(九):以人类的日常反应人生的无常-死于明日

  离开这人世间 有千万种方式

  这部影片描写了六段生命的最终24小时 六个真实的故事六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明天”来临前画面是圈起来的方形 “明天”到来后可视范围才变宽 镜头的戛然而止或缓缓延续都以某种方式在观众心底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情感的涌动 由时间创造的张力尽显 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分寸感非常棒 时间轨 画幅的变化 不疾不徐的推摄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 让一切都显得既朦胧又动人 导演把死亡拍成了一篇散文 没有一帧死亡的画面 偶尔夹杂着儿童或老人的访谈对话 更多的是白描叙述 我印象最深的点是影片左上角的时间码 计时器即计数器 观影时长70:21 死亡人数8442 具象量化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即使你对这一切都已经了解了,还是会难过吗?”“是啊,还是会畏惧死亡、孤寂和消失。”

  如果一句话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

  那就是—用人类的日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死于明日》影评(十):死于明日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辅之以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扮演的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