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还没落地就被蒸发了,干得冒烟的嘉峪关,怎么成了“湖城”

  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嘉峪关市位居“干旱缺水带”,年均降雨量仅8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149毫米。

  嘉峪关属于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长而强烈,降水少,蒸发快,多大风,温差大。全年日照总时数在8000小时左右,日照率接近70%。

  嘉峪关的雨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5倍。所以,当外来的游客见到这里的一片片蓝盈盈的湖水,忍不住感觉到震撼。

  嘉峪关是个戈壁城市,到处是荒滩戈壁,也到处是蔚蓝湖泊,“半城草木半城湖”是这座戈壁城市的一大奇观。

  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嘉峪关时,看到处处泛波的湖水,欣然提笔写下八个大字:“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干得冒烟的嘉峪关,为什么会成为“水在城中、城在水边”的“湖城”呢?

  嘉峪关是有水源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之所以选择在嘉峪塬上建关设防,除了这一带的山势屏障外,嘉峪山下的九眼泉水则是供养守关将士的首选条件。

  据《肃镇志•山川》载:“九眼泉,嘉峪山下,水碧清不浊,沃田数顷。”九眼泉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万里长城——嘉峪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明王朝几代人经过160多年的艰辛努力,建成“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的三座巍然拱峙、明墙暗壁、城关深藏固闭、结构布局奇巧的“天下第一雄关”,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

  20世纪50年代前,九眼泉水的汇流量可达0.6立方米每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是嘉峪关村2000亩农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供水量大幅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九眼泉水不再涌流。

  为了解决峪泉镇乡村和城区浇灌用水,嘉峪关决定在九眼泉处开挖营造人工湖,调大草滩水库水蓄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筑成了人工湖,从此九眼泉位置被人工湖亦称南门湖取代。

  汉代的丝路驼队也是寻着水源走过嘉峪关的。

  “黑山峡内,有一股由西向东流的溪水,可作为穿越石峡的沿途旅行的补给水源,古代游牧民族往来其间,汉至元代,东西往来的军队商旅必走此峡,为自酒泉通往新疆的要塞……”

  现代最早的大草滩水库,就在关城后面的黑山峡谷口,它西靠黑山,北临悬壁长城,亦叫黑山湖,湖底就涌动着古时的那股溪水。

  黑山湖是利用大草滩古河道的自然地形,于狭口起坝,从北大河渠首建长8公里、直径3.2米的涵洞及3.5公里的明渠将水送至水库的。

  库底原有自溢泉水0.36米/秒,供黄草营农田灌溉和民饮,建坝后泉水与河水混合,库容6.4万立方米,每年分冬夏两季引北大河水,专供酒钢生产用水。

  站在黑山湖边,五颜六色的丹霞山体形成不同颜色的版块,在蓝天映衬下像极了一幅美丽的油画。

  从地理上讲,嘉峪关的水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

  这是一座雪水供养的城市,春夏秋冬都能看得见的祁连雪山,是嘉峪关强大的依倚。

  嘉峪关就像结在祁连山这根雪藤上的瓜,它汲取着雪水而生长。

  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是目前嘉峪关市第一大生态建设工程。始建于2002年9月,2006年8月完成,建有人工湖56万平方米,总库存315万立方米,飘带河640米,建设投资7200万元。

  漫步于这里的树木与湖水交融的林荫道上,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是一片乱石滩。

  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投资8亿元,开始对砂石裸露、垃圾成山的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乱石滩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经过多年建设,6.5公里长的讨赖河市区段现已形成连续的水面景观,整体项目建设橡胶坝9座,23座跌水,营造水面97.5万平方米,蓄积水量62万立方米,亲水平台6座,控制泵站4座,总库容248万立方米。

  讨赖河湖群,像散落一地的珠子。讨赖河公园湖群,地处嘉峪关南侧,讨赖河南岸,和“东湖”遥相呼应,人们习惯叫它“南湖”。

  嘉峪关的湖有很多,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只要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汪汪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镶嵌在戈壁滩上。

  现在的嘉峪关城市,已形成湖泊部落群。当然这是现代人为改善生态而修建的人工湖。

  昔日的戈壁城市,经过整治改造,现在是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