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锦集

  《宜静默 宜从容》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一):于细微处见真知

  说来惭愧,因为学生时代读了某些不入流作家的文字,对中国作家有了某些偏见,再加上读的海外作品几乎都是历经时间筛选而留下来的经典书籍,所以一直造成一种国外文学作品优于中国作品的错觉。

  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称得上大家的作家太少,也许当代中国人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忙着追求娱乐至死,已经很少有人能在桌前坐下来想一想这个时代的弊端及发展,更别说将其诉诸笔端,唤醒国人。

  上个世纪中国因为落后历经各种苦难,但也因此出现了无数英雄。也许如俗语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成就文学”。上个世纪的名作家似乎特别多:王国维、鲁迅、朱自清……,冯友兰老先生是上个世纪出色的哲学家。

关于哲学

  近来对哲学有关注是因为蒋勋的《孤独六讲》,序言中就引用了柏拉图《飨食篇》中用一段神话故事来阐述“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自己的另一半”,当时惊喜于这段文字,于是开始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房龙的《宽容》…… 却忘了中国的孔孟学说。

  直到看到这本《宜静默,宜从容》中冯友兰老先生写的《新对话(一)》,这是冯老先生虚构的一篇对话,辩论双方分别是朱熹与戴震。两人语言风趣,不时引经据典,阅读时不禁佩服冯老先生的妙语连珠,直到讲到逻辑学的三种原因:必要原因、充足原因、必要及充足原因,戴震竟从古书中翻出“帮,所得而后成也。”、“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读到此处我是深深羞愧于自己的无知的,一直认为中国的哲学就只有孔孟之说,殊不知还有诸多我未曾涉猎之处。

关于读书

  读书于我而言,就像喝水吃饭不可断,但似乎一直不得要领。书读得不少,每本书都是一字一字慢慢读,但真正积累下来的却少得可怜。

  看到冯老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里写道“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然后瞬间明白自己为何积累下来的知识不足的原因。我以前读书属于每个字都读到,读完书还没放下,书中内容却早已放下。还只停留在最表面的解其言,没有知其意、明其理。不得不说每个领域的书籍都要涉猎,你总会在某个不经意间有惊喜的发现。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二):哲学角度看万物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大家,接触中国哲学必是从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启程的,大大厚厚的几大本着实让人心生畏惧,我也是只读过几页没有十足的兴趣是不能读完的,这本书中收录的都是冯友兰先生的小品或是大文章中的节选,比较好读,从中也能窥见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态度。“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是弘一大师的话。拿来用作书名,也因为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书尾说: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这本书的收录与编撰我有些不能理解,也许是我对哲学还看不透、或是还不会用哲学的视角去看待,感觉不出每个部分为什么这样筛选文章这样分,而且文章的题目与内容好像不是那种对应的高度概括,还有很多节选的后面的放在了前面、前面的倒置于后面,还有“底”这个字代表“地、的”等意思,还有很多很多白话文的辞藻吧,所以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读起来的流畅度并不是很好。这本书的装帧是很用心的,蓝色布面很精致高雅文艺,书围有两道,里面的那道暗藏玄机,是冯友兰先生给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题词,感叹一下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是爱国的,心向祖国不变,而且冯先生的自传也提到了他后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去研究中国哲学史。

  《谈儿女》以为是谈自己的孩子或是养育方法,其实谈了怎么看待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而且分析的很透彻,读了此篇我换了角度看问题。现在很多片面的、激进的思想都是充满了对妇女问题的批评,殊不知,什么样的现状都是有存在原因的,在农业社会家是经济单位,经济不仅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家庭分工,农业时代父母之命是因为父母是在选择一个家庭里的帮手,就像现在老板选员工一样,所以不容的爱情这种不能产生劳动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存在,而现在妇女家庭的劳动力已从家庭解脱回归社会,但是受到生物本能属性的牵绊,妇女还必须生育,且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养育幼儿,这都使得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据弱势地位,所以受到各种牵绊的妇女,除非放弃很多生物属性,实则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中,其实也无法谈更多的平等,只希望社会、家庭更加善待妇女吧。 冯先生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宜静默宜从容也是表达一种哲学看万物的世界观吧,也许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都可以归于静默、万事从容了。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三):从容,认真,静默

  冯友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大学里学习哲学不可缺少的教材。说到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绕不开冯友兰先生。在这本书中,冯友兰以其哲人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又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问题。这本书辑录了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于我较有感触的是这几篇文章。

  首先是冯友兰先生写的《我的读书经验》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感到受益匪浅。冯友兰先生将他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总结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一,精其选。对于读书的选择要精挑细选,面对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就是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看。需要精读的书就是通过时间的冲刷留存下来的经典。第二,解其言,就是要明白文章表面的意思,如果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关都过不了,更别提通晓道理了。联系到我们专业,我才更觉得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它就像一把解读古文的钥匙,使现代的人了解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从而学习他们的智慧。第三,知其言。就如同钟子期听到伯牙弹琴,能听出高山流水之意,此为“闻弦歌而知雅意”。读书也是如此,作者表面上这么写,其实需要读者在文字之外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比如孔子根据鲁国史书修订而成的《春秋》,使用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简练的叙事中暗含着他的褒贬倾向。又比如曹雪芹著的《红楼梦》,其中无论是人名的含义,还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都在暗示人物的结局和故事的走向。第四,明其理。这个理是客观的真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与前人的思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然后才可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想法。

  还有一篇《论命运》,冯友兰先生借用古人的“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提出人生能有的三大成就:学问、事功和道德。在学问方面,除了努力,还需要有才华,这样才能决定做学问最终能做到何种境界。在事功方面,不只需要自身的努力,还有外界的原因,无论是别人的支持,还是对手的实力,都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在道德方面,只要做好分内之事,尽心竭力,便可成为一个有道德之人,这个只取决于自己做或不做。

  我有时静下心来想着自己未来能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又被眼前的杂事所羁绊,索性也就丢开手不再想。这本书从人生的大处着眼,讲出了人生的本质道理,读完了让人感到内心平静。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四):走过繁华,方知静默

  初见这本书就被它的质朴的外包装所吸引,藏蓝色的布面书皮配及《宜静默 宜从容》下方的英文翻译恰当自如easy quiet and calm ,联想起城市生活的喧嚣,于繁华处寻一方静默从走进冯友兰先生这本书开始。

  慢慢翻阅此书字字珠玑跃然纸上,我突然领会了怎样才能达到书中所说的“静默”,从字面理解安静和沉默,先生的一句话道破了我的疑惑:“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该尽力而为,只有竭尽所能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无法改变的部分”。“人往往要说好多话,才能够归入潜默”,原来需要经历一番人生的风景,才知如何静默而从容的生活。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无不透漏着人生哲学,他的语言如流水般指引着我人生应怎样活过。

  一、 谈人生智慧

  每个人的人生路径各有不同,人生的话题深邃而难以言说,在书中这部分叫“人生术”,我理解为人生需要技术艺术,我以为上来又是鸡汤文案,励志软文,惊奇的是冯先生首先把人生和阅读结合在一起,先生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起开始读书,从未间断已经有八十年了。

  学者告诉我们的阅读人生术便是:“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人生中的问题归为命运,我也算有的人中的一位吧,书中解释的命和运不同,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这些都有幸运和不幸的概率,命运与人生成就有什么关系呢?冯先生的观点中人生所能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而事业成功的建立与命运关系最大,例如:刘邦因为项羽不行而成功,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到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我们的人生都要有一个奋斗的终点和最终的境界,冯先生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对人生了解程度少,(二)功利境界,这一层次的人需要对人生有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古代先贤的境界大抵都是这一层次了。

  二、 致生活境界

  生活的真谛在于精神世界的富足,精神修养的方法就是“率性而活,率性而行”,冯先生以哲学的视角假想了朱熹与戴震之灵魂的对话。在书中冯先生谈儿女这里的儿是儿童,女者为妇女。在家庭本位的社会习惯中对妇女的地位仍然存在着些许不公。书中还强调要“励勤俭”“守冲谦”而达到想要的境界中。

  合上书的瞬间冯先生的话记忆在脑间:“路要自己走,走到底”,有多少次辗转反侧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轻言放弃。我们没有这样的决心,而作者将它视为习惯,又有人问年级都这么大了何必著书立说?而他却说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五):知常曰明

  世相百态,人们总有权利选择自己获得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否最终因果有报,他们好像更勇猛更赤裸的向欲望靠拢,越来越少的群体选择向本心靠近,忘记初心,更找不到归途。翻看这本冯友兰先生的《宜静默 宜从容》总觉得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生大智慧。

  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以来泰斗级哲学大师, 经历了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文革”动乱直到开放改革新时期的全过程。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虽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变中自有不变者在,这就是始终不渝地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中国文化的前途,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始终坚持分析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在表面上虽都生活在一处,实际却各有各的领域。三观的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境界不同。

  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把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不同的等级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境遇。你处于哪个等级,要让自己处于哪个等级,一步步的改变。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都随时在扮演时空中的某个角色,既不必然,也不绝对,更不固定。别说童年和中年的自己完全不同,昨天的和今天的自己也不一样啊.犹如“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一般”,心变境迁,要有变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这个世界。每一天、每一刻、每个元素、每个念头都会改变自己。

  “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这12个字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对人生的不凡追求。 涵养德行,首先心要宁静安定,言语寡少沉默;行为举动要从容安详,待人处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能够常常这样检点自己,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一个人真正的涵养表现在各个细节上,不要小看平日行为习惯上的修养,谨严自己的操守行持,是与修心同步实现的。停下盲目的追逐是一种幸福,懂得安顿身心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冯友兰先生漫长又充满意义的一生,可以说像一个芳香四溢的花园,感染你,芬芳自己,有着无限的可能和意义。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六):从《谈儿女》一文所想到的

  还有几天,就到一年一度的母亲节了。所谓的母亲节,即是庆祝母亲为家庭、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节日,之所以为某类人设定节日,就是因为这类人在平时并不受到重视,甚至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需要设定一个节日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知道这类人做出的贡献与其社会地位不相符。类似的节日还有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护士节等。

  说到妇女节和儿童节,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历来报纸新闻上说破获拐卖团伙,被拐卖的都是妇女和儿童,从来没见过有新闻说成年男子被拐卖的,因为妇女和儿童在生理上处于劣势,个子矮、力气小、生理期等原因使得她们常常成为被拐卖的对象。这样的劣势也使得妇女和儿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男性而生存,这样,妇女和儿童的地位自然就取决于男性。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注定是无法独立存活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依靠成年监护人的照顾,对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相比之下,女性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劣势,女性在怀孕生产前后一段时间里,也是无法工作的;在生育之后,又需要承担喂养幼儿的责任,也无法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样的家庭角色就注定了女性在职场竞争中是无法与男性处于平等地位的,因为雇主需要考虑女性在特殊时期是无法从事工作却可能还要领取工资,所以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歧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冯友兰在《谈儿女》一文中,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女性地位处于劣势的根源。 “一种社会制度,是跟着一种经济制度来底;一种经济制度,是跟着一种生产方法来底。”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只是口头上呼吁女性主观上努力、奋斗,是不可能改变女性命运的。女性人格的独立是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的;女性要想在职场上拥有与男性同样的竞争力,首先要解决养育儿童的问题,将女性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很难解决的。

  对于女性来说,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经济独立,不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也就不需要在人格上依附男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能力决定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在古代社会,女子必需做到三从四德,在家相夫教子,没有经济来源,所有开销用度都需要依附于家里的男丁。掌心向上伸手要钱总比掌心向下给人钱财要困难得多,卑贱得多,所以只能受人摆布、听人使唤。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人的观念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局限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虽然还未能完全解放),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来,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虽然,女性依然无法逃脱生儿育女的家庭责任,毕竟家庭与事业,从来都是难以兼顾的。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七):世界是安静的,不争,不抢,不炫耀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终将学会不争、不抢、不炫耀。因为你只有经历了,到这时你才会明白: 什么事情争到最后,也不过是如过眼云烟,不争不抢是我的态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终将学会不炫耀,因为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说明越缺少什么。做人要做一个谦逊安静的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任何事情,不致过分。” 冯友兰先生一生致力于追求精神修养的方法:“率性而活,率性而行”。他主张行事为人,无所用心,一切顺其自然为最好,凡事不强求。 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四大境界:“自然境界”,这也是最低级的,了解程度为最少;“功利境界”,是为较高级的,体现着为己为利;“道德境界”是为更高级的,体现着为人为公;“天地境界”为最高级的,它上升为万物皆备于我,我与宇宙同一的境界。 人们皆因了解程度不同,个体差异的不同,所以其境界和对待人生的看法也自然有所不同。或只顺着本能和习惯做事,并无觉解,对所做的事,不在乎是否有无意义;或做事情只在乎自己,不考虑他人,不考虑结果;或做事情处处以道德为标准,认为自己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以社会利益为己任;又或之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也是人之最高境界。“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人生的了解”。 《宜静默 宜从容》是冯友兰先生人生感悟的集大成之作,是先生感悟人生、体味人生的散文精华。先生著有《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人生成功之因素》《论命运》《关于真善美》等多篇著名文章,本书中收录了共五辑32篇先生的生活哲学之力作。 冯友兰先生一生致力于读书,“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并总结了四条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读书要有所精选,知道哪些是为精读,哪些可以泛读;要解其言,突破语言文字关;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文字之外的实质所在,不能死读书;还要能把书读活并为我所用,要明其理,如果能做到这些,读书就算是读到家了。 作为一个常人我认为,做人要做好自己,不仅要读好书,还要明其理。做事要不争、不抢、不炫耀,与其炫耀不如做强自己,静如止水,穆如清风,把一切看淡,守住内心的安宁。 其实你要懂得,心若不动,风又奈我何。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苦如茶,香亦如茶。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皆是人生的淡雅之美。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说道:“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 读先生的作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然便是修持。”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八):人生意义:与哲学有关,也与哲学无关

  谈哲学,总会让人敬而远之,中国哲学,动辄便是老庄,外国哲学,动辄便是尼采黑格尔,或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是除了尽人皆知的几句名言之外,却也谈不出什么。哲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终究只是一个偶尔能装一句话的逼,却不能真正成为话题的“东西”。

  冯友兰,是中国近代哲学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不仅在国内是畅销书,在国外也是畅销书,卖了没上千万册也有上百万册了。所以,即便相对于中国14亿,全世界60多亿这么庞大的基数来说,这些书占比也不高,但是,也好歹能说明,冯友兰的哲学,是有市场,是有人喜欢,也有人理解的。

  将哲学通俗化,与日常能有所结合,无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点哲学,这或许是无用的,但对于有这方面欲望的却又望而却步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宜静默宜从容》其实是从冯友兰全集中精选出的相对易读,同时又能稍微展示一下他的哲学思想的文章。如果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略有耳闻却又不敢轻易去读,但又想看看冯友兰的作品,那么,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散文集。

  全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人生术》《生活境界》《关于真善美》《生平师亲友》《走自己的路,走到底》。应该是出版方根据内容的区别进行的分类,这样也方便读者阅读。

  《人生术》的开篇语是: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这个篇章名,其实来自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在《人生术》这篇文章中,开篇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术者,就是假定人生是为追求幸福的,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就是“人生术”。

  由小见大,哲学终究要研究人生,而人生的追求,终究在于追求幸福。而《人生术》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其实是情感问题,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或不幸,其实在于人对于情感的态度,以及对情感认知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好像幸福是“唯心”的,这是我对这篇文章,以及由这篇文章所理解出的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幸福观”,如果不对,那就笑话我吧。

  下一篇便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篇的主题,就像我这篇文章的开篇所考虑的问题一样,冯友兰先生也早就想到了,哲学这个“东西”对于人生又什么意义呢?

  他的结论是,哲学对于人生,可以说很有关系,也可以说毫无关系。这看似又是一句废话。然而,非但哲学如此,除了切实能用于指导实际的理科知识外,大多数文科知识,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说。

  在这篇文章里,他在最后说,哲学里有一部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与人生有关的这些,另有一部分与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是与人生无关的哲学。哲学是个总括的词,所以,要细分来看。

  而冯友兰最为知名的,其实是“四大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大境界,在《人生的意义即人生中的境界》这篇文章中,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证和阐述。

  当然,这四大境界说,也并不是没有争议,与他同时的学者以及后世的学者,都有很多反对的。

  即便像我这样对哲学不了解的,也能感觉到这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或者说相通之处。

  冯友兰的四种境界,比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更为具体,更为现实化,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则感觉更为科学。

  王国维更有文学气质,冯友兰更有哲学气质,马斯洛更有科学气质。

  文学、哲学、科学,有时候是相通的,而它们,也都是可以用来谈人生的。

  《宜静默宜从容》所选的文章,对于经常阅读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高深,纵然冯友兰的文字基本上与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略有出入,但是相信每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在课本里都学过很多民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读起来肯定不成问题。

  如果你想看看哲学大师怎么谈人生,你想用哲学的思想来审视人生,了解人生,那么,这本冯友兰精选集《宜静默宜从容》是个不错的选择。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九):来,一起上一堂人生课

  《宜静默,宜从容》这本书心心念了好久,书还没到,就已经被淡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想起封面整个人就会安静好多,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整个人都变的恭敬起来,整个环境也变的愈发的安静。

  常常在想一个问题,物质社会的我们身不由己大都变得特别浮躁,静默和从容像是被摆在柜子里的收藏品,离我们总是有那么一定的距离,并且又好像宝贝一样,被我们谨慎地收藏着,舍不得丢掉,又不能时时的欣赏、爱抚,时不时的想起来一下,又时不时的抛在脑后。每当想起这些,不禁的轻叹一声,唉,好像我也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可是那有什么办法呀?好吧,静默、从容和我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

  冯友兰,大家应该都挺熟悉的,有很多哲学方面的著作,字芝生, 出生于 1895年12月4日, 河南南阳人,著名哲学家,说起中国哲学,就绕不开的一个大师。冯先生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等等多所985、211名校的哲学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这哲学家缺乏的年代,冯先生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四种境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并且更适合中国人。

  《宜静默,宜从容》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生术。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讲了一些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包括论命运,人成功的因素,人的意义以及人生中的境界。第二部分是生活境界。对于事物有了解者能宽容。第二部分包括对于儿女的一些看法,还有个人形象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生活中应该节俭,应该勤俭持家。第三部分是关于真善美。我可以言语告诉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但不能告诉人什么是美。第四部分,生平师亲友平生喜人读书,尤喜子女读书。第五部分是走自己的路,走到底。这部分包括冯友兰个人详细的自传,以及更多对人生的感悟。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的的一个关于冯友兰先生的小故事,说,冯先生在90多岁高龄时,依然坚持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但那时他眼睛看不清楚了,已经老花眼,翻书找资源已经非常的困难,让人惊喜的是,他却可以从以前在脑子里储存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再产生新的理解,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冯友兰先生说,“我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乐无穷”。 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物质极度丰富,但是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匮乏反而更多需要多多的补充,多看书,多看一些哲学类的著作,刚开始看可能比较累,但是看进去后,哲学家的只言片语都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宜静默 宜从容》读后感(十):对于事物有了解者,能宽容;对于人生有了解者,能从容

  大学时曾读过一段时间的《中国哲学简史》,当时觉得哲学奥义实在深刻非我所能探及,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通释古今非我所能理解之万一,未能坚持读完。现在想来,常感羞愧。读书和做事、做人一样,断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印象深刻的是,虽晦涩难懂,但文字却没有一处诘屈聱牙之处,冯友兰先生俯仰天地之间,洞察世事万物,笔下却是温润、平和,无夸大之词句,亦无自矜之文章,大概愈是拥有渊博学识和浩瀚智慧的大学者,愈是平易随和的。资中筠说:他为人处世非常厚道和宽容……在冯先生那里从来听不到刻薄的话。大师,永远是平和深邃。

  遇到这本《宜静默 宜从容》,十分欣喜。如果你想读冯友兰却因害怕读不懂哲学望而却步,不如就从这一本开始吧:书中收录的,都是谈人生之文章,如《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关于真善美》等,以及缅怀亲朋旧友之文、自传。这其中,也不乏哲学命题,但都是读者能读懂且能有所领悟的普适哲学。内容经典、厚重,读来令人安静、从容。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人之一,这样的一个巨擘式人物,在人生哲学方面自然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对人生的理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宜静默宜从容,是看尽、看穿、看透之后的自在和圆融。

  我才疏学浅,但读完这本书所得的对于人生问题的感悟,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二。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透过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常能窥见其难能可贵的“平常心”,那是经历人生种种、看淡看透之后的“平常”。一个人,无论处何时何地,遇到何人何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以平常之心去做平常之事,那么他就是很可尊敬的。人的一生当中,波澜壮阔能有几回?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柴米油盐最平常的烟火日子。平凡如常,持守最难,如何在平常中持守一颗质朴之心,是考验,亦是修行。

  一切顺其自然,率性而活,率性而行。顺其自然,即不强求。所谓的不强求,是“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此种心境。谚语说“强扭的瓜不甜”,这道理最好理解。其实,即使强扭下来的瓜是甜的,吃的人也不一定吃得开心了。人生,不过是生与死之间短短的一橛,何不率性一点,率性地玩,率性地吃,率性地爱,率性地活。放过别人,其实是在放过自己。

  常存戒慎恐惧之心。大一时候的第一堂思修课,老师教了我们一个词:“慎独”,我一直记到现在,虽不能时时做到,但常以此勉励自己。慎独,即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控制自己,持守内心。这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常存戒恐之心”如出一辙。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不能一刻放松自己,更不能沉溺于当下的快乐而沦陷,须常常思考未来。这不是要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而是要你明白,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之中,应该培养自己从容应对变故的修养和能力,如此,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事业,都必有一番成就,即使失败,也不会太惨。

  温和、谦虚、知足。温和,能使身边人时刻感受到你的善意;谦虚,适当地放低自己更能受人尊敬;知足,不过分欲求则常快乐。人若能做到其中一点,必然不会给身边人带来麻烦;若能做到两点,可以与之交友;三点都做到,就可以以之为良师了。你可能会说,这有何难?我认识的很多人都这样啊。其实不然,你未曾真正了解过他们。诱惑太多,欲望太多,光是“知足”这一点就很难做到。看似平常的品格,却要一生去践行。

  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的三大成就。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可能,成功者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还是平头百姓。但我觉得,立言、立功靠天赋、靠后天的努力勤奋的程度,非人人能攀高峰,那么至少,我们都能做到“立德”吧。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不难,只在于愿不愿意。如果做不了一个伟人,那就一生做个好人吧。

  一辈子都要读书。冯友兰先生自述从七岁开始读书,读了八十年的书,读书经验有四: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所理解的是:1.读好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读完了就叫读书,要读好书,读经典的书;2.要读懂,明白书中所写,并能探究语言背后蕴含的深义;3.能践行。书,只是读过明白道理还不够,要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才能“书为我用”。读书是最简便的修养方法,一定要一辈子读书。

  路要自己走,走到底。冯友兰先生对于唐僧师徒为何不用筋斗云而要一步一步走去西天的理解,给我很大启示。我曾想过同样问题,幼稚时候曾觉得是“游戏规则”所致,必须走着去,不能飞着去;却没有问过自己,如果可以飞着去,唐增会选择飞吗?《西游记》没有别的版本,我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完成。“人生的路途, 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 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 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 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 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以上略述几点感悟,未能详尽,其实心中所想还有很多,期待与更多喜爱本书的读者一起交流探讨。

  阅读冯友兰,厚植你的人生。愿每个读过冯友兰的人,极高明也中庸,有得道之心境,可静默,亦能从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