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2》的观后感大全

  《寻找手艺2》是一部由张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手艺2》观后感(一):“粗制滥造”的它 又来了……

  寻找手艺2 | 记实/纪录片/中国大陆 “粗制滥造”的它 又来了…… 睽违一年之后 张景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又来了 别多想 华丽的解说 唯美的画面 照!样! 全!部!没!有! 一如既往的透着根里的质朴 一个亿的梦想虽然失败了 仅片尾的寻人启事 就能给人无限温暖的力量 推荐指数:⭐⭐⭐⭐️ 张景执导

  寻找手艺2 | 记实/纪录片/中国大陆 “粗制滥造”的它 又来了…… 睽违一年之后 张景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又来了 别多想 华丽的解说 唯美的画面 照!样! 全!部!没!有! 一如既往的透着根里的质朴 一个亿的梦想虽然失败了 仅片尾的寻人启事 就能给人无限温暖的力量 推荐指数:⭐⭐⭐⭐️ 张景执导

  《寻找手艺2》观后感(二):为什么我很喜欢《寻找手艺2》

  《寻找手艺2》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B站上映了。还记得17年《寻找手艺》出来时因为网络上良好的评分我也去找来看,看完觉得确实是很好看,特别真挚、有血有肉接地气,很少能一口气看完这么舒服的人文纪录片了。 那是导演15年去寻找的,四年之后他用电影化的叙事带来了《寻找手艺2》。我觉得第二部在格局上甚至比第一部更高,因为除了真实展现手艺人的现状之外,还直观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应该更残酷更准确地说,展现的是现实的无奈,感觉更多的靠近“人生”这个主题了。 正如导演张景表达的(大致含义)“《寻找手艺》突然火了,我中年得志膨胀,我想用《寻找手艺2》上院线赢得一个亿的目标。可是我发现纪录片没带给他们什么,既不能带给手艺人更好的生活,手艺人新取得的成就也与我们无关。这片子其实什么也做不到。” 这部电影算是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四年后对之前拍摄过的手艺人的回访拍摄,另一条线是导演组三人产生疑问之后重新启程寻找自己拍摄的意义。 我喜欢这第二条线,这部分正是电影打动我的所在,三人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无奈。寻找意义来抵抗无聊日常生活的侵袭,这一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更有参考意义。 电影摄像录音兼剪辑的喻攀是个90后,除了这两次拍摄之外,在不同的省份做过不少工作但都不长久,现在又处于失业状态。他被导演戳心窝子说其实你根本比不上***,人家做馒头都能撑起一个家,你(一事无成)。逼得喻攀节节败退直言承认“我就是个胆小鬼”,眼眶里泪在打转,可还是开着玩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其实很多时候你我都是胆小鬼。 四年过去了,有些手艺真的失传了,有些人去世了。镜头展现也不像四年前那么清朗,从电影使用仿佛雾蒙蒙一片的滤镜这儿就能看出。 可是我仍然觉得这电影很美,很有活力。我不止一次地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越是真正脚踏实地的普通老百姓,不论其经济、地位,越容易浑身散发出令人敬佩又想亲近的味道,是一种很接地气、诚且善的味道。”看过越多人文类的纪录片就越能感受到这一点,而且这种生命的力量不受国籍的限制。 电影最后展现出的一张张照片,大多是黑白的,可他们的笑容却很有张力,这种张力冲破屏幕。

  《寻找手艺2》观后感(三):记录、洗礼与伟大

  前天晚上在B站搜纪录片,突然发现《寻找手艺2》出来了,而且就是当天。激动之余又心怀忐忑,担心会不会像很多佳作的续集,投资大了,口碑却崩了?

  幸好,张景还是那个张景,敢于直面自己、揭露自己、否定自己的张景。只不过,他将这种“残忍”,也施加到了同行的小哥喻攀身上。从开头说服喻攀,到中间激得喻攀假意跳楼,再到最后讲到废柴的时候配上了喻攀的画面,张景丝毫不留任何情面,难道就没有顾及到对方自尊吗?

  这完全是我等凡俗懦弱之人多虑了。既然能抛下一切,踏上第一部的寻找之旅,还能时隔四年再次抛下一切,踏上第二部的回访之路,无论喻攀、张景,还是火线充当摄影师的司机何思庚,都不能仅靠功利的眼光去看待。相较于别人的评判,他们更在意内心的拷问,从第一部到第二部,自我发现的意味愈加浓烈。

  “这和那部纪录片没有任何关系”,张景在第二部里数次重复这句话。第一部的走红,难免会让创作者的心态有所膨胀,认为这些手艺人会因此获益。有观众在弹幕里清醒地指出:“是这些手艺人成就了你们。”的确,因为这些手艺人,才使第一部有了灵魂,才使第二部鸟枪换炮,小车换大了,器材升级了,制作精良了。而这些手艺呢,网络上一时的喧嚣与唏嘘,在无法逆转的时代大潮中顶多激起几星水花,失传的依旧会失传,延续的依旧会延续,它们的主人,逃不开俗务纷扰、生老病死的尘世轮回。

  纪录片的作用在记录,而不在创造或者改变。张景四年前的初衷是寻找加挽救,结果是自我洗礼;四年后的初衷是做大加回馈,结果是二次受洗。这次回访,有的手艺人已将他们淡忘,有的以礼相待,依旧按着惯常的轨迹生活,即便是胡大拜尔地的家人,也是因为触及两年前的变故而情绪激动,与来访者本身无关。

  片头,张景自白要做一部院线影片,可最终成片只有75分钟,其中还插入了大量回忆画面。但我认为他不是在偷懒,而是内心经过了旅途的洗礼。对于已经积累了巨大名声的张景来说,想做一部院线影片不算难事,难的是如何在赞誉声中保持初心,就像当初的他,远离那些摆拍的伪纪录片,去做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何谓“伟大”,是百万千万的点击,还是人尽皆知的功绩?片中的手艺人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用非凡的心做平凡的事,在平凡中见真章。

  中学同学告诉我,张景是她浙传的学长。于是,我委托她有机会时帮我引荐一下,如果可能的话,《寻找手艺3》带我一起吧。

  《寻找手艺2》观后感(四):我开始期待《寻找手艺3》了

  《寻找手艺2》我给5星,并自此开始期盼《寻找手艺3》。

  在一个阅读量只有几百的公众号里,无意中看到了《寻找手艺2》出来了,心里第一反应是:我靠!因为我觉得它根本不会再有。三个外行去拍了一步特别青涩的纪录片,而且酝酿难产四五年才出来,这样一部片子再出续集,那简直......所以我压根没想过他会出《寻找手艺2》。即便万一出了,那应该是有商业支持,如果有商业支持,那《寻找手艺》肯定变味了,那就不值得一看了。

  好奇心驱动了我。片子不好找,百度都找不到,得直接去B站,去B站还要搜索“寻找手艺2”才能找到,否则根本找不到它。几百点击量的公众号推荐,百度找不到,B站也不在明显位置,这下我放心了,《寻找手艺2》应该没被商业玷污,它应该还是那么纯洁。

  我猜对了。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寻找手艺,倒像是寻找自己的内心。

  片子一上来就是导演对着镜头说出他的新梦想:他想要一个亿的票房。这个导演果然飘了,如果只看开头,我甚至会有点儿讨厌这个光头中年男人,但想想《寻找手艺1》给我的清新感,我忍了。看完片子后,我开始喜欢这个导演了。最终,导演那一个亿的梦想正如他自己的坦诚,他失败了。我们先不说他为什么失败,但是他在片尾那个举动,让我心生敬佩,深感温暖,他在片尾打了个寻人启事的广告,就这么任性!!------当年造纸带来满屏弹幕那个老人,她的儿子失踪了,在《寻找手艺2》里,老人的眼泪被摄影机残忍记录下来。可能导演是出于自我救赎吧,他原以为《寻找手艺》会给手艺人带来实惠,我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很多手艺人都已经把导演他们忘了,甚至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寻找手艺,更别提对他们生活的改变了。整部片子就围绕着导演以为《寻找手艺》能改善手艺人生活,而实际上手艺人根本不鸟他们这么一条线索,导演从最初的自我膨胀,到最后认清自己任然是废柴,以导演自己为串场,把所有手艺人串联起来,最后完成的是导演的自我救赎。所以在《寻找手艺2》的片尾,导演放上了一个寻人启事,帮那位造纸的老人找儿子,如果真能帮老人找到儿子,那可能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吧。

  片子还是那么清新,还是老配方,还是那么随意,但整体结构、叙事感觉要成熟了很多,画面比之前好看了一些,估计是导演升级设备了。但整个片子的剪辑、风格处理仍然显得青涩,不过这就是《寻找手艺》该有的味道。人还是那三个人,除了导演张景,还有交际花喻攀,司机升级的摄影师何思庚,仍然是三个门外汉的故事。

  看完片子,除了对手艺人的遭遇感到痛惜,更多的是看到了导演张景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斗志,从喻攀身上则看到了我自己,梦想、失业,再就业,再梦想,再失业,好像大多数人年青人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历程。

  忘了是哪位伟人说过一句话,大概是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越多,就会陷得越深。所以,我猜《寻找手艺》还会出3的,事实上导演最后也表态了,应该会有《寻找手艺3》。一个中年男人在一件事情上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再看看B站那些留言和评论,几乎清一色的赞叹、鼓励。我敢打赌,这个导演不会就那么放弃的,甚至可能会有《寻找手艺4》。

  奇怪,为什么评论这部片子时总离不开导演呢?是的,这部片子就这么奇怪,导演把自己就放在片子里,正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招来反感,就像绘画,画别人容易,画自己是最难的,但这个导演好像成功了,因为整部片子好像就在给自己画了一副自画像,还不招人反感。

  只是很疑惑,这样一部至少还不错的纪录片,看过的人却那么少,连豆瓣评分都还没有。

  导演,知道你就在豆瓣里,也许你会看到,评论这么少,你不会看不到的。我想说:谢谢你给我们再次带来感动和温暖,加油,我们都看好你,我们期待你的《寻找手艺3》、《寻找手艺4》、《寻找手艺5》.........

  《寻找手艺2》观后感(五):差点儿错过《寻找手艺2》

  如果不是很久之前关注了这个沉默的B站UP主,我可能根本看不到这部纪录片,和上次热热闹闹的《寻找手艺1》不同,这次的2显得格外平静,难道是片子真的不好?我想不是。

  一个月前我就看了,我想看看它到底会不会火,越是我在暗中观察。等了一个月后,它真的没火。我找到了导演在他自己主页的一篇文章:《寻找手艺2》后记,我才恍然大悟,这么下去哪会火呀。

  因为它根本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

  导演任然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领域,拒绝了10多个平台的投资。因为缺乏平台的商业指导,片子出来后,平台理所当然不要啦,因为它不能赚钱,不赚钱的事情谁干?

  平台不干,导演干了。

  正如导演在片中所言,他是奔着一个亿的票房去的,估计他以为他把片子拍好了,肯定有票房,所以他自己借了50万来投资这部他所谓的电影。50万拍部电影?当然不现实,事实也证明了,导演失败了。导演把片子放在B站了,应该是无偿的,因为连B站都没给他做任何推广。导演就放在自己的页面上了,不沉下去才怪。

  他为什么失败?

  先说片长,片长76分钟,如果放在电影院,这个长度是短到极致的,如果不是大师的冲天大作,谁也不会去看这短短76分钟的片子。为什么电影大多数在120分钟左右?这肯定不是偶然,电影要打动人,120分钟的情绪积累是个必然,有些电影甚至需要180分钟来积淀,才能显出它的厚度,比如最近很火的《爱尔兰人》,如果《爱尔兰人》也压缩到70分钟,必然份量大减。

  再说情绪基调,相对于《寻找手艺1》,2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在片中,最后一个做秤的老人患了重病,以后再也不能做了;做斗笠的老人徒弟跑了,他的手艺也无人继承;还有那个催泪的造纸老人,上次催泪,是因为老人的名字被导演随着片子带到了北京,老人高兴地笑了,而更震撼的是,片子在B站的弹幕里,无数网友回复: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深圳,到了西雅图......把屏幕挤爆了,那一刻我的眼泪跟着就下来了,多温暖呀。可这一次,我仍然为这个老人流泪了,只是不再是温暖,而是悲伤,当导演给她送去照片,她却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原来她的儿子外出打工三年多杳无音信。老人拿出儿子的照片,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还有新疆的那个放羊的民间音乐人,当导演再次回访,却被告知老人已经去世,他的老婆看到摄制组就哭了,那一刻我的心再次被揪了一下。总之,全片看完,我的心很沉重,甚至后悔看了它,因为它把我的心情搞坏了,但是我记住了它,我想看看别人会怎么说这部纪录片。并为此等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再刷二遍,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看过一遍,我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我看的更多的是细节(我仍然没有去看弹幕,不想被干扰,也许三刷的时候会去看弹幕吧,下次看,或许要等它火了之后)。在细节里,我看到了真实的力量,从导演、从片中每个人身上去感悟人生的多变和曲折。然后会因此想到自己,看了片中人,看了导演的遭遇,会感叹:哦,我自己过得还不错。那种一刷时的悲伤感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生活的许多设想。

  一刷我想给4星,二刷我想给5星。纵观中国纪录片,很少有如此真诚的片子,因为导演真诚,内容真实,它很耐看,看第二遍也不觉得乏味,换成《舌尖》、《人生一串》、《我在故宫修文物》、《生活万岁》等我看过的一些纪录片,这些片子二刷时,我是看不完的,因为能明显感觉到痕迹,什么痕迹呢?可能是导演导和演的痕迹吧,也可能是片子里面那些主人公面对镜头摆拍的痕迹吧,总之看完后会觉得很假。但《寻找手艺2》不会有那种感觉,就像《寻找手艺1》那样,它真实到你感觉自己跟着镜头在现场游走,而不是让导演摆给你看。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影响深刻的片子,再次不多剧透,自己去体会吧。

  强烈建议二刷,隔上一个月半个月再刷,那是一番别样的体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