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游戏读后感100字

  《绑架游戏》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绑架游戏》读后感(一):一场游戏?一段深深的恶意!

  被东野大大圈粉是在《嫌疑人X的现身》,之后便不可自拔。这本《绑架游戏》和我大爱的《嫌疑人X的现身》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依然能得到不少的乐趣。 故事的开始其实只来自于那一场意气之争,翻墙而出的少女,不服输的醉酒男子,这场得到被绑架者首肯配合的绑架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这是少女的反抗,这也是他单方面的宣战,没有人会受到伤害,这只是一场游戏。

  可是,在这场游戏的过程中,事件逐渐偏离了轨道。

  在“绑架”的策划部分从对假象的犯罪者进行形象,性格进行详尽而个性化的设定,到绑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合理化完善,再到联络方式的便捷而反追踪,和想象中的警察做攻防战,特别是最后拿到赎金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这一部分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可实施性强且不容易被人在现实世界模仿的特点,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佩服不已!

  而其中爱情的部分让我的心融化,局外人一般的非婚生女儿,不愿受婚姻羁绊的浪子,因一场荒诞的绑架游戏而相识,在并不唯美也不融洽只因为有共同目的而在一起的相处之中,在若即若离的暧昧之中,在冬夜取暖般的结合和激情之中,在不经意的脆弱流露和怦然心动之中……我看到了爱情的稚嫩的幼苗,这难道仅仅是一场游戏?我不相信!

  当文中的反转出现,情况急转直下,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了前文的一些伏笔,可我不愿相信!不愿相信那些美好那些心动只是我的想象和错觉!不愿相信那些相处的时光和点滴的小事只是欺骗只是利用只是单纯的恶意!

  可是,事情的真相却比我的想象更加黑暗而令人绝望!

  这真的只是一场绑架游戏,只是我认错了游戏者,我虽然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不会是一场单方面的智力炫耀,但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才知道这的确是一场智力的碾压,只是,被碾压的人是我。

  我以为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善的微光,看到了相互取暖,看到了另一种的《白夜行》,可是在里面看到的却是纯然的黑暗和恶意。恶魔高高在上,露出了得意的笑;愚者躺在地上,用意外扳回一城;凶手鲜血淋漓,悠然自得……

  故事已经结束,留下了一个悬念,最后的胜负纠葛已经不再重要,或许,在这场绑架的游戏之中,活着的人都是胜利者,只有死去的人输的彻彻底底,甚至那冤屈都不曾被人记起……

  《绑架游戏》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这真的是游戏吗

  最近看了不少东野圭吾的书。这一本绑架游戏是很早之前就出的,但是这一本是新的版本。

  对于东野的套路,我一直觉得是叙事性比较强,可读性也比较强的。他的故事可以不要当成悬疑小说来读。而这一个故事却是非常有趣的。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些平淡,叙事的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但是故事是讲述的一起虚假的绑架案。而这一绑架案里的主人是树理,是一位富豪的女儿。两人为了得到赎金,串通一起绑架案。看上去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读到后半段,故事有了反转。结局就变得很有意思。 东野早期的作品和近期的作品有点不同。之前的作品还是偏向于犯罪一点,而近期的几部作品,我觉得可以作为普通的小说来读,都是偏重于一些人性的。比如说最近的《魔力的胎动》,还有之前的《人鱼之家》,而《绑架游戏》这本小说是2004年初出版的,所以这个小说有一些东爷以前本格推理的风格。当然这不并不是本格推理,但是这本书的趣味性还是很强的。在我看完前半部分的时候,我真的很想给这本书打三星,但是当读到反转部分的时候这本书的乐趣就体现了。 结局是有一些开放性的,但是我也不得不佩服男主角的智慧。让这本书更上一个台阶!我也很佩服写出这本小说的东野圭吾。每次都会觉得他的脑洞非常大,能构思出来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本书的可读性也会很大。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揣测结局。而且一直觉得提心吊胆。因为干这件事情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没想到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有些内心的小喜悦。因为我的内心还是有一点向着男主角的。虽然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有一些触犯了小法律,但是我总觉得情有可原。所以开放性的结局也让读者们充满遐想。 我一直觉得东野写的不是推理悬疑小说,而是人性!其实在他的这本作品里也能看见不同的人性。不同的妇女,不同的姐妹以及不同的母女关系。在不同的关系里,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丑恶。我也想起了东野圭吾的另一本著名的小说《恶意》,人性的丑恶是很难用常理来理解的。因为自己的行为过失而把这种加害到别人的身上,绝对是错误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版的封面没有旧版的好看。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旧版的封面!

  《绑架游戏》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在翻开最后一页之前,你永远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老实说一开始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开篇的渣男语录,而是豆瓣首页简介三巨头的话:那个时候东野圭吾还没爱上滑雪。

  ……

  这一句话让我想起《疾风回旋曲》,引起极度不适。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

  但是这本书开篇的渣男语录让我更加不适。

  我本来以为开篇的那个女人对故事会有些推动作用,但没想到的是,她只是一个介绍了主角性格的工具人,介绍完便没有了一点用处。

  男主的性格也让人十分不适,自私、冷酷、自以为是。不过智商是真的在线罢了。整个人仅有思维严谨这一个优点,而这个优点也被他所有的缺点掩盖。所以即便最后看见他被戏耍,也没有引起我的一点点怜悯,这不就是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吗?

  其实当树理刚出场的时候,我以为是个最后父女会冰释前嫌的温暖故事。

  如同看《盛夏方程式》时,我一度以为东野开始探讨人与自然了……

  可是似乎只要不写加贺,东野便不打算给予读者一点温暖。

  最后的反转的确让人猝不及防,但前面主角的顺风顺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的确有点焦躁。故事行进中作者安排了不少不自然的地方,就像一颗颗地雷,随时准备引爆。因为注意到了这些地雷,所以主角的顺利更加使我焦躁——为什么那些地雷还不引爆呢?

  原来最后作者安排了一个核爆。

  我不知道躺在地上的那位大小姐是怎么想的,在这个游戏开场的时候她便已经谢幕了。

  树理的生世令人同情。她是她父亲与情人的女儿,在整个家庭中格格不入。她的继母和千春觉得她是个多余的人,认为她的到来不过是多了一个分家产的人。可是树理的出生根本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如果她的父亲能管好自己的下半身,那么树理也就不用来到这个世界遭受这么多苦难。

  千春杀死她的导火索居然是一罐面霜。

  身为一名大小姐,居然连用高级面霜的资格都没有。

  我本来还对那位父亲抱着一丝希望,心想他那么担心女儿,应当是在意树理的吧。然而他为了掩盖千春杀人的事实,竟冷酷到这个地步。他没有为自己另一个女儿的死亡流下一滴眼泪,他这么精心策划,完全是为了保全千春。

  树理的确是个多余的人,多余到没有人为她流一滴眼泪。

  而那个杀死她的真凶,还在顶着她的名字与别的男人谈恋爱,为自己的演技沾沾自喜。她占用了树理的身份,借用树理已经死去的母亲博得男主的同情,为男主设下陷阱。而这一切在那位父亲的眼里只是一场智商的博弈罢了。

  我不能理解高层精英冷酷的思维,或许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比不上自己重要吧,哪怕是别人的生命。

  《绑架游戏》读后感(四):面具人生

  “你对你自己的脸负责吗?”

  “我想我是负责的。’

  “这样的话,对你来说,为了得到幸福的面具,正是你现在这张脸?”

  那个名叫《青春面具》的电玩游戏很有意思,一个人生游戏。

  从一个人的诞生开始,有什么样的父母由上天决定,和人生不同的是可以选择的是从父母亲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基因,可以决定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

  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步一步地升学,在这期间要读什么书,和哪些朋友玩,如何分配时间等等都可以自由做选择,是不是我们曾经向往的人生?

  游戏中角色的面貌,会依照人生经验而有微妙变化,你可以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脸,譬如说政治家的脸、律师的脸、医生的脸等等。

  面相会决定命运么?还是我们所走的人生路决定了面相?

  我觉得这个游戏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试验一下我们自由选择我们的人生之后会得到怎样的一张脸,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那张。

  人是为了一张脸而活的么?

  老人们都说“人活脸树活皮”,树没有皮就离死不远了,人没有脸应该是同理。

  对于人生来说脸是非常很重要的,在各个阶段里,脸都会影响这个人的命运,交友、面试、恋爱、相亲等等重要时刻,好的相貌会给你一个好的开始。总会有人说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重要,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颜值很重要,好看的皮囊下才会有有趣的灵魂,丑陋的面孔下只有残破脆弱的心。只有有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脸的,没有人会拒绝的。

  在游戏里,我们用自己自由选择的人生经验累积了属于自己的脸,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幸运的是在游戏里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期待的脸是可以借助工具包,我们拥有重要道具——面具,面具可以帮助我们微笑,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向往的模样,帮助我们抓住幸福!

  其实在真实生活里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个神奇的道具,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都会使用不同的面具,在公开场合使用公开面具,表现给别人看的是自己美好的一面,热情、稳重、优雅,大方,倾听,赞美……在家里使用私人面具,懒散、沉默、冲动、自私这些消极的面具往往用来面对身边亲近的人。哪一面是真实的我们呢?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楚了。

  为了得到幸福,我们都曾带过面具,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面具也是在生活的教导下慢慢学会的。只要是人,任谁都会有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道理,很多故事,年少的时候看着故事里的人会迷茫人生究竟是为了月亮还是为了面包?美好的事物如梦想,如爱情真的那么高尚纯粹么?当自己经历了挫折之后才会明白追求纯粹分辨黑白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生活给我们戴上一层又一层的面具,让我们连自己的本来面貌都记不清了,自己都忘却了还用什么去追求纯粹。

  面具帮我们伪装自己,有的伪装外表,有的甚至可以伪装内心,面具戴久了,会慢慢地摘不下来,带了面具我们就活成了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

  有人说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自己的一面,为了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目的。

  这么说起来面具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工具了,当某天你发现一个非常陌生的自己,不要惊慌,也许这是你为自己预留的压箱底的王牌。

  《绑架游戏》读后感(五):作为理论家的东野圭吾

  本文是我为新版《绑架游戏》写的解说,原定附在书后,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收录。

  东野圭吾的《绑架游戏》一书,于2000年起在杂志连载,最终出版于2002年。整本书以绑架为题材,“游戏”则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该作在杂志上连载时的标题是《青春的死亡面具》,这也是个十分贴合内容的标题,也许是因为暗示性太过强烈,最终换成了现在的标题“ゲームの名は誘拐”,直译过来是“游戏的名字是绑架”。写作这本书时,东野圭吾已经凭借《秘密》、《白夜行》、《单恋》等重剧情、轻推理的作品,跻身畅销作家之列,连载期间还出版了游戏色彩更强烈的《超·杀人事件》,与《绑架游戏》同一年发表的作品则有《湖畔谋杀案》和《时生》,正是他风格日趋多样、人气缓步登顶的时期。《绑架游戏》在这些作品中或许并不那么显眼,却是东野圭吾最具代表性的绑架推理,在各类绑架推理的榜单上也几乎从未缺席过。

  尽管同属恶性犯罪,相比以杀人为题材的推理小说,绑架类作品的数量显然连零头都不够,并且在许多绑架推理中也出现了杀人案。不过,也有几位尤其钟爱这一题材的作家。

  以唯美文风和意外动机著称的连城三纪彦,曾发表过两部绑架推理长篇《人间动物园》(2002)和《人造花之蜜》(也译作“蜜”,2008),另有四部短篇《邪恶的羊》(收录于《命运的八分休止符》,1983)《来自过去的声音》(收录于《鼠之夜》,1983)《请找到我》(收录于《没有脸的肖像画》,1993)和《小小异邦人》(收录于同名短篇集,2014)。可以说,绑架题材贯穿了连城三纪彦的整个创作生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造花之蜜》和《小小异邦人》分别是他最后的长篇与短篇。

  1982年获江户川乱步奖出道的冈岛二人,实际上是两位作家合作时使用的笔名,他们的合作仅仅持续了八年,却出版了二十余本书,其中绑架题材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在八十年代,岛田庄司因为热衷于设计肢解尸体的谜题而被人送了个“分尸的岛田”的绰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绑票的冈岛”。早在出道的前一年,两人就合作了一部绑架推理《希望明天是个好天气》(最终出版于1983年),也杀进了乱步奖评选的最后一轮,却因可行性遭到评委质疑而落选。在这部长篇里,被绑架的不是人而是一匹价值数亿日元的纯种马。他们后来发表的《任你怎么藏》(1984)和《七天里的赎金》(1986)也都是颇具创意的绑架推理。冈岛二人此类题材的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99%诱拐》。这是一部极其超前的作品,里面的一些构想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如今仍活跃着的推理作家里,也有一位对绑架这一小众门类有过诸多贡献,甚至曾被期待成为“21世纪的冈岛二人”,他就是因《樱树抽芽时,想你》(2003)而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歌野晶午。歌野晶午自1988年凭《长家杀人事件》出道以来,挑战过诸多题材,保持着极其稳定的产量与质量。他笔下的绑架题材可以举出《光明正大的绑架》(1990)、《想被绑架的女人》(1992)、《世界的终结或开始》(2002)、《コモリと子守り》(2012,标题是文字游戏难以翻译)。其中《想被绑架的女人》一书所开创的模式时常被其他作家模仿借鉴。

  除了这三位热衷于创作绑架题材的作家,其他推理作家也对这类题材偶有涉足,其中也不乏如天藤真《大诱拐》(1978)、原尞《被我杀害的少女》(1989,也译作“我杀害了那个少女”)、法月纶太郎《一的悲剧》(1991)、折原一《绑架者》(1995)、芦边拓《时之诱拐》(1996)、贯井德郎《绑架症候群》(1998)、黑田研二《笑杀魔》(2002)、大山诚一郎《Y的诱拐》(收入《字母庄之谜》,2004)、东川笃哉《再也不绑架了》(2008)、石持浅海《松鼠的窒息》(2010)等佳作。这些作品,或是情节刺激引人入胜,或是在模式上有所创新,全都极大地拓展了绑架推理这一小众门类的可能性。

  反观东野圭吾的这本《绑架游戏》,仅就推理层面而言,怕是未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其创新之处并不在于“绑架”,而在“游戏”。

  以下内容可能对读者造成某些暗示。

  《绑架游戏》的男主角久佐间在广告公司就职,业绩突出,几乎从未受过挫折。然而他新企划的项目,却因合作公司的副总裁葛城的反对而难以继续进行。不仅如此,葛城甚至质疑了他的工作能力。咽不下这口气的久佐间,当晚来到葛城的豪宅附近,正好撞见一位妙龄女子翻墙而出。他跟踪并帮助了那名女子,对方告诉她,自己是葛城的私生女,在家中过得不愉快,想尽快谋求经济上的独立、离开那个家。于是,出于报复心理,久佐间便与那名女子一起谋划了一场绑架游戏,谎称女儿被绑架,向葛城索要三亿元的赎金……

  很明显,就算打着“游戏”的旗号,男女主角的计划无疑会犯下欺诈罪,而且是涉案金额特别重大的那种。按照计划,男主角只能得到三千万日元的分成。作为一位事业有成的社会精英,他显然没有必要为这区区三千万而让自己背上坐牢的风险。然而他还是制定并实施了“游戏”计划,这固然是一种不服输的心里在作祟,进一步讲,这是因为他将自己人生视作一场必须不断获胜的游戏,在这场游戏里只要胜利即可,而风险则是输掉游戏的人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书中特别提到了一款由男主角策划的电子游戏,《青春面具》。在这款游戏里,角色的面貌会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改变,却可以通过佩戴各式各样的面具来应对各种情形,以实现目的、获得幸福。这个设定或许不难让人想起卡尔·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以及由该理论衍生出来的游戏“女神异闻录”系列。东野圭吾执笔《绑架游戏》时,正是在该系列第二代发售之后,不知是否从中受到了影响。

  这段看似与主线情节无关的内容,却是整本书的文眼所在。大多数推理小说里,作者都会铺设大量的线索与伏笔,读者根据这些信息便有可能推理出真相。而在《绑架游戏》一书里,线索少之又少,但这仍是一场信息公平的游戏——作者给读者的不是线索而是暗示,根据这些暗示读者可以猜出真相。而全书最重要的暗示就藏在对《青春面具》这款游戏的描述中。同时,这里面也包含了东野圭吾对推理小说的一些理论性思考。

  如今一提到东野圭吾,大多数推理读者只会想到他的畅销与高产,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理论家,对推理小说的本质颇多洞见。不论是《名侦探的守则》(1996)里对推理小说的种种套路的反思,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2005)里对“P≠NP问题”的类比,都不难看出东野圭吾从未放弃过对推理小说的理论性思考,并将这些思考巧妙地融入了小说里。这本《绑架游戏》也不例外。

  推理小说本身就很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游戏。只不过,在这场游戏里作者一方会竭力求胜,读者却更希望游戏以自己的落败告终。对于读者来说,被作者“骗到”反而能体会到更多乐趣。然而,即便如此,读者也绝不会放水故意输掉比试,而是会动用全部的智慧与直觉来与小说作者一决胜负。作者为了取胜,不得不想尽办法误导读者,使对方无法看破真相。其中一个颇为有效的误导手法便是在角色上做文章——作者可以给角色带上各种假面来误导读者。《绑架游戏》不仅运用这一战术成功误导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更是将其总结成了一套理论。

  也许是为了凸显这种理论层面的思考,《绑架游戏》里对角色的处理稍有些用力过猛之嫌。书中男主角设计的电子游戏,只是让玩家可以用一张虚伪的面具来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读罢《绑架游戏》一书,我只看到了一张张面具,却没有看到一张真实存在的脸。我甚至怀疑,这些角色是否就像卡尔维诺笔下“不存在的骑士”那样,卸掉盔甲之后便什么也不剩了。

  2003年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email protected]》,情节展开与感情铺垫远比小说更合理,结局也多了几层反转。至于为什么必须对原作剧情做出修改,导演井坂聪给出的理由则是担心无法让观众共情。恐怕,绝少有读者能对这本《绑架游戏》里的任何一个角色共情,更不要说产生代入感了。这样追求纯粹与极端的处理方式,的确突出了主题,却也为此牺牲了许多更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将它视作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游戏,而每个读者翻开这本书时都是在与作者展开较量,那么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的对决都会以东野圭吾的胜利告终。所以,作为一个推理迷,与其苛求感情铺垫与角色塑造的真实性,倒不如单纯地投入这场游戏,去享受久违的被欺骗的快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