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之约》读后感1000字

  《绿松石之约》是一本由[英] 克莱儿·麦克福尔著作,42.00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松石之约》读后感(一):美好的爱情也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

  本书的作者正是曾出版了《摆渡人》系列小说的克莱儿·麦克福尔,当然这个系列在豆瓣上的争议蛮大的,很多人都指责它写的太没深度,浪费了一个不错的题材。不过,假如不抱任何期待单纯想看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克莱儿的故事则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这本《绿松石之约》的开头,讲述了一个名为海莉年轻女孩在自己家的生日派对上突然闯入两个小流氓一样的年轻人艾登和利亚姆,一番混乱后海莉的双胞胎哥哥卡勒姆身中一刀倒在了派对上,随即因伤势过重而死。

  警方很快抓住那两个闯入者,并且在调查中发现这对儿闯入者中的弟弟利亚姆和海莉有些非同寻常。

  接下来小说的视角一下子转回到了十几年前,用《冰与火之歌》的POV手法分别从卡勒姆、海莉、利亚姆和艾登的视角讲述了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截然不同的两家孩子,因为一次很小的事件结识,然后开始了长达十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

  老实说在小说中几个人小时候涉及到当地冲突的部分让我看得很懵,苏格兰地区新教和天主教的冲突、凯尔特人和流浪者两队球迷的对立、甚至还涉及了1690年的英国王位继承战争……那怕如我这样自诩对世界历史有些了解也要问一句,这是什么鬼?

  不过好在过不了多久我就发现这些背景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之用,对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也不影响阅读体验。而且当我看到海莉在家中坚称利亚姆并不是她男朋友,只是关系比较好的一般朋友时,总算是觉得这本书和自己没有任何隔阂了——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学长来曾经教过我:

  “想让和你互有好感的女生彻底死心塌地的喜欢你?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让她父母坚决阻止你们交往,那她就会抱着和你在一起要与全世界为敌的自我感动扑到你身边了。”

  作者前期铺垫了这么多,看来就是为了让全世界都阻止海莉和利亚姆在一起啊。

  身份差异巨大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在有点艰难但不算太虐心的故事中展开了,但是因为小说中开头的那一幕的悬念,让我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为啥几个人的关系变得如最后一样不可收拾了。

  不过说起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其实不是爱情,而是对利亚姆一家这个罪犯家属的描写。

  书中的头号混球艾登就是这类被犯罪的家长连累的最典型形象,父亲被捕时艾登还不满十岁,本来内心十分痛苦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十周岁派对和好朋友们好好欢乐一下,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任何小朋友都不敢接触的“罪犯的儿子”,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在父母的严厉警告下,不和他说任何话。

  从此以后的艾登能交流的只剩自己的拳头,而不在乎他家庭背景的也只剩下那些不把法律当回事的小流氓了。

  而艾登的弟弟,男主角利亚姆哪怕看到自己哥哥一步一步变成一位典型的社会人渣时,哪怕再天性善良外加海莉的帮助,到小说结束前,也已经是一名有着累累前科的问题青年了。

  看到这里我想说,5年的交通警察生涯,让我见识过很多因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以及其他在路上涉及到犯罪的案件。

  因为这些案件即便最终被判刑,被告的刑期通常也不会特别长,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哪怕被拷在束缚椅上也会很嚣张的说:“不就进去待几年吗?有能怎么地,信不信我在里面的日子比在外面还潇洒呢!”

  有时这些“豪言壮语”甚至会让一些不明所以的受害者及家属觉得,自己的遭遇和对方得到的惩罚相比太不公平了。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会安慰他们:

  “别看现在他叫的欢,等不到出狱你就能看到什么叫‘妻离子散’了,然后再过些年,他就要出来给自己孩子送牢饭了。”

  《绿松石之约》读后感(二):爱是拯救一切的力量

  如果要排一个“英国畅销书小说家”榜,克莱尔·麦克福尔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位。她是英国备受瞩目的潜力派作家,她的处女作《摆渡人》一举摘下五项文学奖,销量百万余册。

  克莱尔的作品之所以受人喜欢,如此畅销,一方面在于她的故事在残酷的外表下,始终包裹着温暖的内核;另一方面也在于她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让人有一种新鲜感。《摆渡人》是这样的书,《绿松石之约》也是这样的书。

01.

  《绿松石之约》讲述了两个孩子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又无奈分离的故事。由于家庭成分、社会背景的种种差异,他们的爱情并不被认可,甚至几乎可以说是被“下了诅咒”,而这“诅咒”的结果,就是在一场暴力事件中,女孩的哥哥被刺身亡,而男孩和自己的哥哥却站在了审判席上。所有人都不知道真凶是谁,每个人都是旁观者。只有男孩与哥哥之间,在进行着一场默默的博弈。一个用爱,一个则用恐惧。

  通常的小说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么采取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的视线始终追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与主人公一起历经跌宕起伏的生活,最终揭开谜底;要么采取上帝视角,所有的人物与事件都像是棋盘上的棋子,而作者就躲在这盘棋局的后面,操纵它的输赢。《绿松石之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采用的是一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书中一共涉及了利亚姆、海莉、卡勒姆、艾登四个角色,作者正是透过这四个人交替的视角以及各自的心理自白,来逐渐还原整个事件,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在四个孩子眼中,是纷繁复杂的社会,让人无奈的家庭,还有真切而深刻的爱与自爱。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各自的理由,即使是最残酷的角色,即使他摧毁了别人的人生,也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你都没法恨他。

02.

  在这场暴力事件中,卡勒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艾登也被关进了监狱,但真正应该承担罪责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躲在他们身后的时代背景。

  7月12日,对于英格兰及北爱尔兰地区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被称为“橙带党游行日”。这一天,新教的教徒会佩戴橙色的带饰在街上游行,以此纪念1690年新教军打败天主教军的博因河战役的胜利。

  两个教派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早在十六世纪,英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最早由德国发起,但在亨利八世集权的野心之下,宗教改革得以在英国大力推进,然而亨利八世意不在改革,所以新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行。

  这样不彻底的改革必定面临着“反复”,在玛丽一世继位后,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开始用激进的手段打压新教徒,引发了著名的“血腥玛丽”事件。直到伊丽莎白一世继位,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才达到了某种势力上的平衡,但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海莉与利亚姆就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宗教派别。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家人视彼此为“潜在的危险因素”,百般阻挠二人的交往。但在年轻的心里,他们的信仰不是任何宗教派别,而是爱,为了这份爱,他们愿意打破一切禁锢与束缚,将十指扭在一起。

  然而动荡的社会造就了动荡的人心,不公的待遇、相互间的诋毁、歧视引发了种种暴力的行为。当爱情背后埋藏着信仰与社会成分的差距,总要付出点什么,才能填埋那一道鸿沟。罗密欧与朱丽叶用死亡,《雷雨》中的四凤与周萍也是死亡。所以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所有发生的一切悲剧,似乎都是“命中注定”。只不过克莱尔很仁慈,她没有杀死这对恋人,而是把这样的“诅咒”转移到了双方的哥哥身上。如果注定有人要为此受苦,那么就让这些爱着他们的人,保护他们,替他们来承受。

03.

  海莉与利亚姆之间“不被允许”的爱情,最终前来埋单的,却是双方的哥哥。一个留在了停尸间里,永远不会醒来;一个被关进了阴暗的牢狱,也许永远不会再出来。这样的设定想来很符合克莱尔的风格,正如书的封面所写的那句话“唯有爱能战胜一切,治愈孤独而脆弱的灵魂。”我们不妨大胆去想象,海莉与利亚姆,也许正是因为彼此间真挚的爱意,才躲过了一劫。

  从海莉与利亚姆各自的家庭环境可以看出,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四个孩子,都是在暴力的阴影下长大的。

  对于海莉与卡勒姆来说,他们遭遇的是来自家庭的暴力。无论是发现海莉与利亚姆的恋情,还是发现卡勒姆在屋子里教海莉抽烟,父亲采用的手段都是暴力,对他们大声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却没能换来他们的理解。

  对于利亚姆与艾登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社会的暴力。父亲因强奸罪入狱,他们的生活也随之堕入谷底,那些鄙视的眼光,突然打破窗户的石头,让他们活在一种巨大的恐惧中。

  在这种暴力之下,四个灵魂被蹂躏得脆弱不堪,他们渴望爱,却又如此孤独。所以当海莉与利亚姆相遇时,他们简直成为了彼此的救星,成为了彼此生命里的一道光。不惜一切也要守护下去。也正是这份爱,让彼此柔软而温暖,让他们始终没有向社会迈出伤人的那一步。但两个哥哥却没有这样的好运,虽然他们都想要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想要给予他们爱,但他们却未曾从这两个人身上收获理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潜伏着的,始终是无所依附的孤魂。这种孤独感逐渐变成一种扭曲的力量,将他们的命运推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爱是拥有感化力量的。热播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即使命中注定是个“祸害”,只要有人不惜一切地爱你,也能够改变你的命运。就像利亚姆,他拿着刀,却从来没有杀人的欲望。但如果哪吒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没有人对他笑又会是怎样?他也许会成为艾登,在没有爱的世界里,成了那个孤独的野鬼,被扔进了地狱。

  在《哪吒》这部影片中,有一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当所有人都用敌对与恐惧的眼光去看哪吒的时候,只有她义无反顾地对他笑。这种笑容间传达的爱意,总是能带给人巨大的温暖。而我们,又能否放弃所谓的成见,给某个看起来不堪的人,一点温暖。也许你会因此拯救一个灵魂。

  《绿松石之约》读后感(三):《绿松石之约》从一份被禁止的爱情中,读懂4种被伤痛熔炼的人生

  “摆渡人”是一个温暖的词语,它意味着连接和帮助,意味着苦难和残酷之间的救赎。英国实力派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系列小说曾全球畅销千万册,版权销售33个国家,摘得五项世界文学奖。她的作品旨在探索人性、情感与现实的关系,为深陷于孤独、脆弱、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用感人至深的真情为一颗颗饱受摧残的心灵带来慰籍。 她笔下的“爱”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亲子或两性关系,而是兼具深度广度,充满了思辨和博弈一种力量,启发人们思索,治愈生命伤痛,引导人在命运重创中做出正确抉择。她作品中的故事因此被称为:“坚硬冰冷的外壳中,包裹着温热柔软的内核”。 在克莱儿·麦克福尔最新重磅力作《绿松石之约》中,延续了这一风格。与《摆渡人》不同的是,《绿松石之约》中充当“摆渡”这一角色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一种隐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情感。这种情感极其坚韧,连接着男女主人公之间羁绊,令他们成为互相支撑,互相救赎对象。

  海莉、利亚姆、卡勒姆、艾登,四个同样背负原生家庭之痛的孩子,四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而导致一切结局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对待“爱与伤痛”的不同态度。“性格即是命运”,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制造者也是承受者。生活不是小说,但是人类悲欢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从《绿松石之约》中不仅能读到他们,亦能读到自己。 生死这一话题,在《绿松石之约》中,表达的更加尖锐突兀,充满现实意义。当痛狰狞袭来,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抉择付出代价,有些人是受伤,有些人是反击,有些人是屈服,而有些人是最悲伤的死亡。对与错,爱与恨、去与留,是萦绕于每个人心头的疑惑,也是终将要接受的事实。 故事中每个人都曾徘徊在生死边缘,并最终在生死痛楚里经历成长。“失去的永不再来,留下的需要珍惜,心中有爱永不堕落,活着一定要心存敬畏,能正确接纳并经受伤痛折磨的人,才能拥有真爱与自由”,这是《绿松石之约》给予我们的生命箴言。 一、四种抉择,四种人生 01.海莉:伤痛不改善良本色,勇敢坚强,明辨是非,对爱情坚定执着 海莉和哥哥卡勒姆生活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物质还算充裕,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蛮横、无情。当他发现卡勒姆在外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后,第一时间不是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暴打。 即使面对小女儿海莉,他也一样毫不手软。当海莉和利亚姆的恋情暴露,他不惜把海莉打到鼻青脸肿,身体受伤。在海莉意外怀孕后,他更是暴跳如雷,直接采用了辱骂、殴打、关禁闭的惩罚方式,给孩子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父亲的粗暴,使得海莉如同一只“渴望爱,渴望温暖”的小动物。她比别人对感情更多了一份敏感和细腻。所以,当11岁时,利亚姆第一次帮助她保护她,对付欺负她的“小霸王”时,“爱的种子”悄悄就埋藏进了心底。 她对利亚姆的感激,抵消过了大人之间因种族立场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抵消了周围居民对利亚姆一家的歧视和偏见。在海莉心中,出生于罪犯家庭的利亚姆,和其父亲哥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利亚姆善良勇敢,有责任心,值得她爱慕。 他们之间经历了很多误会和波折,但是海莉对待爱情矢志不移,对利亚姆的品质从不怀疑。即使最后,要面对最惨烈的痛苦——当她亲爱的哥哥卡勒姆死于利亚姆兄弟的刀下时,她也坚信利亚姆无罪,艾登才是真正的凶手。在各种伤痛的历练中,海莉始终理智清醒,寻找着治愈自己的方法。

  02.利亚姆:忍辱负重默默承受,懦弱自卑中坚守底线,心中有爱,不肯堕落 利亚姆是社会最底层,弱势群体中“好孩子”的缩影。从他不懂事开始,就因为父亲“强奸杀人犯”的身份,背负上无妄之灾。他和妈妈、哥哥生活在人们的唾弃、仇恨,羞辱中。 等他明白事理,寻找到妈妈极力隐藏的真相,他痛恨鄙视父亲的残忍和罪恶,心疼妈妈的劳碌辛苦,对哥哥艾登胡作非为充满深深担忧。 他生长于“无情”中,心中却有“爱”。他看到小女孩海莉被大孩子欺负,勇敢出手施以援助。在他们从朋友到恋人相处的8、9年时间里,他对海莉没有占有的私欲,只有默默的付出和奉献。 他爱母亲,不忍心看到母亲悲伤;他爱海莉,渴望和海莉走在光明处。为了这两个女人,他发誓永不进牢狱。心中虽然懦弱自卑,对爱情几度放弃,但是对做人的底线始终坚守。无论在学校被人另眼看待,还是被哥哥的仇家打伤住院,还是找工作一次次碰壁,他都选择默默承受。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受尽命运折磨和伤痛,依然没有去仇视社会,报复社会,而是专心走自己该走的路。即使对不成器,诬陷自己杀人的哥哥,他也恨不起来,经常心疼他的痛苦。最后在哥哥无休止的谎言和狂妄中,不得已才吐露真相,还自身清白。 犯罪家庭孩子的两个极端,可以说利亚姆的人生轨迹代表着光明一方,他对爱的坚守和执着是走出黑暗最好的出口。 03.卡勒姆:厌恶原生家庭残缺,却被困于伤痛,不知不觉带着原生家庭印记生活 曾经有一个朋友,她的母亲暴躁刻薄,一张刀子嘴凌厉异常,童年的她非常阴郁自卑,考大学和嫁人都选择了异省。她用全部力气逃离母亲,却不想在结婚3年后,丈夫提出离婚。在她的再三追问下,丈夫说出原委,原来不知不觉中她已变成了母亲,脑海中母亲的言行已经复制在她的身上。她爱丈夫和孩子,却没学会正确表达,只会用暴躁来苛责挖苦。 《绿松石之约》中的卡勒姆和我的这位朋友类似,他厌恶父亲的粗暴武断,渴望真挚的爱与温暖,但是却没有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导致他身上处处充满矛盾。 在妹妹海莉遭遇伤痛时,他无比难过焦急,然而采用的只是和父亲一样的方法:关禁闭,行使那些“为你好”的“亲人特权”。他爱海莉,但是走不进海莉内心。 渴望爱情,却不肯付出真心,游移在一个又一个姑娘之间,用逃避掩饰脆弱。惧怕父亲的暴力,却为了自我保护去练习拳击,以期望用暴力带来安全感。厌恶暴躁,却不知不觉重复父亲的方式,做事说话鲁莽。 在最后,当利亚姆来到海莉生日现场仅仅为了见她一面时,如果卡勒姆理智冷静,肯细细听取利亚姆兄弟二人的解释,那么就不会激化矛盾,引发冲突,导致艾登拔刀杀人,悲剧本可以避免。 卡勒姆聪明帅气,有才华,只可惜始终未找到治愈自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心痛不已。

  04.艾登:在伤痛中堕落,以牙还牙,问题家庭青少年犯罪的代表,不相信爱,心中只有仇恨 纵观艾登的成长轨迹,堪称“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教材”。自从父亲入狱后,他痛恨仇视所有人,即使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弟。 对母亲,他充满轻蔑和鄙视;对弟弟,他非骂即打。对外人,他偷抢掠夺,撒谎成性;骗钱吸毒,被学校开除,流窜在社会上,成为隐害,三天两头进出牢狱。 自卑与自负混合,使艾登心中异化出怪胎。他从来不相信爱与真情,只信仇恨和暴力。伤痛在艾登这里,没有熔炼出光明的东西,只有罪恶。对于命运中的苦难,他用更恶毒的方式以牙还牙抵御疼痛,最后逐渐失去人性,被毒品控制心灵,滑向深渊,走上不归路。 二、结语:四种人生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绿松石之约》可以说是一本“伤痛之书”,既有让人黯然落泪的桥段,也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感动,更有让人掩卷深思的痛心。 人活在世上,总要面对伤痛、经历伤痛,但是如何正确接纳痛苦,如何自我疗愈自我救赎,却是值得好好思考。有人在历练中走向成熟和光明,有人走向黑暗和毁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唯有杜绝艾登的教训,避开卡勒姆的原生怪圈,像海莉和利亚姆那样,无惧伤痛,不改本色,让心中的爱成为治愈伤痛的良药,真心付出,热爱命运,才能活出无悔的人生。

  《绿松石之约》读后感(四):是什么推着利亚姆兄弟一步一步走上了审判台?

  5岁的时候,父亲因强奸谋杀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18岁的时候,哥哥因性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他不明白自己的家庭出了什么问题,只知道妈妈对此非常难过,她认为自己是糟糕的妻子,糟糕的母亲。为了不至于绝望,母亲让他承诺,永远不会变成他们那样,变成法庭上的罪犯。

  他答应了。但是紧接着,他因非法携带刀具罪遭到了起诉。随后,又因此入狱。

  他的名字叫利亚姆,是《绿松石之约》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从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到背弃诺言,与哥哥一起一步步走上法庭,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后向前地来了解这个问题。

  因素一:爱情

  利亚姆因非法携带刀具罪,两次站在了庭审席上,第一次,他获以保释,第二次被判处刑罚三个星期。这不仅因为他是再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这次携带刀具,使这把刀具成为了凶器,在卡勒姆与海莉这对双胞胎兄妹的生日宴会上,夺走了卡勒姆的生命。

  利亚姆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原因很简单,他只是想给久违的海莉送上一份生日的祝福。

  海莉对于利亚姆来说,几乎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1岁那年,在一个公园里,利亚姆发现一个大块头的男孩正在抢夺一个小女孩的秋千,用十分流氓的手段,把女孩悠得高高的,然后推出去。利亚姆非常生气,狠狠教训了那个男孩。就在他向那个跌倒的女孩伸出手的瞬间,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陪伴。那个女孩就是海莉。

  由于两个人的社会成分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之间的接触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在种种强大的阻力之下,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彼此,这份青梅竹马的情感,磕磕绊绊,最终发展成为了难以割舍的爱情。

  然而这份感情没能战胜现实,在发现海莉怀孕后,父母暴怒,对海莉禁足、逼迫海莉堕胎,又将她送到外地读书,让她永远也无法再见到那个男孩。几乎有5年时间,利亚姆没有办法获得海莉的任何信息,但他始终还爱着她。所以当她突然回来了,他再也无法扼制内心的冲动与欲望。他唯一想做的,只是送上一份生日祝福而已。却没想到酿成了一桩惨剧。

  如果不来,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真的能不来吗?就像亨利·德·蒙泰朗所说:“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智慧,它仅仅会黯然失色;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爱情,它就会毁灭。”爱情之于人,往往像毒品一样,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爱情能够让人心生柔软,也可以让人心变得坚不可摧,甚至露出狰狞的面孔。对于利亚姆来说,海莉就是他的毒品,没有了她,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所以无论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非去不可。而这一场相遇,似乎注定了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只不过有幸,那个人不是他。

  因素二:家庭

  刀子是利亚姆的,但杀人的却不是他,而是他的哥哥艾登。

  艾登是个“麻烦人物”,不仅自身麻烦,还总喜欢找麻烦,他吸毒、打架、性侵,并因此入狱。但在他出狱的那一天,他决定,再也不要进去。

  然而人的本性是很难轻易改变的,短短几个月的牢狱之灾并没能真正让他吃尽苦头,洗心革面。他很快就再次犯下了错误。

  利亚姆和海莉在一起,艾登一直持反对意见,由于家庭原因,他的性格里有一种偏激的成分,让他十分反感与他们处处不同的“异类”海莉。所以他时常禁止利亚姆与她见面,要挟他要告诉母亲,威胁海莉甚至是海莉的哥哥,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让他们远离自己和弟弟的世界。

  海莉生日那天,得知利亚姆要去找她,艾登便尾随了过去,并吸了毒。当利亚姆遭受驱赶,与海莉的哥哥纠缠的时候,他出现在了利亚姆的身后。也许是毒品的刺激,也许是出于保护弟弟的欲望,他体内的暴力元素被强烈地放大,直至他从利亚姆兜里掏出了那把刀子,杀死了卡勒姆。而他和弟弟均因此入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家庭环境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个根长得是正是歪。所以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大多是一开始就毁在了家庭这个环节上。

  小说《生命暗章》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孩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抱着他的姐妹离开了这个家,把他和哥哥留给了父亲。父亲整日酗酒,对他拳脚相加,而哥哥又时常灌输给他一些社会的阴暗论调,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扭曲的人格,致使他犯下了强奸的罪行。利亚姆虽然没有犯下这样不可饶恕的罪行,但这一切却在他哥哥的身上得到了体现。而他的哥哥最终又成为了牵连他的那根绳索。没有拉他犯罪,却把他拽上了法庭。

  因素三:社会

  艾登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以及利亚姆把刀子揣进自己的裤兜里,其实都来源于同样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社会上,他们是被抛弃的人。

  艾登的转变大概是从父亲被捕入狱开始。那是他十岁的生日,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他邀请了很多朋友、邻居来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当一切都已布置妥当的时候,妈妈却对他说,不如取消吧,因为她知道,不会有任何一个父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参加这样的派对。因为男主人犯了如此残忍又不光彩的罪名,他们一家子已经被推到了众目睽睽之下,被凛冽的目光、腥臭的吐沫、以及残酷的暴力处以凌迟。所以在艾登看来,父亲彻底毁了他的生活。

  恨、孤独、恐惧、绝望种种因素塑造了他,让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扭曲,他暴力、吸毒、性侵,向着众人所“愿”的方向发展,彻底成为了社会的弃儿。

  利亚姆也是如此,他虽在母亲的保护下,有幸躲过了父亲的阴影,有情有义,在知道父亲入狱的真相以后,仍然坚持在他四十岁生日那天去监狱看他,但他没能躲过哥哥入狱给他留下的阴影。

  哥哥因为性侵罪,被关起来之后,他先是丢了工作,艰难求生,又在找工作时,遇见了海莉的父亲,被大肆嘲弄了一番。而那个被性侵的女孩的朋友,更是三番五次找他的麻烦,甚至想要他的性命。他恐惧至极,不得不带着刀子防身。他成了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的刀子只是他用来自保的武器。所以当他去生日派对上找海莉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巨大的恐惧包裹着他,促使他带上了刀子。仅此而已,却酿成了一桩惨剧。

  犯人的亲人也同样罪该致死吗?我们是否能用语言、暴力来对这些无辜的家属施以附加的惩罚?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曾深沉地拷问过这样的问题。杀人犯李晓明在被捕入狱后,他的亲人样貌、住址被新闻媒体接连曝光。紧接着社会的暴力风向一面攻击着李晓明,要求法官严以判刑,一面转向了他的家人,各种排挤、诋毁、侮辱……一拥而上,不给他们留一点活的余地。而他们只是一群同样渴求正义,希望能够活下去的平凡的人。李晓明在杀人的同时,社会以及受害者的家属,也在用种种暴力的行为,剥夺其亲属生的权利。李晓明的家人是如此,利亚姆是如此,艾登也是如此,在这种社会舆论的暴力下,他们同样都是牺牲者。只不过有些人挺住了,有些人没有。

  好在利亚姆的结局是好的,他只是被关了短短三个星期,而艾登却没能如此幸运,他被彻底丢进了牢笼里,得到了该有的惩罚。表面上是惩治了恶,伸张了正义,背后却是另一个在种种因素下变得扭曲的灵魂,在替自己、替家庭乃至社会承担罪责。

  所以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出身不太光彩的人,如何温暖乃至拯救他们的灵魂,这也许是这本书留给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绿松石之约》读后感(五):“错位”人生里的少年,如何才能走出困顿?

  在传统文学的划分中,少年这个群体是被模糊掉的,他们要么被归类到天真的儿童阶段,要么被过早地放在成人视角下探讨。真正以少年人身份讲述少年人事情的作品,着实不多见。

  直到本世纪初,“青春文学”进入大众视野,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作家们弥补了这一空缺,受到了千千万万少年们的追捧。传统文学由此受到了冲击。

  然而随着最早一批读者陆续进入青年,甚至中年阶段,思想上的成熟催化他们意识到青春文学的的失真与商业底色。

  所以,青春文学发展至今,也未能跻身传统文学行业。严肃讨论少年的文学作品依然稀缺。

  而在西方,“少年文学”却很早就有,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作家们专门研究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探讨他们的生存困境,对他们所遭遇的欺凌、犯罪、恋爱、家庭矛盾问题进行探讨。近几年随着国内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这类作品也日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绿松石之约》中主要讲述的是两个敌对的家庭四个性格迥异的少年错综复杂的故事。作者克莱儿试图通过解构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分析四个少年内心困顿的根源,这些困顿又如何造就了他们的“错位”人生。

1. 海莉、卡勒姆、利亚姆、艾登,代表四种完全不同的少年

  海莉、利亚姆、卡勒姆、艾登是《绿松石之约》中的四位主人公,他们来自两个完全敌对的家庭:卡勒姆和海莉是双胞胎兄妹,他们来自一个“蓝鼻子”(格拉斯哥流浪者球迷)新教徒家庭;艾登和卡勒姆则是兄弟关系,他们是拥护凯尔特人的天主教家庭。

  这样泾渭分明的关系似乎预示着,谁要是越线与对方有瓜葛,就会出现无法预估的严重后果。

  11岁的海莉经常被父母丢给哥哥卡勒姆照顾。哥哥则嫌弃她耽误自己踢球,有一次甚至丢她一人在公园荡秋千。全然不知危险正在降临。

  在大块头盖文的拳头下,海莉只有接受欺凌的份儿。她被盖文从秋千上推下,摔得浑身疼痛流血。这一幕恰巧被经过的利亚姆看到,他毫不手软教训了大块头盖文,由此与海莉相识。海莉美好、善良,却也代表了被欺凌的弱者形象。

  而哥哥卡勒姆则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妹妹受伤,心中愧疚不已,立志今后要保护好她。后来他加入拳击队,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卡勒姆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次事件令他对妹妹的愧疚感有多深。

  作者曾借卡勒姆某一任女友之口说道,“你在拿她们(与卡勒姆交往过的女孩们)跟海莉做比较,而所有人都比不上她”。

  卡勒姆是欺凌事件的旁观者和当事人,自此他的人生便背上了重重的精神枷锁。他用这样的方式弥补自己的过错。

  相比之下,利亚姆的处境要复杂很多——父亲因性侵入狱,哥哥重蹈覆辙,而母亲对这一切不管不问,默默承受。

  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利亚姆,能够避免走上父亲与哥哥的老路,不受影响地成长为身心健全的成年人已是不易。

  但在海莉眼中,利亚姆完全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总能讲一些有趣的事情逗她开心,是哥哥嫌她累赘导致受伤时勇敢的骑士,是她历经生死磨难也要在一起的人。相反,海莉的善良与美好也时刻敦促利亚姆不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不去触碰任何可能导致犯罪的事物。

  利亚姆是海莉的救赎者,同时也是被救者。

  哥哥艾登是一个十足的反面形象,也是大多数冲突的来源。他是家中的大儿子,也是受父亲影响最深的人。父爱的缺席,让他彻底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以暴制暴”是他应对他人践踏唯一的方式。

  艾登是所有不良少年的缩影。他们大多因原生家庭或师生人际关系影响,加上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巨大变化,产生困顿情绪无处宣泄与自我消化,最终误入歧途。

2.没有天生的“恶人”,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大人身上

  《绿松石之约》故事的高潮与结尾都落在卡勒姆21岁生日宴被杀上。“艾登到底为什么要杀死卡勒姆,并嫁祸给了亲弟弟,他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后这样问道。艾登自己也曾说过,再也不要回到地狱般的监狱中。

  作者克莱儿并没有直白地写出艾登是如杀死卡勒姆的,她只在结尾隐晦地告诉读者,艾登最终被绳之以法,利亚姆无罪释放。

  这里有一个利亚姆视角的细节描述:

我们进入了探视厅,我四处张望,寻找着我妈妈,寻找着她耸起的肩膀和憔悴的脸。我扫视了整个房间三遍,但并没有看到她。

  “耸起的肩膀”“憔悴的脸”预示着这位沉默寡言的母亲,无力又懦弱的一面。对艾登来说,父亲的性侵丑闻,导致朋友们纷纷远离、孤立他。而母亲的不作为又彻底让他陷入孤独和绝望中。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恶人”,让他们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都在大人身上。

  从犯罪学理论上来说,人在从未成年到成年过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社会化,比如行为规则的社会化、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社会化的过程被打断了,没有充分完成。父母分离、交了不好的朋友都是其原因。

  艾登犯罪并非毫无征兆,从前他小偷小摸和性侵案就已经拉响了警报,但母亲并未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每次艾登发火,母亲都逃避性地逃去上班。最后兄弟俩人都涉案的这次,母亲则从头至尾面都没露过……

  艾登和利亚姆过早地被强行拉入成年世界,在本该被社会和家庭庇护的年纪接收了太多恶的信息。

  父母的家庭教育自然是造成卡勒姆悲剧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社会因素也不该被忽视。

  在艾登因性侵入狱后,利亚姆遭到受害人男友的全面报复:不仅丢了工作,生活上走投无路;甚至在路上被对方看见就是一顿暴打。利亚姆被逼无奈随身带着刀具作为防卫。这才直接酿成了卡勒姆的悲剧!

  其实我们很难说,利亚姆会不会被逼奋起反击走上犯罪道路。只是最终卡勒姆的死,彻底为他敲响了警钟。

2.“错位”人生中的少年,该如何走出困顿?

  其实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四个少年无一幸免都是受害者。

  比起艾登和利亚姆生活的环境,海莉兄妹受到的伤害更为温和且普遍存在:在得知海莉怀了利亚姆的孩子后,父亲先是震怒,要求女儿立刻去医院流产,然后迅速将女儿送往外地求学,杜绝她与利亚姆再有来往。

  父亲当然是爱女儿的,只是他选择了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女儿。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在与利亚姆分开的几年里,海莉从未真的快乐过。

  在大人眼里,艾登和父亲恶迹斑斑,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所有人都躲着利亚姆也是常情。但只有海莉相信,利亚姆不会伤害任何人。

  可见,少年世界与成年世界的隔阂并非行为能力,而是两个世界所笃信的东西是不同的。克莱儿看到了这一点,她舍弃了成人视角,用走进少年的思维方式,讲述了“错位”人生中的少年,走出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年之间(或思维方式相似的人)彼此帮助。

  这一点,电影《少年的你》中也讲过。女警察不理解为什么两个小孩子会彼此以生命庇护,年轻的警察对她说:“你和我可能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困顿少年都会打破少年世界与成年世界的壁垒,拥有世俗的成年人的忧愁和欢乐。甚至当他们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的所作所为时,也会觉得自己当时太幼稚。

  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

  人性,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绿松石之约》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以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件为源头,回溯到过去很久以前,然后在这条长长的时间链条上探索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因。同时也警示我们:这个动因并非单一的家庭或社会因素,而是很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唯有理解与爱,才能帮助少年们走出困顿。这一点,也是“青春文学”所缺少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