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10篇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是一本由许冬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一):有声有色有真情 ----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有声有色有真情

  □李晋   很早就在报刊上看过许冬林的散文,对她清新素雅,精致耐读的文字印象很深。这本《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是她新近所出的集子,书中收录的都是她写植物的文章,细致的描摹,安静的抒写,读之有味,诵之有情。   开篇为《芭蕉过雨绿生凉》,文章名来自齐白石芭蕉画中的题诗,许冬林从画中想到了外婆家门口的一丛芭蕉、上班途中所见的芭蕉、根植在苏州园林里的芭蕉。不同地方的芭蕉,让她有不同的感触,她把芭蕉比喻成深怀古意的女子。这女子,似乎是她自己,清凉寂静,优雅从容,安然地活在市井生活里。   人生总要趋于平淡,一些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桐花如常》中,许冬林起初对香气浓烈的桐花并不喜欢,但多年后,她看到一户农家院子里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着,她觉得很美,可谓是“繁花照明眼”。对人生观、审美观的反复思考让她对桐花有了新的认识,她感到“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人该如桐花一样,本真地活着,杜绝浮躁地盛开,于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中草药当归含有思念之情,这从其名中就可看出。许冬林笔下的《当归》,散发着一缕淡淡的忧伤,她读余光中的诗歌《布谷》时,总会想到当归,她又想到诗人的心境,说妻子儿女都在身边,但故园却不在,“更深的思念里一样可以陷落一弯故乡的月”。人生如寄,当归有时只能是一种寄托,一种期盼,生长在高坡上的当归,形虽清瘦,但却有物质和精神滋补的双重价值。   植物百态,实则也印证了百味人生。昙花的短暂开放,被许冬林视作是短暂的美好时光,虽不可延期,但可以用虔诚之心陪着;她希望与竹为邻,遇一个竹一样的竹禾科的人,清洁又野逸,共话清凉自得;她还想做沙家浜的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植物是我们温暖的陪伴,是我们人生的有益参考,安抚了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   有声有色有真情,汉字的魅力与许冬林的才情结合一处,迸发出美的力量。许冬林书写的美好,平凡而亲切,不高高在上,能够触摸可及,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再度审视这些被我们忽略的植物,顿觉岁月静好,人生可期。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二):草尖儿上的琼音 ----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草尖儿上的琼音

  张桂香

  每次读冬林友的文字,总会想起《诗经》里的几句:“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她那一颗颗文字如青草叶儿的露珠,滚在人心尖儿上。又似美人耳坠下垂着的青玉珠子,滴溜溜,青盈盈,晶莹剔透,不着凡尘俗气。

  翻开这本《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迎面一股草木清香。冬林在这本书里写春来桃杏芳菲,写雨后芭蕉生凉,写富贵牡丹,也写墙角朝颜,写让少年时初试妆的凤仙,也写让中年思归的当归。哪怕是草木凋零,花叶渐退,那她还有寒枝可写……

  传说故事中有云,天上有神仙专司人间花草树木荣枯,冬林怕就是被派到人间专门描画人间草木种种的仙儿了。

  有一天晚上,灯光下无意间翻到她的《独活》。独活,独活,拥有这样冷寂名字的草却偏是一种药。“独活,其实是那些孤独而坚强地行走在生活边沿处的寻常女子……她们不适合拿来写进戏里,没有浓墨重彩的人生,也拼凑不出完美的故事情节。不管有没有气质,有没有勇气,总得活下去,这就是独活。”读到这句话,眼里那道闸口轰然倒塌……后来每次看,这篇文章我都跳过,不敢再看,不敢再进这篇让人心“痛”不已的文字。

  还有一篇文章当和《独活》是并蒂篇,那就是《杜仲那么疼》。如果《独活》的气质是一个着黑衣、面容瘦削的女子,那么《杜仲那么疼》就应当是个穿月白衫的温和男人。我好想把《独活》里的独活和《杜仲》里的杜仲移植到一起,让独活的藤蔓纠缠在杜仲粗壮的枝干上,独活的叶子慢慢覆上杜仲伤痕累叠的皮肤,再在他伤口上开上一朵朵小白花。这样,独活不再独活,杜仲也不再那么疼……

  这本书里,还有不少篇目也适合放在一起读。比如《桃花不静》和《梅花不急》。桃花争春而放,颜色俏艳;梅花深冬慢开,冷香暗来。这两篇文字像两个个性不同的姐妹,各有各的好。还比如《清贵》和《寒枝》。吴昌硕画牡丹旁边常画一二寒枝,没有寒枝的“寒”也便没有“清贵”的“贵”,实在是绝妙。还有《中国梧桐》和《与竹为邻》,《海棠好媚》和《素色夜来香》……这些文字在我看来好像玉佩,天生就是一体,却又一分为二。她们藏在岁月里,被冬林一一找到,严丝对缝,挂在裙子上,一迈步就琼音缭绕,环佩叮当。

  冬林每一篇文字都针脚绵密,细细织就。如果用刺绣形容,应当是苏绣。苏绣绣前把一股丝线一分再分,分得越细,绣品越逼真。她的文字细,细到让人觉得她都心是七窍玲珑。有时我想,她从前世到今生来,一定没喝孟婆汤,否则怎么活得那么清朗明白,心如静水。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冬林的文字“适我愿”。只是,她把我想写的都写透了,我以后写什么呢?唉!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三):草木个中滋味长 ——读许冬林《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草木个中滋味长

  ——读许冬林《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文/李丹崖

  人类太寂寞了,所以上苍创造了花草。我摹写着一个诗人的句子,翻开手里许冬林友的新书《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扑面而来的是湖上清风、水中清芬。近年来,关于花草和植物的书如过江之鲫,写得好的不多,写得好且有趣的就更少。许冬林的这本书,无疑属于好且有趣的那种。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土地越来越成了稀缺资源,土地金贵,赖以生存的花草就更难得,于是在城市的楼宇中、天台上,很多人都养起了室内的景观。甚至有的人把荷花、菱角也从湖中转移到缸中来养,万千湖光山色,家中可观,手边可玩,大有“锦绣中华”的意趣在其中。

  似乎从晋代的陶渊明开始,文人雅士莳花弄草成了寄寓志向的一种生活方式。花花草草当中,藏着人生的菩提。当代作家中,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自然书写越来越被作家们欢喜,也越来越被读者们追捧。《养一缸荷,养一缸菱》一书,有在螺壳里做道场的意思,却并不是小,而是别有洞天。

  草木没有思想情感,它的思想情感多体现在作家的笔端,这好比撑一条船,船本身是随波逐流的,方向全在掌舵者或者操桨者的手中。许冬林写的许多植物,都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柳树是有妖气的,因为“抬头看柳,无限清凉涌上心头来。”柳树的姿态何其婀娜,确实像极了聊斋里的女狐;她还认为南方多雨的庭院里,栀子花就是素色的女子,她的这句话是 很有画面感的,犹如一幅胶片,庭院、青衣女子、手里的油纸伞、脚下的绿苔……她还认为,尼姑庵旁边野野地长着的菊花是有禅意的,兴许是沾染了庵里的香火气。

  评论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觉得,许冬林写这些草木的时候,是首先营造了一种情境,放置了一朵或一株花草进入情境中,然后,用自己的文字编织出一种情怀。这样的文字是用心的。

  写花草,又怎能绕过唐诗宋词,又怎能避开中国风雅。许冬林所写的草木,多与唐诗宋词里的诸多名句有“牵手”之处,也多与《诗经》里许多桥段相关联,睹一朵花,看一棵树,想起一段经典,阐释一种旧时光的直接与繁复,这样的写作手法在许冬林的笔下常常可以捉摸一二。

  草木也分三六九等。三等的草木是可以愉悦人的眼球,二等的草木裹挟的文化情结,一等的草木让人一看到它,就瞬间切入到一段人文情境,能够与千百年前的某个人,某一历史事件相勾连。这些是草木本身自带的能量场,而人,尤其是作家,就是在这样的能量场里,用心灵浇灌笔底鲜花的使者。

  《养一缸荷,养一缸菱》中的许多句子是令人过目不忘的。因为,许冬林的许多文字总是猝不及防地击中你内心的痛点,比如,她在写芦笋的时候,有这么一段:“三月的芦笋长到尺把高,采的时候已经不用挖根。根老了,只平地一掰即可。焯之前,还要狠狠折掉一大截的梢子。吃的时候,口感稍显粗粝——已经快中年了!”是的,芦笋的老与嫩,年华的青葱与苍白,在那一刻,也如一条芦笋,赤裸裸地站在你的面前。

  生活太粗糙了,所以有了许冬林的文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四):莲荫深处不尽的清凉 ——读许冬林《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莲荫深处不尽的清凉

  ——读许冬林《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文/白海燕

  认识冬林已久,现在也成了最好的朋友。怎么说她呢?假如上帝让我重新选择,我最希望成为她那样的一款女子,充满灵气、静气、还有一点妖气,若做起事来却也大气——优秀的人,从来是雌雄一体,冬林是最好的例证。

  她的文也像她的人,更多时是女儿家的细腻婉约,用笔如绣花针,偶尔却是大丈夫的犀利冷峻,字里有刀光剑影。今天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我以为正是以女儿家的视角,与繁花相见,与草木同喜,满纸清凉,正好消夏。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且无法效仿的关于乡野、关于自然的暖心随笔,散发着草木的清香,氤氲着往事的色调。岁月的清凉与舒缓从字里行间润润洇出,令人读来欢喜又轻叹,仿佛回到宁静如处子的从前,回到月光朗照下的故乡。全书有四辑,分别是“守候在绿窗前的光影”“生长在古诗词里的草木”“摇曳在风俗里的香草”“轮回在味觉里的植物”。单看辑名,字字芬芳,读来口齿生香,心神摇荡。

  张爱玲的张氏风格,俘获众多读者。如今,冬林的许氏风格,也极具辨识度,在这本书里,有最多呈现。

  语言唯美。冬林少年就爱读宋词,其文字清丽典雅,就像一首首小令般精致美好。女性的细腻感受在她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尤其是那些信手拈来的比喻句,更像意想不到的风景,在阅读的路上,不时给你惊喜。比如“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朴素的乡村,被桃花一照,竟像点了洋红的糕点,一下就生动起来”,“泡桐花香气浓烈到熏人,像大婶,是大嗓门的大婶”,“桃花开得像胸口的朱砂痣,梨花开得像窗前的白月光”,“风霜之下,一片红叶,像一枚勋章;一树秋色,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宫苑楼宇”,“寒枝立在花丛边,像一段绕不过去的苦涩的记忆,夜夜梗在心头;或者是一场深沉的苦难,绵延贯穿了半生的岁月”……如斯句子,比比皆是。你不得不叹服于这个女子的兰心蕙质,她就有那么精准的感觉,如点穴般一下子击中事物的本质,让你顿悟。

  情怀清美。记得有人曾说过,读冬林的文,如在四月的原野,满目清新,又生机勃勃。确有同感。一个情怀清美、始终拥有少女心的人,才会有如此清新脱俗的文笔吧。在《芭蕉过雨绿生凉》里,她说“多年之后,我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妇人,为人处世,我依旧秉持着这种清凉的气息”“中年之后,伴一丛芭蕉度流年,也横阔也细腻地度过,将过往的红紫芳菲的岁月在内心过一遍,在芭蕉的绿里过一遍。人生就这样清凉寂静,不悲戚,也不念念。”在《不养富贵花》中,她写道“我养茉莉和栀子,一养好多年,年年旧枝上发新叶,年年枝叶间开相似的花,闲闲淡淡,低低芬芳。”在《与竹为邻》中,她低语:“多想与竹为邻,遇一个竹一样的禾本科的人,清洁又野逸,与我在水边林下,一起话话这清凉自得!”在《旧庭院 栀子花》中,“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美意。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好美。”……读着这样静美的文字,感受着这样清美的情怀,就觉得红尘远了,一个人可以如一株植物,在天地间优雅地生长。那是冬林呈现给我们的一种生命意象,她自己就是美好如此的人啊。

  文思奇美。大家都有同感的是,冬林笔下,无物不能写,且总能挖掘出人所不能道的新意,这就是文思的奇妙了!先看看她拟的这些文章标题:《海棠好媚》、《梅花不急》、《花开如笑》、《旧时菖蒲》、《清贵》、《少年芦笋》、《杜仲那么疼》……也就她能有这样的巧思,标题都像小妖一样,一下子就把你勾去。至于在文章中,种种阐发更是引人入胜:在《陪着昙花慢慢开放》中,“我终于懂得,在生命里的每一朵昙花开放时,要怀着虔诚之心陪着,陪着刹那,陪着永远”;在《像柳一样妖气》中,“我们的妖气,就像临水的柳,素淡疏远,内心摇曳”;在《朝颜》中,“喜欢朝颜,因为觉得花像我们,今天的我们用墨香书香重新洗礼后变得矜持端雅,但是,在成长背后,我们就是晨风里摇曳的那一朵牵牛花啊”;《桐花如常》里,“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朵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在《养一缸荷,养一缸菱》中,“生命的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对望,就像荷与菱,我们不总是孑然,我们需要一个气息相近的生命,不远不近,与自己默然对望”……“文章最贵出新意,反弹琵琶妙趣多”,冬林的文字总能满足你的阅读期待,就像搞广告设计,她总是金点子奇多的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冬林,这个以美为业的女子,行走在人世间,也像她自己笔下的一树海棠、一丛绿竹、一株新柳,怀抱幽香,寂静生长。

  盛夏将至,何处避暑?来吧,走进冬林用文字搭建的“莲荫”,这里有不尽的清凉等着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五):时光深处的花草清香 ——读许冬林美文集《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

  时光深处的花草清香

  ——读许冬林美文集《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

  袁恒雷

  初读许冬林老师文字是在十几年前的苏州,那时我在江南求学,偶然在《读者·原创版》《散文》等报刊上邂逅了许老师的文字,真的是有瞬间便令我着迷之感。十余年来,许老师成为我文字上的导师、我编辑的杂志的作者,直至互有诗文唱和的文友。以文会友、见字如面的情谊愈发令人感叹,直至读到许老师即将问世的一本专门写作花草树木的美文集《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可谓是她十余年来自然与生活美文的集中巡礼,令读者在其纸页间享受时光之旅的过程中,一同与她成长,一起在时光深处细嗅诸多花草树木的清香。

  如前所述,本书是一本专门写作花草树木的文集,分为“守候在绿窗前的花影”“生长在古诗里的草木”“摇曳在风俗里的香草”“轮回在味觉里的植物”四个部分。这四部分侧重点自然不同,从小辑的名字即可看出它们的内容倾向。但整本书读下来,带给我第一显著的印象就是作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古诗文自然是信手拈来的,民俗典故也时而融入其间,而且我发现,这些花草树木的写作绝不是去百度百科直接摘下来然后一顿赏析评论就完事的,那样我们直接去读唐宋诗词赏析辞典即可,许老师的厉害在于,她能够不着声色地将自身的成长故事与古诗文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她的娓娓道来中,既知道了那些诸如芭蕉、海棠、桃花、栀子、菖蒲、芦苇等等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花卉诗词,又极具个性地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这些花草、这些花草诗词的独特见解。

  常常,生活在乡土中国的人们,自家房前屋后多是会养些花花草草的,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更是,那些祖居老屋多有我们可以书写的花草树木,恰如前面提到的几则花树,许多我们是很熟悉的,可我们却缺乏许老师这种细腻别致的观察书写。比如她写芭蕉,她能将同桌送给她的明信片上的芭蕉、齐白石画的芭蕉、童年时外婆家门后的芭蕉、童年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芭蕉扇、工作后小区里的芭蕉等等,将它们一一书写在岁月的笔端,令我们非常容易就产生共鸣,而且这种笔法并不是多么艰深,我们却非常享受这样的美学之旅。

  对于花草树木的写作偏爱,古今中外作家多有这样的佳作精品,比如我熟悉的鲍尔吉·原野、李汉荣,乃至大家公认的已经成为经典的汪曾祺“人间草木”系列,都是将这些自然主义文学写到了极致。许冬林的这本书的确是可以和他们并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态主义文学的写作绝不是看几眼花花草草,客观描绘下就了事的,没有深厚的文化文本积累,没有多年的对花草树木的细致观摩,想要写出精品佳作那是绝不可能。通读《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可以说,许冬林真的没有令我们失望,其中的《中国梧桐》《莲阴》等篇章是不可多得的植物文化散文随笔,甚至我愿意以“雄文”誉之,以《中国梧桐》为例,之所以如此盛誉,首先在于它们拥有足够的体量——作者大开大合、横纵对比,将梧桐的前世今生以及诸多典故熔于一炉,那些汉乐府、唐诗宋文、民国典故,诸如、薛奇童、李煜、李清照等人的词、宋徽宗的画、民国名人轶事等等,如此强大的信息量解读,真的令人想到傅雷、钱钟书那些文化大家的“谈艺录”。荡开一笔来谈,笔者近几年读到的安徽几位名家中多有这样印象,诸如钱红丽、胡竹峰,再加上本书作者许冬林,他们几位真的是将中国文脉传承得非常出色,读他们的散文令读者时有长知识、开眼界的观感,那自然也是源于他们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戏曲、美术、书法、音乐等诸多门类全方位批判吸收所致,以至于在自己行文中可以左右逢源,自成一家。

  阅读《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是场美学之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冬林的确是花草的知音,她对花草的喜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从少女时代就一起成长的良伴。她对花草树木的解读当然偏于女性化,书中对诸多花草树木都有形象贴切的比喻,比如“杏花的气质,很像邻家小妹。”“遇见朝颜,就像在一池碧水里遇见自己——一朵牵牛花一样的少时自己。”“栀子花……它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可以说,整本书里的花草树木她都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去形容,而许冬林二十余年的文词锤炼,让她书写出的这些花草树木文本极富质感,许多篇章,诸如《旧时菖蒲》《杜仲那么疼》等都是发在《读者·原创版》的“笔端流云”栏目的,那是必须要具有诗一般典雅清丽的曼妙文字才能达到的发表标准!可是,我们发现许冬林虽然写的是美丽多情的花儿,可她绝不是为了写而写——将一堆华丽辞藻堆上,那是对读者的欺骗,她的这些美妙华章恰如这些花草树木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天然自己雕饰出来的,就像每一篇文所配上的那张图,真实,生动,绝无任何“P图”,写什么就配上什么——而且这次许冬林还给喜爱她的读者们发了福利——在《姜花》文前,她着一袭粉绿旗袍抱着姜花出镜了。十余年前,我读她文字时候她便说自己人到中年,可是这么久过去了,她的容颜依旧未改,恰如她的曼妙文字一般清透可人,那是因为她喜爱大自然喜爱花草树木的缘故吧,笔下的清美文字让她容颜青春常驻了。

  无疑,许冬林是位极为热爱生活的人,她可以说是名生活家了。本书的第四辑可谓“纸上的烹饪”,我和她交流说,读你的这部分不能赶上饭点,否则真的是吞着口水在读啊!她把南瓜、当归、独活、桂子、萝卜、芦笋等等药材食材写得活色生香,药材治病救人,食材果腹充饥,特别是那些可以炒菜的植物,每每读之,真的是令我想起汪曾祺、陆文夫那些美食家笔下的“舌尖上的味道”。方如此,我们当明了,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生活中极为不可或缺的伴侣,它赐予我的氧气、凉荫、药材、食材,我们要好好感恩这样无私奉献于我们的大自然才对。可以说,许冬林的这本书传递出的虽然是她个案的自然主义感受,可无疑里面强烈的感恩自然馈赠的思想通贯全书,让我们在其如诗如画的佳作里,知晓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的诸多美好。

  《养一缸荷 养一缸菱》 许冬林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0z�T��

  《从前慢书系·养一缸荷,养一缸菱》读后感(六):生活最好的模样:种荷养菱,一点闲适在心头 -------《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是这样炼成的

  生活最好的模样:种荷养菱,一点闲适在心头

  -------《养一缸荷,养一缸菱》是这样炼成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前慢书系主编 萧萧

  清雨洗尘,浅香修心。

  《养一缸荷,养一缸菱》,以植物为主角的朴素生活文字,告诉你一生痴绝处,尽在徽州山川风物间。

  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徽州是古的、湿的、润的、灵性的,但骨子里流淌着一种气息,汤显祖的气息。汤显祖的调子是温柔的、低缓的,像徽州的水,既缠绵又温情,这样的浪漫情思,让他写下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想到徽州,便会想到徽州的青砖黛瓦马头墙,想到徽州女子许冬林。在我的心里,徽州是和冬林划等号的。徽州景美,冬林字美,美丽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和冬林的相识也是美丽的。多年前的春三月,第一次在《读者》读她的文章,即惊为天人,因为天人才能写下如许文字“是过了一个冬天,又过了一个春天,槐花就开了。黝黑嶙峋的枝干上,槐树的叶一寸寸地厚起来,像一片正涨潮的海。白的槐花起先是有点淡绿甚至鹅黄的,含着苞,紧紧地收着。像小绿袄襟上的浅色盘扣,羞涩而矜持,锁着春色。”后来又专门找了她的文章来读,依然是句句美好,句句惊心。从此,在心里珍藏她的文字像珍藏一坛老酒。许是冥冥间期望着有朝一日和更多人共品其香醇吧。

  生活每天都很重复,节奏也越来越快。慢下来,去生活,成为了一种奢望。2018年,我决定做一套“从前慢”书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倡导人们回归内心,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在这个书系里,要有一本山川风物记。很自然地,我想到了许冬林。电话打过去,她清音袅袅说“可以”,我回复地亦婉转“静待花开”。在静待花开的日子里,先是申报选题,当时报的书名是“芭蕉过雨绿生凉”,这是书中收的一篇文章,有着凉凉的诗意,但总觉得离着灵魂里的故乡风物远了点。几经考量,最后选用了《养一缸荷,养一缸菱》作为书名。率性如她,种荷养菱,清雨洗尘,浅香修心,不是为了逃离城市,而是懂得享受这份闲适。她过得何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接下来,冬林开始准备稿子。她是对文字有要求的人,感动不了自己的文字不写,不熟悉的事物不写。有所感有所爱,才有文字的行云流水。就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冬林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她把闲适养在了心头

  接到冬林的书稿,我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全书通读。作为一名丛书主编,我判断一本书的好坏标准除了文字本身,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质感与生命的哲思在里面,而冬林的文字恰好就有这样的特质。她在对草木花朵的描述与解读中,或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或呈现一幕幕悠然清寂的旧时生活场景。它们像水墨画一样清淡深远,像民歌一样深情悠扬,令人沉迷。通读时常让我心有戚戚焉。

作者许冬林

  比如,在《花开如笑》里,她这样写野花“野花似乎不是花,没人当它们是花。春阳好的时候,我躺在草坡上,手指轻轻一拨弄,裙子底下小花朵遮遮掩掩地开。它们像杜丽娘的丫鬟春香:小姐笑了,她就笑了;小姐叹气,她就叹气。它们更像我童年时所熟识的那些小村姑:人生没有宏大壮阔的场面,一点点小猫小狗的事情,也能让她们欢喜半天。”写《朝颜》开篇即坦露心迹“清晨起来,看露水瀼瀼的庭外草木,赫然开出朵朵朝颜,就觉得整个大地,都在一朵浅紫的喇叭形花瓣边缘醒来。”

  日子有竹,清凉有古意。《与竹为邻》中冬林从童年时大伯家屋子西边的一丛竹子写到郑板桥的《墨竹图》,怅然无土可种竹,只能以水养竹。却在文末自然流露小女儿情怀“多想与竹为邻,遇一个竹一样的禾本科的人,清洁又野逸,与我在水边在林下,一起话话这清凉自得!”。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令人读来欢喜又轻叹。欢喜的是草木知本心,轻叹的是人生的遗憾种种。

  走过盛年,人生需时时回望。冬林也是,她在《陪着昙花盛开里》说“细思量,红尘里经历的桩桩件件,有太多是走在昙花和韦陀一样的姻缘里。当年最想做风一样的女子,可以远远地离开父母,离开束缚,等到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才知道父母儿女相聚的光阴多么有限。现在想陪父母爬山,他们爬不动了;想陪他们聊天,他们聊着聊着会打起瞌睡……”她写的是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人生如花朵的开放,都是一次有去无返的单程——再盛大绚丽,也是单程。 光阴渐老,我们回不去了。所能做的,大约也就是在一棵杏树下走得慢些再慢些,陪一树杏花飘落,算是有情,算是不负。

内文展示1内文展示2

  冬林的文字就是这样,既有张爱玲式的才情飞扬,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

  这样的文字有着丰富的宁静。这样的文字来自于她对故乡的深情与守望。也因此,隔着屏读文字,我们也能嗅到山中桂子香,听到黄麻深处的唧唧虫声。

  冬林说:草木是气息相近的朋友,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不张扬,放在最孤独的地方,也不戚戚。她养了荷与菱,她把闲适养在了心头,她在看荷赏菱的时候,内心是饱满的,不觉得自己遥远,不觉得自己卑微,只觉得生之无限美好:是静静的欢悦,是不忧不惧的生长。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什么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样?朱光潜先生在《生命》一文中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虽老是抱着那么陈腐的“母题”转,而每一顷刻中的故事却是新鲜的,自有意义的。人的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如流水行云自在运行无碍,如鱼相忘于江湖。”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行走,你常常觉得心里无光不知何往吗?那么读读许冬林的文字吧,至少会在这个盛夏给你在心里洒下一片清凉。

  一切都是为了更美好的呈现

  为了呈现这些美好的文字,我开始了漫长的编校工作。真的是不夸张的漫长:从收稿、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到三审三校,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期间,我心急如焚过,焦虑恐慌过。长期的紧张情绪,导致内分泌失调,在三审的关键时刻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并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术后,不能立,亦不能坐,医生嘱我卧床休息。习惯了奔跑的人怎能就地卧倒?好在病床之上,没有任何干扰,人在卧着的时候心是静的,眼睛可以自由活动,可以逐字慢慢梳理打磨书稿。卧床半个月,又通读两遍书稿,这等于在正常流程的三校外又增加了两个校次,也算是病中收获吧。同时,为了保证编校质量,凡书稿中涉及的植物引文、唐诗宋词等都进行了数次订正,工具书上查不到的、自己又无法确认的,专门找了社里的质检部肖向阳老师请教,肖老师是社里的资深编审,他敬业又热心,对有所疑问的地方逐字斟酌,以求对读者负责。

  设计让书籍更有灵魂。为了做好这本关于植物的文学书,我和设计师李浩丽老师多次进行沟通。她是《草木滋味》的设计师,也是社里的优秀设计师代表。她的设计风格自然简约又清新。沟通之下,我们确立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色调雅致清新,采用宜读宜放的32开本。同时,要在深耕文字内容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体现自然的美感。

书的里封设计插图书的辑封设计插图书封展开效果图封底展示

  李浩丽老师是个敬业的设计师,她很快做好了《养一缸荷,养一缸菱》的整体设计,并为这本书配置了内外两个封面:书外封色调是雅致的墨绿,比浅绿深比果绿厚,有墨的质感;书外封的插图是芭蕉与荷深情相望。视觉上让人心底有植物次第生长的喜与悦;里封的颜色延续外封的主色调,用专色+黑工艺,与外封呼应,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同时,全书根据植物属性分四辑,依次为:守候在绿窗前的花影、生长在古诗里的草木、摇曳在风俗里的香草、轮回在味觉里的植物,每辑都专门设计了辑封,根据文字内容,分别呈现不同的插图,采用和书封一致的墨绿色调,使这本书平添了自然与柔和之美。

  装帧上,这本书采用了沉稳的烫哑黑漆过哑油工艺,在保证阅读流畅的同时也不显花哨。80克的内文纸,更适合印四色图书,让全书读起来更有质感。也与冬林清美的文字更为相符。

  经过漫长的等待,书终于在盛夏时分上市了。文学家的表达、生活家的情怀行文,让它静立书市,不喧哗自有声。读过它的人无不称赞它的美。是的,经过时间的打磨,它没有让我失望,也没有让读者失望。

  任何的美都需要等待。回首这一路的编和校,像是修心的过程,寂寞又悠长。修心,要的是时间的打磨。普洱茶多放几年再喝才有香醇的口感,因为时间淬了它的青涩,美好如冬林的文字亦是愈久弥香。我愿褪去青涩,做文字的绣花人,任光阴老去,依然和有趣的灵魂在书中相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