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生命够好,才配得上你的孩子

  我的女儿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并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我的女儿正着手准备她的本科毕业论文,并开始在一位朋友的公司实习工作。可以说,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除了读到一些零零碎碎的家教文章,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系统地读过家教书籍,大概我就是这样一位有点鲁莽、有点笨拙的妈妈,也是张老师在书中提及的“不够好”或“不合格”的妈妈,比如:

  ※ 我在自己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就草率地做了妈妈。这样的不成熟,不仅是身体,还指心理。婚后,婆婆正带着先生妹妹的孩子(一岁),我不希望急着生个宝宝忙中添乱,可是,我的宝宝就是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毫不犹豫来了。

  ※ 怀孕时,我没有道理地希望自己有一个男宝宝。也因为自己的年轻无知,在一个胡乱逛街的午后有了先兆流产的迹象,第二天我就上医院跟一位熟识的医生朋友说:我要拿掉这个孩子,我不想生养一个不健康的宝宝。在医生好说歹说劝慰下,我终于听从了她的建议:休息几天,一切顺其自然。我非常不情愿地认为:她是我朋友,她应该不会骗我。

  ※ 宝宝的预产期正值当年的闰八月,这时,我将我的固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临盆待产在家休息,除了吃吃躺躺啥都不动,冒着胎盘老化、生产困难的种种危险,我将宝宝的预产期硬生生往后拖延了十三天,因为不想让孩子的生日几年才能真正过上一次。即便产检时被医生骂得狗血喷头,我依然誓死捍卫我的固执己见。

  ……

  如此种种,劣迹斑斑。现在想来,用“挥汗如雨般的羞愧”一点也不为过,有些错一开始就错了,关键还无法弥补,无法挽救;有些错,或许可以随着生命成长有纠正与改善的可能。

  幸运的是,除了饮食上的挑剔,整个孕期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和身体状况,没生过一次病,没生过一次气,没发生过一点意外……我把孕期形容为“比恋爱还要幸福的岁月”。就这样,我的宝宝终于在农历九月初二顺利来到我的身边:女,2.9千克,49公分。上帝仁慈地原谅了一位急急上路的妈妈,很多荒唐的事儿终于在这个节点画上了一个拙劣的句号。也就是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整个世界随之发生了变化,我把这股神奇的力量归结为上帝所赐,因为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出处——

  ※ 她神奇般地柔化了我生命里所有的“坚硬”,我在她面前变得温情无比,甘愿十足。她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肤,我可以每天抱她、亲她、端详她,即便她睡着了。她是我的天使,我愿意和她天天腻在一起,不觉一丝厌烦。

  ※ 她成功地成为了我的生活中心和视觉焦点,除了她,世界上发生什么都好似与我无关。对于她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引起我无比的惊诧与好奇,我感谢造物主赐我这样完美而健康的宝贝。她的到来,让我的生活欢欣无比。

  ※ 我耐心地和她一起长大,陪伴她,疼爱她,珍视她,她是我的孩子,更是我的作品。我原谅她生命成长里的很多“慢”,比如吃饭慢,走路慢,说话慢,性格慢。

  这些自身的转变,细想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成为母亲后,女性自身的母亲意识被唤醒,母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第二是成为母亲后,“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可以这么说,我是在做了“母亲”后,才开始彻底、深刻地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长的。我一直记得姐姐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做母亲,绝不打我的孩子,绝不。她说这话时,既忧伤又坚定,我想我还是能读懂姐姐的话中之意的:姐姐和哥哥都是被父母打大的,“都是有童年伤疤的人”,都是童年缺少“奶和蜜”的人,我们的“不够好”是有源头的。

  读《奶蜜盐》一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家庭教育书籍,和你分享怎么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更是一本饱含生命同情与生命关切的教育之书,教人更好地理解生命、认识生命,接纳生命的不完美,教人理解儿童、认识儿童,从而更好地成全儿童和发展儿童,成为一个“够好”的人。所以它不仅是给广大父母们的阅读手册,也是给更多成年人的生命读本。

  1.所谓的“够好”,是建立在自我对生命的省思与改善上。有人说最好的阅读就是“读进去,走出来”,也就是不仅把书读进自己的心灵、读进自己的生命,还要将自己读出来、走出来,这个“走出来”就是对自我生命的体察与觉醒。比如,在阅读《奶蜜盐》时,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与成长经历,想起我父母的管教方式,当然,更多地会想到我是如何养育我的孩子的。每每想到自己的童年,我都会眼角湿润,忍不住想抱抱心中那个忧伤的女孩——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一个经常和我一起玩的女孩子,我羡慕的不是她家境比我好,也不是她比我漂亮,而是她可以肆意地坐在她爸爸的腿上撒娇。这个让我羡慕的场景,是我一直渴望却得不到的。我和父亲之间,一直保持着疏远、严肃的关系。长大后,我会自我安慰:家里孩子多,照顾不来是正常的。但事实上,这种肌肤之亲的缺失和渴望,会延续至成年,严重的,就是肌肤饥渴症。”

  这个女孩何尝不是我呢?

  生命渐渐往前走,这样的自我回溯,一方面是让自己以宽容、平和的心态慢慢接纳父母以及他们的不足,理解自己的生命缺憾。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回溯与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改善自己,让自己更有耐心,更从容,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多努力,善学习,做不到不犯错,但一定要努力少犯错,尽量少走弯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从自己开始,做一个积极的改善者和建设者;从孩子生命源头开始,给足“奶蜜盐”,充分认识童年生活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要相信,爱在生命的源头做好、做足(给足)了,比等孩子出现问题后再“亡羊补牢”要更可信、更可靠。

  这样的自我矫正与自我改善,就家庭而言,就是在推动家庭建设与家庭进步。对社会而言,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我们常说,“一代比一代进步”,不正是从家庭进步开始吗?

  2.多一种维度思考教育,会更充分地理解生命,认识儿童。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只需我们换一种维度思考,会更能理解儿童的成长,更能理解生命的复杂。

  前两天群里大家正好探讨孩子吃饭慢的问题,我想起了一位孩子:以前跟小石子老师班吃饭,有个女孩每天都是吃饭最后一名。后来我有意和她面对面坐,而后观察她是如何吃饭的。结果发现,这个孩子虽矮小,但看起来特别健康,几乎不挑食。(很多女孩吃食堂饭菜都很挑,她不)据我观察,她不挑食,胃口好,每天觉得吃饭是很开心的事,面带微笑,努力咀嚼,一口饭菜的咀嚼次数明显比一般孩子咀嚼多,造成她即便一句话也不说埋头吃饭,也比不上那个吃几口还囫囵吞枣的孩子快。她很少吃剩饭菜,每次吃完盘子特别干净,还很爱喝汤。和她一起午餐,觉得吃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是我真实的体会),也督促我要用享受的心情吃饭,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可在现实教育中,这样的孩子是要经常批评的,影响班级就餐速度,影响餐后进班速度,影响阿姨整理残羹剩饭……反正,“你吃饭太慢”就是一个恶习。后来,我跟小石子老师沟通,要么我留下陪她吃完,要么留一个孩子陪她吃完,至少不要太过分要求她、催促她。从这件事情来看,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吃饭快”并非是个好习惯,也不应要求孩子一定要吃饭快。但必要的安静、礼仪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特别是集体就餐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有很好的食欲和促进消化。另外,具体看待就餐慢的孩子,千万不要一刀切。试想,一个孩子连就餐的心情都没有,长期如此,他怎么可能身心健康呢?说实话,我们的教育里很少引导孩子享受美食,我们只是完成吃饭的任务。

  记得去年九月的开学典礼,因为身体不适,我提早离场到操场边上的办公室休息,在十来分钟时间里,陆续有十来个孩子被老师抱进来、背进来,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有人晕倒。看着一个个脸色煞白、绵软无力的孩子,很多老师一边感叹一边摇头,说现在的孩子就是缺少“磨练”才会这样。(天热中暑,是很正常的)我很悲伤地想:要是晕倒的孩子里有他自己的孩子,他还会这样说吗?另外,这样的“缺失”不是孩子的原因造成的,但这样的后果却要孩子来领受,成人何等无理!我们为什么不会这样思考:开学典礼的时间是否可以短一些?活动是否可以在室内举行?如果出现中暑现象,我们的活动是继续,还是终止?……当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会,能真正基于人(儿童)的生命出发,是否会好一些?

  是啊,“是否会好一些”?我知道,世间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都是来之不易的。我常想:让你的生命“够好”,才配得上你的孩子,不是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