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10篇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是一本由孙正宇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一):一起来看《知三国》

  真真假假奈若何?读罢此书不蹉跎!正史其实更精彩,一起来看《知三国》!这是一部揭晓三国时期世间百态的奇书,这是一部陈寿、罗贯中没有写尽的三国史!!!《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三国真相》!这本书让您感受草根生活,深懂士族政治,解密皇家秘闻,体悟战争风云,了解当时的世界风云,聊三国法制史!长话短说,一起来读《知三国》吧!!!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二):好文章

  期待好文章能看到,三国其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都应该看看。这样一本书,相信你们能吸取到很多营养。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三国读一遍会有一遍的理解,里面每行字都是我们可以推敲的,里面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的理解,所以相信此书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以纰漏的形式去解读三国,更是披上了省的面纱。所以更是值得我们期待。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三):可读性很好的一部三国作品

  首先,该书结构很好。以问题形式对三国进行描述。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会耗费大量时间,每天抽出十分钟看一个问题就可以有一定的收获。

  其次,作者比较有问题意识,将复杂的三国历史,总结为七大部分。若干问题对齐进行研究,使得整部书较上一部更为升华,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梳理。不仅提升了全书的可读性,还拥有一定的学术性。

  再次,全篇文章通俗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作者的这本书中也具有一定的观点性。所以,这部书不仅是可读性较强而且,也较有价值。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四):一部完全改变我们对三国以往认知的好书、奇书!

  买了几本,送给朋友,自己刚读完。这是一部好书,好就好在这本书可以颠覆我们以往对三国的认知。

  一、煮酒论英雄的认知

  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这本书告诉我们论英雄是真,但是煮酒没有。当时是战乱年代,粮食匮乏。曹操为了保障军粮、民粮,下了禁酒令,把原本用来酿酒的粮食节约出来。

  2.曹操的禁酒令不是一直实行,国家经济发展了,粮食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了,曹操就废除了禁酒令。这是曹操根据国情的变化,调整法令和统治政策。其中蕴含着以法治国的智慧。

  3.原本世人认为,孔融的樽中酒不空是一种豪迈,可是读了此书会发现,原来孔融只考虑自己对酒的喜爱,而无视国计民生对禁酒的需要,是不顾大局。

  二、铜雀台的认知

  原本我们以为曹操建铜雀台是为了“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是读了此书会发现,曹操建立铜雀台有很深的政治考虑。一是将许都的政治中心功能转移到邺城;二是避免江南、荆州的割据势力偷袭政治中心;三是避免一旦许都拥汉派政变成功,曹操集团全面失势。

  更重要的是铜雀台是邺城的一张名片,人们想到铜雀台,就会想到当时真正的最高政治权力中心,曹操家族。

  三、三国四大美女的认知

  原本以为三国美女非貂蝉莫属,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貂蝉是小说中人物。原来想嫁给赵云的樊夫人与大小乔都是属于有国色的美女,所说的有国色原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属一属二的美女。原来甄夫人只是颜色非凡,只是不是一般的漂亮,和有国色的美女比起来不行。甄夫人还没有樊夫人漂亮。樊夫人这么漂亮,没有扬名三国,可惜了。

  像这样的讲解,这本书中太多太太多,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三国,而且这本书语言很通俗,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是很累,难得的好书啊 !!!!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五):三国梦,中华情

  三国梦,中华情 为什么三国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力那么大?是优美的文学吗?中国古代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三国也不能说一定是最好的。是神妙莫测的计谋吗?东周列国志也很精彩,不亚三国。是威武雄壮的军事吗?隋唐期间,也是龙争虎斗:夺长安、战洛阳,斗虎牢…。更是英雄辈出:李渊(李世明)、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当比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张须陀、罗士信、程时节、秦叔宝、尉迟敬德、单雄信,也不逊色于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徐晃。结局甚至说比三国更精彩。因为唐最后统一了天下,三国最后却被竖子夺了江山。为什么三国是中国人心里的英雄梦呢?除了谋、智、勇、仁、力,这些之外,我感觉三国有两大优点:一、各种人才能在历史平台上,用自己的才华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智者如瑜亮,赤壁千古;武者如子龙、翼德,长板雄风;美人如貂蝉,为国为民;医者如华陀,仁心仁术。二、天地有正气,忠义传千秋。诸葛能尽忠,智能通天,死忠死节,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兄弟有义气,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不离不弃,无悔无惧。 再看到我们的今天,中国,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大有大的难处。但我坚信中国有中国的优点。我们在近代是落后了,是挨打了,但想提高,一定要用中国特有的方法,一定要用适合中国国情、文化的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学习西方,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外国制度就能改变的。打个比方,中国的企业碰到了经营困难,把世界五百强的制度抄一遍,让员工有爱心、责任心,能解决公司的实际困难吗。日本一个经济学家讲过:西方的最好的企业管理方法也无法照搬,因为日本与西方有比大西洋还深的文化距离。日本企业也没有完全用西方的管理方式。制度是外在的,文化才是内在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我倒倾向保守主义,日拱一卒,且行且珍惜,踏实的努力;不空谈、少牢骚,不迷信外国,坚信中国智慧。三国在我们梦中,中华在我们心中。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六):《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三国经济体,又添一员猛奖。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现在风头正劲呢,你看,都惊动曹操了。如下图:

  初中的时候读的《三国演义》,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村子里还没有通电,书是从一个同学处借的。那时候读的不太懂,但是喜欢读。那时候《三国演义》的电视剧还没有拍出来,等到多年以后看到了这个电视剧,三国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也被集体跑偏,把对三国的解读全部跑到谋略和英雄人物身上了。

  知三国么?现在看来,应该是完全不知。因为读了《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的三国完全没有读懂,特别还想再读一遍《三国演义》,然后对照《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的细节和真相披露,可以好好的比较一下和参照一下。然而生活如一团乱麻,希望这个春节的假期可以静下心来,盘一盘《三国演义》。

  关于三国的作品真的太多了,三国经济学,水煮三国,易中天说三国……再加上许多的影视剧,让大家都对三国的人物如同数家珍。但是真的知其真相吗?应该不太知道,至少知道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四大名著中我现在最熟悉的是三国和西游,感觉这两部无论是网络上、纸书以及影视,都被大家玩的活色生相,各种作品涌现,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主观和精神世界都不同,于是解读出来的呈现效果那是相当立体和开脑洞。西游可以这样玩,它是神话奇幻,三国不同啊,有历史有真实的一面,我还是很想知道关于三国更真实的东西。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很好的满足了这一点。

  有趣有料的三国历史,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一个英雄辈出的大传奇时代

  写尽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之场面,揭露三国谋臣良将纵横之现状,读之犹如身临其境,思之如酌佳酿醉人心脾!值得一读,加油作者,希望再出新作!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三国经济体,又添一员猛奖。

  《知三国》不是书写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和历史,而是为大家披露漏读、误读、没读懂的历史真相。比如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论英雄是真,但是煮酒没有。他的论据是不时的大环境是战乱年代,因为粮食匮乏,大家都活得很苦,甚至军队都在缺粮。所以曹操为了保障军粮、民粮,下了禁酒令,要把原本用来酿酒的粮食节约出来。可是凡事总得有个特殊情况、特殊人物吧 ,我不知道曹操会不会搞特殊,或者临时来个小兴致,然后就真的跟刘备煮酒论英雄了呢?或者曹操是下了禁酒令,但是他还有藏酒呢?他把原来的藏品酒拿出来跟刘备煮一回,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也不见得就不曾煮酒,不能因为曾经有过禁酒令,就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全部否定掉。

  所以你看,历史上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家看三国都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所以读历史题材的东西,仔细分析一下和想象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三国时的货币,哪家最靠谱?魏蜀吴,哪一家是幸福宜居之地?原来那个时候就开始套路老百姓了。刘备为了发展军库经济,采用了流通货币,印了大量的钱币拿出去交换,简直是太可怕了。国家没钱了就印点钱流通出去,然后跟大家平均一下,换回来大量的物资和钱财。货币流通真的太套路了,想想现在的人民币贬值,有点后怕啊。我决定了,以后有钱了就投资出去,砸在手里的钱今天是10万,可是半年之后估计就只能购买一万的东西了。比如南阳的房价,两年前是

  读读正史三国,再读读《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这类解密和踢馆之作,越读越有趣,并且真的越来越“知三国”了。只是关于三国的考题,越来越没有标准答案了哈。学生党要些哈。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七):真的只是“知”三国,并不懂三国

  首先书名起得好……“知三国”……作者真的是“知”三国而不懂三国。

  书到手,简单翻了翻,可吐槽的地方过多。

  首先吧,作者对汉末社会经济情况不太了解或理解有误。

  比如作者讨论三国里哪国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最后结论是大家都不太幸福。这个结论没问题,但是证据就差点意思了。作者谈到曹操的屯田,只提到了“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个其实是对自耕农的),由此认为曹操按固定数额征收田租,老百姓多产多得,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曹魏屯田经典的用官牛四六开(民四官六)、用私牛五五对开、魏末二八开(民二官八)一概没提到。曹魏老百姓过得不好,并仅仅不在于作者提出的原因——曹叡大兴土木;即便曹叡没有大兴土木,大家也一样苦哈哈的。何况还有兵户,曹魏后期还有给客制。这些社会经济问题才是大家过不好的根源。

  又比如作者喜欢用“士族”这个词,诸葛亮是士族、曹操也是士族……首先来讲,一般汉末就不叫士族,叫世家大族严谨一些,相信作者想说的是世家大族。但是世家大族在文化方面是有门槛的。曹操是宦官之后,曹嵩的太尉还是纯买的;诸葛家从诸葛丰到诸葛亮之间就没出过什么名人,诸葛珪的郡丞不过六百石,诸葛玄的太守是袁术私署的而且在豫章根本待不住……这个真心不能叫士族/世家大族……曹家、诸葛家更具有文法吏的特点。刘备娶的吴壹的妹妹,作者也认为吴氏是士族,但吴氏根本就是尚武的豪强,跟士族更沾不着边。又如作者强调甘宁“劫匪出身”,却没注意到甘氏其实是巴地的豪强大族,甘宁是刘璋时代益州人大叛乱的成员之一,而且做过蜀郡郡丞。前面诸葛珪当过郡丞,就被划到了士族,甘宁却被划到了平民。

  还有人口问题。作者只是简单比对了人口数据,看到西晋之于三国的人口暴涨,并得出结论是“曹操开创北方地区九十年和平局面,是国家人口繁衍生息的宝贵时期”。应该说人口暴涨当中,当然有一部分是繁衍生息的,但实际上三国时期三国境内从始至终官方版籍人口变化都不大。之所以西晋人口井喷,最重要的因素是西晋废除了屯田制,一时间大量的屯田民户口重新登记在州郡名下。这些人口以前不算编户齐民,自然不在编户齐民的户口统计当中。

  其次,作者对当时的官制也不太不熟悉。

  比如作者认为刘备集团圈子文化盛行,最核心的三个人始终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始终处于外围。大概作者不知道,刘备入蜀,诸葛亮与关羽“镇荆州”,这个“镇”字在《三国志》中不是随便用的。诸葛亮当时在荆州主持内政外交,孙权的使者都得去见诸葛亮,赵云救阿斗要由诸葛亮派遣。当时的诸葛亮与关、张地位是差不多的。刘备定蜀后,诸葛亮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刘备北伐诸葛亮镇守成都。这要不是核心圈子,那萧何也没进刘邦的核心圈子。

  还有李严的职位和兵权问题。其实学界早有论述。比如张金龙的《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白帆的《李严“统内外军事”考》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李严的兵权仅限于永安地区(祝总斌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对理解这个问题也有帮助)。张金龙主张是永安宫禁卫军,白帆主张是统永安境内外防御吴军;无一例外,都认为李严并不是蜀汉的“元帅”,其权限就是在永安宫一带。留镇永安是刘备下的命令,李严一个千石的尚书令,诸葛亮则是公级的丞相(以蜀制论,其实是已相当于上公),刘备命令李严“副”诸葛亮,以李严资历、秩级论真心没问题。而且李严如果真是元帅,居然都没有假节。刘备时代只有关、马、张、葛是假节的(其中关羽假节钺),李严的假节都是刘禅继位、诸葛亮执政以后给的了。

  还要一些小毛病。比如把刘备统治益州的时间,说成212年至263年。问题是212年刘备控制的葭萌关巴掌大的地方,这怎么算统治益州……史家都是以214年刘备定蜀算起的。当然这种细节其实对全文倒是无足轻重。

  此外如游学问题。作者最后举了诸葛亮的例子,但是诸葛亮其实那不叫游学,那是避难。避难所正好有学校,就上了个学。这就好比说,抗战时期从北京避难到西南上了西南联大,你不能把这个算游学……真正游学的是他哥诸葛瑾去雒阳的时候了。

  最后要吐槽的,是作者对陈寿《三国志》的笔法也不太了解。

  作者认为陈寿“对蜀汉不会有太好的印象”,理由是他的老师是投降派谯周,他又受到了黄皓刁难……然而陈寿的“怀蜀情结”几乎快成公论了。清人朱彝尊、尚镕、钱大昕、赵翼、梁章钜,近人胡玉缙都主张陈寿“帝蜀”——明以魏为正统,暗以蜀汉为正统;刘咸炘虽然不同意陈寿“帝蜀”,但说陈寿“诚似暗尊蜀者,承祚怀旧之心”“承祚诚有不忘故国之心”。总之,无论陈寿是否“帝蜀”,“怀蜀”是没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可以找这几位的书看看,理由很充分)。又怎么会像作者说的,因为是谯周的学生,陈寿对蜀汉就没有好感呢?(何况谯周早年也是兢兢业业一度对蜀汉抱有希望啊)

  凡此种种,还有许多……吐槽不下去了……弃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