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在我第一次去上音乐课的时候,就跑到我跟前悄悄和我说:“老师,一会我要举手小便的。”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他绑着的右胳膊。我赶紧回:“趁现在下课,先去趟卫生间。”男孩皱了一下眉,又轻轻说了一遍:“不是现在,是上课后,我要上厕所小便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假装懂,想到孩子刚入学,可能40分钟对孩子来说时间有点长,上卫生间总比尿裤子强。于是悄悄回复他:“老师知道了,到时上卫生间要举手示意啊。”孩子点点头。

  那节课中途,孩子果然去了两趟卫生间,两次举手示意我,他都不用回答问题时的音量,而用轻到只有我和他听到的分贝:“我要小便。”我一点头,他就出去,回来也特别安静,不打扰他人。

  后来几次音乐课,我发现他是个特别爱思考、爱发言的孩子,虽然右胳膊受伤绑着,但他反应快,接受力强,左手总是举个不停。我也观察过,每节音乐课中途他至少上卫生间一次,有时是两次,课堂多少受点影响。 后来去他们班级,整队前我就改成这样提醒:“音乐课的准备工作有两件:一是整理课桌,及时上卫生间;二是喝少量水,润润喉。”在最近一次音乐课后,我跟他开玩笑说:“刚才上课前,老师好渴,可是因为和一(5)班小朋友上音乐课,我开心得连渴都忘记了。”小男孩笑着接上说:“因为上音乐课,我连上厕所小便都忘记了。”

  哈哈哈,我俩不约而同笑了。(莫非,音乐还有其他功效?)

  017:想了一下今天的音乐课,是赶进度,还是放慢速度?决定:还是选择后者。

  于是有了这样一段音乐探索:

  师:小朋友们会唱歌,小动物们会唱歌,还有谁也会唱歌?听,谁在唱歌? 播放歌曲《听,谁在唱歌》

  生:碰铃(歌词中有句子:碰铃敲响了……

  师:碰铃是怎样唱歌的?

  生:丁丁 丁 丁丁 丁(引导有节奏地说)

  师:还有谁也会唱歌?

  生:响板(见歌词:响板敲响了)

  师:响板是如何唱歌的?

  生:哒哒 哒 哒哒 哒

  同样的方法引出沙球和三角铁:

  沙球: 沙沙 沙 沙沙 沙

  三角铁:令令 令 令令 令

  接下来的重点是指导孩子们演奏,并懂得与他人合作。以为四件小乐器一一指导过,应该没有问题,但根据课堂反馈得知:碰铃和沙球演奏不理想,响板和三角铁效果不错。过后,我想明白了一点:因孩子肌肉力量不够,演奏沙球“嚓”一下的爆发力不够,碰铃也是孩子对力的控制不够,要么不敢敲,要么手握住了铃铛,阻止了音质的清脆性。

  今天音乐课,最起码一半以上孩子奏了一件小乐器,一边探索,一边体验,课堂虽有点乱糟糟,但什么都阻止不了“深入”学习的重要性,“一切经历与体验都很值得”。

  018:如果要追溯自己教一年级的经历,那是五年前的事了。近几年课改轰轰烈烈,江苏版本的音乐教材换了又换,从音乐换到艺术,又从艺术换到音乐,今年使用的一年级教材是三年前换的(也属新版),但对我来说就是新教材。

  第四周,才教两个单元,我就发现了一些问题(这还得去除科学性问题):1、光盘资料与教材内容不一致。同样是歌曲《动物说话》,居然光盘呈现旋律与书本教材旋律有出入。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结构短小,旋律出现误差,叫老师以什么为准?(我是按教材教的,听同事弹琴教唱,怎么听怎么不顺耳,仔细辨别,才发现问题出在光盘与教材不一致上)2、歌曲定调不规范。按理讲,编教材的一定懂点音乐常识,教材是教师教授的样本,C调就是C调,E调就是E调,可光盘提供的范唱与伴奏就不是C调,就不是E调。我在用钢琴教唱后放伴奏让孩子跟唱,孩子刚刚建立起的调感在光盘伴奏出现时突然找不到调、抓不住音了,真让老师措手不及。现在我上课前,都要先听听范唱,再到琴上比对一下,如果不在同一调上,我得做到心中有数,确定适合的调,以免孩子找不到方向。

  提供光盘资料本是好事,本就是方便老师使用,但出现这样低级性的错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教材至少质量不算高,我想即便编者出错了,那审核者呢?校验者呢?我怀疑,这样的教材推出,编者是一个部门,整录光盘是一个部门,校验出版又是一个部门……是数个部门不辞辛劳完成了整套工作,所以当我们使用时,都要原谅那些“不足为奇”的错。

  问题是:真的这样吗?这样的疑问,不堪一击。

  019:新学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每天写一条流水微信。流水,可以是落花流水,也可以是西皮流水,人在越局促不安时越向往行云流水般的生活,于是,我开启了流水微模式。

  我的朋友圈非常有限,陌生人不加,猥琐者不添,无趣者不入,我加的公众号也排出了“我的一二三”,不感兴趣的,统统忽略。加之我自律性还算可以,我明白了玩也是可以这样理性的。想不到的是,这两周外出办事,遇见小陈,她惊呼:“你教一年级啦,哎呀,我儿子也读一年级。”我们似乎有了共同话题。巧遇偶像范老师,他感叹着:“本年度第一次看见周老师。”我说:“我是你粉丝,我要听你唱评弹。”范老师用标准的苏州话讲:“好咯。”我刚工作带的学生琴琴最近也联系我,说小时候上音乐课至今有记忆,今年她孩子也入一年级了,说好想再坐到教室里回味一下…… 我知道,再低调淡然,也是有热切温度的。

  有人说,微信侵占了我们的生活,让人过得很碎片。我的理解是,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辩识力与意志力,你要什么,决定权还是你自己。我在每曰流水生活里,看见的是生命若没有细节编织,再繁华的景象亦属虚构。

  涂,继续涂,我的流水篇。

  020:我的教学经历中,还是带中高年级音乐多一些,因为一直听人说孩子在唱歌教学中,轻声唱是一个好方法,既可以保护孩子噪音,又有助于声音表达的和谐,特别是在两声部合唱教学中,轻声唱能更多关注音准问题。事实上,我也是这样教学实践的,但有一个问题相应产生,因孩子习惯于在团队中轻声唱,往往失去了独唱时饱满、自信的声音,这的确让我有点疑惑:孩子美好的童声哪儿去了? 一方面,可能随着孩子成长,羞于在众人面前独唱表达有关;另一方面,因集体教学,常需要孩子边演唱边聆听,是否一定程度抑制了孩子的声音?对于这点,我不是很肯定。

  今年重教一年级,我突然发现低年级孩子唱歌是那么松驰(身体松驰,声音也松驰),除某些孩子兴奋时突兀的声音,很少有不好听的声音。我立马意识到,唱歌教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能自然、自信地歌唱。(不必过早地对儿童声音刻意压制和雕琢)现在,我每天都可以听到纯天然的童声,这真是很好的享受。

  我想,这届孩子我要实践声音训练“先放再收”(先学会放声,而后学收声),我不想让孩子过早地“失去”好声音。我又想:这可能与我使用钢琴教学也有关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