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杰的冬天》经典观后感10篇

  《普杰的冬天》是一部由廖义源执导,拉清闹日 / 更登彭措 / 央金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一):今年看过最难受公益片

  今年看过最难受公益片

  用很小的人很小的事讲了一个小小的“悲”剧

  有人说每个人都曾是普杰,我却从那些围观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如果有这样的诗人出现在我身边,大概我也轻蔑的嘲笑吧

  诗能换来几多钱?

  普杰的梦想在大山里格格不入,钢铁森林里的梦想难道就能很好的成长吗,我们每一天都忙碌在自己以外的世界,从来没有空闲的来审视自己,审视自己能力,审视自己梦想,被世界逼着长大,慢慢活成了一个忘记梦想的过来人

  所以,当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轻视普杰的那群人,烫脸的羞愧迅速蔓延,我是不是也曾因为不屑甚至故作高明地嘲笑过某人的梦想,对某些人的热情泼冷水,因为不经意的举动,成为压垮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撇开普杰的才华所处在教育资源缺乏的大山,所映射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格局是小的,小到每个人最小的那个阴暗面,被放大了讲了出来,让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他人。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二):普杰的冬天

  我们都曾在少年的时候,带着梦想,充满迷茫,等我们慢慢长大,好像觉得自己的人生路清晰了,活明白了,可回首往事,好像在清晰明白的路上,慢慢把梦想丢了。

  大山里的人们,对普杰的诗嗤之以鼻,比起孩子的诗,他们更在意的是出栏的羊能带来多少财富的价值,普杰找不到能欣赏他诗歌的人,只能向朝夕相伴的羊群诉说自己诗中的情感,能得到羊群在他读诗时咩咩的回应,已是他能得到最大的鼓励。他的羊,他的诗,成了他留守大山的童年里的唯一的快乐源泉。

  大概我们曾执着梦想的时候,都有过这种不顾流言,独自沉浸的骄傲吧。

  后来有曾支持过他的金山,有奚落他的伙伴,可有时候,人们对梦想的执念,全都执拗的寄托在一个牛角尖。

  他的羊丢了,他的梦想就没了,曾经有过如何的火热,梦想熄灭时就会觉得世界有多么冷漠。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普杰,我们无法评价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些丢掉的、学会的到底能不能分出个的优良差,所以,如果你依然有梦,珍惜那些因为迷茫,珍惜你为梦执着的牛角尖。

  感谢每一个令人迷茫的梦。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三):治愈普杰的冬天,教育是一剂良药

  教育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的力量,不在当下能为儿童带来多大的物质回报,可贵的是用教育的力量,可以为每一个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让他们在长大的途中,不会忘记那朵会笑的花,会开花的石头,与值得努力的梦。

  普杰无疑是一个有才的孩子,他的才华,在那样一个忽视才华的地方,缺乏重视教育观念的地方,成了的伤害他最深的那把剑。

  人们对才华的嘲笑,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现了最坏的恶果,一个“本可以”的陨落。普杰烧掉了他写的诗集,大山里再也没有那个爱写诗的孩子。长大后的他像所有同龄人一样,背上行囊,把关于诗的才华与梦留在了大山,用大人的身份在城市中重新成长。

  而他,本可以用一个诗人的身份走出大山,至少不会像自己最初最不愿意的那样,坐上进城打工的摩托。

  所有的无可厚非,慢慢把这部电影推向了高潮,人们的嘲笑无可厚非

  ,奶奶卖掉山羊无可厚非,普杰的偏执无可厚非,才华的陨落,也无可厚非。这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也是这部广告片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惊喜。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四):有一种感情叫做,以前得不到的东西以后也不想要了

  有一种感情叫做,以前得不到的东西以后也不想要了

  的确,很多事情都有保质期,小时候吃不到的糖果、得不到的玩具,那时候没有,长大了也已经不需要了

  普杰的诗就是他童年那件没有得到的玩具,人们嘲笑他的才华,认为他的诗没有价值。那时候的普杰是不相信的,他有自己的山羊,山羊是他最后的寄托。

  让才华凋谢,也许只用三十三只羊就够了。奶奶像往常一样把羊卖出去,这一次羊群早早被送出了大山,普杰在集市上一遍又一遍地喊着自己的诗,却再也没有羊发出咩咩的回应声。

  我从山羊消失的那一刻,真的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在一夜间长大的,没有哭,没有闹,但所有企图挽回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当一切尘埃落定,小演员表现的平静,火炉前如凝望深渊一样凝望着燃烧的诗,就如同所有的梦想在告别该有的无言一样,奏响了梦想的挽歌。

  其实是有很多如果的,如果有更多的金山,如果有跟多能听懂普杰诗歌的动物。如果人们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这部片子也许就不会是一个如此冻人的结局。

  有人说人是一种出生就不懂的满足的生物

  可是当我们慢慢长大,我们都是在失去中学会了接受,接受自己的改变,这改变如人饮水,好坏都由自己评判。

  我们的未来不会再坏了,但由衷的希望,他们的可以更好。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五):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普杰是一个生活在青海的山区里的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和33只羊与他相伴。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写诗,他想长大成为一名诗人,一只,两只,三只,数不清都是他的梦。

  村民和同伴都嘲笑他,甚至连奶奶都不理解他,只有羊群是他的朋友。

  他很孤独,但是他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金山叔叔出现了,告诉他:“普杰,你的诗比这些羊值钱”,告诉他:“写诗的人不需要人懂”

  普杰在他的鼓励下,依旧坚持着他的诗歌梦,他给天空写诗,给云朵写诗,给草儿写诗,然后一首首读给羊群听。

  但有一天,奶奶又把羊卖了,金山叔叔也找不到了,普杰失去了他唯一的听众,他内心的希望也没有了。普杰回到家,妹妹正捧着那个写满诗歌的手抄本,一字一句地读着哥哥的作品。这一次,普杰却抢回了那个本子,将它扔进了炉火里。这一次,他扮演了不解风情的角色,烧掉了两个人的梦。

  奶奶重新买回来33只羊,跟以前一样,一只也不少但这些羊,终归不是普杰的羊,那些懂他的羊,再也不会有了。

  “快乐的时候,我就跑去河边,在倒影里获得双倍的快乐”。

  那个快乐的普杰也从此没有了,现在河里倒影的,只有双倍更多倍的背上。

  普杰绝望了,他烧掉了那个藏有他梦想的诗歌本,从此一只,两只,三只,数不清的都不是他的梦了。

  小时候我们都有诗一样的梦想,想象能长出一对翅膀,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远方。

  我们想要成为宇航员,想要变成一棵小草,想要成为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超人...

  但是总有人嘲笑我们,在我们身边告诉我们“不可以”、“没有用”、“整天不务正业”等等等等,这些话,像刀子一样,也像山一样,阻断我们的梦想。

  但是孩子们啊,不要害怕,我们会长大,但在长大之前,我们可以肆意做梦,肆意生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的梦想,孩子们就该天马行空,无畏无惧。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六):这部影片里,最后只剩“大人”

  影片刚开始,就以冷色奠定基调,暗示了悲剧结尾。

  在暮色四合中,普杰在寻找他丢失的3只羊,但被买羊人当成小偷。这群大人围绕在他周围,高大漆黑的影子,像鬼魅一样,黑压压的一片,充满压迫感。但普杰开始念诗的时候,画面顿时明亮起来了,镜头也变得开阔。

  这完美凸显了诗歌的力量——诗歌驱散一切黑暗。可以看到片中所有的镜头,在普杰读诗的时候才是明亮开阔的暖色调,在他伏案写诗的时候也是暖黄的灯光,而在他被嘲笑的时候镜头拉近,色调变冷白,给人一种压迫感和冷感。

  从服装上也能看出巧思,村民们普遍都身着黑色褐色等深色服装,而普杰和妹妹都是鲜艳的红或黄色,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色彩。

  台词也十分值得推敲,片中很多台词都在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奶奶说“天天不务正业”、“打着打着就成男人了”、“流氓就流氓”、“你们普杰说他要成为诗人”、“一坨坨、两坨坨...”等等,都体现影片中大人对普杰诗歌才华的漠视和不理解。奶奶对普杰实行放养式教育,她心疼普杰的外伤,却不在乎亦或是没看到普杰的“内伤”;村民更是对普杰肆意嘲笑,丝毫不在意这些伤人的语言,会对一个年幼的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成了促使普杰的“长大”。

  而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羊群被卖掉。普及的价值观被粉碎,他的诗歌毫无价值。他终于长成了大家希望的样子,一个“大人”,一个成熟懂事的大人,他不再埋头诗歌,他不再充满那么多奇思妙想,他成为了这片草原上的一个普通人,他进城务工,活成了他父亲的样子。

  可悲可叹的是,他本来可以活成自己,最后却还是成为了他的“父亲”。我们不难想象到他的未来,他打工,娶妻生子,孩子被留给奶奶带,孩子放羊,孩子或许继续写诗,孩子停止写诗、进城打工、娶妻生子,孩子留给奶奶带......就这样不断循环。而这正是草原上的人一贯的价值观,这种悲哀的现实,让我想起一个记者采访一个放羊的孩子的片段:

  记者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放羊啊?”

  孩子:“放羊可以卖钱啊!”

  记者:“那你放羊赚了钱以后你要干什么呢?”

  孩子:“挣了钱娶媳妇。”

  记者:“娶了媳妇,以后呢?”

  孩子:“生娃啊。”

  记者:“生完娃以后呢?”

  孩子:“让他继续放羊。”

  ……

  这样的循环往复,只能让孩子们长成一个个麻木的“大人”。

  影片结局让人绝望,但又在“意料之中”,普杰烧掉他的诗歌后,一瞬间就“长大”,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村民们或许早已麻木,早已习惯。草原上少了一个写诗的孩子,谁在乎?没人在乎。草原上多了个打工的汉子,他们或许还会鼓掌叫好,等着看他发大财......而对于这种价值观,更让人感到彻底的心寒。

  希望世界上少些“拔苗助长”的大人,希望孩子们仍然活成一个孩子的样子,享受他们的童年,在草原上追风,在大地上奔跑,有一个有梦有欢乐的精神世界。

  惟愿现实永远比电影美好。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七):这是普杰 这是千千万万个普杰

  有一个草原上的男孩,他名字叫普杰。与同龄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想成为诗人。草原上流传着很多离奇的传说和故事,但是成为诗人,却仍是一件听来天方夜谭的事情。但普杰坚定地想成为诗人,他从未放弃追逐诗歌的脚步。

  大自然是他灵感的温床,奶奶的话语也经常出现在诗歌里,她教会了小小的普杰很多道理。“奶奶说/那些有鹰的山下/草更坚强。”

  但是教给普杰道理的奶奶,也不理解他,甚至说写诗还不如多捡一些牛粪,还试图烧毁他的诗歌。普杰很伤心,但金山叔叔的话一直激励着他,他坚信“诗歌是有价值的”,“写诗不需要别人懂”。

  乡亲们嘲笑他,改编他的诗歌,“一坨坨、两坨坨、三坨坨,数不清,就像我的梦”。

  普杰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山里的孩子,有山一样的意志,他没有被轻易打倒。

  就像草原上的草,你越踩,它越茂盛。

  白天时,他在草原上追风,夜晚时,他窥探着星空的秘密。

  诗歌像空气一样,源源不断地钻进他的脑海。

  他大声读诗给羊群听,给天空听,像个反抗世界的斗士。

  他枕在羊背上写诗,坐在树上写诗,在天空下写诗。他眼里的光,比太阳还要耀眼。

  奶奶、村民...都没有打倒他,但在羊群被卖掉的这一天,他终于被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他跑去卖羊场寻找他的33只羊,他疯狂地念起经常给羊群读的那首诗:

  “一只/两只/三只/数不清/就像我的梦”

  “一只/两只/三只/数不清/就像我的梦”

  “一只/两只/三只/数不清/就像我的梦”

  ......

  一遍又一遍,这一次,再也没有“咩咩咩”的回应声。

  普杰明白,他的山羊不在了。

  奶奶重新买回来一群山羊,33只,一只也不少,但普杰说:这不是我的羊。

  在失去羊群的那一天,他的诗歌梦就破碎了。金山“善意的谎言”失效了,普杰残酷地意识到,他的诗歌换不回一只山羊,他的诗歌压根就不值钱,再也没有人听他读诗,也没有人在乎他的诗歌。

  大雪席卷了草原,这一次,普杰把从篝火里救回来的诗歌本,重新扔进了篝火,他亲自烧毁了他的诗歌梦。

  从此,普杰再也没有写过诗。

  长大后,他就背起行囊,像无数个普通村民一样,走上了进城务工的道路,再也没有回来。这片草原,浇灭了他眼底的光。

  影片里,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僵滞的背影。

  草原上的草又茂盛起来,妹妹成为新一任放羊人。她和哥哥普杰一样,喜欢给羊群读诗。诗歌的火苗在她身上重新燃起,至于结局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影片中多几个“金山”,普杰会不会离他的诗歌梦更近一点?

  如果有人,代替羊群,倾听普杰的诗歌,他的故事会不会重写?

  答案是肯定的。

  希望以后,当有一个孩子说“我想成为一名诗人”的时候,没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而是告诉他“能给我看看你写的诗吗?”

  《普杰的冬天》观后感(八):人人都曾是普杰,生活总是比故事要精彩

  普杰的故事,是全国697万留守孩子的缩影

  普杰来自青海山区的牧民家庭,过着读书和放羊的寻常日子,但是,与身边其他小孩不同的是,普杰喜欢写诗。

  青藏高原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远方,诗歌却和普杰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牧民喜欢将普杰当做一个可以随意取乐的笑话,他们无法理解诗歌对于生活有什么意义。

  当然,集体意志只是一个困境,普杰真正的困境在于没有出口。山区相对落后的教育,很难承载起他所展露出的,一丁点超出课本之外的才华,无论是诗歌还是别的什么。

  因此,普杰读诗的听众,只有家里的33只羊。整个故事就是从普杰找羊开始。男孩想要从羊贩子的手里,找回被家里卖掉的三只羊。

  后来,邻居金山大叔帮普杰买回了羊。

  他告诉男孩,诗比羊更值钱,不需要别人懂。但是,普杰想靠读诗呼唤羊的举动引起了大人们的群嘲,羊也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一只、两只、三只

  数不清

  就像我的梦

  一位大哥在离家前问过普杰:“等你长大了也到大城市打工吧?”受到金山大叔鼓励的普杰,很天真地回答:“不去。”

  “那你干啥?”

  “写诗!”

  那时候的普杰年纪尚小,以为生活可以只有诗歌和羊群。作为故事的主角,他并不知道,理想其实可以非常脆弱。

  事实上,当他立下这个flag之后,很快便因为奶奶卖掉家里的羊而放弃了诗歌。

  在普杰的逻辑里,33只羊本来是陪伴着他写诗的听众。然而,当金山大叔进了城,他只能再次试图用诗歌呼唤自己的羊,才终于如梦初醒:羊是听不懂诗的。

  只有人才能听懂诗歌,但人们不愿意听懂。

  普杰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奶奶和兄妹俩相依为命。对于大人来说,羊群当然也是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却和诗歌没有半毛钱关系。

  33只羊,那是全家的口粮、兄妹的学费和奶奶的药。

  没有人明白,为什么金山大叔说普杰的诗比羊更值钱,普杰的兴趣对填饱肚子有什么意义。

  所以,另一位大叔会拿这个当段子,跟天真的小孩子开着自以为无伤大雅的玩笑:

  “普杰,你看我也能写诗,可以换你的羊吗?一坨坨,两坨坨……”

  在山区的大人们眼中,他们的任务是买羊卖羊,小孩的任务是读书放羊。

  写诗能有什么意义?

  小孩长大后不是都要到城里打工赚钱吗?

  世界上还能有靠写诗就能赚钱的工作吗?

  这就是淹没普杰的集体意志。

  童年的消逝,从扔掉“诗歌”开始

  其实,大家的童年不也是这样消逝的么?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当然都有自己的“诗歌”。普杰喜欢写诗,妹妹可能会擅长画画。而你我小时候,都想着当科学家。

  对于一个10岁上下的小朋友来说,这其实无关理想,不过就是刚刚开始认识世界,试图给自我的一个有价值的答案。

  但在教育条件有限的环境下,谁能告诉我们,面对自我到底该如何自处?

  这是没法选择的遗憾。当教育条件不足以撑起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题时,普杰的才华是很难被看见的。

  微电影的结局,普杰找羊未果回到家,妹妹正捧着那个写满诗歌的手抄本,一字一句地读着哥哥的作品。这一次,普杰却抢回了那个本子,将它扔进了炉火里。

  直到最后,普杰也一直没有发现,当他读诗的时候,妹妹也曾在一旁专心聆听,两眼憧憬。

  这一次,他扮演了不解风情的角色,烧掉了两个人的梦。

  透露一下小细节:最后一句藏语,导演特意没有放字幕,想让大家去体会,这边小小揭秘一下:“他们都不懂我的诗”。

  为活着而活着,忘记了最初的热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有“翅膀”。

  山羊是孩子诗歌创作的倾听者,是创作灵感,更像是一种才华象征——所有看得见的山羊,都在为看不见的才华代言。

  《生长》

  星星在天空

  自己发光

  树叶挂在枝头

  自己摇晃

  我站在大地上

  自己生长

  《坚强》

  奶奶说

  那些有鹰的山下

  草更坚强

  《买爸爸的一天》

  爸爸太忙了

  五毛

  一元

  我要存下很多很多钱

  然后买下爸爸的一天

  《小狗》

  “汪汪汪”

  夏天出生的小狗不知道

  一年回家一次的那个人

  就是我爸爸

  《长大》

  长大是一件很难的事

  上一次和爸爸妈妈告别的时候

  我学会了忍住不哭

  我就知道

  自己长大了

  这些描写山里山外事物的诗句,饱含留守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长的向往,以及对诗歌的执着……在这些质朴的诗句里,藏着孩子们闪闪发光的天赋、才华。

  于是,让山里孩子的才华被看到,就成为了一种使命,也是这条片子的初衷。

  成年的责任,听得见远方的诗歌

  杨澜曾在一次有关艺术教育的公益访谈中说过一句话:“做公益单向是怜悯,双向才是关怀”。真正的公益从来都是双向治愈,我们在与山里孩子交换诗歌与故事的同时,也是在内心深处找寻曾经满怀梦想的自己。

  通过这个参与度与互动都非常简单的中国银联诗歌POS机,大家所花的每一元钱,都将会是这些孩子实现梦想的助力,而这些孩子通过我们的帮助,获得应有的教育长大成才,将来再回报社会。也许,未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某位艺术家,就是获得过这个公益活动帮助的孩子。这对于你投递的小小1元钱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回报吧。

  2019年7月开始,中国银联“诗歌POS机”活动从上海开始启动全国巡展,陆续进入厦门、深圳、广州,未来还将在成都、北京开展,获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朝日新闻等10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受到万千网友的喜爱和欢迎,被誉为年度最有温度的公益活动之一。

  一站又一站善意的传递,钢铁森林被山里的“诗意”治愈,小诗人的诗轻轻地敲打在每个人心里最柔弱的地方,留下深深的印记。

  最后我们想说,亲爱的孩子们和朋友们:感谢你们努力走过的每一天,那些石头和珍珠,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发光。请你们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