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10篇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是一本由[新加坡]陈永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一):纸上所得终是浅

  昨天半夜失眠,在网易蜗牛中随手挑了本看起来读起来比较轻松的书。读完后觉得有所思,就顺手做了份摘抄。又一想,干脆把自己的想法也分享出来吧。

  本书的写法有点意思。看起来似乎是围绕着如何自助疗愈展开——自助治疗是目前心理学实践中的一个流行趋势,其关键点就是要自我接受的基础上以旁观者的角度帮助自己走出泥潭。

  这事儿其实我一直在实践。

  因为种种原因,我自己属于容易感染上情绪问题的人群。就像有些人特别容易感冒一样,我特别容易出现精神力上的小毛病。但精神力上的小毛病还和感冒不一样,放放就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放置一旁会积累出大问题,最后非爆发不可。

  而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针对自我的治疗过程。但又和一般的写法有所区别。它其实围绕着人类成长的步骤展开。从一开始的清空(第一阶段),到消极情绪的发生与增长(第二阶段:影响和第三阶段:信念);再到一般的对消极情绪的处理(第四阶段:身份及第五阶段:判断);最后写到人身心的觉醒(即第六阶段:觉醒和第七阶段:精通)

  很多自助治疗的书籍往往会把第二、三两个阶段作为症状,而后四个阶段作为治疗过程。特别的,对于人身心的觉醒这部分,大部分的书籍往往不会涉及。更多的是停留在通过理性的思辨和自我来克服身心上的问题——如第五阶段中作者所写的NLP和正向思维。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催眠——持续不断的打鸡血、把正能量的口号挂在嘴边却无法贯通心灵,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漠视。对心灵的封闭。

  而这本书的阶段性写法,其实体现了如下观点:比起理性认知,我们更需要的是包容自己,和自己的身体成为朋友,而不能任由头脑把它如奴仆般呼来呵去。但是,在理解之前,你首先必须做到理性认知,如果一开始就轻易的原谅自己,反而成为了一种纵容。

  作者在第六段中举了个例子,用电影作类比:心灵自我是观众,大脑是导演,我们的身体是演员。这里同样暗含着“距离感”——观众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粉丝,不管是导演的,还是演员的。我们可以怜爱它们,但不可以为它们疯狂。

  而这种自我调整的循序渐进,既是本书的亮点。也是本书在操作上的可取之处。我们在处理心灵问题时,也必须遵循着由易到难的路径。但是和作者完全的自助观不同,在我看来,心灵上的问题如果无法自己解决,还是必须寻求外力的帮助。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的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稳定疗效,帮助心灵重建行为结构和自动化行为。

  如果说第四第五阶段是以持续的苦修和思考为心灵活动的基本构成,那么要飞跃到第六阶段和第七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契机和精神导师——觉醒的过程往往会表现成灵光一闪和豁然开朗。作者把唤醒自我的方法归结到“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解决错误的问题”和“直接体验痛苦”两种。虽然作者说的简单,但这恰恰是本书中最难实现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道理我都明白但是落到自己身上行不通”的状态。

  让心灵“意识到问题并主动改变认知”真的很难啊。

  书籍大纲点此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二):关爱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气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籍,让我懂得了在忙碌的人生中我们也应该停下自己的脚步,清空一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肩膀休息一下,放下该放下的,收起该收起的,懂得放下自己,才懂得拿起自己。

  我是一个创业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正在修复自己的创业者,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个头衔让你自然就有一种孤独感,为了一些事情让你自己都渐渐的不认识了你自己,有时候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在现实中慢慢自己会把自己迷失方向,渐渐的忽略自己最初的那个坚信的原点,但是真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的时候,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写,似乎这么多年自己遇见的人遇见的事都已经深埋在自己的内心一样,有的是不想记得,有的是不想提起,但是一个人的内心究竟又能装下多少呢?这么多年让我自己养成了两种心里,伪装的心和放纵的心,把所有的事情伪装成什么都不是事儿即使在难受,放纵的心其实只有听音乐的时候才沉浸在强烈的节奏中,让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发泄,每一个细胞都在宣泄一样,然后第二天又不断的伪装自己,你拼劲全力的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努力的融入到自己所需要的交往圈子,所谓的自己的目标让自己透不过气来,好想躺下来好好的休息休息,好好的睡一觉,不断的要求自己做这,做那渐渐的变的暴躁,变得抑郁,变得不知所措,变得什么都不想做,变得讨厌周围的一切,人生变成了灰色,于是我停下来,天天回忆自己的童年与童真。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每节课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抢着回答,我也不例外,有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认同的真理甚至跟小朋友们生气,争论的面红耳赤,简简单单的童真让我们高兴了就会笑,难过了就会哭,当没有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不该坚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每当回忆自己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从前的自己简直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在你没钱的时候你想有钱,于是你拼命的争取自己的业绩,每个人都在争取做全公司最好的,就想努力升职,然后加薪,但是当你有一天有钱的时候,或者假设有一天你有钱了接下来你的人生目标呢?有没有觉得可怕,似乎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时候你似乎失去了最初的那种动力,最初的心,你拼命的争取自己,然后甚至都忽略了自己到底累不累,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不断前行,但是机器是要注意维修的,更换零件的,修复好了之后就是最初的那个原点一样,但是你呢?等到难以修复的那天你该怎么办呢?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那就是人家的孩子,这个词语是我最痛恨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现在的我懂得了教育的方式,我一直赞成的是引导性教育,但是记得当时父母总会说起人家孩子这也好,那也好,在人家孩子中度过的我并不大多数孩子有差异,你轻易的一句对比,有可能把你的孩子引导成一个仇恨世界的自卑者,他会讨厌这个人家孩子的词语,在孩子还不能完全的分辨出这个世界的好坏的同时,加速的形成了孩子的叛逆期,自卑的心理会导致他思考人家孩子那么好,那你就要人家孩子算了,我就不好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我也故意不做好,到底就要看看你的孩子这样你要不要?你还是选择人家孩子?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欺骗,不知道你有没有反正我有过,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到了黑天的时候我在外面还没有玩耍够,老妈叫我回家我不听于是她就跟我说,外面有野兽,有大妖怪,这在大人看来没什么,他们认为这是一句善意的语言,但是这个事情影响了我很久,知道高中的时候我还不敢夜晚一个人出门,这个是也常常让同学当作一个笑话来取笑我,种种的原因导致我那个时候是十分内向与软弱的,在学习上更是,没有一个积极的发散思维,天天的生活也是浑浑噩噩,总之是一塌糊涂。

  “清零做自己人生中的修善师”,这本书让我读了以后,让我瞬间明白自己看清楚了自己,原来自己有一套虚伪的外套来隐蔽自己的内心,这个外套得名字叫极度自卑,当看清楚自己的同时我很惊讶也很恐惧,但是书中所表述的绝大多数是跟自己吻合的,身边人总是提醒我一些事情,但是由于我的情绪化严重,似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排斥不认同我的语言,情绪化严重,听不进去任何人对我提出来的意见,就好像是个杯子,装的满满的,再也吸收不了水分一样,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善师告诉我们,如何把自己内心满满的杯子清掉多余的,把自己清空,回到最初的原点,把一切校级的情绪,负面影响都全部删除掉,其实说起来有点像电脑重新做系统一样,有了新的系统过去的卡顿,垃圾文件全部都处理掉了,

  我开始试着自己做,把自己童年的不良记忆,由于自己情绪化导致一切错误的思维模式全部清掉,努力做一个有大爱的自己,有大爱首先要爱自己,不跟自己过不去,不把自己变成对立方,懂得自己跟自己沟通,做自己可爱的小伙伴,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让我变得轻松,愉快,真的觉得身体每个细胞都在开口笑,我想我是正在努力的修缮自己,努力的做自己的人生修善师,做一个懂得爱自己,尊重自己,懂得感恩的自己。修缮自己其实就是给自己减轻该减掉的负担,让自己的幸福感一定要大于负重感,让自己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不是负重感,修缮是一件让你,让我,让他觉得十分快乐的事。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三):25岁的年轻人害怕吃午餐躲在卫生间大哭,杯子的7个阶段解决自卑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审计员,25岁,很自卑! 在工作期间我感觉,工作生活比在学校生活令人难受得多,在午餐期间尤为严重。 有好几次,我发现午餐期间,大家都相约出去吃饭了,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像是被大家遗忘了,于是我开始讨厌吃午餐。 可为什么我吃午餐那么难呢? 事实上,我一点都不担心一个人出去吃饭,但如果是我的同事们忘记叫我吃饭,却看到我一个人吃饭,那想必我们都很尴尬。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叫我一起吃饭,并且看见我一个人吃饭,那么他们肯定会认为我是一个没人缘的失败者。 所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会悄悄地溜进附近的餐厅打包带走,或者走很远很远的路,这样就不会突然地遇到同事,避免尴尬。 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躲在办公室洗手间的隔间里,随便连午饭也省去了。 终于有一天,在洗手间的一个隔间里,我崩溃了,嚎啕大哭起来。 上述内容来自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叫《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是新加坡著名正念师、心理学家陈永康的亲身经历。 我不知道在职场中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如此自卑! 就像这句歌词描述的那样:我承认我自卑我真的很怕黑,每到黑夜来临的时候我总很狼狈"。 自卑其实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够好,自身特别没用的看法。 它是一种自我感知,和你是否成功,是否自信毫无关系,你可能很有钱、很漂亮,或者大家都很喜欢你,但是你仍觉得自己不够好。 自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长期的、压抑的。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讨厌自己,你开始不断有消极的想法,不断地打击自己。 第二种是随条件改变的。你的自卑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他人的认同,或是将一些你将之与自我价值联系到一起的事物。 这种类型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很糟糕,但是一旦事情没有朝着他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或者和其他人产生分歧,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自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从内心改变自我感知,不在自卑呢? 在《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解决自卑的问题,与改变我们的自我感知无关,而与改变自我感知的角度有关。 头脑产生了使我们痛苦的事物、消极的想法和负面的情绪。 如果我告诉我自己,没有人喜欢你,也许我还会感到一阵阵刺痛,但我的大脑和身体已经永久地记住了这种疼痛,只需要一个外部因素稍微刺激一下,我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在头脑中寻找爱就好像在你创作的剧本中寻找爱一样,但是头脑并不能给我们那些我们一直寻找的东西。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从心灵方面入手,那么观点就会大不同相同。 从心灵的层面审视你自己,会让你脱离头脑的剧本,你将在接下来的时间意识到,你目前的自我认知不过是由你头脑创作出的心智图像。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将感知的地方由头脑转为心灵呢? 杯子的7个阶段可以让我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拾轻盈人生。 将杯子比作头脑,并且将这次有关杯子的旅行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空(如何做到心无杂念); "空"是最平和的心态,没有不值得或自卑,只有纯粹的爱。 但对于大脑来说,"空"是恐惧的、可怕的,因为它意味着失控。 如果你有机会观察婴儿,你会发现婴儿的心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杂念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努力地试着维持自己内心的小满足,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学着提高专注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忘却一些童年时期学过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能够重新回到人生最初的那种状态,即"空"的状态。 第二阶段:影响(如何化解童年经历的不良影响); 当我们经历了空的阶段,就进入到了影响的阶段,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的头脑会很快的被填满,不是被我们,而是被我们亲近的人所填满。 如果我们在一个积极的、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那我们会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自尊而不自卑;但如果我们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中长大,那极大的增加了我们自卑的可能性。 成长环境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无法选择往杯子里倒进什么,但我们能选择去接受和相信什么。 第三阶段:信念(如何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 赋予经历以何种意义很重要。 小时候,我们并不清楚父母教我们说话、读书的意义,但是一旦我们明白了背后的意义,我们就变得不再一样,我们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并丢掉婴儿时期的那份天真,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人生信条。 信念标志着第三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杯子里的东西开始沉淀,慢慢形成了"啤酒",这个啤酒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最终它们形成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阶段:身份(如何真正清除消极情绪); 身份是由信念和支撑这些信念的证据共同形成的。 一旦我们的身份确定了,那么它就对我们有较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身份使我们的信念更完整,它们相互作用。 因此那些自信的人更自信,自卑的人也就会更自卑,我们越是保护自己的身份,身份本身就会变得越加坚固。 所以想不自卑,就得放弃消极的身份,只有这样才会开始寻求改变。 就如文章开头那样嚎啕大哭的作者,当时只面临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继续像一个受害者活着,继续去承受一切的痛苦;另一条则是去改变,去成长。 最终他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不想在去忍受一切了。 一旦我们选择了改变,大脑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第五阶段:判断(如何整合我们内心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头脑会去判断什么对我们好,什么对我们不好。 我们有意识的头脑决定了什么样的思想、信念、习惯还有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我们会更关心倒进杯子的东西是什么,更有选择性。 当你和你的潜意识中有个空间,使批评的声音从"是我的错"变成"是你的错"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正在取得进步。 当我们从潜意识中抽离后,痛苦随之减少,但是脑海中批评的声音仍在,自我感觉没那么糟了, 取而代之的是"内在批评者"。 可以用肯定、吸引力法则、正向思维、催眠、EFT(情绪释放技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这6种方法改变或者消除它。 第六阶段:觉醒(如何克服挑战获得深度成长); 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时,把它当做觉醒的机会。 当我们以为生活正在逐渐变好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挑战击倒我们,撞翻我们的杯子。 我们保护了很多年的精神内容此刻被洒的到处都是,我们的身份被完全破坏掉了,那些曾深深坚守的信念对我们来说已经不真实了,所有我们认为我们能让自己心安的东西都被毁掉了。 我们可能会做这三种选项: 为洒掉的牛奶哭泣。我们为失去自己的身份哭泣,洒掉的东西是我们认为的自己的一部分。 捡起杯子重新开始。 意识到自己和杯子是不同的。痛苦帮助我们改变,治愈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成长。 觉醒其实是一种意识和经历,心灵觉醒来源于真实的直接经验,所以我们的头脑应该保持中立和平和。 第七阶段:精通(如何掌握绝对自控权)。 我们觉醒之后并不会保持清醒,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是心灵的而不是头脑的,还是会将头脑看得比心灵重要。 因为这是头脑在用超出我们想象的方式掌控着我们,但我们忘记了我们才是掌控者,杯子只是工具。 所以,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头脑赋权;保持心灵觉醒;随时随地练习掌控头脑。 杯子的旅程从"空"开始,那它也应该以"空"的状态结束,无论我们是否觉醒,所有的杯子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它们最终会在我们死亡的时候变得空无一物。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四):唤醒沉睡的你,开始觉醒人生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主持的《半边天》深受观众的喜爱。而她当年曾经因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20年前,她在北京上大学,总是疑心同学们暗地里嘲笑她胖,她因此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大学毕业时,她差点领不到毕业证,不是因为功课,而是因为她不敢参加体育长跑测试!老师说:“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因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肥胖的身体跑步时的样子,她甚至连向老师解释的勇气都没有。

  从十分内向不敢与人交谈的人,有点自卑的人到适应新的环境,成功的接纳自己,爱上自己的职业。在人才济济的央视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张越成功的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时比较自卑,不敢展示自己,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对自己的不自信,在乎别人的眼光,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其他人对你的看法并不会对你的自尊产生影响,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问题的关键。

  《清零,做自己人生的修缮师》这本书给你答案。这是一本快速解决焦虑、抑郁、自卑问题,促进个人成长、提升自我掌控力的实用书籍。让我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拾轻盈人生。

  这本书作者陈永康,他是新加坡著名正念教师、心理学专家。出版多部心理学著作。他给人提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人们获得迅速回复平和、缓解痛苦的能力。

  作者陈永康用“空杯”做比喻,诠释了如何运用“清零”的方法整合头脑与心灵的冲突。清零,让自己变的更好。相信自己可以的。

一、自卑是另一种醒悟

  我们之所以会自卑,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太在乎别人的想法,而没有看到自己,去爱自己。

  当我们感到自卑的时候,不善于去表达,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与其和优秀的人比,还不如何自己比,我们试着转变自己的思维,自己才是手握权力才能改变自己的人。

  主持人白岩松,年轻时曾非常自卑。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

  别人不会在意我们出身,不会在乎我们生长在小县城,而我们自己会自卑,会介意别人知道我们来自小城市。我们可以很自信的别人说,我来自哪里,我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的越来越好。

  《清零,做自己人生的修缮师》作者陈永康在书中说,成年人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反之婴儿们不会嫌弃自己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通过表现的足够乖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卑的角落,装着的是对自己的不满,想要通过改变让自己达到满意。自卑是一种醒悟,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们会尝试着将自己的不足信念转变成更加积极的想法,让自己感知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的自己,我们应该唤醒我们自己,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不足,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自卑是一场修行,自己走出了自卑的阶段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自信,从容。我们才会了解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小看我们,我们一旦从自卑中醒悟过来,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自己都可估量。

二、自我提升让我们更加的坚定信念

  卡夫卡说:“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我们都开始觉醒了,让自己有事可做,提升自己是最好的投资。我们到了什么样的年纪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业。不一定要让自己如何的富有,但一定要让自己变的经济独立,要让自己活的有底气。

  读书写作是我们当下最低成本,最划算的自我提升方式,是让我们疲惫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英雄梦想。我们坚信我们在做一件高效率的事情。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我提升正好是我们学习一项硬本领,为自己带来增值的能力。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虽然走过了学生时代,学习并没有变成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每天坚持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宝贵财富,解决我们的困惑,给我们提供答案。我们用心的去品读,一定可以领悟到很多的人生真谛。

  陈永康在《清零,做自己人生的修缮师》中说,只要成年,我们就不会婴儿那样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家对成年人的成为与其无线的高于婴儿。

  我们刚才学习写作,写的不是很好,但我们可以去刻意练习,从每天坚持写300字开始,慢慢的养成习惯,写的多了就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会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德莱赛:“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提升自己,不管我们是选择跳槽还是升职,都掌握一项核心的硬本领,和别人的交流中,给人自信,对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提升自己坚信梦想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三、觉醒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让自卑成为我们的过去式,觉醒我们要成为当下最正确的决定。觉醒是一种“顿悟”,让我们有醍醐灌顶的感悟。

  我们醒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更加的坚定自己的想要得到东西。我们警惕着,不会让自己在自卑。因为我们不在害怕麻烦,我们也不会下意识的去害怕,我们会从容不破的去做自己想要完成的事,过想要精致的生活,心情也会变的愉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在自卑的泥潭中挣扎,觉醒让自己知道前方的路。《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要做什么?

  3、我做什么才会让自己会感到快乐?

  学会给自己提问,其实很简单,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主动的做提升自己的事情,主动的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相信你会感到很快乐。

  我的身边有一位单身的妈妈,一次失败的婚姻,还带着一个5岁的小孩。沉重的生活让她一度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整体愁容满面,过的很消极,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她想,反正生活就这样糟糕了,不会有比现在还糟糕的时候了。但是她看到自己的每天成长的小孩,不想要自己的小孩跟着她受苦,励志想要给小孩树立一个榜样。开始觉醒,自己坚信要开启新的人生旅途。那段难过的时光度过了,现在生活充满了希望,去全力以赴的去追求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她不在的颓废,找到了自己的追求,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她开了一家咖啡店,周末还会举办读书会,自己不仅结交了朋友,也让自己的小孩也爱上了阅读。现在安逸的生活,虽然平凡一点也却不平庸,当下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清零,做自己人生的修缮师》这本书告诉我们,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丢失了身份获得觉醒。

  趁早的醒悟,最好的追求跳出自卑,把握住属于自己的跃迁机会,让自己出现质的飞跃。过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义无反顾的将生活的主导权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谁都有权利选择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在浪费时间,也不辜负自己。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里,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并且有勇气去坚持。前方的路还有很远,唤醒沉睡的你,开始觉醒人生,愿我们都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一生。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五):别被碎片化思维和消极的信念,割裂了你的成长

  刷公号时看到两个这样的故事。

  题目是:嫁人千万别嫁自卑的男人。

  阅读10万+的大爆款...

  看到这个标题,让我下意识的以为,自己什么时候上的热搜?

  点进去看了看,才发现是我想多了。

  开个玩笑,简单复述一下这两个案例:

  案例1:

  小A和小B是一对情侣,由于小A个头不高,平时在女友面前表现的尤为自卑,甚至要求女友和他在一起时不许穿高跟鞋,女友为了照顾小A的面子,欣然接受。

  但就在两人领证的前夕,由于一双高跟鞋的突然出现,致使两人本应在民政局见证神圣的时刻,变成了大打出手,最终双双进了派出所的一场闹剧。

  案例2:

  小C和小D是大学同学,小C身材高挑,长相帅气,是学校的校草。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C和小D初识,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很快便坠入了爱河。

  毕业之后,小D的月薪是小C的三倍还多,并且,小D家境富裕,这种情况深深的戳中了小C的G点,大大男子主义让小C陷入极度的自卑中,最后,本来一对美好的爱情在物质与现实中,不得不分道扬镳。

  与其说这是写神经症的文章,不如说它是挑拨两性矛盾的自媒体营销爆文。

  为什么会爆,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很多次了,无非就是大众热衷于这类诉诸个例、煽动情绪、观点对立、挑拨关系类型的文章。

  它们只会告诉你个别极端的例子,然后勾起你脑海中与之匹配的原型,从而产生情感波动,丧失理性,随手转发,博取关注。

  但他们从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以及针对这种现象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这也是我今天想和你讨论的关于自卑的话题。

  毕竟,自卑的人,在大多数公众的意识中,不算是一个好的秉性,甚至不配拥有好的生活。

  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我们或许应该尽可能的不被那些充满逻辑谬误的,正确的废话所干扰,正确解读这个世界,与大脑和解,提升幸福感。

  就好比新晋《奇葩说》女神辩手许吉如所说:

我们不要说正确的废话,是因为正确的废话没有用,如果我想关心一个人时,只会说“多喝热水”,这样太制式的废话,不仅温暖不了人,还是伤害。 废话说的多了,最大的伤害的,其实还是自己。 因为这正确的废话让你以为自己掌握着世间最正确的真理,却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慢慢地就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反省的警惕。

  铿锵有力、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什么意思?

  就像前文提到的案例,小A自卑原因的本质,真的是因为身材矮小吗,可能会有这个因素在内,但不能说它就是最主要的。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许多被大众所熟知的,颜值、身材、技艺等等都在线的,被无数少女奉为心中男神的一线男明星们,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倾向。

  举个例子,张艺兴之所以被冠以“小绵羊”的爱称,正是因为他在跟女生接触时所显现出的小心翼翼,以及一碰即碎的玻璃心。

  比如,在某次活动上,就有镜头拍下,张艺兴是用两根手指轻拽旁边女嘉宾的衣角来博得对方关注的。...

  再比如,在吐槽大会上,面对场上嘉宾的吐槽,这只“小绵羊”的眼圈似乎在微微泛红,脸上浮现出一副委屈与茫然的表情,这个举措让无数电视机前少女心泛滥的粉丝们高呼:“心疼我爱豆”。

  再举个例子,也曾有男明星在一次采访中明确表态,自己性格自卑,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就连坐大巴车,如果旁边座位有人,他是不会主动坐过去的,并且在和女生说话的时候,也会有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内心紧张,手心出汗等等心理特征。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了解了这些,你还会觉得外在的“不完美”是自卑的根源吗?

  所以说,包括自卑在内的神经症,它们形成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所表征出来的,那些不好的现象吗?

  肯定不是,自卑的本质,是出于我们内心对事物错误的解读与认知。

  这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理论与实验依据的事实。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作者陈永康,新加坡著名正念教师、心理学家,他在书中也这样认为:

  除了少数病症(比如抑郁症、双向障碍),其他很多现象,比如自卑,其实都只是源于我们内心错误的解读,以及不恰当的信念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严苛的环境下,缺少肯定和鼓励,无论他取得什么成绩,父母都会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要求他继续进步,会导致什么后果?

  很有可能,他会成为一个向外物寻求肯定的人。

  一方面,他有证明自己存在感、强化自尊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做到独立。

  那么,他的思维模式很可能会倾向于“依赖性自尊”—— 亦即通过外在的肯定、对比和优越感,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表现在外表上,就是用外物的肯定来掩盖自卑。比如讨好型人格,背后的原因,都有一定可能来自于这种成长环境。

  再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小就是家庭的宠儿、学校的中心,科科都是第一,一直生活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艳羡之中,那么,会怎么样?

  很有可能,他会成为一个不肯直视失败的人。

  他会习惯这种成功的感觉,并将其内化,从而营造出高于实际水准的自我。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有很强的得失心,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点不足,让这个自我跌落。

  他可能会锱铢必较,样样都要胜过别人,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他们的内心活动,都会受到长期以来信念和认知的塑造。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在他们眼中,很可能会非常严重。

  这就是一种自动化思维,以及对外在事物的解读。

  同样,如果你感到自卑,恐惧于人际关系,很有可能是因为对外貌、声音、口头表达等不够自信,再结合自尊和其他因素,一直生活在担忧和自卑之中。导致碰到类似的情景,你立刻产生的、联想到的,都是过往失败的经验。

  这也是一种自动化思维,一种不恰当的、被歪曲了的信念。

  这些信念外显出来,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些自卑的症状:他们会想,因为身材矮小,因为“贫穷”,别人就会对他们的一切全盘否定,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看不起我?

  这种不恰当的信念,自动化的思维模式,是先于理性的。当你面临一个熟悉的场景,这些信念就立刻被激活,发挥作用,从而使你裹足不前、难以冷静思考。

  所以,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并非真的是我们面临的困境,而是我们心中,对这些困境的恐惧、挫败感和不自信。

  这些因素,会盘旋在我们内心中,成为我们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塑造和扭曲着我们的认知。

  这就是自卑的来源。

  然而这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你也许会发现,自卑的来源,以及当下许多心理学问题,它们几乎都可以站在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跟解释。

  自卑?那多半是因为被原生家庭忽视,从小缺失足够的肯定和赞赏;

  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很可能是因为你缺爱,从小在一个严苛的环境中长大;

  更有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还记得前几年在豆瓣上有一个很火的话题小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

  巅峰时期,此话题小组的成员曾一度达到数十万之众。

  在小组里,他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批判”、“摆脱”、“反抗”

  比如:

  原生家庭对我造成了哪些伤害?

  如何才能化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

  如何才能跟原生家庭对抗,塑造自己的人格?

  然而,原生家庭,真的能承受起这么重的指责吗?

  诚然,我不是在否认原生家庭的责任,我在前文包括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方式,的确对塑造我们的人格有很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原生家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但把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是一种走偏了的做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逃避。

  许多人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只不过是在逃避“成就如今的我的原因,我也有责任”这么一个事实。

  他们并不是想解决问题,而只是想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热潮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很多人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呢?我有缺点,这些缺点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所以它们并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外力强加给我的 —— 因此,木已成舟,无论我做什么,也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

  但真正的伤害其实来自哪里呢?并不是你的原生家庭所带给你的缺点,而是你心中对它们的指责和建构方式。

  这才是问题所在。

  原生家庭,无论对你影响多大,是正面还是负面,它永远都是过去。

  当你一直把过去放在心上时,就说明你一直被它所影响着。

  这对于真正的问题,是于事无补的。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去改变你的视角,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更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现在的我的一部分。既然是我的一部分,那我就要接纳它们 —— 正是它们使我成为现在这样的我。

  而如果对现在的我不满足,那我一定是看到了一个更理想的目标。或许是另一个人,又或许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那么,就想办法让自己向目标靠拢,成为那样的人。

  这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KonwYourself在它的新书《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一个人儿童时期受到的创伤,的确会伴随一生,给自己留下阴影,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但除此之外,原生家庭对你人格的影响有多大?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相比之下,基因遗传、学校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还更大些。

  李松蔚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当你意识到病在哪儿的时候,其实病就差不多好了。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玄,但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中,最难的是什么?是觉察,是发现自身问题本质的能力。

  最坏的情况,是你一直沉浸在某种认知中而不自知: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一旦你觉察了,发现存在身上的问题了,发现自己跟理想目标的差距了,其实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你并不需要走出去,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牢笼。

  这个观点,也许会颠覆许多人固有的认知,但其实,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与重塑中,才能达到认知升级的目的,不是吗。

  就好比,许多人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遇到一个问题,立刻就会联想,我能用哪个工具去解决它;遇到一个情景,立刻就会联想,它是属于哪个领域的范畴。

  举个例子:一提起自卑,很多人就会下意识的跟原生家庭的伤害相联系;一说到读书做笔记,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先做个思维导图,认为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内容与要点;甚至在生活中,一说到钉钉子或者是上房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去找锤子或者梯子...

  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但你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依赖于工具与模型本身,走不出来了?

  你忽略了什么呢?

  只要能把钉子钉进去,我用不用锤子。甚至用不用工具都无所谓;

  原生家庭对我人格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

  所以说,工具、模型永远都不是重点,隐藏在工具背后的认知和思维才是。

  因此,我不太喜欢一堆说教的东西,它们很讨读者欢心,但个体差异不同,很多时候,外界灌输给我们的东西,可能对我们来说,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它只是让你知道,当我性格障碍的时候,遇见挫折的时候,我会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卸给我父母;

  它只是让你知道,当我面对一个钉子的时候,我就需要锤子,当我需要达到屋顶的时候,我得先要找个梯子。

  这些东西并没有真正让你理解,我之所以需要锤子,是因为我要把钉子钉进去,以及想要改变并不满意的现状,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

  这种认知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反邹。

  通过方法论(How)部分,回溯到它的认知层,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我们对世界采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What)部分,和原理层,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认知世界?背后的原理和基础是什么(Why)部分。

  然后,当你掌握了认知层,你就可以进一步,去延伸到新的、不同的场景,对方法进行修改和适配,来应对新的问题。

  这就是所说的迁移,也是学习最本质、最显著的效果。

  举个例子: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中,作者陈永康,围绕空杯理论,分别从清空、影响、信念、身份、判断、觉醒、精通七个维度,阐述了自卑的本质与战胜自卑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对空杯理论,进行反邹,从而彻底厘清自卑的本质,产生属于自己的新的认知呢?

  我一般会去这样思考

  1,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它跟同类的哪些东西有共通之处?差异点又是什么?是什么特征,使得它跟同类,项不是一个东西?

  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成立的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元素、

  2,它的源头是什么?最开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它成为现在这样,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和考虑?

  这个问题,回答的是源头。亦即,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存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是什么?

  3,它的结果是什么?适用于什么场景?不适用于什么场景?可以如何修改和优化?

  这个问题,回答的是结果。亦即,这样思考,使用这个方法,我可能得到什么,它存在哪些可能性,可能会导向哪里。

  这种思考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必须反复地去思考、剖析,融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本身使用这个工具的过程,也就是不断逼近它本质的过程。

  这就是一种从立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剖析工具、方法的方式。

  通过这个方式,你就能多角度地逼近它的核心,把握住它背后的认知。

  记住,观点、方法论、思维模型、工具等等这些应用层的东西,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在你理解了当代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人性、商业本质背后的逻辑之后,你的思维与认识方式!

  亦即独立思考的能力。

  共勉!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六):吴昕哭诉自己表现差,导致节目被拿掉:如何解救职场上自卑的自己

  最近在看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其中有个画面触动了我。

  在第一期中,沈凌来到吴昕家做客。当聊到工作情况时,吴昕吐露心声,觉得自己在做主持时表现很差,很羞愧没有自信,以致于有一年跨年晚会上,节目被拿掉。边说边拿纸巾擦眼泪。

  看到这里,不禁心疼这个一直以来努力变好却又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姑娘。

  她渴望得到观众的掌声,但只看到了否定的举动;她渴望赢得人们的认同,但只听到了批判的声音;她渴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但觉得自己距离目标还差很远。

  为什么在外人眼里看起来优秀的吴昕,在面对自己时,表现得如此悲观和失望?

  归根到底两个字:自卑。

  其实,在职场上像吴昕这样自卑的人有很多。想一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同事面前害怕讲话,即使说话也是唯唯诺诺的;工作遇到难题,不敢找别人帮忙担心被嫌弃;对自身能力充满怀疑,没有信心能够做好领导布置的任务。

  既然自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那么如何改善这种心理状态,重拾自信的自己呢?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答案。这是一本解决自卑、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促进个人成长的实用性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到平和状态。

  作者陈永康,是新加坡著名正念教师、心理学家,他出版过多部心理学著作。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也分享了作者自身克服自卑的有效方法,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自救指南”。读完后,你会更加自信与平和。

01 职场上,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在职场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自卑行为。

  比如,当一个人做错事情时,他会习惯性打击自己,感觉自己很没用;当一个人遇到难题时,他会一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而没有考虑客观因素;当一个人在同事面前发言时,他会极其紧张,过分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

  电影《超大号美人》中,主人公芮妮就是一个自卑的人。因为身材肥胖,她时常沮丧懊恼,觉得全世界都不喜欢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别人的喜欢与否和长相好坏并不画上等号。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自卑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卑呢?《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书中是这样定义的:

自卑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够好,自身特别没用的看法,它是一种自我感知。

  通常来讲,自卑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期的,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会否定自己;一种是随条件变化的,与自我价值的东西相关。

  第一种就不用多说了。第二种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通常情况下,这类人群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自卑的。只有当事情偏离预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

  举个例子,小王平时工作做得很好,自己比较满意,只是在一次活动中没有提前安排好人员,导致活动没有达到预期。这时他才开始懊恼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干啥啥不行。

  这种随事情变化的自我认知与自身能力、他人认可等很多因素有关,是大多数人的自卑类型。

  书中有句话对第二种自卑类型解释得很好。

自卑的人或许不知道自己自卑。

02 成年人的自卑,源自缺乏鼓励与爱的童年经历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成年人会自卑,婴儿却从不会感到自卑?

  有人可能会说,婴儿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但成年人不一样,成年人想得比较多,担忧的事情也很多。

  说到底,成年人和婴儿的感受不同在于,成年人有一个复杂的头脑,而婴儿头脑几乎是空白的。

  复杂的头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能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帮助成年人在职场上生存。

  但同时,头脑的复杂性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因为里面塞了太多信息,其中就包括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出息,不值得被爱,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自卑的表现。

  成年人的自我认知决定了自身行为,而童年经历影响着成年人的自我认知。

  网球一姐李娜曾在《开讲啦》的舞台上坦言,自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总是否定自己。

  这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从十多岁开始,李娜就一直跟着网球教练余丽桥学习。

  为了不辜负李娜父亲的重托,余教练采取“严师出高徒”模式,经常打压李娜很少表扬她,以致于成年后的李娜从不认为自己优秀,即使她取得了出色的网球成绩。

  为什么批评打压式的成长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呢?前面提到过,婴儿时期的头脑是空白的。长大后,他会渐渐往脑子里添加东西,这时他会形成对周围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

  当一个人的童年只有批评没有鼓励时,童年时的自己就会形成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错误观念。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时,就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

  除了缺少鼓励,以下这些童年经历也会影响成年人的自我认知。

成长在不利的物理环境中,比如被虐待、被抛弃,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父母双方或一方不爱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进行学习。因此,他也会表现出不爱自己。心理和生理上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

  总而言之,缺乏鼓励与爱的童年经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

03 心灵觉醒,让自卑成为过去

我们改变不了出身,但可以改变自身。

  虽然知道自卑源于缺少爱和鼓励的童年经历,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解救当时的自己。因此,为了让自卑成为过去,重拾自信心,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提供了七个步骤,不过本篇着重介绍最关键的一环。只要掌握了它,你就可以从自卑情绪中慢慢走出来,重新掌握人生。

  这一步就是:心灵觉醒。心灵觉醒是指意识到我们不是我们的头脑、信念或者感觉,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非亲身经历的人。

  这句话有点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让脑中的想法定义你是谁,你谁也不是。

  大脑是复杂的,在没有遇到挫折前,你可能觉得自己很优秀。一旦碰上无法解决的事情,就会怀疑自己。要知道,我们不是头脑中的想法或者感觉,我们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着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会伤心难过,不会自卑,我们始终处于平和、安静的状态。

  拿看电影这件事举例。真正的自己就像是电影观众一样,我们只是在观看别人的故事,并没有身处电影之中。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看电影时完全被剧情吸引住了,以至于忘了自己只是个观众。

  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观察者,是开启心灵觉醒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人生之杯。《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把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个杯子。

  起初婴儿期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随着一点点长大,我们开始往杯子里面装东西,好的坏的都有,就像头脑一样。

  有时我们需要杯子里面的东西,有时我们又被杯子里的东西所伤。所以,为了让杯子更好地服务自己,我们需要倒放杯子。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清空它,就像婴儿期那样,没有感觉没有自卑。当我们想使用它时,就可以把它再翻转过来,然后装满它。要知道,杯子只是一个工具,如何处理它是由我们来掌握的。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心灵觉醒的意识。要知道一直保持观察者的意识并不容易,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忘了自己是谁,并再次被脑中声音影响。

  下面是加强心灵觉醒意识的几点建议:

  01 成为一个经常和大自然接触的人

  自然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和心灵的连接。当我们身处大自然中,会被它的神奇之处所吸引,自然而然就会平静下来。如果没有时间出去走走,在家里也可以和自然相处,比如看看窗外的风景。

  02 在进行类似走路一样简单的活动时,也要时刻留心

  在走路时,我们比较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思想里,尤其那些固定路线,比如上下班的路上,容易产生“这么快就到家了”的错觉。所以我们需要留意周围事物的细节。

  03 不时停下你正做的所有事情

  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可以把我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

总结: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感知,如果放任不管,对工作、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结合《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本文列举了职场上常见的自卑行为,分析了产生自卑的原因,最后给予了治疗自卑的关键方法。希望帮助有着自卑情绪的职场人,重新找回人生主动权。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读后感(七):总是无法做出好选择?《清零》教你清空头脑的杯,告别两难的窘境

  自卑、焦虑、拖延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为严重的问题。许多人在电子产品流行的今天俨然变成了社恐,害怕与人交往,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甚至在路上遇到熟人都在想方设法如何逃避,虽然听惯了一些大道理教我们要“诚实面对生活的难题”,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时刻都在逃避。

  想要逃离眼前这个世界。

  《芬兰人的噩梦》中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这个笑话虽然是作者卡罗利娜描述芬兰人在社交时展现的窘境,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社恐身上都发生过。

  通常情况下芬兰人在描述自己的同胞的时候似乎有着不善言辞、以及内向的天性,他们不擅长客套话,怠于与人热络地进行社交,真诚而腼腆。

  书中的主人公马蒂就是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向,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不善于社交,但是尊重他人的空间,对他人也是彬彬有礼,尽量少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虽然常常事与愿违。

  很多时候社恐和自卑联系到一起。心理学家说,自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消极的自我评价。由于个体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来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相比之下心理就会产生极度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将我们的大脑比作杯子,告诉我们每当产生内心冲突,烦恼不断,焦虑抑郁,自卑消沉等症状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解决。遵循简单的7个步骤,将负面情绪清零,从而重新掌控生活的主动权。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的作者陈永康是新加坡著名的正念教师,也是一名心理学家,曾出版多部心理学著作在面对如何解决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等问题时,他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清空负面情绪,扔掉生活的包袱,然后轻装上阵。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这本书将人的大脑比作为杯子,用杯子的7个状态教人们摆脱心中的杂念,重新掌握生活。

  1、清空

  2、影响

  3、信念

  4、身份

  5、判断

  6、觉醒

  7、精通

  在这7个阶段中,有3点是我特别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从自己的杯中拿出什么取决于我们有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判断基于我们潜意识中已有的东西”,《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中陈永康关于人生判断,这样说。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不仅是因为我们当时当地的思想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以往的生活经历,环境影响所塑造的价值观和潜意识也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想要什么取决于我们有什么。

  不同经济水平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被问到“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食不果腹的穷人们肯定会回答“我要吃一顿饱饭”,但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富人区的人们肯定会思考良久,说“我最想去那哪儿旅游,去看世界。”

  不同经济水平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本身已拥有的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只有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有机会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

  恩格尔系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恩格尔你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当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水平越低,人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即当人们的经济水平越高,物质生活越富足的情况下,他们用于食物上的支出会更小,那么收入去哪里了呢?当然是去构筑精神世界了,比如花费在阅读,健身,旅游,进修上面的费用。

  反之当人们的经济水平越低,花在食物上的费用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就越大,他们很难有闲钱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尽管我们感觉是现有的意识决定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但是其实过去的经历在我们体内所留下的印记会影响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习惯性地在过往的记忆中搜寻相同或者类似的模式和经验。然后再去做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判断。

  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杯子,那么从杯中取出什么,一定是依赖于杯中已有的东西。所以你面对生活的挑战会做出何种选择,完全取决于你现有的状态。

心无杂念,清空自己的杯

  成人和孩童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心的纯净度。当我们观察孩童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平和,在孩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圆溜溜的眼睛每天瞧着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玩意儿。他们一旦不舒服或者想要什么东西而不得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嚎啕大哭,来获取大人的注意力。孩童就是这样的简单,就是这样纯真,以至于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的清澈,好像一弯清泉。

  反观大人,名和利,金钱和荣誉,没有一样不是他们所奋力追逐的。小时候盼望着长大,长大了却时刻在追忆童年。

  不仅要做各种各种的选择,而且很多时候要做许多自己本不愿做的事情。不知不觉我们就变成大人了,但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成为大人。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话“大人们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着年龄的重担。”

  心无杂念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重担让我们不得不一边向往着诗和远方,一边和眼前的生活苟且。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中这样说成人和孩子:“婴儿可以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哭就哭,但是成人不可以。人一旦成年,就不可能再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对成年人的期望无限高于婴儿。”

  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生活有着许多的行为准则和框架,就好像约定俗成般的一样,只要你成年了,你就不能随意在公众场合抱怨自己的不满,你不能随意地嚎啕大哭释放自己的压力,你更不能在社交网络中随意散步不利于身边人和事的一些言论。这些“禁忌”都只因你是个成年人。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准则都是谁制定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准则,不存在人性化。 也许是社会对成年人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让成年人不能有喘息,抱怨、发牢骚的机会。

  虽然心无杂念已成为一种奢侈,但是我们要学着清空自己的杯。

  通过提高专注力来放空大脑,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摒弃外界的干扰。条件允许的请款下,可以试着扔掉手机等电子产品,隔绝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尝试高度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清空大脑中的一切垃圾信息,让杯子重回“空”的状态。

抓住每一次觉醒的机会,完成深度成长

  你们有思考过自己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吗?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很难找出与自己完全一模一样的一个人。但是我们始终都在他人身上寻找着我们各自的影子。

  寻找伴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通过自己和对方的相似点,我们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

  人生就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对自我进行最大化的实现。

  在《亲密关系》中,克里斯多福·孟说“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偶尔会迷路,走失在人生旅途中。“有时候我们会不认识自己,而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就是觉醒的机会。”《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把自己的头脑比作杯子,总有一些时候,有一些事情颠覆我们的价值观,打破我们的固有认知,打翻那只杯子。

  比如,我们内心真实的信念可能会因为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而突然倾翻,我们好像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人生就好像是盛满牛奶的杯子被打翻了一样。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告诉我们当遇到盛满牛奶的杯子被打翻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以下三个表现:

  1、为洒掉的的牛奶哭泣

  这是一种最普通的表现,当杯子打翻之后,我们为自己失去的某些东西而哭泣。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些事实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一只被打碎的杯子,只能无助地躺在地上,默默承受。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然后被迫接受现实。

  2、捡起杯子重新开始

  杯子打翻之后的第二种反应:捡起杯子重新开始。

  生活给我们太多的挑战,当我们经历过一些苦痛之后,有些人会选择重新拾起被打破的杯子,然后用地上的碎片重新填满杯子,重新面对生活。

  《离婚心理指南》一书中说到分手或离婚之后的人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有这样一句特别精彩的话:“让生活重回正轨的关键是找到能激励你独立面对一切的东西,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喜好,知道自己的喜好。”

  相信很多经历过离婚的人都会这样的感觉,离婚的过程就好像是经历了丧亲之痛一般。自己极度信任的伴侣突然之间的离开让生活就像是一只打翻了的牛奶杯,充满绝望和无助。

  但是有些人会选择捡起这只杯子,重新生活。离了婚的人们想尝试着去找新的伴侣,但是他们仍旧忘不了前任身上的某些特质,在寻找新伴侣的途中,他们经常把按照以往的择偶标准去进行遴选。这就像是在拾起被打翻的杯子的时候不忘装上地上的碎片。他们无法忘记从前,常常捡起杯子重新开始。

  3、我们意识到自己和杯子是不同的

  杯子打翻之后还有一种很稀有的反应就是我们意识到自己和杯子不同。我们意识到自己和杯子不同,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杯子的倾翻而过度的苦恼。

  比如在我们遇到困难、麻烦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深陷于麻烦之中,我们要明白,沉湎于过去无济于事,任何的麻烦和痛苦只有得到解决才会永远停留在过去。麻烦和痛苦不应成为我们身上的标记。

  《离婚心理指南》中讲到:“离婚不应该成为一种标记,经历过离婚或分手的人没有理由不能拥有新的生活。”

  经历过离婚的人就像是突然之间打翻了杯子,他们面对突然的独自生活不知所措。但是他们也想拥有新的生活,想找到新的伴侣。

  虽然破茧成蝶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们要明白“痛苦帮助我们改变,治愈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成长。”《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中告诉我们只有痛苦可以给我们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生活中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这正是我们觉醒的一次机会。

  所以准备好迎接好挑战和遇见新生活吧!

  《清零,做自己的人生修缮师》将自己的头脑比作杯子,当我们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对生活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我们杯中有什么。当我们陷入生活这个囹圄之中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清空自己的杯,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摒弃外界的一切干扰来做选择。

  最后,当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来完成深度成长。

  图/来自网络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