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师》经典观后感集

  《大会师》是一部由安澜执导,王晖 / 侯勇 / 侯祥玲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会师》观后感(一):好的题材拍的稀烂

  学校组织观看。五毛电影,不懂历史的看不懂剧情发展,了解历史的觉得太无脑。主线发展太快,五毛特效五毛剧情,台词僵硬。强行加入儿女情长。党史教育片也请严肃。。。。。。。。。。。。。。。。。。。。。。。。。。。。。。。。。。。。。。。。。。。。。。。。。。。。。。。。。。。。。。。。。。。。。。。。

  《大会师》观后感(二):纪录片?故事片?

  本来是想拍一个故事片,但基本上拍成了纪录片。因为担心大家认为不是故事片,于是努力改得不象纪录片,最后不知道自己拍得是故事片还是拍成了纪录片。反正纪录片不象纪录片,故事片不象故事片。

  最后那个结尾太搞笑,本来两条线索是互相没有任何关系的,最后竟然来了个两条线索的大会师。相信这剧本绝不是雷献和老师写的,只是他挂了个名而已。

  《大会师》观后感(三):看《大会师》有感

  《大会师》作为讲述红军长征历史为线索再一次以逼真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展现了红军老前辈的意志与高尚品德。

  但是从最终效果来看,《大会师》不算是一部特别成功的电影。受题材局限太大,有些地方充满了曲折,混乱,太缺乏“史诗性”了。

  《大会师》观后感(四):短评字数又超了

  本片基本创意和10年前出品的同题材电影《我的长征》有些相似。都是在一部影片中设置两条线索,一是统帅部的运作过程,这方面主要基于史实,创作余地比较小;二是虚构的基层战士的战斗和生活经历,这方面可以比较灵活。编导试图利用这两条线索的并行发展,相互影响与相互交织,构建出一幅宏大而有厚度的历史图景。应该说历史题材作品的操作有其特定的难度,就是受到基本史实的束缚而创作空间狭小。但是《大会师》的编创比较富有想象力,片中虚构的一群基层战士原来是参加过抗日活动的青年学生,后来参加了红军。因而这些人的基本政治主张就是北上抗日。影片以这样的人物设定突出北上路线的正义性和南下(西进)路线的非正义性。

  但是从最终效果看,《大会师》很难认为是一部特别成功的影片,不仅远不及同类题材的《勇士》好看,甚至也不如10年前出品的《我的长征》。

  一是受题材局限太大。长征中从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河口会师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混乱、荒诞,以及重重迷雾。简言之,这段历史太缺乏“史诗性”。这既不能说是一段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励志故事,也不是一段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故事。因而,基于这段历史而创作的故事很难好看。

  二是有限的影片篇幅与过于芜杂的故事线索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来长征后半段历史就已经够复杂了,而影片中还要塞进虚构的基层战士的人生经历,还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其结果就使得一部短短的影片变得千头万绪,支离破碎。而同类题材的《勇士》则恰恰相反,故事线索简单明了,一气呵成,观感就要好得多。

  三是演员选得比较失败。可能是因为老一代特型演员都退休了,参演的“特型演员”相似度较低而且看起来都很矬。片中只有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看起来比较英俊,一个是李先念,一个是习仲勋。

  如果《勇士》能给4星的话,那么《大会师》2星比较合适。一星给比较逼真战争场面,一星给片中一个挺养眼的妹子。

  《大会师》观后感(五):大会师,大绘屎

  槽点1:两线不相干。 电影设置了两条不干系的叙事事线路,一面是日军侵华侵华,国共对峙,两党之间斗争,另一面是战火下的儿女。如果把一部分情节抽走或替换对另一部分完全不影响,最后居然还让主席接见了几位小同志,将他们的形象升华为了红军的代表,强行得令人发指。 槽点2:剧情靠字幕和人物语言推动。 电影给了一些战争场景,但是给不出战争的结果和倾向,一场战争戏下来还是让人一头雾水,结果交给了旁白和人物口白。部队登上六盘水时候,就让一位同志大喊“我们到达六盘水的最高峰了”,哦,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 槽点3:口音问题 我印象中的主席都是一口浓厚的湖南腔,以往的很多作品都有体现,但是本片中的几乎所有人物都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也说普通话,如果都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还插了两个说四川话的角色,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槽点4:强行煽情。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作于1936年的歌,历史事件为: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是十分动人的历史故事,而本片强行想要搭上这个动人场面,但是表现方式为毛主席开完会出门就看见女孩莫名其妙唱了起来,而情感从酝酿到爆发完全不表现。(女孩唱歌是在1935年左右,而此时这首歌还没被创作出来。) 槽点5:场景单一 全片场景就是不停的开会中间掺杂着一些其他场景,蒋委员长除了去钓了一次鱼,其他时间都是在会议室里面对着地图进行战略部署或者是对着下属们发彪。而毛主席活动较为丰富,可以在进门的时候开会,在出门的时候开会,以及在会议室开会。 槽点6:重要情报靠报纸。 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居然没有联系,周恩来和毛主席看到报纸才知道在北方已经建立了苏区,以这种沟通水平怎么活下去? 槽点7:不走过场 战争场景,开会,狗血,随意衔接,气氛想咋着就咋着,紧张舒缓一秒切换,完全不进行铺垫。 槽点8:配乐泛滥。 本片对配乐的滥用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只要场景一切换到战争儿女那一部分,配乐立马就抒情得诡异,而当碰到开会,开大会,又立马换上宏大庄严的风格,如果是结局部分这样处理没错,但是全片泛滥就给人一种每一幕都是大结局的感觉。 槽点9:糟糕的人物形象。 本片有两人人物形象及其糟糕,一个是张国焘,另一个是蒋介石,张国焘从北上和南下的分歧过后形象就开始进行暴走,革命领导人瞬间变为loser,但是本片并没有对其后续行为进行刻画。而蒋介石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故作深沉,刻板的老人,每一场戏的台词都会出现“赤匪”二字,而且竟然还能说出“日本人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这种鬼话。其他人也相当扁平,看似爱国情深但都是脸谱化的人物,没有一点血肉。 槽点10:滑雪下山。 看到红军战士一边欢呼着“下山喽”一边从雪山上滑下来真是惊呆了,因为我回忆起了之前看到的滑雪运动员失误从滑雪板上跌落,顺坡滑到下体出血染红山坡的场景。真在野场这样下山,估计也就是集体自杀。 槽点11:水深火热的东北。 我觉得这是全片最大的槽点之一了,背景是日军侵华,但是全片一个日军侵略的镜头都没给,《松花江上》唱的这么high,东北来的女孩失魂落魄,主席和蒋介石也多次提到,结果就是口头说说而已,不管怎么讲都说不过去,弄得我全程都好担心东北的同胞。 还有很多像是演技差,表现生硬,演员不贴近历史,人物形象,战争场景靠一场戏剪切等等都不想说了。整部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一条条历史事件用小视频集合表现出来,起承转合完全没有,场景高度重叠,让人看得不胜其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