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10篇

  《第二十二次别离》是一本由[西]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第二十二次别离》,于是我趁着当当活动把这本书买了回来,在几天的等待后,我如愿以偿的收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并不厚,内容却不少,外封也非常好看,星空之下,一个女孩的孤独的背对我们站着。 最近看了很多外国的书,但西班牙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口气读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很压抑。 我很喜欢书封上的这句话,“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 故事的起始是一个疑似被诅咒的家族,帕米萨诺,这个家族的男性,神乎其神的都在二十一岁,一个本应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死去,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并且,刚好21人,在这本书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二十二了,无论是在书名还是书的内容上,一开始不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后来就逐渐懂得。 一开始看这本书,以为本书的主要故事就是让这个可怜的帕米萨诺家族逃离诅咒,后来我觉得这本书是战争与爱情,与亲情的结合。 虽说我迷惑了好久维坦多尼奥到底是不是多娜达的亲生儿子,但最后的结局,真的是让我热泪盈眶,每一个英雄,都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但所幸庆幸的是,维坦多尼奥逃离了这个诅咒,虽说在大结局作者拉斐尔并没有告诉我们,但读者们还是可以发现。 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这本书的背景大概是在二战时期,身为法西斯的美国,带来了无数的生灵涂炭,当最后萨尔瓦托里死在维坦多尼奥的怀中时,我由衷的希望,world peace。 在一名士兵心中,家与国与天下,当维坦多尼奥不惧诅咒奔向战场时,我的心情随之起伏,一时感动,从心钦佩这个孩子,同时又为他的命运无比担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前段时间祖国十一阅兵仪式,看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书的后传作者拉斐尔告诉了我们这本书的背景,果然是在一战二战时期发生的故事,不知道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身为读者的我,万分感谢这位作者将这样一个故事带到了我的面前。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二):别离是为了下一次的遇见——记《第二十二次别离》

  “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这是本书《第二十二次别离》书封上的宣传语!的确如此,人生的转折就在于几个不经意的瞬间。 拿到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外封上一个女子独自面对星空,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这样的布局合理的契合了本书的书名《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完本书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心情莫名的沉重,而本书的故事也真真的是从头到尾充满着压抑。 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很多都暗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就如卡勒德·胡赛尼所著《追风筝的人》一样,透过战争来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对人性的追求。本书是以“一战”为深层次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所谓诅咒的帕米萨诺家族的故事——其家族的21位男丁都在“一战”中先后牺牲,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战争重来都是残酷的,但是作者却又是高明的,在本书中,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的同时在细微之处显现了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温情,让人受到心灵的洗礼! 上世纪是极不稳定的一个时代,各种战争纷至沓来,导致不计其数的人死于战火,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慢慢愈合,虽然战争逐渐远去,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忘记战争,要在反思战争的过程中避免战争的爆发!本书作者纳达尔其实就是用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去“止戈”的愿望,也借助本书来祭奠了因战争而死亡的遇难者,借助帕米萨诺家族的故事来告诫后人一个和平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但是战争又重来不会让人独善其身,它会裹挟着人身不由己的卷入漩涡之中,但“寡妇屋”的帕家遗孀多娜达与同一天丧夫的闺蜜弗朗切斯卡几乎产下遗腹子——男孩维坦多尼奥和女孩乔凡娜,他们也无法避免的成为了战争的参与者,“二战”爆发,乔凡娜前往西班牙对抗法西斯;知道自己身世的维坦多尼奥最终也投入战争而牺牲,他们均没有逃脱命运的人束缚! 战争是残酷的,温情的是在书的结尾处,作者却给了我们希望,维坦和乔凡娜有了爱情的结晶,命运虽然没有眷顾维坦,却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的下一代却有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就犹如黑暗过后的曙光,永远给人以希望!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三):爱与勇气---——读《第二十二次别离》有感

  收到书本,看到书名:《第二十二次别离》,心想这需要多大的爱与勇气,方能忍受这么多次的别离?更因对书皮上刊出的这句话深有感悟-“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在忙完工作之余,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两天认真读完后,给了我这些体会:

  1) 十六岁花季爱情的回味,朦胧、羞涩、隐忍的爱情,如樱桃般迷人。维坦多尼奥被妹妹乔丹娜亲吻后的那一节,写得非常优美,“耳朵上挂着樱桃耳坠,一只樱桃放进嘴里,转身,留下一道香水味,许是玫瑰……试图藏起乔丹娜引发的他身体的奇怪感觉。”把花季爱情刻画的真实、生动,同时也为后面身世揭晓后,两人之间快速的身份转换,埋下伏笔。这条感情线,一直贯彻小说的始终。

  2) 苦难中,对爱与勇气的坚持。小说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妈妈多娜达。在她丈夫,第21个即最后一个帕米萨诺人死后,发现遗腹子即主人翁维坦多尼奥。为了让孩子在帕米萨诺人的诅咒中活下来,一直以阿姨的身份,割痛以外人的身份守护着孩子。在表妹去世后,作为一个母亲担心孩子被抢走的焦虑,以及在孩子奶奶同意表妹遗嘱,多娜达继续抚养孩子们的高兴,刻画得非常感人。对丈夫的爱,及爱的直白,平常真实勇敢。我们中国人表达爱慕往往是含蓄的,甚至羞于表达。读到多娜达与维托·帕米萨诺之间的书信“我多想用我能用吻覆盖你,抚摸你肩胛骨上的红心”,“我会让你抱着我躺在桌上,解开我的衣扣,一颗一颗地解开”,“送你一千个吻,一个紧紧的拥抱,爱你若狂”,很直白的表达,也写出了多娜达的爱的勇敢。其实,读到前面,维托·帕米萨诺出发上战场那个早晨匆匆结婚时,就佩服她妻子的勇敢。在已经死去20个人后,还亦然嫁给最后一个帕米萨诺人。

  3) 小说的背景是一战时期。战争是一个恶魔,带给人民的是苦难与恐惧。帕米萨诺家族21个男丁全部死于战场,留下一群寡妇及小孩。读完小说,更加珍惜现在我们生活的幸福。也许早点看到这部小说,我之前的低迷期或者轻度抑郁期便不会发生。同样是母亲,与多娜达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之苦显得多么不值一提。

  不错的小说!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四):与命运抗争,离别就是重生

  这部作品以“一战”、“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帕米萨诺家族的21位男丁都在“一战”中奋勇牺牲,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就像一个恶魔,让这个国家陷入黑暗,让这个家族陷入恐惧之中。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和生动的人物心理描述,刻画出战争的残酷和帕米萨诺家族誓死保卫国家的英勇精神。

  最后一位帕米萨诺人的妻子多娜达是一位善良、朴素、勤劳、勇敢的马泰拉人物代表,为了逃避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她将自己的儿子维坦多尼奥暗地寄养在闺蜜富朗切斯卡的家里,和富朗切斯卡的女儿乔凡娜一起当作双胞胎抚养。这两个孩子和堂兄弟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长大。在不同的家庭教育和那个时代严苛的宗教制度的熏陶下,注定了不久的将来他们不同的选择和命运。堂弟弗兰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加入了法西斯的阵营。偏执的性格和扭曲的家庭就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二战”爆发前,小米伽乐的死已经在乔凡娜的心里埋下了入党的种子,在知道自己和维坦多尼奥不是亲兄妹的时候,为了保护哥哥,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战争,同时美好单纯的战时爱情开始萌芽,就像春天里的蓓蕾即将绽放,为残酷的战争带来一丝生机。维坦多尼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坚持与命运抗争,与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斗争,为自由呐喊,他作为马泰拉农名的代表,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中。

  最后书中说到了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他们视人命如草芥,被世人所不耻,这是国际犯罪,这是人性犯罪。作者以委婉的笔锋给世人以警醒。在自由的抗争即将结束,法西斯阵营的弗兰克最终被维坦多尼奥猎杀,这一次,他再也不会原谅弗兰克,因为弗兰克的手下已经血流成河……而维坦多尼奥•帕米萨诺最终不幸牺牲。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这本书的结尾让帕米萨诺家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多娜达和维坦多尼奥有了爱情的结晶,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小生命,就像黑暗结束后迎来的曙光,象征着生命和力量,象征着自由和平。虽然战争牺牲了无数人,又让无数人经历了生离死别,但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永远不会屈服于命运,他们英勇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迎来了重生......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五):时光是琥珀,让泪一滴滴被反锁

  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

  ——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们看过生离,见过死别,目睹一场场悲欢离合,目送一次次撕心裂肺,生命在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之下脆弱得不堪一击似乎稍纵即逝,可是信仰不死,灵魂不灭,于是英灵永存。

  最终,比起杀死自己,人需要更多的勇气活下去。

  著有《意大利人的儿子》《司汤达太太》《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等多部长篇小说的作者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Rafel Nadal Farreras),是用加泰罗尼亚语写作并荣膺大奖的记者、作家。 这次他带来的的故事来自意大利的帕米萨诺家族,其家族历代男丁无一幸免皆死于战火,第21位帕米萨诺更是夸张地成为停战日的最后一个阵亡者。“一战”结束后,“寡妇屋”的帕家遗孀多娜达与同一天丧夫的闺蜜弗朗切斯卡几乎同时产下遗腹子。多娜达担心儿子维坦难逃命运诅咒,将儿子交给闺蜜抚养。世人皆以为弗朗切斯卡生的是双胞胎——男孩维坦和女孩乔凡娜。“二战”爆发,维坦遁入乡间答应母亲自己决不会参战;乔凡娜则前往西班牙对抗法西斯。战火愈燃愈烈,维坦和乔凡娜分别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命运终究牵引他们来到西班牙内战的主战场,萨米萨诺家族的命运再次经历战火淬炼,多娜达也被裹胁其中。牵动读者的心的是,维坦的命运会否因抗争而改写。

  “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手掌纹的脉络预示不了你此生的命运走向,或许故事揭示的是命运无常、造化弄人,以及战争无情,可是人生岔路口的选择权,一直都静静地在你手里,牢牢抓住还是狠狠掷出,端看你自己。

  战乱颠覆了多少原本应安稳又美好的生活,又离散了多少亲人、情人、可爱的人,那些阴差阳错与无巧不成书,那些颠肺流离与无奈错过,每每令人不忍猝读,于深夜中辗转反侧,于是漫天的星星都听到了无数次扼腕叹息。

  故事里深深的宿命感裹挟着厚重的绝望与不甘,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大洪流之下似乎被推搡着踉跄前行,你看着战乱打散了羁绊抹掉了希望又割舍去了牵挂,可是偏偏,作者笔下的温情又无处不在。

  于是你明白了,一如书里所言,每一颗樱桃,都值得被珍惜。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六):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离别,是我最讨厌的两个字,随着慢慢长大,也越来越害怕离别,可离别终究是人一生必经的过程,这个毫无悬念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注定。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难逃离别之痛。所以在看到这本《第二十二次别离》的时候,我就不禁想要知道二十二次别离的苦痛,主人公是如何扛过来的。一次别离就已让我难以承受,伤心不已,至今想起心里仍旧觉得闷闷的,这可是二十二次啊!

  “二十一次条命啊!”他一遍遍默念着,“全都死于一战。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这本《第二十二次别离》就是基于战争背景所写。帕米萨诺家族全员牺牲,一场战争夺走了多娜达丈夫的生命,他认为这是诅咒,为了孩子能够活命,她给孩子取名维坦多尼奥·康维迪尼。维坦答应多娜达绝不参战,而乔凡娜则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然而越演越烈的战火让他们再度在战场重逢。

  一战,多么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战时期,意大利无资源又无明确领导,奋起反抗纳粹反法西斯同盟,却长期被历史所遗忘。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于战争的感受可能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你看过《辛德勒的名单》或《美丽人生》,那么或许你能理解那个时候的人们内心感受。

  究竟是命运的牵引,还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命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神仙打架,自古以来就是凡人遭殃。多娜达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孩子能够活命,甘心把自己孩子交给他人。后谨遵好朋友遗址,尽心尽力抚养两个孩子。她希望维坦能够逃避家族的诅咒,维坦也答应了他母亲,回了乡下,可最终他还是去了战场。

  很多时候都在感叹命运的神奇,无论你在哪,总能牵引你回到你本该走的那条路,是命运选择了你,可我却觉得其实一切都取决你自己的选择。战场无情,人有情。身为祖国的一员,又怎能真的做到不闻不问,只知道一味地躲避。

  故事的最后,幸好维坦没有如诅咒一般牺牲,而是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下去。《第二十二次别离》,关于爱与勇气,生命与希望。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第二十二次别离》中对于人性的颠覆

  为了解读这本书,我特地搜索了一下意大利及其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驱动我这样做的,是意大利在世界大战中的身份转变。 1914年时的意大利在国力方面与欧洲的一流强国差距巨大:人均收入低,钢铁产量几乎为零,煤炭严重依赖进口,农产品甚至连自给自足都还没有达到。 此外,意大利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南北发展严重不均,文盲率居高不下。 因此,整个一战期间的意大利军队表现实在是让人无语。 当时,奥匈帝国大量军队在和俄国拼命厮杀中,只抽出10万二线部队防守长达800公里的边境。 由于奥匈帝国拥有阿尔卑斯山作为天然屏障,意大利军队只能选择从地势较为平坦的伊松佐河地区发动进攻。 结果从1915年6月23日,意军发动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到1917年9月,前后总共打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 意大利军队在兵力长期两倍奥匈帝国的情况下,付出了100万伤亡的代价,仍然没能未突破奥军防线,仅占领了一小部分地区。 这100万的青壮男丁,是毁灭了多少个家族的最后希望,无从得知。本书中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本意大利版的杨家将,作者用全知全觉的上帝视角,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家族的人为了国家而做出的莫大牺牲。 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初为同盟国,后转为协约国,卷入了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帕米萨诺家族仿佛被诅咒了,它的男性成员都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以至于最后的遗腹子,在其母亲的意识里,为了他能生存下去,不得不忍痛割爱把他托给好姐妹去扶养。世事难料,她的好姐妹因为感染肺结核而香消玉殒,她与孩子们的未来又充满了变数。 遗腹子与遗腹女以孪生兄妹存活于世,在祖母和姨母所在的两个家族中成长起来。 战争的阴影时刻伴随,怀有身世之谜的孪生兄妹被卷入其中。意大利作为战争的要塞之地,必须应对战争各方对它的侵害,所以意大利很犹豫很混乱很反复。 男主作为家族的第二十二个男人,在离世时寄托了自己的希望。 如法制与道德的冲突,战争与人性的龃龉,也将人异化的面目全非体无全肤。战争,让无数人的命运瞬间失控,让道德纲常在兵器的残酷戕害下变得支离破碎,生命的戛然而止也许是最好的归宿,当家园与身边至亲至爱的人一一消失后,存活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