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感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文本?

  今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卷首语,使我眼前为之一亮,多年的教学困惑迎刃而解。钱梦龙老师指出:“说话要有根据,要以文为证,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推测的依据,这就把学生‘脱缰’的思维拉到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上,最后求得了圆满的答案”。“上语文课只要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方向,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那么,不少老师‘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肯定会变成‘越教越会教’的成就感了。“我上语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

  不言而喻,钱梦龙老师主张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立足点应回到对文本的字词句的品读琢磨理解上。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真解,便瞒山过海,望文生义,对文本作了架空的分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钱老接着用他指导的《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为例证明之: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是早春,盛春,还是晚春?

  生:(学生读诗,后小声议论。)写的是早春。

  师:从哪里知道?

  生:从“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暖”字中得知的。

  师:为什么“暖”字能说明是早春呢?

  生:春天到了,水温回升。

  生:还有“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三两枝”说明因是早春,花还没有完全盛开。

  生:还有“蒌蒿满地芦芽短”中的“芦芽短”得知。芦芽刚冒出地面,还不十分茂盛。

  师:同学们思考的很对。咱们理解文本就是要抓住文本里的关键词语。

  钱老又举出他的《故乡》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

  生:(齐)杨二嫂!

  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

  生:杨二嫂挖出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的,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众笑)

  生:如果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

  师:这里有个问题,闰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