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来了》的观后感10篇

  《本,回来了》是一部由彼得·赫奇斯执导,朱莉娅·罗伯茨 / 凯瑟琳·纽顿 / 卢卡斯·赫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回来了》观后感(一):我们该理解我们是谁,就会明白该如何去爱

  一边是遨游云端的诱惑,一边是道德与亲情的拉扯。美国重组家庭的和谐亲情气氛是我们很难做到的,其实凡事都有个度,亲情也是,无溺爱才会有大爱。影片很不错,让我们以母亲的视角体会问题儿子的放纵与不易,全片无暴力冲突却能感受到男主曾经经历过哪些不堪。事件因为母亲的一句随口的期待而发生,然而可以看出这也确是母亲所期待的(还有两个黑孩儿)

  《本,回来了》观后感(二):被感动

  大学期间刷过无数片子,在学校后面的录像厅,工作以后经常有外国人说你英语说那么好,在美国留学的吗?我说没有,然后没告诉他们都是看录像学的。(近年我把口音改成英式了,问题变成了是不是在英国生活过?掩面)。扯远了。所以,对大嘴Roberts,对Sandra Bullock她们那个年代的演员,有莫名的好感。这个片子吧不属于我爱看的题材,太压抑,不过冲着Roberts还是看了,纯粹被母子俩的演技感动得不行,掉眼泪是肯定的。我知道Roberts演技好,但是还是被感动了,演的太好了。

  《本,回来了》观后感(三):伤害太难,爱更难

  你在伤害的,真的是那些在乎你的人,爱你的人。

  从本那句,锁好车开始,我就知道欺骗不远了。

  而,大嘴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炽烈。一面说着我不相信你,一面用爱去给他力量,也因为这样,她还是信任了他。

  从小店开车走后,我仿佛看到了我小时候有一次和父母吵架,我赌气摔门出去打球。而他们会打电话给我的小伙伴家,问他们我是不是在那里,而我真的不在。

  然后我妈会让我爸出去找,但是come on,既然我想走,又怎么能够让你们找到我。然后我发泄完回家,似乎生活还是要朝好的一面发展。

  只是这个故事更加惨烈,你的父母还是会爱你,可是你也会继续伤害他们罢了。

  我今年30,我从没想过要孩子,何尝不是因为我害怕在未来面对我曾经发生的事情,甚至如这部片子一样的事情呢?

  爱太难了,而对于血亲,那是一种义无反顾,是不计较得失的。但我不愿意,因为爱,并不是不计成本,理所当然的。而伤害却有时简单的连道歉都不必说!可是作为主动施加伤害的一方,又真的好受吗?

  o hurt is so complicated but love is more

  《本,回来了》观后感(四):一条长短评

  (7.0/10)没有背景介绍,直接在祥和的圣诞氛围里把瘾君子本放入了没有他但过得幸福美满的家庭之中,被剥夺了上帝视角的观众不安地目睹着紧张的气氛在这个家庭之内蔓延。半路进入故事加上掩藏关键信息对于在这样不那么冲突激烈的题材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很有帮助的。互助会中的坦白揭示了基本背景,把观众明白地拉入这份紧张之后就可以安心地发展冲突了。互助会女孩、教堂的母亲、老师、幼时挚友、毒贩,轮番登场的各色人等逐步解开了过去的面纱,冲突程度步步升级,观众也得以和本的母亲一起陷入最终的绝境。整个后段寻找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找着修复家庭之秘钥的过程,缺失了狗的家庭是不够完整的,所以真正的回家是以离家(寻狗)为先决条件的。及至最后为狗而再次违法,虽然负了罪,但这次的目的却是救赎。将故事背景设计在圣诞节也有两重作用,一是孤雁之离群正需要团圆的节日来衬托,二来这节日的由来也正因为有人为赎世人的罪而降生。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是药店的两次出镜,对焦急母亲的残忍与对失足青年的漠视叠加起来隐喻了现代科技乃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堕落,这也更符合本片略显浓郁的宗教氛围设定。罗伯茨的演技值得比现在更多的肯定。所有运动镜头似乎都用了另一种摄影机,残影严重。

  《本,回来了》观后感(五):演技的胜利

  这部片子就是演技的大展示。

  母亲(Julia Roberts) 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亮点,从和儿子Ben相逢时候发自内心的喜悦,到警告儿子留下条件时的色厉内荏,到之后帮儿子寻找小狗时候的各种纠结。最精彩的一段是她遇到了让Ben最初染上毒瘾的医生,趁着他妻子离开的很短一段时间对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的医生的一段不得好死的诅咒。另外一个细节是她遇到深陷毒瘾的Ben儿时伙伴Spencer的时候那段边逼问边回忆帮幼时的Spencer换尿布,还问他是否需要帮忙,但最终为了询问Ben的下落,不得不用了毒品来交换。短短的一段,但是对于人物几重心理的表现是影后演技突出的表现。

  儿子Ben(Lucas Hedges)的表演是另外的一个亮点。Ben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一边希望戒毒,另一方面又受到旧时的影响。为了家庭的安全而冒险,到最终难以经受诱惑而重吸毒品。其实Lucas表演稍有poker face之嫌,但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内敛之后的情绪的爆发。

  配角的表演也很精彩。前面提到的Spencer在他获得毒品之后边跑边说的I just don’t want to be sick, 让人觉得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配角是Maggie的母亲。Maggie是被Ben作为drug dealer时害死的幼时伙伴的母亲。当她在教堂见到Ben时候双眼中难以掩饰的仇恨到最终愿意帮助Ben的母亲要救Ben, 最终Ben也是靠她的药物而获救。

  其实总体的剧情并算不上精彩,叙事节奏也一般,但是演员的演技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另外结局倒是很有意思。乍一看结局草草了事,但细细回想,正暗和了Ben is back的片名。

  如果你爱演技派,那就去看这部电影吧。

  《本,回来了》观后感(六):打击毒品,人人有责

  24小时团聚,其中12小时寻狗。

  24小时中,他们碰到了当年开止痛药给本导致他药物上瘾的医生;碰到了长期提供药物给本的历史老师;碰到了用狗来要挟本让他贩毒的毒枭。。。

  他们也碰到了被本拉下水吸毒致死的女孩的父母亲,家破人亡,充满了绝望和仇恨;碰到了跟本一起长大一起磕药的小伙伴,一副病入膏肓失魂落魄的模样。

  面对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吸毒的儿子本,母亲霍莉表现出极大的爱和忍耐,寸步不离的守着他,本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商场、瘾君子互助之家、教堂、找狗恐怖的一路,最终还是跟丢了心爱的儿子。。。

  霍莉是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她嫁给了有钱的黑人,她以为凭借自己一腔母爱和耐心,可以挽回失去的儿子。。。然而她错了,因为她和本,要与之斗争的不仅是毒品,而是一个巨大的黑暗系统,一个由医生、老师、毒友、毒枭构成的巨大而无形的网。

  玛姬的妈妈说:我们救不了他们。继父说:一切都怪你。妹妹说:妈妈,不要开门。担保人说:你不要回来了。本自己说:妈妈,我不值得。

  一天一夜,仿佛漫长一生,心力交瘁、充满无力感的霍莉,面对毒品和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才明白自己有多么不自量力,孩子又是多么的可怜无助,无奈中她选择了报警。而身心遭受巨大打击、无人理解、深陷其中、无力自拔的本,拿回狗后,选择了自杀。。。在母亲拼命的急救下,虽然他睁开了双眼,可是将来呢,下一次呢?这是一个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霍莉在藏家中药品的时候,对女儿说:你如果也是那样了,我也会这么干。女儿反唇相讥:你不会有这个机会。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大概人人都有,大家都以为每个吸毒者都是无脑意志力薄弱的傻子,殊不知毒蜘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着小飞虫一头栽进来,然后再也飞不出去。

  救救孩子。

  《本,回来了》观后感(七):《本,回来了》:父母有没有义务一直维护吸毒的子女?

  同一天看了“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 Timothée Chalamet)的《漂亮男孩》(Beautiful Boy)和 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主演的《本,回来了》(Ben is back),结果不难发现:两部根本就是同样题材!两片均以毒瘾严重的年轻人为核心,展示毒品带给他们及家人的痛苦与挣扎,只是叙事方式不同,演员不同。这也预示着戒毒题材电影可能会在今年颁奖季成为热门。

  两部电影中的男主角都是18到20岁左右,都来自离异家庭,并因毒瘾而不断欺骗父母、离家出走,把家里折腾得天翻地覆,最终连最爱他们的亲人也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开始拒绝他们入门。两片也展示了戒毒的曲折过程,反反复复耗尽了家人的精力与爱,也让这些年轻人丧失了理智,成为满嘴谎言的毒瘤。

  两部电影最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展示了两个毒瘾患者父母从无条件支持他们,试图帮他们戒毒,逐渐变成了心灰意冷而放弃的过程,看着令人心碎。但《本,回来了》的台词和风格更为轻松有趣些。

  史蒂夫卡瑞尔和朱莉娅罗伯茨在这两片里分别饰演被折磨得心力憔悴的父母,演技非常值得关注,甚至超越了两位年轻主演。因为故事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心急如焚,他们的心灰意冷都让观众感同身受。

  既然叫漂亮男孩,自然演员要漂亮,甜茶是很合适的人选。而卢卡斯加盟《本,回来了》则是被他爸爸逼的因为导演就是他爸爸。但两位年纪轻轻的演员都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潜力新星,表现也都很亮眼,看来是要在奥斯卡正面对决。

  有趣的是,蒂莫西·柴勒梅德与卢卡斯·赫奇斯在去年都出演了《伯德小姐》(Lady Bird),还都饰演女主角的高中前男友!

  从这两部电影里,人们不难看出:光靠爱与亲情,战胜毒品还真的可能会失败。需要这些吸毒者自己的努力,但也永远无法离开家人的爱与支持。同时两部电影也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父母有没有义务一直张开双臂接纳这些吸毒者?

  所不同的是,《本,回来了》的叙事方式很特别,故事在两天内展开,却通过其他人的描述让大家逐渐知道了本在过去都做了那些错事,而不像《漂亮男孩》是用回忆与现实穿插去形成对比。两个方式都可以展示出吸毒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但我个人觉得《本,回来了》不断揭露过去的叙述方式更有趣,充满悬念。集中一晚以找狗为由,引发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节设置更加吸引人看下去。

  两部均看好入围表演类奖项。希望这样的电影可以让更多年轻人: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多伦多观影)

  《本,回来了》观后感(八):路虽远,“家”永在

  吸毒是一种行为,但是很多人却要一辈子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人们很难想象那种毒瘾上来之后,大脑难以思考并失控的感觉。所有深陷吸毒的人应该比谁都要恨毒品。他们感觉自己就好像爬行在满是屎尿的下水道,无法自拔。时刻都在质问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次发誓戒毒,结果却陷入的更深。

  吸毒人群有着极高的复吸率,基本上戒毒成功更是寥寥。为什么戒毒会如此艰难。综合来看,无非关乎两方面,自我和环境。一个人如果只想单纯的靠其中一个实现戒毒基本上绝无可能。一个内心悲伤,百无聊赖的人是不可能主动放弃那种强烈刺激带来的快感的;而单纯的环境隔绝,无非在提醒ta们,“你和毒品是有关系的”。

  但一次又一次的戒毒失败经历在摧残的人们的意念时,人们慢慢就变得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从此,人生不再是旅行,生活俨然就变成了一场逃跑。有时只想早点结束这无聊的游戏。他们很煎熬,但是理解的人却极少。生活慢慢间就如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越逃跑越孤独,越孤独越逃跑。人们再也不能去看过往的自己,也不敢去展望未来。

  其实,每个人又不曾是“瘾君子”呢,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说人生这趟旅程由很多小片段构成,那么总有那么几段属于“逃跑”。我只想跟那些对未来和自己失去信心或者深表怀疑的人说,“人生不完美,怎么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而且也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的爱自己,可能你现在处境很糟糕,暗无天日,但是不要放弃。你问我人生意义是什么?我想即使再智慧的人也并不知道答案。但是,当生活不只有逃避和悲伤时,我觉得人才能体会生活的本质,人也才能算“正常”。”

  我想人们应该清楚这一点,一旦沾上毒品,你这辈子都可能必须要跟它做斗争了,这不是开玩笑,你稍微松懈一下,之前所有努力前功尽弃。所以当你成功戒毒几个月,甚至几年,你都不能松懈。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很累,但是没有办法,谁叫你人生中与它相遇呢,你最好做好一辈子做斗争的准备。但是,人生不都是这样吗?伤口愈合后还能完好如初吗?显然不能!但是不如初也没问题的,你要放松心态,告诉自己,你可以足够勇敢,你是自由的,即使在生活很糟糕的状态下,也要去体会和享受生活,告诉自己你热爱大树,热爱天空,热爱自己,热爱家人,热爱身边的人。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勇气,只要你学会热爱和享受,你就可以成功!

  《本,回来了》观后感(九):《本回家了》,回得了么?

  《本回家了》,回得了么?Ben is Back

  圣诞前夕,荷莉(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饰)从教堂带着几个孩子回家了。路上遇到了从外面回来的大儿子本(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饰)。他兴奋告诉他在外面的奇遇,朋友家的快乐。母子俩都沉浸在欢乐中。

  本是个瘾君子。就和一切吸毒的孩子一样无可药可救,最后被送到了戒毒所。 ,除了荷莉外,大家对他的回来都有戒心。最后他们决定,本只能在家里待上一天,并且不得沾染任何毒品。当然执行监督就是老妈荷莉。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直到他们从教堂的愉快圣诞聚会回家后,发现有贼进了他们家而且偷走了大家宠爱的小狗。大家都很清楚这是冲着本而来的。他决定去把小狗找回来。陪伴他的当然是荷莉。

  (剧透)

  曾做过毒贩子的本知道这个小偷既可能是他的上线,也可能是同伙,或者顾客。他也知道有些是危险的人物,所以就甩下荷莉自己一个人开车去找小狗。而荷莉只能自己一个人满城的寻找他。最后看到本的时候,他再一次因吸毒而濒临死亡。荷莉把随身带着的解药把他从死亡线救了回来。

  对中国人来说,正是毒品这个社会问题通过耻辱的鸦片战争把中国带入现代社会。不幸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蔓延到全世界。类似本这样的小角色在这个魔网下何止一个。

  不过电影中美国的药厂以及他的医生也得为本的堕落负有不少责任。为他开出的止痛药让他走上了毒瘾的道路。这是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去了就永远的陷在里面而无法摆脱。本亲身体会到了这条,正如他告诉荷莉一样,“我再也不值得信任了”。荷莉的爱只能增加他自己的自责,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对周围的亲人就是个负担。 现在看来这几乎是无解的希望。他能活下来,即便他梦寐以求,即便有荷莉无限的爱,无论如何这个家他是回不了了。

  这两年美国制药厂和有些医生为了赚钱而推销会上瘾的止痛片而使不少人陷入绝境。国会还听证了几个药厂老板,最近还时有医生因贪利任意开处止痛片而挨上牢狱之灾的报道。总之政府也为之下力了。政府并非无所作为,当很多时间往往出于无奈。几年来美国一个个州取消了对大麻的管制,这也是为了更集中精力对付可卡因和海洛因等危害更大的硬毒品,同时也可以减少毒贩子的利润来源。只是效果如何还有待今后的考证。

  这是部情感丰富的故事,只是我还不太习惯如此的感情爆发。表达出的是荷莉对自己儿子本的爱。整晚上开着车冒着危险满城找自己的儿子。可惜本已经深陷无法自拔。唯一欣慰的是最后她救出了本。尽管本已经这个样了,可还是惦记自己的家,而在圣诞回家。最后为了一条小狗,而冒风险找回以前的同伙。只是现在来说,对他俩一切都晚了。

  编导彼得·赫奇斯 Peter Hedges以《关于一个男孩》“About a Boy (2002)”得奥斯卡编剧提名。这是他为自己儿子卢卡斯·赫奇斯编写和导演的影片。

  朱莉娅·罗伯茨以《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 (2000)”得奥斯卡奖和金球奖,以《八月:奥色治郡》“August: Osage County (2013)”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提名, 以《漂亮女人》“Pretty Woman (1990)”和《钢木兰》“Steel Magnolias (1989)”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以电视剧《归途》“Homecoming”以及电影《口是心非》“Duplicity (2009)”,《查理·威尔森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 (2007)”,《诺丁山》“Notting Hill (1999)”和《我最好朋友的婚礼》“My Best Friend's Wedding (1997)”得金球奖提名。

  卢卡斯·赫奇斯以《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得奥斯卡提名,以《被抹去的男孩》“Boy Erased (2018)”的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客“《海边的曼彻斯特》非久留之地”,“《三块广告牌》的风波”)。他就是导演的儿子。

  《本,回来了》观后感(十):(剧透慎入)搞砸了第三个圣诞节后,他选择了自杀

  澳大利亚电影《糖果》有这样一个开头。

  男主丹牵着甜心女友的手走进游乐场的转轮,转轮越转越快,两人的手越牵越紧,最后,忘我的拥抱、亲吻水到渠成,仿佛世界只剩下彼此。

  故事最后,女友的毒瘾让二人不断卷入灾难,最终双双堕入深渊。

  这是一个不那么理智的故事,

  却成功道出了一点:对于吸毒者而言,最痛苦的不是戒毒带来的生理创伤,而是情感上的无能为力。

  “励志系”母亲专业户——朱莉娅·罗伯茨的新作,也重演了这一定律。

  但不一样的是,前者的《糖果》模拟了两人维系不断加深的甜美幻梦,而后者则重演了情感不断疏离的残酷悲剧。

  两版海报,一个是无力的被动挽留,一个是久别重逢后的温情而愈,都少不了热烈拥抱所暗示的曾经别离。

  《本回来了》(又名 迷失家缘)

  打开电影之前,我以为又是一部体现朱莉娅·罗伯茨“母爱弧光”的治愈之作,仅仅十分钟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次的罗伯茨,显然很难再去单纯演绎一个包容的母亲。

  一开场,下雪的冬夜,教堂排演着圣诞前夜的颂歌,内室洋溢着节日的暖色,治愈而安心。

  充斥着冷色的室外,不明身份的男子紧贴窗帷朝室内张望,家犬不断叫唤,昭示着对不明访客的敌意。

  画面一转,幸福的一家人驱车正好到达门前,与等待中的不明男子眼神相接,欢乐的合唱戛然而止。

  母亲喜极而泣,打开车门疯狂的奔向这名不速之客,机敏的女儿却万分警觉,悄悄向某人发送着讯息。

  原来,这位来历不明的男子也是这个家的孩子。

  只不过跟其他三个孩子不一样的是,他连续搞砸了两年的圣诞节,而他现在唯一能够出现的地方,是戒毒所。

  他的到来,直接挑起了家庭风波,让全家大吵一架。

  如果说在这之前,罗伯茨饰演的母亲都是体面而优雅,沉稳而智慧,那么这个母亲就是不体面、非理性、反常规,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最神经质的母亲。

  不留邻里情面,当面诅咒女儿曾经的主治医生下地狱;

  不顾性别尴尬,儿子已经成年了,却连小便都不能离开母亲的视线;

  不管人伦法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以毒品与毒犯交换情报;

  不理智客观,一个人深夜独闯毒犯聚集窝点,在警察厅大喊大叫扰乱秩序。

  而让罗伯茨惯常演绎的“励志母亲”一反常态的原因也很简单,是母爱的无能为力下,终于爆发的歇斯底里。

  卢卡斯·赫奇斯饰演的问题青年本,今年只有19岁,却已经遭受了父亲抛弃、同性老师性侵、女友被害身亡等一系列惨痛事件。

  为了吸毒,抢劫、贩毒,无恶不作,让周围人一起身陷囹圄。

  为什么要做这些?

  又是为了什么遭受了这些?

  为了感觉被爱。

  看到了么,罪大恶极的本,其实是一个有点“傻”的理想主义信奉者。

  这种理想主义放到自己身上,是灾难。

  放在家人身上,就是一个又一个为了掩藏所撒下的谎言。

  出现在家门口的今天,是他成功戒毒的第77天,却在未获得担保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离开了戒毒中心。

  在母亲面前伪装成了一个击退毒瘾,获胜归来的格斗力士。

  对于家庭,他小心翼翼的程度也到了“傻”的地步。

  连一个“冒充”赠送礼物的粗心哥哥都不愿扮演,坚持要给弟弟妹妹们自己挑选的礼物。

  继父指责的话从不敢反驳。

  遭外人暗袭,强装镇定,确认安全后,在弟弟妹妹察觉到危险信号之前,第一时间转移话题。

  在这样一个需要察言观色,谨言慎行,不留一丝破绽的家里,他真的获得了所谓劫后余生的难得幸福么?

  答案不言自明。

  让本这样的犯毒者真正渴望的,不是过度到过分的关心,不是恨铁不成钢的校正,不过是无异于常人的平等对待。

  没有害怕提到某个字眼的强制性逃避,

  没有每一句话语前的斟酌再三,

  没有针锋相对的敌视与不理解,

  没有以爱为名的监视和控制,

  没有不断席卷的自责与负罪感,

  黑点即痛点,隐忍即泪点的本,只有在不谙世事的弟弟妹妹和不知事的小狗那里,才能放松自我,留有一丝喘息的余地。

  电影全篇大量的近景镜头,除了开头远景的雪地场景描写,通篇对故事发生地署名、地形等信息只字未提。

  可以说,这又是一个被匿名了的普通故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家庭身上,也符合一般家庭的情绪反应。

  罗伯茨饰演的母亲海莉做的,不过是每个害怕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孤立无援之下,都会出现的病态与失常。

  从中段开始,场景一直停留在车内和室内两类密闭空间,车身不停晃动,更大程度的撞坏了画面的稳定感,闭塞、压抑、不安的情绪呼之欲出。

  母亲的慌乱与不安,也在前视镜的眼神特写上一览无余。

  影片名叫“回来”,其实,全篇在讲的都是“找回”。

  本辉煌的犯罪史让家庭与本产生了无法弥补的隔阂,本偷偷离开戒毒所后,见到母亲的第一件事就是讲自己的糗事,希望找回曾经没心没肺的傻瓜日子,做一个让母亲开怀大笑的幽默儿子。

  本失踪后,失去儿子的恐慌感淹没了海莉,她探访了与本相关联的一系列人,也头一次深刻的了解了本的现实处境,找到了两人之间的“认知差距”。

  虽然不足以消融血泪凝固的坚冰,但打破神经的敏感线,也已足够。

  影片的结尾,导演还是留下了一个有些温馨的结局,阳光撒在本轻颤的睫毛上,海莉终于找回了怀里的孩子。

  之后的故事,是又一度的轮回,还是新生的开始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