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的观后感10篇

  《气球》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索朗旺姆 / 金巴 / 杨秀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球》观后感(一):你小的时候 见过这种「气球」吗

  #豆狸推荐# 气球 | 西藏/文艺/剧情/中国大陆 你小的时候 见过这种「气球」吗 传统与现代 宗教与科学 于他们而言 似乎难以调和 家庭 生育 生命 信仰 传统和现代的碰撞 显示出的是两种观念的揪扯 而纯朴的藏族人民 始终继续生活 寻找答案 推荐指数:⭐⭐⭐⭐ ️万玛才旦执导 索朗旺姆、金巴、杨秀措主演

  《气球》观后感(二):万玛才旦的梦书

  万玛导演的新作《气球》昨日在威尼斯电影节成功举行了世界首映。祝贺!我一直这么看,万玛才旦导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藏语电影的领军者,亦是百年中国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万玛才旦导演因其小说创作的经验,在电影里非常自觉的注入了先锋文学的基因,他近十五年的执导实践,为其在世界电影版图里切划出属于自己的电影领地。系统观察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创作,我能觉察到他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变化,具体来说,与此前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2005)、《寻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09)等纪录片式的手法不同的是,近年来他的作品在电影语言和形式上皆有突破。《塔洛》(2015)的非对称性构图和黑白镜像的呈现,是对主人公塔洛近乎雕塑般的刻画,《撞死了一只羊》(2018)充分借鉴了西部片类型片的元素,而剧作的双线架构、摄影的虚实递转和内外景空间的交错变奏,又为电影制造了盗梦解梦的迷幻效果,到了最新力作《气球》,万玛才旦导演在故事书写上虽然回到写实主义的轨道上来,但并不沉迷以往运用娴熟的纪录片式的手法,他与摄影指导吕松野巧妙配合,在细致还原一家牧民日常生活之时,把主人公内心激荡的喜忧浸沉到了每一帧画面里,最后在开阔的银幕上化做似梦非梦的迷境。

  《气球》观后感(三):藏族观众曾给过我一个期望:希望可以拍一部以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

  万玛才旦威尼斯《气球》映后交流 “威尼斯算是我的福地。

  藏族女性观众曾经给过我一个期望:希望可以拍一部以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但是小说有一定规律,电影充满不确定性,这次《气球》算是终于实现了我和许多藏族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愿望的电影,我自己感觉非常高兴。“

  万玛才旦导演如是说。 威尼斯时间8月30日,万玛才旦导演新作《气球》在电影节上首映。这是万玛才旦导演第三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前两部为《塔洛》和《撞死了一只羊》。影片成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入围竞赛单元中国电影中独具特色的藏语电影,万玛才旦表示这对自己意义重大,“能把自己的最新作品带到三大电影节上去,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电影,这是很不错的事情。”

威尼斯电影节携《气球》主创亮相《气球》世界首映开始前,导演万玛才旦和观众致意

  而在电影节前几天8月20、21日,万玛才旦来到无锡古运河文学电影节参与大师班交流和《乌金的牙齿》签售活动。短短两天,我们带着万玛才旦游历了无锡的文化景点,在文学家钱钟书故居参观了钱钟书杨绛夫妇的生活足迹,薛福成后花园内,和万玛才旦一起探讨茶艺。

  身为藏族导演的他,对茶道和文学都有独到研究。夜晚南长街泛舟古运河,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万玛导演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四大名著分外感兴趣,导演也表示最爱读《红楼梦》。无锡本地的紫砂茶具也吸引了导演的注意,并将它们带回了藏区。

  《气球》故事发生在藏地,讲述灵魂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主人公达杰一家因一只普通的避孕套卷入了一系列尴尬而又难以抉择的事件当中,他们原本宁静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破,生老病死如日月流转,当灵魂遭遇现实的挑战,该如何抉择?

  电影拍摄团队也十分强大,摄影吕松野,配乐裴曼·雅茨达尼安,剪辑廖庆松、金镝,录音杜笃之。

  此次书本记者奔赴威尼斯现场,万玛才旦导演为我们预留了两张票,所以省去了排队烦恼,顺利看到了《气球》首映。

《气球》国际版海报

  导演在映后交流中表示,《气球》这个故事设置在90年代中期,跟故事背景有关联,如果设置在当下就不成立。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很多年前我走在北京街头看到一个气球,突然就有灵感想写一个故事。对于结尾,他说气球有点像灵魂,最终飘向远处,但是片子里也没有最终答案。

  之前的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是90年代中的藏区,《寻找智美更登》是90年代中期到两千年初的藏区,《老狗》关于两千年初的藏区。这其中观众能看到一些变化,90年代到现在最大变化就是“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

  纵观整部电影,藏青色的画面色调,符合万玛才旦一路以来的摄影美学,而影片内容涉及了藏区家庭、婚恋、生孩子等一系列问题,将轮回之说藏于梦境,是万玛才旦导演的文学性延续,也是一种选材突破性的尝试。

  在无锡古运河的书本专访交流中,万玛才旦导演透露了一些《气球》的创作旨意和背景。通过以下这篇专访,我们也了解到了藏语电影的神秘世界,以及万玛才旦导演一路以来的创作历程。

  小说《气球》收录在新书《乌金的牙齿》中

  《撞死了一只羊》是改编自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我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气球》又有点不一样,我是先写的剧本,然后这个剧本写完之后,遇到了很多困难,然后就没有拍成。觉得这个故事我自己很喜欢,希望把它表现出来,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后来又有了一些机遇,在原来剧本基础上,结合小说里面新增加的一些内容,重新写了这个剧本。

  《气球》这个电影,它就有这样一个特殊性,先有电影剧本,再变成小说,参照小说又完成了新一稿剧本,就有了这个电影。所以这个跟以往原创的剧本,包括后面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剧本又有一点不一样。所以就这种特殊性,一直在。

  有时候你只能放下,像《塔洛》像《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都是一样。可能这些电影剧本或者很早就想拍这些电影,但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因为种种原因,你当时就拍不了。所以就放下了。所以我觉得做电影的话,它可能需要两手准备。你一个题材,一路走到黑,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短篇小说改编成一个长片剧本的时候,要么你需要扩展,像《气球》,它也是一个短篇小说,容量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你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就要扩展很多人物。《气球》里面有一个尼姑,在小说里面只是出现了一下,可能形成了观念上的一个对比。但是在电影里面就给她安排了一些它原有设计之外的一些人设。她的情感的戏也丰富了一些,让她跟她的姐姐,包括姐姐的家庭也有了更多的关联。所以人物复杂,境界变得复杂丰富之后,可能就更饱满了。

  如何让外国观众看懂?

  对我来说,电影字幕翻译特别重要。因为涉及到中文字幕,包括藏语对白,我会请既懂藏文,又懂中文,又懂英文,这样一些人来翻译我电影的字幕对白。像《气球》,有三个人来翻译,他既懂藏文又懂中文还懂英文,他会根据藏文来做翻译,然后又找了一个美国人,他是做中文到英文的翻译。

  之后找了温哥华电影节选片人谢枫,因为他有很丰富的电影字幕经验,他要看很多电影,他知道一句话怎么翻译表达会更加简洁,更能传递出那个意思。所以我觉得电影字幕的翻译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很多时候你做完一部电影,它对字幕不是很重视,会影响到你对影片的观赏,以及很多重要信息的传递。如果你翻不好,所传递的那种感觉,语感节奏,包括情绪,就会错失掉。

  《气球》中你可以看到更多外来的东西,是怎样冲击着这样一个地方和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讲的是藏人的故事,但是我希望它是一个超越族群、超越区域、超越那么一个局限的东西,我希望他有一个更广阔的影响。所以在做《塔洛》的时候,我们有导演说“塔洛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虽然讲的是塔洛的故事,但希望更多的人能体验到它的一种状态。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气球》观后感(四):这其实是一部“反宗教”电影!

  看《气球》之前,我与友人讨论,如果这部电影和《撞死了一只羊》是一种类型,那我这几十块钱就当打水漂了!

  实话实说,我喜欢《塔洛》胜过《撞死了一只羊》。

  《塔洛》才是真正的万玛才旦,而《撞死了一只羊》的万玛才旦更像是王家卫的傀儡。

  万玛才旦曾说过,他想让更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藏语电影以及藏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社会意识。

  《塔洛》里有对藏族边缘人群的展现,遗世独立,但并没有羽化登仙。

  至于《撞死了一只羊》吗?个人无感!

  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万玛才旦的新作《气球》。

  我更喜欢!

  有人说:《气球》这部电影展示的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说的太温和了!不夸张地讲,《气球》就是一部反宗教的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应该对藏族人民以及藏民的信仰有个大概的了解。

  藏民普遍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的在全世界有三个大宗派: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北传佛教即汉地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汉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南传佛教主要是现在的东南亚地区,泰国、缅甸等国,中国云南地区也有少部分信奉者;

  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藏区。

  藏传佛教有三个特征:咒术性,对喇嘛异常崇拜,实行政教合一,信奉活佛或灵魂转世。

  当然现在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肯定是没有了,但其他还都存在。

  电影《气球》的矛盾冲突点就是灵魂转世。

  男主人公达杰坚定地相信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父亲的灵魂转世,因为这是上师告诉他的;

  女主人卓嘎怎么回复的呢?

  “万一上师错了呢?”“活佛转世也有出错的时候!”

  听听这是什么话。

  对于无神论者的我们,这些话无可厚非。

  可是对于宗教信仰者,真是大逆不道。

  尽管丈夫软硬皆施,但最终妻子卓嘎还是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

  卓嘎作为一个女性,用自己的行为向她的“上帝”发出了挑战。

  请问,如果这不是反宗教,那什么叫反宗教呢?

  上世纪60年代,披头士在美国巡演,约翰·列侬说:

  “披头士比耶稣更流行!”

  这话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美出现了反披头士浪潮。

  基督教徒认为列侬是反宗教人士(后来的列侬的确是反宗教人士)!

  他有一首歌叫“God”,开头第一句就是;

  “God is a concept,By which we measure,Our pain ”

  翻译成中文是:上帝只是一个概念,是我们用来衡量我们痛苦的一个概念!

  但那个时候,列侬还必须站出来解释:

  “如果我说电视机比耶稣更流行,你们会砸掉电视机吗?”

  众人沉默。

  庆幸的是,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再说这么一句,无伤大雅。

  第二个冲突点是堕胎。

  在今天的中国,甚至在古代社会,堕胎从来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堕胎备受争议也是因为宗教。

  在基督教教义里,堕胎是不被允许的一种行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作为当今最发达的国家,阿拉巴马州竟然可以通过法案禁止女性堕胎的原因。

  在其他宗教里,对堕胎也基本持否定态度。

  伊斯兰教认为灵魂入体是在第40天,佛教认为只要神识一投胎就算有生命了,而且没有神识投胎的话根本就不会怀孕。

  相比之下,中国的儒家对生命问题谈论比较隐讳而且论述较少。

  其实,今天无非是想以电影引出话题:当宗教教义和当下价值观产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毕竟人是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如果坚守教义,很有可能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

  早在16世界,有一个人提出“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圣经》”,这个人就是马丁路德。

  是他一手把欧洲从教会独裁中解救出来,是他告诉人们应该独立思考问题,也是他改变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

  现如今,大部分的大型宗教已经走出了教义和当下价值观的纠结。即使藏传佛教,电影里卓嘎打掉了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受到任何教义上的惩罚。

  伊斯兰教在这个问题上依旧左右摇摆。

  伊朗一直到今天,女性才被允许进入球场看球。

  沙特阿拉伯女子出国终于不用再经丈夫允许。

  2017年,土耳其恢复政教合一,这也意味着从凯末尔时期的世俗化改革宣告破产,土耳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今的伊斯兰教就像中世纪的基督教一样,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期,如果没有人将这个瓶颈打破,那么伊斯兰教将会步履维艰。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同理,中国的儒教也是如此。

  可以把儒看作一种宗教,毕竟三教之首就是儒。

  当下的中国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开始了“国学热”。

  《三字经》、《弟子规》等相继成为小孩的阅读书刊。

  依我看来,大可不必。

  就以《弟子规》为例,里面有一段文章,我极其反感: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看完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中国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热衷让自己的孩子学国学了!

  李安导演曾经说过:

  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样东西,只要爱我就行了。

  儒教的发展,到了今天,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显现出来了。

  比较典型的就是日韩社会。

  日韩两国虽然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根深蒂固的尊卑思想一直主导着这两个国家!

  下属见到上司那种卑躬屈膝的姿态简直分分钟让你穿越!女人在他们国家的地位也就只比伊斯兰国家强一点!

  不仅如此,日韩由于儒教的强大影响力,以至于现在的民主制度都推进艰难。

  这对于我们来讲,的确是一个警钟。

  总而言之,宗教对于社会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但如果不能将宗教问题妥善处理,又会衍生出很多的麻烦!

  我辈之人,应当引以为戒!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