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10篇

  《海错图笔记·叁》是一本由张辰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一):海底生物的传奇

  一开始对这本书我是嫌弃的,这个封面有一种很旧的感觉,但是后来听别人说,外封不好看,里面好看时,我就有了蠢蠢欲动的想法,尤其是最近刚刚看完了《百绘山海经》,我开始对绘本类的图书,有一种很大的欲望。

  收到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果然如同大家所说,外封不好看,内容很好看,十分的吸引我。

  看了一眼简介,发现这本书绘的基本都是海洋生物,与书名中的海字不谋而合,这本书成立于康熙年间,是浙江人创作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作者将他历年来在中国沿海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用一种神奇的功力绘于此处。

  由此,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探索,翻开第一页时,我就已经被吸引住了,书中的目录可以看出,这本书中的生物分为几类,麟部,介部,虫部,异象,从目录虽然没有很了解到这本书的深奥,但在我随后的阅读中,我逐步领略了这里的传奇。

  在序中,我就已经看出来创作这本书的不易,海错图目前出到 ,虽然没有阅读过1和2,但从3 的内容中,我已经看出创作这本书的不易,由此更加浮现出对作者的敬佩。

  里面的配图很奇特,很逼真,让我有一种踏入了海洋博物馆的感觉,但最吸引我的不是精美的图片,而是作者在图片旁边的注释,十分详细的解释了这种生物的名字,生活习性等等诸多相关知识。

  一直很好奇大海里的秘密,只知道海还有深海和浅水,而两种海域里的生物又大不一样,在这本还错头里,奇奇怪怪的生物,奇奇怪怪的种类,都是从未见过的生物,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海错图,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知识。

  不知该如何用贫瘠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但我只知道,在这本海错图里,看到的不止是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更多的是作者在编这三本海错图时耗费的心力,这本书让我知道很多,就算是平时随处可见的螃蟹,都可以分为那么多种类型,原来最常吃的刀鱼,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和寓意,所以说,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世间万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谁一定是顶端的生物。

  食物链的存在,也正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二):海洋那些事儿

  对于人类的未知,我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天空与海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海洋生物图谱,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当时,这些图谱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生存的需要。

  真伪并不是《海错图》的辩别标准,那回想几百年前,能让这套书风靡华夏,自然少不了宫廷那些达官贵人的推崇,尤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对此图中的生物信以为真、奉若神明,自然令当时最好的画工也得摧眉折腰。如今,他居然对《海错图》的真伪进行考证,用了现代的观点与先进的技术,我们作为读者无不欢呼称颂。

  如果说张辰亮在第一册中先挑了一些简单的,第二册又增加了点难度,那么第三册、甚至第四册只能舍易求难了,正如他所说的有些问题不是多看两本书就可以解决的,既然决定要“还原真相”,那只有一意孤行了,亲手去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也许为了读者的视觉享受和理性思考,张辰亮的确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只是读者仍然由于在这方面见识的短少,只能按照他设定的逻辑去认知,姑妄言之,姑妄信之。 引经据典说不上是一种严谨的作风,但至少是务实的作风,《海错图》的精彩就是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觉得活这一辈子,如果没有让你牵肠挂肚、神魂颠倒的,那真是遗憾之极。如此看来,我们在张辰亮的指引下,通过阅读、考试证和实地调查,终于灵魂脱离了陆地的控制,无形中落入了深不见底的海洋。 带给我们惊喜的是这册书延续了此前两部书的光荣传统,有一大批、甚至说是密密麻麻,我们不认识的字,虽然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海洋生物,但是联想到陆地生物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尽管生存环境不同,他们也是可以分门别类的,张辰亮的分类在没有同类专家著作可以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当然,在前两部普遍受到读者认可与欢迎的情况下,第三册的横空出世自然不愁读者的偏好。张辰亮笑谈自己做下去的决心与勇气来自于前两部书,我却以为他更多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科学的坚守,如果说海洋生物的形状还有一些凭空想象的空间,那他的考证则是铁板钉钉,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研究,他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当然有付出就有收获,他给我们读者的回报就是让大家知道了“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三):妙趣横生的纸上“海洋世界”

  作为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沿海土著”,各类海鲜吃过不少,但是能叫上名字的实在寥寥无几。所以,读《海错图笔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会像挖到宝藏一样连连惊叹:“哎呀!这个我吃过的东西原来叫这个名字啊!”

  《海错图》是由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海错”是我国古代对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出自于《尚书▪禹贡》:“厥贡盐缔,海物惟错。”此书共描述了300多种海洋生物,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机缘巧合,《海错图》于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对,你没看错,就是《甄嬛传》中的那个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得到了乾隆、嘉庆、宣统等众多皇帝的青睐。乾隆皇帝甚至感叹:“朕戎马半生,这本书满足了朕对于大海的想象。”

  但是乾隆皇帝对大海的想象是否与我们现代人对大海的认识就是一样的呢?

  正如作者张辰亮所说:“因为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而作为《博物》杂志编辑,520万粉丝心目中的“什么都知道”的博物君张辰亮本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从今天的生物学角度,考证分析《海错图》中的生物,抽丝剥茧,经过层层推理鉴定找出书中生物的真身。《海错图笔记》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对古代海洋生物图鉴的细致解读。

  例如作者对被描述为“海鱼似鲨,无足有尾”的生物进行考证。通过翻阅各种古籍,发现咱们现在所说的鲨鱼在古时指代的是一类淡水鱼,应该是虾虎鱼。而我们现在指代鲨鱼的鲛,则是古人口中的魟鱼。今日国人所说的鲨鱼,早期则写作“沙鱼”。

  三种鱼之所以会被混淆,大概是因为三者都和沙子有关。鲨鱼覆盖着细小的盾鳞有沙子的质感,虾虎鱼会吹沙,魟鱼后背粗糙似沙子。对生物名字的严谨求索,是进一步认识这些海洋生物的前提。

  搞清名字的魟鱼,我在小说中读过,被称为魔鬼鱼,人谈之色变。在海洋馆中也见过,忽扇忽扇游来游去,大有遮天蔽日的气势。没曾想它竟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作者接着给我们科普了魟鱼皮的用途,可以做皮具,可以装饰刀具。魟鱼皮表面覆盖的珍珠粒状的小圆鳞,往往会被人工加工成皮包上的一个白色眼斑。看到这里我就开始翻箱倒柜,寻以前别人送我的一个符合这种描述的钱包。日本人奉为国宝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刀柄就是由魟鱼皮包裹,存到现在还跟新的一样。魟鱼皮还可以做磨山葵的工具,也就是正宗刺身配料“wasabi”。

  作者对这些海洋生物的介绍已经不单单是解决了吃货心中的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三连问,还升华到了吃穿用度的“用度”高度。海洋生物与我们的关系更是达到精神和审美的层次了。

  再比如“鲞鹤”,就是将鱼骨拼制成鹤。清代谜语书《师竹斋谜稿》还以此设了谜面:“本是潜鳞,无端儿变作飞禽,虽不免受人剥削,脂膏尽,只他这瘦骨嶙峋,也自具飞舞精神。”

  《海错图笔记》只是《海错图》的一小部分的解读和考证,书中所用的插图因各种局限性,很多生物的样子都被“妖魔化”,令人忍俊不禁,外加上一些古人对这些生物的评价和轶闻趣事,乐趣十足。更赞的是,作者还会附上一些海鲜的吃法,无愧“海鲜食谱”的头衔。

  总而言之,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读者亲近海洋生物,唤醒环保意识,虽和原著的作者相隔几百年,却惺惺相惜遥遥相望,共同打造了这纯粹又有趣的海底世界。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四):《海错图》:清宫中乾隆皇帝认识海洋的一双眼睛

(1)《海错图》:认识海洋的一双眼睛

  从小就非常喜欢去博物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去了很多。在我的影响下,孩子对这项活动也极为感兴趣。

  十一的时候带孩子去了一趟天津新开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丰富的展品,精心的布展,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海底奇妙的生物,让孩子惊叹连连。

  现代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了解到我们未知的世界,包括太空,包括海洋,包括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物种。

  那古代的人们,通过什么去了解世界呢?尤其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人们无法离开大陆探索海洋,无法去领略那广阔的海底世界,他们对海洋世界、海底动物是否一无所知呢?

  其实还真不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业余画家,同时也是海洋生物学爱好者。他长期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带活动,细心观察海洋生物,每见到一个物种就把它给画下来。

  之后,他把自己所做的作品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海错图》。而这个人,就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聂璜。

(2)《海错图》其书,聂璜其人

  《海错图》作者聂璜,字存庵,号闽客,浙江钱塘人,在历史上生平记载很少,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一位擅长绘制工笔画的高手。

  初见到这本书的名字,会感觉很奇怪,“海错”是什么意思呢?

  在《海错图序》里聂璜提到《禹贡》,说它“惟以错称海物”。而之所以这么称呼,则是因为“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海错”也就是形容海中的生物种类十分繁杂众多,难以计数。

  至于聂璜画出这么一本海洋生物著作的原因,《海错图序》里讲到“然则博物君子,披阅是图,慎毋曰燃犀一烛也,谓吾以蠡测海也可。”他是真心热爱自然,热爱海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海洋中的生物展示给大家。

  通过聂璜的认真绘画,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清朝宫庭的认可。在故宫所藏的五部清宫飞禽走兽图谱中,只有《海错图》是民间画师所做。大概是乾隆皇帝自小生活在北方,对于海洋生物见得实在是太少,宫中也没有类似的题材,因此《海错图》能够以民间画师作品身份收藏在故宫当中,并得到“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等玺印,这实在是非常难得。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聂璜已经尽了努力收集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却还是表示说自己的见识太渺小,没有见过的生物种类无法胜数。从自谦的“燃犀一烛”“以蠡测海”中就可以看到聂璜可以说是一名谦逊、努力的“博物君子”。

  无独有偶,在我们的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博物君子”,他就是微博账号“博物杂志”的运营人张辰亮,因为知识渊博,无论网友发现什么奇奇怪怪的生物,他都能给出答案,网上人称“博物君”。

  现代的“博物君”,在看到康熙时期的“博物君子”所绘的《海错图》后,非常感兴趣,张辰亮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海错图》进行了分析考证,写出了《海错图笔记》,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去揭秘绘画中生物的前生今世,让现代人了解到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认识海洋动物的。

(3)古今两代“博物君”的隔空对话

  《海错图》共分为四卷,前三卷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卷在台北。作者在编撰《海错图笔记》时,并不是完全按照《海错图》的顺序来进行排序,而是按照鳞部、介部、虫部、异象等生物学分类,对书中所涉及的海洋物种分门别类的进行介绍。

  另外在介绍《海错图》中的物种时,作者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聂璜所绘制的生物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同时纠正了一些聂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发生的错误,对于很多奇奇怪怪的物种努力去找到现实中的原型,尽最大的努力让读者从古代、现代两个维度去认识《海错图》中的生物。

  在张辰亮的笔下,各种海洋生物的分类与分布、生活环境特征,繁殖生态特征,甚至是生物美食文化,都一一做了详尽的交代。最好玩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总是会提一句如何去吃更美味,看来古今的老饕见到什么都是一盘盘的美食。

  读者在阅读《海错图笔记》时,仿佛在古今海洋的时空中交错,能够领略到清朝“博物君子”与现代“博物君”隔空对话,心灵交融,惺惺相惜。

(4)清朝的“化生博士”

  由于清朝时生物学并不发达,加上海洋生物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海错图》中有不少都是臆造的生物。

  这些生物,是作者在探寻海洋生物时,当地人向他口述,或者是查询古籍文字描述而画下来的。这些生物在传说中都是出现在遥远的危险海域或者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当年的航海技术很难达到,因此以讹传讹,呈现在画册上的生物形状就显得有些奇怪。

  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在清朝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认可,但是在现代看来,倒是错得有些离谱了。就是这种错误,在聂璜的画笔之下也是显得那么萌,那么可爱。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学说,叫做“化生说”。这个学说认为,一种生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生物。

  聂璜就是“化生说”的忠实信徒,在《海错图》中他记录了很多化生的案例。比如说“鹿鱼化鹿”“虎鲨化虎” 等等。

  看着书中那些“萌萌哒”怪兽,有一种莫名的喜感,也可以感受到清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对于生物进化学的了解。

(5)古人用《海错图》来看世界,我们用来寻找美食

  中国是美食之国,自古人类对于美食的追求就从没有停止过。

  《海错图》描绘的一百九十三种已经考证的生物中,可供人类食用的高达一百一十一种。

  对于这些可以食用的生物,聂璜在图志中简要介绍了食用方法,还附带介绍了腌、醉、炙等加工技巧。

  而《海错图笔记》则更是发扬光大,针对鳞部、介部、虫部,甚至是奇特的异部,凡是能考证出来的海洋物种,张辰亮都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食用方法及风味,配上精美的图片,在睡觉前翻这本书简直是对肚子的一种折磨。

  十月份正是螃蟹肥美的季节,在《海错图》中也介绍了螃蟹,而关于螃蟹的部分全都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只能从图片资料上了解这一部分了。

  画《海错图》之前,聂璜曾经画过一本《蟹谱》,可惜早已散佚。在“毛蟹”这幅图旁边,摘抄了“蟹谱序”,从中也能一窥《蟹谱》的大概。

  《海错图笔记》则袭击发扬光大,从大闸蟹的来历、吃蟹的传言、吃蟹的历史、吃蟹的方法等各方面将螃蟹这个美食介绍的极为详尽。

  图画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文字给人带来了遐想空间,细腻的形容挑逗读者的味蕾,这简直可以说是“吃蟹小百科”了。

  在清朝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开始对海洋生物进行探索,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关注。

  现在科学工业越来越发达,对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之前生活的城市靠近渤海湾,每年都能吃到很便宜的海鲜,在赶海时也能见到海星、螃蟹、牡蛎、水母等各种海洋小生物,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场景再也见不到了,渔民打鱼的船在近海已经捕捞不到什么海鲜,只能越来越往深海走。

  环境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更多关注地球环境,不让这些可爱又美丽的生物消失,不能让它们变成只能口述或者是存在于传说中的神话了。

  《海错图笔记·叁》读后感(五):从“蜘蛛侠虫”到灵魂画手的“海错图”,跟着薄雾男神来看科普啊

  喜大普奔!千万网友心中“什么都知道”的薄雾男神张辰亮休息了两年,终于出了《海错图笔记·叁》!作为博物小粉丝真的是太开心啦!!来跟着我一起了解下我的男神和他的新书啊!

薄雾男神是谁?

  微博上有个超受喜爱的营销号,没错,的确是营销号,但是那也是个有千万粉丝喜欢的营销号,他的名字叫做@博物杂志。

  不过,了解博物君的人都知道,他的日常营销很少,但是互动科普极多,亲民又风趣,知识海量,粉丝们日常开(sha)心(diao)又友爱,是个休闲娱乐放松又涨知识的好去处~(顺便推荐嘤嘤怪@邢立达;超喜欢虫虫的妹纸@三蝶纪;小亮cp江宁婆婆@江宁公安在线)

  而博物杂志的背后主要运营人员就是人称博物君、薄雾男神、博物小亮、玉亮的博物达人张辰亮啦~ 顺便说一下,“薄雾”这个昵称是官方翻过牌子滴~其他爱称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去找找啊~

  至于我本人,对男神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三个儿子中的“蜘蛛侠虫”——夹竹桃天蛾幼虫。

  就是上面这个长得有点像蜘蛛侠的家伙(我特意把图调小了……真的……)!末龄幼虫变了颜色更像蜘蛛侠……害怕虫子的我一边浑身毛毛的,一边又觉得有点可爱想见见!

  另外两个亲儿子是“戴胜”和“白额高脚蛛”。我已经被科普到能够成功从图片上认清博物君的这三个儿子了!

  骄傲~

海量错误的图?

  当然不是啦!“海错”二字在西汉时期就已使用,海指海洋,错指种类繁多错杂,古人以“海错”二字指代海洋生物。

  而《海错图》就是一套记录海洋生物的图谱,是一套四本的清代奇书,在康熙年间,由民间画师聂璜绘制,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而聂璜此人博学好问,有种钻劲儿,他把自己在沿海居住时看到的、听说的海洋生物画下来之后,还会翻阅群书考证,询问渔民验证。因此,书中不但有各种聂璜亲手绘制的生动的海洋动物图像,还记录了对于这些动物的形态描述,生活习性,传说故事。但是限于其所处的时代,书中也是真假混杂。

  聂璜本人其实无意将其书献到宫廷之中,因此其书少了些刻板,多了些随性,因此书中不但有海中的动物,甚至连海盐都有画入。但是,在雍正四年据《流水档》记载太监副总管苏培盛(没错,就是《甄嬛传》里的那个)交来《鱼谱》四册,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海错图》,此书后来深得乾隆皇帝喜爱。

  而除了被皇帝喜爱这点,《海错图》本身也极为珍贵,在我国,常见花鸟,陆地动植物,淡水生物的图谱,但是对于海洋生物的图谱记载甚少,因此《海错图》极具研究价值。

一见海错误终身

  据薄雾男神小亮自己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去故宫玩,遇到故宫书画馆展览清代画谱,他被海错图清奇独立的画风深深地吸引住了。

  后来故宫在2014年对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海错图》前三册进行整理,出版了《清宫海错图》一书,这也引起了张辰亮的兴趣,他开始对《海错图》中的海洋生物进行分析考察整理,从一篇篇小文到后来的《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贰》成书。

  小亮一直遗憾《海错图》的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缘得见,而这一遗憾也在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免费公开了第四册《海错图》全部影像版权后得以弥补,因此,在《海错图笔记·叁》中,他考证了一些台北故宫博物院《海错图》的第四册中记载的物种。

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海错图》中的画风一直有点萌萌的。

  这样↑

  这样↑

  这样↑

  颇有灵魂画手之风!

  小亮在考证时大致表达过这样一段意思,有很多生物是在画者看完之后凭借回忆去画的,记忆有时并不可靠,因此会在不经意间加上自己的想象,因此,你只能去体会它的灵魂。因此他在考证时会根据画里面的灵魂和记录的语言描述去寻找现实中的本体。他在《海错图笔记·叁》中【箬叶鱼、真比目鱼】一文对比目鱼的考证可见一斑。

  其实,我一直觉得张辰亮和聂璜很像,他们有同样的研究精神,同样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样对于心爱事物的认真执着,同样敢为敢做敢怀疑。

  在聂璜的《海错图》中,我看到了他对古人的质疑,看到他四处打问;在小亮的《海错图笔记》之中,我看到了他对聂璜的质疑,看到他请求朋友、网友的帮助。

在朋友的帮助下,小亮证实了鳓鱼头骨制作“鲞(xiǎng)鹤”的真实性

  虽然,张辰亮并没有完全认可聂璜的考证,但是,他依然对他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敬意,张辰亮说:

在考证《海错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古代的博物学记载充斥着太多的人云亦云,你抄我的,我抄他的,抄到最后,假的也成了真的,谁都懒得亲自实证一番。而聂璜却时时闪现出独立思考的光芒,不但亲临野外观察实物,还屡屡对古书记载做出清醒的质疑。这种可爱的较真,是《海错图》最珍贵之处。

  可是,小亮,你不也是这样么?这不也是《海错图笔记》最打动我们的地方么?

科普就该平易近人

  在《海错图笔记》的前两册出版的时候,赞扬之声不绝,但是同样也有许多质疑的声音,比如里面关于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的问题。有人说就像是海鲜市场,也有人说不该这样科普。

  可是,在普通人的心中,这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博物君的微博上,我们也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关于“能吃么?”、“好吃么”的问题。既然这是常态,那么回避不如疏导,哪些是美味又常见的海味?哪些动物是应该保护的,不能吃的,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读者了解了也就释然了。

  或许张辰亮的这套《海错图笔记》不够完美,不够高高在上,学术气也不够足,但是我觉得科普就该这样有趣,这样平易近人。继续期待《海错图笔记》的后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