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通史》读后感锦集

  《泰国通史》是一本由段立生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201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泰国通史》精选点评:

  ●旅游前阅读的书籍,作者确实夹带私货。

  ●作者作为科班出生的学者,拥有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渠道,学术逻辑也较为清晰,整本书的结构明晰,和那种戏说历史的书籍有区别。作者文笔不算华丽,但条理清楚,用词精准,阅读体验较为轻松,总的来说是一本粗略了解泰国历史的佳作,书本中图片不多,如果有更多的地图的话应该更便于读者理解书本内容。

  ●对于了解泰国历史是很好的一本书,尤其适合泰国旅行前看,然后就可以不必去看大皇宫和博物馆了。不破不立,我很自豪我的祖国经历了痛苦、烽火、变革,最终促使了我们新的一代有自己的独立灵魂与思考能力。每当我游走国外,我都能看到祖国的逐渐强大与曾经的伟大。

  ●伴随着来泰国的旅行看完的 讲的浅显 而且不免带有中国人的视角 但是作为了解泰国历史文化的入门还是不错哒

  ●写得太简单太主旋律

  ●通俗易懂 大略了解一下泰国的历史 毕竟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 充满了政治正确呢 泰国人宰焉焉的个性与频繁的政权更迭真是矛盾啊 拉玛九世legend

  ●草草翻过吧,主要是本身对泰国的历史就不怎么感兴趣,尤其是古代的部分,当代的历史又好乱:-( 不过可以扫盲用,要想深入点看这个还是没用的。

  ●掌阅VIP疯狂收藏各国通史,收藏过多只能选读,这本可以厘清泰国发展脉络,进一步了解泰国打下基础。粗略了解泰国人文历史的推荐数目,也简单了解了泰国为什么亲英美的原因,还有就是和日本关系也比较好的深层次原因

  ●好垃圾

  ●国内这方面的书真的太少了,虽然很多个人主观观点,有些立场真是很迷,明显前后矛盾。。而且很多迷之重复的段落。。再加上本身内容也非常简略浅薄。。阶级史观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教条来滥用或者完全不加判断地随便往上套历史现实,这是很让人头大的。。

  《泰国通史》读后感(一):聊胜于无

  

段教授是中大东南亚所的老校友,国内泰国史研究的名宿。他在前言中对东南亚所被校方解散一事的批评让人很解气。回到这本书。近30年国内泰国史学术著作极少,可以说是几近无人问津之境。在这种背景下,这本书的问世就显得尤为珍贵。但是,作为一本难得的学术书籍,这本书是让人有些失望的。理由是:1、学术体例未整备。简单说,最基本的注释问题,全书基本是忽略的,只在书末注明参考文献。国内没有日本式的“文库本”,但是本书的以上写法很像“文库本”。而文库本不被视为严肃的和可以引用的学术书籍,而只是面向大众的科普性作品。也就是说,本书的学术性弱,科普性强。2、可能是限于篇幅问题,书中对很多重要史实一笔带过,并未深入阐述。类似的点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可是这些简述的点罗列在一起,就成了一本简述性的书,难道这就是“简史”的意义

  《泰国通史》读后感(二):《泰国通史》笔记与心得

  1.语言风格天真烂漫;行文天马行空,结构有点混乱。不知道是史料缺乏还是作者懒得写,近代以前尤其素可泰和大城时期,连按时间线索的最基本的历史框架介绍都没有。

  2.部分因为没有记史传统,部分因为原始,泰国历史故事充满传说和想象,真真假假。越往前越没有可靠的史料,不得不依赖中国古籍的零星记载。原始文明的历史记载大多依靠诗歌,因为没有书面文字,诗歌能靠口头流传。

  3.泰缅战争泰国基本处于守势,缅甸还同时要与中国交战。由于管制能力有限,不管是缅甸对暹罗、清迈,还是暹罗对清迈、万象、柬埔寨等,都是打服后收为小弟,且时叛时附。

  4.泰国无论对内对外都有理性务实的一面,近代化改革和对外关系处理上,至少比我国要成功,折腾少得多。以二战后的外交处理为例,左翼领袖比里帕侬荣虽然政策设想上有点浪漫主义,但法学博士出身的他处理对外关系却很擅长。随着靠山日本败局已定,泰国军政府倒台,战时领导自由泰运动的比里成为实际领袖,迅速示好英美,避免了泰国被作为战败国处理。泰国一方面将战时从英法获得的领土和利益主动吐出来,另一方面在英国试图进一步控制泰国时拉美国帮忙,凭借美国需要其作为反共堡垒的筹码,成功挡住英国的扩张。因加入联合国需要苏联支持,泰国废除反共法令并与苏联复交。但在比里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之后,很快就被军事政变赶下台。而对于我国的折腾,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是否是因为缺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又不低,也就是人民既精明又未受过良好教育,相对的,泰国恰恰因为文明落后而人民有朴实憨厚的一面。但同样信奉佛教又相对落后的柬埔寨,却生出了血腥至极的红色高棉,是因为印支联邦革命运动的影响吗?又或者说泰国的成功要归功于朱拉隆功改革的成功,所谓正螺旋与负螺旋,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泰国通史》读后感(三):尽管有一肚子的不满,还是要谢谢作者

  作者在序言中对中山大学撤销东南亚研究所的狠狠吐槽, 隔着屏幕都让我感觉到了作者的愤怒(•́へ•́╬)。

  1. 史前文化

  比较有印象的是班菩(Ban泰语中是“村”的意思)文化中岩画人的画法与与云南沧源佤族如出一辙, 都是倒三角形,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血脉的渊源与一脉相承。 还有作者对鼎和铜鼓的对比:鼎是官史文化,文字具有推论性, 铭文是最早的历史;而在泰国大量出图的铜鼓则是宗教文化, 纹饰具有呈线性。奈何这章配图实在太少,作者还叙述了泰国的陶器,青铜,铁之类,完全不感兴趣,一张实物图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堆砌词藻让读者不知所云呢?

  2.统一前的小国征战

  非常赞同作者关于“泰国历史不是泰族历史” 的论点。 但这一章叙述非常混乱,内容也乏善可陈。可能是泰文形成前的历史实不可究吧。小国之间的历史有重叠,书末附了一张年代表,要是能再对应中国的朝代就好了。 当我在手动搜索每个小国对应的中国朝代时, 不得不又生出了去年在夏威夷参观当地历史文化点的感叹:我们那时都发展成这样了,你们才发展成这样??在可爱岛博物馆看到当时原住民编织的布纹和饰品, 还在想200多年前能在这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做出这样的东西也真是不容易。转念一想,一八几几年咱们不是都清朝了吗?他们还在玩这个?生活水平还是这样?

  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一些在我看似落后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因为我在传统的中华文化审美的熏陶下长大;而他们看我们的文化也如此,因为我们的“参考坐标系”不一样。但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可以独立于文化作为参考来看。中间必然有地理因素,历史也不可试验或重来,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若是中华这片大地,换了别的民族,是否又能在相同时间内创造出同样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每每读到别国历史,民族优越自豪感油然而生,知道这政治不正确,但还是放纵自己沾沾自喜吧。

  3. 素可泰王朝

  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泰族建立的政权。 需要记住的唯一知识点: 兰甘亨大帝(泰国大帝No.1) 创造了泰文字母,有著名的兰甘亨石碑,记录了他统治时期的盛况。

  中间有提到”哀牢山“,让我想起了褚时健的”褚橙“就是在这山上种的。 ”哀“相当于汉语的”阿“,当地人称呼人名前的虚词(阿王, 阿李之类), ”牢“就是老族的”老”,是“我们”的意思。

  4. 阿瑜陀耶王朝

  打打杀杀,扩张领土, 分化社会阶级,向明朝进贡, 各地移民, “黑王子”纳黎萱(泰国大帝No.2,弟弟叫“白王子”, 这都什么绰号“。。。)击败缅军。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箴戒章》中告诫后世子孙的话,印象深刻。”四方诸夷,皆阻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侵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北拒强敌,南抚诸邦,做到“中国安而四方万国附顺”,这是明朝政府的对外方针。

  5. 吞武里王朝

  一世而亡简直让人不敢置信。郑信, 达信大帝(泰国大帝No.3)赶走敌军重新统一泰国,积极与清政府建交, 重整战后国内,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却被近臣反叛,书中给出了表面的理由和分析,不能让人信服。我的猜想:1)泰国虽然社会和民族包容性极强,如篡权者拉玛家族并未对这段历史三缄其口,纪念郑信的郑王庙至今仍是泰国的重要旅游景点;诗琳通公主曾亲自莅临郑信的故乡——中国广东澄海市,在郑信衣冠墓前致祭。但郑信毕竟是华人,这或许会影响泰族人对其的支持度? 2)从书中的描写,在统一后,郑王似乎忙着重建国家,没有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和利用宗教加强民众对皇室的崇拜和服从。 从拉玛一世篡权后的一系列举措就可以看出他不想重蹈覆辙。

  如果现有的历史属实,郑信的亡国经历实在是太喜剧化了。拉玛十世去年上台了,准备好瓜子小板凳看郑王死前发下的毒誓能否应验了:夺我王位者,十世而亡。

  6. 曼谷王朝

  拉玛四世(泰国大帝No.4), 废除了奴隶制。

  拉玛五世, 朱拉隆功大帝(泰国大帝No.5), 发起了自强求富的近代化改革。

  他们的成功我觉得很大程度也归功于早年收到了西式教育和后来对西方国家的开放态度。

  近代曼谷王朝历史和频繁的总理更迭的历史实在是看不下去,叙述得太无聊了。

  总体来说这是本教科书式的书籍, 老式的讲述方式屡屡让我直打瞌睡。无奈关于泰国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数次查阅文中一些感兴趣的事件或名词,找出来的论文发现和本书是同一个作者。。

  感觉作者对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什么,并没有弄清楚。若说给一般读者对于了解科普泰国历史而言,语言和写作方式过于学术,对于作者用大量篇幅叙述的文物古迹有时连一张插图也找不到; 不分选择的陈列资料,例如作者在讲到泰国古代故事的时候,会花上两三页的篇幅事无巨细的叙述上来,然而故事本身又无聊至极,用现在的眼光看毫无逻辑;若是说是本学术著作,那感觉功力尚欠,很多议题和论点都不深入,例如对素可泰和阿瑜陀耶王朝亡国的原因总结几乎一样,对为何吞武里王朝一世而亡的分析也仅仅停留表面。

  不知是泰国的文化内容实在不绚烂多彩,还是怀着高人一等的心态,所谓东南亚这些“百夷”文化研究的人本来就少(中国历史上对东南亚国家的翻译便可以看出,“吉蔑”,“甘勃智”, “柬埔寨”, “老挝”, 都不是些好听的名字, 柬埔寨有吴哥所以可看的书籍和资料比泰国还多了许多)。 所以无论如何,还是要谢谢作者, 这是一本在现有资料里,我能找到关于介绍泰国历史能看的书了。

  期盼去泰国旅行的那一天(*^▽^*)

  《泰国通史》读后感(四):暹罗笙箫曲

  1.两个纳黎萱,葡萄牙雇佣兵

  雕塑、陶瓷比较难啃,应该是因为配图较少。仅凭文字临摹艺术品是虚弱的。而战史更易具化为影像放映于脑海,所以读来流畅,也享受其中。纳黎萱是关键人物,只是书中记录使我难不疑惑。我查阅百度,也无明确解释。

  我的推测是:书中前后有两位纳黎萱,不是指同一人。前人是查克拉帕特王之子,1549年战争和白象战争的主战派,前场战争中尾袭撤退缅军反被俘,使泰丧主动,只能议和,后场战败后入缅为质。后者是泰史五大帝之一,权臣昙摩罗阇之子,白象战时其父降缅被立为伪王,他因此为缅人质。二者为质时间应都是1564年前后,十分接近,实在巧合。

  但后者的功绩无疑显赫。1571年为泰副王后着手借防柬之名重建泰军。1592年战争前,缅军来犯皆是兵临城下,逼迫泰军多次保卫首都,气焰非常嚣张。但1590年纳黎萱为泰王后,局势发生转变,仅两年后泰军便主动出击得胜。可见纳黎萱相信战时进攻胜于防御,而事实证明了他的才略。

  1563年莽应龙侵泰时有个细节很有趣。缅军雇佣四百余葡萄牙人为炮手,以应对阿瑜陀耶所雇的葡萄牙炮手。处于历史上升期的白人竟成东方古国的雇佣兵互相厮杀,简直是奇观。四百人的兵力于葡萄牙应也不少,试问葡军东南亚占领军有多少人?

  2.华人国王,命运中的叛乱

  阿瑜陀耶末代国王只求雨季速来以解除缅军围困,未料缅军征集多船,攻伐不止。依靠洪水之力退敌是泰人两百余年对缅惯用战术,毫无防御新谋略,只会被敌摸清虚实,破城难免。大城屡成前线,使我想到明都北京,也曾多次遭满蒙威胁。这是天子守国门的弊端,一旦权力核心坠跌,则举国混乱,再难成反抗之合力。

  相较北京陷落后南明衰颓过速,泰无疑更幸运,因为有郑信。他的故事富于戏剧性,极适合改编为电影,但我至今未见以他为主角的作品问世。郑信所部退至曼谷,巩固东南。有不少华商捐资助饷,我想这与郑信的华人身份有关。华商应是想做政治投资,功成之日,华人政权可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可随之提升。几个月的武装整编后,郑军已由独郑有枪发展到人手一枪。后来郑自立为王,建吞武里朝。泰人尊其为五大帝之一。一外族之后可得这样的殊荣,可见泰国社会的包容性及其对史实的尊重。

  但此后的进展急转直下,悲剧性昭然,光复失地、再造统一的国王反遭近臣政变,王朝一世而亡,令我难以置信。1768年加冕作王到1782年兵败被杀,期间不过十四年。而在此之前,再昏庸软弱的阿瑜陀耶朝都延续了四百年。更令我心痛的是,篡位者拉玛一世向清廷称自己为郑信之子,父因病故而继位。清国名为天朝,却受属国蒙蔽,不加考察便予以册封。想来实在是信息匮乏,情报多有错误。西方派驻外交使节的做法很有必要,可促进情报准确。

  吞武里朝速亡,可能在于常年征战,民不堪负。1768至1770年,与缅交战,国内各邦相争,1776-1778年战老挝诸邦,1769-1771二度征柬埔寨,1782年又与安南争夺柬埔寨,多线作战消耗本就民困资乏的劫后国度。驱缅功成后本应休养生息,但国王执著于对外称雄,屡开战端,使民有怨。挖掘大城地下财产被王室垄断只是导火索,这个原因是如此平常,个人觉得构不成叛乱之理。泰人不满华人当政或为深层原因。书中分析未得佛界充分支持也是一因,华人得势预示大乘崛起,引发小乘恐慌。

  3.若干细节,封建制下的现代化

  曼谷王朝初期的一些特点在我看来颇有趣:君主在律实宫大窗台上接见大臣,而非朝堂之上;军务、内务、财政三部除管理分内事务外,另分管全泰各省,这右置行政机关于何地?不会造成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争和管制混乱吗?官僚选拨为举荐,由宫务部负责,想必此部贪腐最盛;1820-1850年华人迁泰45万,1830年代曼谷40万市民中近半为华人,泰人宽容异族之心,实乃慷慨罕见。而华人虽众,却不团聚为小中华,而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以泰人自居,这样的适应力值得称道;泰商人谎称对清进贡使者,因为进贡利润高达300%,而泰向清称臣,老挝诸城向泰进贡,朝贡体系是层级化的;英国占领锡兰,泰王忧虑僧王安危,特派僧团专访,当时泰已初具佛国之表率的情结。

  宁为良主家奴,也不为“派”,不愿为国服役,因其负担过重,而所得收入60%需纳税,同时期市民不需服劳役,不堪压迫的派纷纷逃向城市,促进封建制崩溃与城市工商业的兴起,不是资本圈地使农民失地而为市民,而是权贵苛政使农民自愿为市民,泰因此加速现代化。

  4.日食前的四世

  泰史越晚近,越是激动人心。1826年伯尼条约中泰国保全了尊严,英国势力凶悍也不得租借地,不准贩卖鸦片。甚至1843年清已败于英,泰王室仍敢于对本国食糖垄断,夺回了英国购糖权。自己的宗主国都割地赔款了,泰国的硬气从何而来?他为何不怕英舰来侵?同期三世甚至下令取缔教堂,果真不识大势。

  幸好1851年四世登基对西方让步,以利权受损免战祸,实为当时最佳政略。虽不平等,但泰从此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开启革除旧政之弊,现代化进程得以深化。如对外贸易由政府垄断转为自由化。

  四世的开明也体现在对外关系上。他免除外使觐见跪拜,而咸丰执意跪拜不可废。四世常走访民间,观察社会实况,这有助于谦卑王权意识,增长除弊斗志。四世首次以选举制任法官,可见他对西方政制的认同,假以多时,泰前途不可量。最为我称道的是他对宗教的态度。现代化遭遇传统宗教的阻碍,他不畏宗教权势,抑制技术人才流向佛门。接受越南受迫害的教徒,即使他们属于大乘派。力倡信仰自由,而泰素以佛为国本,实属难得。

  观测日全食后染病身亡,也颇具传奇色彩。

  5.历史险滩

  1873年五世亲政,执政长达37年,这段时间正是人类文明大变革大重构的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较第一次更为迅猛,错失变革机遇的清国迅即覆亡,把握富强时机的日本跃居列强,越朝弱国相继沦为殖民地,亚洲保有独立主权之国所剩无几。五世力促改革,使泰稳度冲刺期而不亡。

  五世细化行政建制,使中央权力直达地方,促封建领主制向近代官僚制转型,难度比中国更大。泰权力中心式微可体现在废奴运动上。废奴几乎贯穿五世一朝,1874年颁布法令开始至泰北1900年取消农奴制。既需强化王权,又需推进现代化,改革路径与日本相似。

  6.整个世界都在崩塌

  1912年青年军官受辛亥革命鼓励发动政变胁迫六世立宪,终因告密被捕。中国输出革命早自三民主义始。

  1918年泰适龄儿童入学率仅10%,虽然当时教会学校、民间学校都在兴办,传统寺庙教育也未废弛,但入学率仍如此低下,令人汗颜。可见此前仅有寺院教育时受教之人何其少,受初级教育尚且艰难,遑论继续深造者有多少。由此推论20世纪前精英阶层狭小,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一时期的西化虽在开展,但无疑是难以深入的。此率甚至低于当时已为殖民地的缅甸、菲律宾,即便在边远殖民地,西方当局仍未怠慢于教育之普及,实在感慨。

  1917年泰派遣运输队、医护队、飞行队850余人援法作战,而同期北洋政府只是遣华工出战,全无技术兵种,使我有失望感。泰军仅19人亡,而赢得战胜国荣誉,战后以此废旧约、废治外法权、收关税自主权,实为厚利。而华陷于大国利益博弈,弱国不易。

  世界大萧条下泰府不思赈济,反求增税以弥补赤字。农民“弃田不耕”,负债深重。泰作为米产大国,此时售米每遭亏损,国际贸易劣势显著。泰府裁撤官吏,以缓外债。中下层官吏不满激化,精英阶层的愤怒为政变提供了合法性。

  民党夺权几乎未流血,轻易异常。但民主理想转瞬破灭,政变后12月宪法君主权力回潮,可解散国会,可颁行紧急法令。甚至次年3月总理投靠保皇派,命政府中民党者皆退出。民党执政不足一年即遭肃清,泰王俨如天皇,不过借西方政制做装饰。

  保皇派在6.20政变后再次衰弱,退出曼谷整合中北军力,于10月初进兵首都。立宪政府积极应战,从10.13颂堪率军出击到10.25保皇派亲王败逃国外,其间不过半月内战即定,难以置信。我想军中多为立宪支持者,使战事极其顺利。

  但军人介入政事是为自己掌权。立宪功臣颂堪转为右翼独裁军人,鼓吹大泰民族主义,削弱华人势力,因此华人泰化加速。但对日求和,允许日军借道攻马来,甚至驻军曼谷。日军入曼谷后以“共党抗日分子”处决华侨,只有共党抗日?国民党在泰也有支部,他们的尊严何在?

  7.只有混乱,不必问政事

  投美防共后较二战时更反华,连中文书也遭查禁,俄排华恐怕也不会如此猛烈。政变者被政变,颂堪也难逃流亡。

  他侬1972年政变废除1968年宪法,取消议会,直接干政。次年学生护法遭镇压,九世作为权力行使者,无力罢免时任总理?只能去医院慰问伤者?九世虽不罢免他侬,却在内乱后有权任命新总理。为使作为法律权威的他制宪过渡,九世连续两次任命他。而他侬以暴制民时,伤亡者上百时,他又在哪里?他究竟有无实权?

  1932年立宪以来多年,但直到1988年才有首位民选总理。春哈旺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却与王室、军界有隙,任内又被推翻。1988年同是台湾政治解禁时,台湾的运气真比泰国好得多。

  1991年宪法落后至极,半世纪法制努力破灭,由国委会提名总理?简直一点遮羞意图都没有了!军方参政欲为何如此强?民众忍耐力因何如此高?纵容军人妄为,尽毁文明进程。

  宪法法院何时又有罢免总理之权?2014年政变后作者无奈说这时候第二十次。

  8.文化的可能性

  九世也曾剃度,虽仅有15天。但平民至少三个月?不知这样的条令是否废除。伊斯兰、基督教无论怎样也无法接受这样的苛求吧。30万基督徒中六成为天主教徒,可见新教更式微,法国教会为泰做工更多。印度教比佛教更早入泰,但泰择佛为国教,此中道理或可研究,但作者没深入阐释。泼水节源于印度教的河边沐浴,异教节日也享国假待遇。

  泰仅有14家电视台?难怪我在清莱街头见广告以车沿街广播。六家曼谷台中陆军部就主办了两家,五百余电台中军方又占1/5,军人势力之大已干预到文化娱乐产业,这在中国也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军方与社会是彼此独立的体系,二者少有相干。

  潮州剧随华人入泰,但因强制泰化,华人衰微,潮剧改以泰语演绎。最妙的是华人后代不愿继承祖业,招募较贫困的泰东北老族为学员传承。一少数族裔传承一外来族裔的剧种,该剧种已充分适应主体民族的需求,这种情况很是罕有。

  《泰国通史》读后感(五):书札

  泰国通史

  第一章 史前时期

  一、班清文化

  在泰国东北部乌隆府

  二、班菩史前文化遗址

  三、泰国的铜鼓

  第二章 前素可泰王朝时期

  13世纪素可泰王国建立后才有泰文 故13世纪之前的泰国历史需要从中文典籍寻找端倪

  一、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

  二、金邻国

  三、盘盘国

  四、堕罗钵底国

  五、赤土国

  六、狼牙修国

  七、单马令国

  八、女王国

  九、八百媳妇国

  作者点评

  第三章 素可泰王朝时期

  一、泰族的起源

  一部分是中国岭南百越南迁 一部分是本地土著

  二、素可泰王朝的建立

  13世纪 泰族摆脱高棉统治 以素可泰城为核心 建立素可泰王朝 Suhkotai

  镌刻于1238年的兰甘亨石碑是核心历史文献

  三、素可泰旧城遗址

  四、素可泰的政治体制

  五、素可泰的文化艺术

  2世纪 佛教传入泰国 至今90%的泰国人信奉佛教

  六、素可泰王朝的灭亡

  1350年被罗斛国乌通王所击败

  1419年 灭亡

  第四章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Ayutthaya Kindom

  1350年建立 1767年被缅甸灭

  一、建都阿瑜陀耶城

  二、对外扩张版图

  三、创建萨克迪纳制

  “萨克迪”即权力 “纳”即土地。国王把全国土地按照贵族爵位与官吏官职进行分配

  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 然后是副王 贵族 各级官吏 最后是平民和奴隶。此制度受到印度种姓制度影响 颇为严格。

  平民与奴隶依附于统治阶级 因为泰国当时地广人稀 控制劳动力尤其重要

  为了中央集权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国王把分封给贵族和官吏的土地分散在全国各地。官吏的土地不能世袭。贵族每传一代就降低一级 国王的嫡系王子在五代之后也降为平民

  四、阿瑜陀耶王朝与中国的关系

  由于朝贡贸易 贡少得赐多 且贸易不抽税 暹罗使臣一年三贡

  明清两代中国有两次移民潮 没有与贵族的人身依附关系 中国人成为自由民 是最早的商人阶层

  五、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外籍侨民

  六、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势力相继来到暹罗

  17世纪末 路易十四企图控制暹罗。 国王重病 朝中分为两派 以象队统帅为首的亲王派 以王子为首的亲法派(还有希腊人华尔康的活动) 1688年的战争驱逐了法国人

  七、阿瑜陀耶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每个村寨都有佛寺 每个男子在成年之前都在寺庙里读书 成年之后必须有一段时间剃度出家 过往也不例外

  僧侣成为泰国举足轻重的力量 掌握精神号召力 土地 财富

  八、泰缅战争和阿瑜陀耶王朝的灭亡

  16世纪中期 缅甸东吁王朝兴起 四处开疆拓土 引发乾隆征缅 与缅泰数百年的战争

  1549年 缅甸第一次入侵阿瑜陀耶王朝被击退

  1563年 白象战争 阿瑜陀耶战败

  1563年 缅甸再次入侵 因为内奸 阿瑜陀耶城失陷 沦为缅甸附属国15年

  1592年 纳黎萱国王与缅甸王储大战 大败缅甸 缅甸在之后150年无力进攻泰国

  1752年 孟族占领阿瓦 东吁王朝灭亡 随后缅人赶走了孟人 建立贡榜王朝

  1760年 缅泰战火重启 1767年 阿瑜陀耶王朝被灭

  第五章 吞武里王朝时期

  一、郑信的家世与生平

  郑信祖上是广东潮州移民 父亲是华人 担任税务承包商 家境富裕 母亲是泰人

  郑信任达府军政长官 封爵披耶 人称披耶达信

  二、郑信领导的驱缅复国斗争

  阿瑜陀耶王朝灭亡后 郑信以东南沿海的吞武里为基地 驱逐了缅军 建立吞武里王朝

  其时 清军迫近阿瓦 在暹罗的缅军被急调回国 也有助于郑信的成功

  三、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暹罗社会

  四、吞武里王朝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五、吞武里王朝的灭亡

  吞武里王朝仅存15年便亡于内乱 郑信的部下昭披耶却克里处死郑信 加冕为拉玛一世 将首都吞武里迁到湄南河对岸的曼谷 史称曼谷王朝

  为得到清廷的承认 昭披耶却克里自称郑信之子 郑华

  第六章 曼谷王朝初期

  一、曼谷王朝初期的泰国社会

  加强中央集权 恢复萨克迪纳制

  经济上以出产大米为主 与欧洲市场接轨后 开始大量生产甘蔗 满足制糖业需求

  土地税 人头税 代役钱 是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

  泰国的货币经济相当不发达

  二、曼谷王朝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从拉玛一世到拉玛五世 都十分重视佛教发展 把佛教视为国家统治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僧侣有4大僧团 分别由大总长管理 且有一僧王。僧人有僧爵 世俗政权不得干涉僧团事务 僧团拥有自己的寺产 有独立经济来源

  宗教在泰国的地位与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有相似之处

  佛教是一切艺术文化创作的原动力 文字为宣扬佛教而创立 文学为宣传教义而创作 史学为记录宗教活动而产生 音乐为了愉悦神灵 舞蹈为了酬神与向神转达信息

  三、曼谷王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西方殖民者的卷土重来

  18世纪末 曼谷王朝联合清朝对抗缅甸 成功挫败了缅甸几次入侵的攻势

  入侵老挝 1791年 将其变为藩属

  柬埔寨在越南泰国之间两边讨好 都表示臣服 勉强维持独立

  令马来半岛苏丹臣服

  四、《鲍林条约》的签订及带来的社会危机

  英国屡屡希望重新修订英暹通商条约 1855年 香港总督鲍林爵士 Sir John Bowering 来到暹罗

  1826年 《鲍林条约》英国在暹罗享有领事裁判权 英国臣民在暹罗所有港口均可自由贸易 可在曼谷长期定居 可在曼谷周围购置地产

  英国获得的利益刺激了法国 1856年《法暹通商航海条约》获得相似权益

  1867年 《法暹条约》法国将柬埔寨变为自己的保护国 1887年将柬埔寨并如印度支那联邦

  1896年 英法和解 签订《英法关于暹罗和湄公河上游的宣言》保证双方不得对暹罗与湄南河流域入侵

  泰国的独立完全得益于英法作为英法两国殖民地的缓冲地带(英属印度缅甸与法属印度支那)

  经济发展:《鲍林条约》后泰国融入全球市场 大量出口大米 柚木(适合做船只甲板) 锡

  被卷入全球贸易后 暹罗的货币经济与工业发展 随之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五、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的改革

  拉玛四世聘请英国人安娜·里奥诺文斯Anna Leonowens为贵族子女教授英语与科学知识 从此改变了泰国传统寺院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改革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就是Leonowens的学生

  拉玛四世接触到西方思想 废除了原有的“经过国王须爬行”等礼仪 拉近国王与民众的距离。宗教上宽容。用佣工代替徭役 冲击了萨克迪纳制度。

  拉玛四世在位时间短 1868年 16岁的拉玛五世继位 20岁亲政 展开现代化改革:

  ①逐步废除奴隶制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②改革中央与地方管理制度。原本全国军政要务分南北两区 由地方大员管理 中央集权弱。各部门权力交叉 互相推诿责任 效率低下。朱拉隆功改为中央指派专员管理,改封爵授田的萨卡迪纳制为薪俸制,削弱地方特权,亦可随时调离官员,防止地方割据。

  ③改革财税制度。国库与皇库分开 建立财政部集中统管国家财政;取消包税制度。发行纸币 建立金本位 加入英镑区。

  ④改革教育制度。1892年 宗教事务和国民教育部成立 开始平民教育。送权贵子弟去英国留学。

  ⑤军事制度改革。设立常备军,开办军事学校,装备现代化。暹罗过去无常备军,和平时期只有皇家卫队与安保部队。打仗前 从依附与封建主的人民中抽调。士兵自备干粮参加战争。

  ⑥立法与司法制度的改革。暹罗传统立法以印度《摩奴法典》为基础。1892年 司法部成立 开始司法现代化。

  此外还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现代化改革 比如修建公路与铁路。

  拉玛五世被称为泰国历史上五位杰出的大帝之一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泰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暹罗的内政和外交

  1910年 拉玛五世驾崩 拉玛六世继位

  拉玛六世青年时代在英国留学 受过完整的西方教育 因此保证了拉玛五世改革的延续性

  1912年 由青年军官接受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密谋推翻封建统治 被镇压

  1914年 一战爆发 拉玛六世倾向于加入协约国 但因英法在近代对泰国主权多有侵蚀 国内产生亲德趋势 泰国选择中立

  1917年初 德国的和谈提议被拒绝 遂向协约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7月 暹罗提出抗议 被无视 随后对德宣战

  逮捕在暹罗的德奥公民 派850人远征军赴法作战

  暹罗获得战胜国待遇 德奥放弃治外法权 德国交出战前对暹罗铁路系统的控制权 随后与美日英法等国签订新约 废除外国治外法权 关税自主

  1925年 拉玛六世去世

  二、拉玛七世的《文官条例》和《僧人条例》

  1928年 拉玛七世引进英国的文官制度 颁布《文官条例》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弱化了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

  《僧人条例》对僧官选拔和管理条例。世俗官吏与僧官配套成对 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1902年有第一部《僧人条例》 1941年变更 为三权分立 1962年取消三权分立 权力均归僧王与大长老会议

  第八章 1932年政变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暹罗的冲击

  大萧条严重打击了泰国经济 大米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大米出口在1925-1926年站对外贸易总额的68.9% 其与泰国经济一损俱损) 此外 柚木 锡 橡胶的出口亦受影响

  为了弥补经济萧条带来的财政赤字 政府增加了税率与其他几项新税

  以上种种令泰国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

  全社会爆发危机

  二、1932年6月24日政变

  1927年 出身于中产阶级和下级官吏家庭的留学生 成立民党 主张推翻君主专政 实现君主立宪

  民党分左右两派 左翼派别以青年法学家比里·帕依荣为首 期望实行君主立宪 右派以出身于高级军官家庭的陆军上校披耶帕凤为首 对君主专制本身意见不大 只认为部分高管颟顸无能

  在民党 左翼需要右翼的军事力量 右翼需要左翼的斗争口号与热情

  1932年6月24日 政变

  6月27日 拉玛七世在《临时宪法》上签字 国体正式变更

  三、保皇派的复辟及其失败

  1933年保皇派实力增长 逼走了民党左翼领袖比里·帕依荣 右派领袖采取合作态度 但发现保皇派想完全取消选举的时候 再次举行政变

  1933年6月20日 泰国再次政变 复辟政府被推翻 6月25日 组成了了以披耶帕凤为总理的新的立宪政府

  各地保皇派发动叛乱 最终兵败失势

  1935年 拉玛七世逊位

  右翼军人控制的政府走上军人专政的道路 1934年 政府改组 銮披汶·颂堪任国防部长 主张摆脱英国 实现日式的军人专政 大举聘请日本顾问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

  一、日本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銮披汶·颂堪政府及“大泰民族主义”

  1938年 大选选出91位议员 国会推荐民党创始人之一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 拉玛八世下令委托銮披汶·颂堪组阁

  銮披汶·颂堪推行“大泰民族主义”将国名从暹罗Siam改为泰国Thailand

  在此背景下 少数民族与泰国华裔受到挤压 国营企业屡屡挤压并且试图兼并华人企业

  三、从废除不平等条约到执行亲日的外交路线

  1937年8月-1938年12月 比里·帕依荣任泰国外交部长 废除了过去的不平等条约

  1938年12月-1941年12月 比里·帕依荣改任内阁财政部部长

  二战爆发后 英法无暇顾及东方殖民地 銮披汶·颂堪试图通过与日本结盟 摆脱英法势力的控制。

  英法为了遏制日本扩张 力求泰国中立。1940年 《泰英互不侵犯条约》

  銮披汶·颂堪向法国提出调整泰国与印度支那边境的三项备忘录 法国拒绝 1940年11月 双方展开军事冲突。日本居中调停 结果以泰国以支付赔款为代价获得土地告终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大举进攻东南亚 要求泰国同意借道。泰国同意。随后日本轻易占领了泰国首都与许多城镇 控制了军事要塞和铁路。

  1941年12月21日 《日泰攻守同盟条约》双方结盟

  1942年1月25日 銮披汶·颂堪政府正式向英美宣战

  在战时 日本主要榨取泰国物资 以供军需

  四、泰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1941年12月16日 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在华盛顿发起“自由泰运动” 反对銮披汶·颂堪与日本

  五、日本投降与战后自由泰政府

  1945年 日本投降 社尼·巴莫返回泰国 出任自由泰政府总理。战后的泰国一直致力于摆脱战败国地位所带来的尴尬境地。

  1946年6月9日 拉玛八世死于枪伤 有人认为比里·帕依荣有嫌疑

  第十章 拉玛九世领导下的现代泰国

  一、拉玛九世生平

  1946年 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继位。其母是泰国华裔 祖籍海南

  二、拉玛九世时代的泰国政治与历届内阁

  泰国经历了数次政变 军人专政与民选文官政府屡次更迭

  1: 銮披汶·颂堪 1948-1957

  依靠军队政变上台

  向美国靠拢 美泰签订《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条约》《军事援助协定》

  1950年 泰国参加联合国军出兵朝鲜 与中国停止外交与贸易往来

  其大泰民族主义持续引发民族矛盾

  2:沙立·他那叻 1959-1963

  国防部长沙立·他那叻政变上台 在60年代领导工业化运动 1963年病逝 身后留下50个情妇 1.5亿美元资产 是泰国第一巨贪

  3: 他依·吉滴卡宗 1963-1973

  1972年发动政变 企图推翻宪法 实行军人专政 引起1973年的学生运动 最终垮台

  4: 讪耶·探玛塞政府 1973-1975

  原大学教授 枢密院委员 负责制宪过度

  5: 社尼·巴莫及克立·巴莫政府1975-1976

  大选中没有党派达到法定组阁席位 出现过渡政府

  克立·巴莫(《四朝代》作者)出访中国 与中国建交

  6: 他宁·盖威迁 1976-1977

  军事政变上台

  7: 江萨·差玛南 1977-1980

  军事政变上台 因无力掌控经济失败

  8: 炳·廷素拉暖 1980-1988

  陆军司令接替总理职务 其作风开明 经济有所恢复

  1988年辞去职务

  9: 差猜·春哈旺 1988-1991

  大选获胜 带领泰国经济起飞 gdp年均增长率10.8%

  但因触犯军队利益 被政变推翻

  10: 阿南·班雅拉春 1991-1992

  被军人推到前台 作为傀儡

  11: 素金达·甲巴允 1992

  被军人推到前台 作为傀儡 引发民众抗议下台

  12: 川·立派 1992-1995

  大选选出的文官 华裔

  13: 班汉·西巴阿差 1995-1996

  大规模贿选上台 贪腐丑闻不断

  14: 差瓦立·永猜裕 1996-1997

  军人出身 靠大选上台 被亚洲金融危机打垮

  15: 他信·西那瓦 2001-2006

  华裔商人家庭 经营电脑公司 称为泰国首富 1998年创立泰爱泰党 2001年赢得大选 带领泰国走出经融危机

  在职时期为家族企业牟利

  他信走民粹路线 重视农民利益 忽视中产阶级利益

  反对党身穿黄衫-王室的颜色(黄衫军)在街头游行。他信调来北部农民(红衫军)与之对垒 泰国局势失控。

  16: 素拉育·朱拉暖 2006-2008

  过渡政府

  17: 沙马·顺达卫和颂猜·旺沙瓦 2008

  带有很多他信势力的成分 在此引发黄衫军反对

  颂猜是他信的妹夫

  18: 阿披实·威差奇瓦 2008-2011

  一直疲于应付黄衫军与红衫军的对峙

  19: 英拉·西那瓦 2011-2014

  他信的小妹妹

  经济社会相对稳定

  2014年黄衫军大规模示威 下台

  20: 巴育·占奥差 2014-至今

  军事政变上台

  三、当代泰国的经济

  1.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1946-1961

  2. 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时期 1961-1997

  一产比例下降 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纺织 电子信息

  3. 亚洲金融危机

  泰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由出口电子产品与服装支撑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 泰国逐渐失去优势 引发资金短缺 外债暴增

  1996年 泰国人均负债1560美元 需要将出口年增长率维持在15%才能避免违约

  地产泡沫爆炸 引发一系列经济危机

  1997年2月初 国际资本做空泰铢 泰国央行被迫拿出20亿美元稳定币值

  3月4日 泰国央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此举本意在于增加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 结果反而引发挤兑 投资者大量抛售股票 造成股市崩溃。

  外国金融投资机构再次大量抛售泰铢 迫使央行拿出50亿美元干预

  7月2日 泰国央行宣布放弃与美元挂钩的政策 泰铢当日下跌17% 泰国经济彻底崩溃

  四、当代泰国的宗教

  五、当代泰国的文化与教育

  六、当代泰国与中国的关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