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爱情心理学》是一本由【美】霍妮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心理学》精选点评:

  ●一般

  ●蛮好的…看来果然有的问题和事情需要从心理学去引导一下~

  ●骗人的,不是卡伦霍妮的书。读了几页就很肯定此霍妮非彼霍妮,不建议读,大家可以换一本。

  ●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不要强迫不要强加,勇于并及时道歉,态度平和地交流,学会感恩,学会为对方欢喜的事情而由衷开心。慢慢来,不要挤迫。爱对方是需要注意方式,需要同理心,需要让两个人都不累,都很舒服。感情里面只有一个人在付出,难以长久。

  ●霍妮???好吧...假书么·_·

  ●看完了霍妮的所有书,微信读书里原以为又见到一本没看过的,没想到是打着卡伦·霍妮的名字招摇撞骗,看了六分之一就觉得青筋猛跳了,翻看了一下豆瓣,果然大家都觉得这本书有问题,豆瓣都不敢把这本书的名字标成卡伦·霍妮而是简单写成霍妮,没听过名字的三流出版社加上没听过名字的三流小翻译,难道就没人维权吗?!

  ●读起来才知道不是霍妮的书……尴尬

  ●没什么实际作用。

  ●男人面对自己真正爱的女人,会本能的给予婚姻,女人面对自己真正爱的人,会本能的愿意发生关系,女人对于情人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情人给什么都觉得满足,如果女人的结婚对象不是当作情人一样发自内心崇拜欣赏,而男人是当作真爱对象娶女人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男人婚内得不到崇拜和认可,只是女人选择的供养者,从而这样的婚姻男性会出轨,向外寻求情感认同,突然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对某一任男友发自内心深爱,只是当初因为年轻,双方闹矛盾,分手,女方跟一个在自己低谷时期的纯情小处男在一起,并且对方经济条件也差,性格软弱,由于对自己好而结婚,可是女方在家始终是高位,并且丈夫无法让自己崇拜和认可,毕竟年龄还比自己小三岁,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那朋友跟之前那任男友重逢,很自然的开始婚外情,同时,他丈夫也因为长期得不到认同,而出轨。

  ●简洁的爱情指引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一):此书逻辑欠佳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很是经不起推敲。比如,作者论证:“外遇问题具有家族性”。论据是:“那些婚姻出现危机的夫妻,其中90%的外遇当事人的父母或另一半的父母都曾出现过婚外情”。先不说90%这个数字给得多随意、毫无出处,你至少应该给出对比数据:那些没离婚的人,父母有没有发生婚外情?社会整体的婚外情数据如何??

  以下是我认为比较认同的其它观点:

  1.刚开始恋爱时伴侣最吸引自己的特质,到后来往往成为让自己最讨厌的缺点。

  2.在一个健康家庭里,爱的序位是,爱自己100分,爱伴侣90分,爱孩子80分。

  3.压力之下的男人需要独处。

  4.唯有能在孤独中自处的人,才能把握爱的艺术。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二):书评

  爱情心理学【美】霍妮著

  霍妮生于德国汉堡,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论文因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霍妮已被认可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要义:你所谓的真爱,也许仅仅是迷恋。也许你此刻正遭遇情感的困扰,不知该怎样表达、得到爱;也许你已经历多年的婚姻生活,但彼此间却感受不到真正的爱与关怀;也许你想好好经营自己的情感和家庭,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许你希望了解爱的方式,提升自己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

  推荐理由:虽然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但是对于什么是爱情,对于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年龄、知识的积累而能得到的。需要我们去实践才能领悟出其中的真理,由于种种的原因,很多的大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是有了这样的机会,也会由于不知道从何下手,让一段姻缘从我们的指尖溜走。霍妮将使我们对爱情、伴侣选择、激情、嫉妒、欺骗、背叛、沟通、依恋、分手、婚姻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有了这些的铺垫能让我们更有信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阅读后的收获与感想:

  1.这本书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之前我以为的爱情并不是真实的,那不过只是动情、矫情……在真爱、假爱、错爱中你要分清什么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才能让你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读完这本后我不会再问爱情是什么……

  2.“等”是等不到真正的爱情的,勇敢努力去追求才是王道。

  3.也许你此刻正遭遇情感的困扰,不知该怎样表达、得到爱;也许你已经历多年的婚姻生活,但彼此间却感受不到真正的爱与关怀;也许你想好好经营自己的情感和家庭,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许你希望了解爱的方式,提升自己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本书是你不二的选择。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三):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书很专业,看起来特别晦涩,因为翻译的问题吧,很多地方逻辑不是很通顺,用词不是很贴切,读起来感觉很吃力,花了两天时间,才勉强理出来一个头绪,下面我来捋捋: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的热烈、亲密的温暖、承诺的冷静,正如这三点确立的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爱的平面就不存在)

  弄清楚了爱情是什么,那么咱们来聊聊好男孩跟好女孩在哪里……

  在每个人心里的好男孩或者好女孩,都有三个核心的价值。

  生育价值:学历、智商、身高等;

  养育价值:财富、食物、能力等;

  情绪价值:体贴、幽默、温暖等。

  通过三种价值可以区分一个人的特性,来为自己匹配最合适的对象。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想:我的条件很好、很有钱、很帅,但是比我差很多的人都找到了对象,我为啥还单着呢?

  这个不得不说说咱们找对象的渠道

  老家相亲

  工作伙伴

  朋友介绍

  线上撩妹

  ...........

  那么相比之下,一个年少多金的帅小伙,在军队里当兵;比一个泡在模特堆里矮矬穷的摄影师更难找到对象,可能后者孩子都多大了,前者还单着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你受欢迎的程度/需求度*伴侣选择权=最终的伴侣价值

  那么你的价值是多少呢?你又要在哪里找你未来亲密的爱人呢……

  等咱们找到合适的群体后如何吸引高质量的男孩/女孩,如何更受欢迎呢?

  在一场聚会里,才一开始最受瞩目的是全场最漂亮的那位,不过到最后大家围绕的核心肯定是最具亲和力的那位。不管你再有钱,但是总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肯定没人搭理你,同理哪怕你再漂亮,但总是一副高冷的样子也是没人搭理你

  一个人值得被拥有的程度是他外表的吸引力乘以被接受的可能性。(你看现在需要怎么做来让你更加值得被拥有呢?)

  好不容易开始了一段感情,但是我们会困惑,她他爱不爱我,他是不是在乎我,他只是想找一个短期交往对象,还是想跟我长期的相处下去,那不妨对我们彼此的关系做一个评估:

  1、我的伴侣了解我吗?特别是关于我人生目标的一些事情

  2、我的伴侣是不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让我不能参与其中

  3、我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是我伴侣所不能知道的吗

  4、我的伴侣会把我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吗

  5、当我有好事时,我的伴侣会真心为我高兴吗

  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往往伴随着争吵而结束,在争吵中,我们能轻易的发现对方的缺点,而忽视了我们本来想要的是什么;有时候一句牢骚的背后只是想得到对方的认可与理解

  最后希望大家能把初见时的激情延续下去,把交流之后产生的亲密感保留下来,记住我们对彼此的承诺刻在心里……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四):爱,不仅是乍见之欢

  “关系开展的第一大步总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接近某人的渴望。吸引的感觉与爱不一样,也不能保证必然会发展成爱情。不过吸引开启了发展爱情的可能性。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有接近,才能喜欢。如果没有接近,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下文发生。” “与人交往不一定会爱上他们,但要爱上他们,则必须先见到他们” “第一眼就迅速产生好感或情欲,这是绝对存在的。”“尽管我们都知道看人绝不仅仅只限于外表,但长相在交往中确实起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对也好,错也罢,我们很容易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令人喜欢,也更好。”“长相好看的人给陌生人的印象无疑要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而且这种关于美貌的偏见也可能导致人们将美貌与才智相混淆。”“外表吸引力在亲密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双方在外表上越想像,才会走得越近。如果人们彼此喜欢各自的长相,那么就可以成功配对。”“最有潜力的伴侣往往是外表说的过去,也很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人。”“事实上,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欢者也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疑是对的""两个人的态度和彼此的吸引力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相似处越多,彼此越喜欢。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人们喜欢不相类似的伴侣。"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所以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对于爱情很迷茫,对于感情中的自己也很困惑,所以我把这本书当成科普读物来读,对于一个感情小白来说,其实这些理论知识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爱,从来都不容易,必须得学习才会具有爱的能力。爱情是什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男性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这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另外作者也写了如何处理爱情中的难题、如何保鲜爱情,这些理论还是很有用的。

  爱情是一门艺术,要求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必须全心全意地学习和实践它。某种意义上,具备爱的素质、爱的力量、爱的艺术,才是真正的爱。

  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简直太弱了,见到有好感的异性不敢对视,不敢去认识,简直弱爆了。碰巧人家看过来,我还要慌张地隐藏自己的视线,完全是下意识地躲,也许要单身一辈子了(哭哭哭~~~)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五):几片摘录。

  真正完美的爱应该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性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而形成的活力和稳定性并存的情感集合。

  婚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契约。

  大多数人所知所感的爱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不如想象中的浪漫,而是一系列条件下的产物。

  对很多人来说,纵然知道了爱的感觉是重复童年的渴望,但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去重复童年,哪怕它伤痕累累,哪怕再一次受伤。这是因为,理性没有力量,情感才最迷人。

  而且这种关于美貌的偏见也可能导致人们将美貌与才智相混淆。在职场上,貌美的人更容易应聘成功并得到较高的薪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人们对貌美之人说的谎往往更多。当与貌美之人约会时,人们更愿意掩饰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收入,但与相貌平平的对象约会,则很少编造某种形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貌美之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开始不信任他人,或对他们得到的赞美打折扣地接受,觉得这是他人有意在“逢迎”或试图讨好自己。

  值得拥有的程度=外表的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确实,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人们更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倾向也符合平衡理论。

  人这一生总是在寻找那些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我们或多或少相似的人。这种相似性不仅会让我们感到自在,而且还会让我们相信自己之前的人生做了正确的选择。事实上,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欢者也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疑是对的。

  事实上,这种权衡是进化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男性之所以特别看重女子的外表,是因为与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的女子的婚配更容易成功地繁衍下一代,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选择促进了男性对年轻漂亮女伴的兴趣。而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他们所娶妻子的年龄与他们年龄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至于女性,则不必关心她们的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一般终生都能保持生殖能力。所以,女性更愿意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和哺乳期内能够为她们遮风挡雨的伴侣,因此更关心伴侣的财务状况。

  爱情的发生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喜欢我们得不到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心理逆反理论所指,当人们被强迫做出某种选择时,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强对自己所选对象的喜欢。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任何选择。一旦有人越俎代庖替我们做出选择,并将这种意志强加给自己,我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抗拒的情绪。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不断地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不断地重复信任。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不断地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不断地重复敌视。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而那些不幸的人,多数时候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其实这个地方并没有罪,让我们跌倒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比如,如果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信任;结果,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仇人的信任。可以说,是这个人自己教会了那些难以相处的人如何去信任他。

  可以说,强迫性重复几乎无处不在,就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样。

  其实,这种不安正是他的控制感在作祟。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心里就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他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折磨。然而,这种预见能力反倒会适当地保护他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 可是,一旦到了新环境,我们的预见能力反而丧失了,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结果,把事情给搞砸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情感,通常是因为那个人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和狂热的迷恋者在一起,被迷恋者只会感觉到孤独。

  在苯基乙胺的作用下,我们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归因,但人的本能是根本无法识别的。同样,女人也可以擅用错误归因。在男女初次见面时,或者是交往期间,女人总会让自己保持一种神秘感,尽量做到多微笑、少说话。这样的行为不免会让男人感到紧张,另外,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表现出崇拜、欣赏及肯定的态度时,也会引发男人的错误归因。这就相当于不断给予男人正面的肯定,向男人传递出“我是易于被掌控的”的信息。男人收到这个信息后,会有两种后果:要么他并不喜欢这个女人,但是会对这个女人保有好感,会视她为知己,认为这个女人理解自己;要么男人喜欢上这个女人,向她展开追求攻势。此时,男人觉得女人易于得手,但在追求中女人并没有马上接受。男人就会反思了,要么是女人太好,要么是自己不好。女人如此崇拜自己,说明自己很好,女人没有接受自己的原因就是女人太好,基于错误归因,男人就会越发被女人的魅力所吸引,更加主动地追求女人。

  可以说,一个人的相貌、身高、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情商、智商、婚恋史等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婚恋市场价值。所谓的爱情,其实就是一场非常精确的价值匹配游戏。只有当对方的MV比我们自己更高的时候,我们才会愿意为之付出婚姻的代价。而相差太多的伴侣,其结合往往不会太牢固。

  总结一下,受欢迎程度/需求度×伴侣选择权,就是最终的伴侣价值。

  衡量一个男人的MV,主要看其年龄、身高、长相、财富、智商、情商、性能力和长期承诺。如果要总结出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男人的MV与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关。

  衡量一个女人的MV,主要看其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家庭环境这8项标准。对于女人的MV,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女性的婚姻市场价值大部分由生育潜力决定。

  测试发现:男性更可能选择身材曲线较好的女子作为短期伴侣(约会对象),然而,在选择长期关系对象(妻子)的时候,女性的容貌却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男性短择的话,就会选身材好的,身材好意味着生育力强;长择的话,就会选容貌好的,容貌好意味着繁殖价值高。说得再通俗一些,貌美的女人更容易找到好老公,但胸大的女人往往追求者更多。

  你想要获得长择,就一定要保持矜持。更进一步说,当男人追求你时,一定要做出后退,表达出自己没有安全感,无论对方条件有多好,无论对方多么喜欢你这样的女孩,都要向对方说明,两个人的关系还没有到让你心安的地步。这样一来,男人就会一步步地往你需要的地方发展,逐步成为一个让你心安的男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你第一次说没有安全感而拒绝他,下次他还会不顾你的心情,对你继续试探,那就是短择。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由于男人短择的时候不需要负责,所以他们并不太挑食。因此女人遇到想短择她的男人,总是比想长择她的男人的条件更优越。而事实上,男人在短择的时候,往往会在相貌、身材、收入、学历等各方面大幅度降低标准,因为这样做才比较容易成功。所以,一个条件明显比你好的男人找你,多半是短择。换句话说,如果你总看不上你的大多数追求者,那就注定遇到骗子。

  这就是女性享有的性别优势,在不要求长择的情况下,可以用短择来换取比自己所匹配的正常伴侣更好的伴侣。

  因为女人对供养者和情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当一个男人觉得女人只是把他当成供养者(结婚对象)而不是情人的时候,他会认为这个女人是有危险的,很难和她结婚。如果女方某方面条件特别优秀,供养者也许会在最初容忍下来,但只要女方条件略微下跌,就是男方突然恐婚、婚后逆袭、对孩子不闻不问等各种悲剧的开始。

  爱情因性而更加美好,性因爱情而变得神圣。”此话可谓很好地道出了爱情和性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这种因性而爱的例子。比如,有人爱上了“***”的对象,后来,又把“***”变成“多夜情”,然后,两个人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然而,这种由性关系开始的感情往往不容易善终。

  在这种由性吸引而开始的感情中,往往激情的成分占很大一个比例。如果两个人建立了爱情关系以后,又不注意培养感情,尤其是信任感和亲密感,那么,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因性吸引而燃起的激情很快就会由于新鲜感的消失而逐渐淡化,最终,一段美好的爱情佳话很可能就会沦为一个香艳的风月故事。这个故事也折射出当下年轻男女的情感世界,对他们来说,性可以只是一项娱乐,而爱则沉重无比。

  对于性瘾者而言,无论他们成长在争吵不断的家庭,还是平平静静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家中缺少情绪的表达。然而,在他们的内心,却极度渴望爱,可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获得爱,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宣泄他的焦虑、空虚和绝望的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孤独和虚弱感的最终解药就是沉溺于性爱。于是,性就成了一种可以即时获得的麻醉剂。

  疏离的人不信任他人,总是选择自我认同,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而且疏离的人害怕与人亲近,他们的沟通倾向于表面化,甚至带有防卫性。疏离的人可能会周期性地讨论一下“关系问题”,即便如此,他们关注的也并不是感受,而只是一些评论。事实上,这种防备阻碍了真正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如果没有承诺,疏离的人就会表现得很放松,在性生活中放纵自己;但是当有了亲密感和承诺的约束,疏离的人对于距离的需求就会显现出来,而激情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在两性关系中,不能因为感情需求太过盲目,也不能因为物质需求而太过现实。要知道,幸福美满的生活来自于这两者的平衡。

  多讨论一些爱情以外的话题是获得支持、避免隔阂的关键。

  有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自恋狂只爱自己。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事实上,自恋狂也并不爱自己。他们的完美主义、傲慢,不过是在掩盖他们不愿承认的对人的厌恶——通常还有对自身的厌恶。这其实是他们对他人轻蔑和指责的外在投射。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恐惧,总是不愿正视自己。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无论何种原因的说谎,都会令人感觉不愉快,而对亲近的同伴说谎尤其令人感觉不舒服。

  人们在最具回报性的关系中更少说谎,部分原因是,说谎违背了共同信任。即使你的谎言没有被识破,它们也会破坏关系,徒增不必要的怀疑和猜忌。一旦你的谎言被识破,就会被伴侣看作是对亲密关系的背叛。

  当然伴侣的权力的大小完全是取决于你的,也就是说,你对伴侣那里“有价值的资源”的欲望越大,伴侣的权力就越大。

  恰好相反,依赖较少的人,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

  一项研究发现,与女方几乎没有多少共同点的男性,在没有真正见到女方之前是不会被其吸引的。但是,如果他们有了一段短暂的交往,男方就会忽略掉他们之间的不相容性而认为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伴侣。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希望以及时闪时现的幻想真可以说是帮了大忙,它可以使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变得极有吸引力,至少是暂时的。 不过,这种假象的背后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幻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及经验的增多而减退。当伴侣开始了全新的二人世界,现实就会渐渐地侵入,那时浪漫就会减退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黛安·费尔姆丽就意识到这一点。她发现,刚开始恋爱时伴侣最吸引自己的特质,到后来往往成为让自己最讨厌的缺点。

  社会过敏源就是一些小事,一开始不会引起什么反应,但随着次数的积累会导致情绪的集中爆发。

  于是,他们运用恋爱时期便已建立的一个处理模式:有什么问题时两人坐下好好地谈,每人只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绝不批评或要求对方什么,然后双方说出自己可以针对对方的需要和愿望做些什么。

  如果一个男人对你说,他想要安静一会儿,你最好识趣地走开,因为他只是需要一点空间,一点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唯有能在孤独中自处的人,才能把握爱的艺术,不致在爱的漩涡中破灭与怅惘。”

  如果你曾经上过当、受过伤,那么这些经历所造成的心理挫折以及安全感的缺失会让你在往后的日子里很难再相信别人。心理学把这种模式叫作退化。

  也许有人会说,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有爱情,就没有责任。错!这是对爱情的误解,爱情一定包含了责任。如果没有责任的话,那就是瞬间的生物本能,把它升华成爱情,简直就是玷污也许有人会说,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有爱情,就没有责任。错!这是对爱情的误解,爱情一定包含了责任。如果没有责任的话,那就是瞬间的生物本能,把它升华成爱情,简直就是玷污了“爱情”这两个字。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有些人之所以分手了,还选择做朋友,只有一个原因——你们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取到一些东西,并且不想失去这些东西,所以甘愿双方继续联系,不论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当这些行为愈演愈烈时,被抛弃的一方对对方的爱情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不断加强。这种现象就是挫折吸引力,也就是说,当爱情受到阻碍时,被抛弃的一方对恋人反而爱得更深。

  外遇行为带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但是这种遗传不是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而是通过心理上的“黑色记忆”来影响下一代。

  研究者提出了5种保持亲密关系的策略:积极性(积极而愉快的相处)、开放性(自我表露和对关系的公开讨论)、保证(表明彼此的爱意和忠诚,强调相互间的承诺)、社交圈(与共同的朋友共度时光),以及分担任务(尤其是家务)。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