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质感读后感精选

  《虚无的质感》是一本由梅雪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无的质感》精选点评:

  ●只想打个超五星

  ●真的很棒

  ●这是一本我很难真正读完的书,我可能需要一直读下去。谢谢雪风老师对电影的执著,对文字的虔诚与愿意向我们袒露内心的勇气和真诚。即使如雪风老师所说,这本书也不过是一篇篇速朽的文字,但它们都在曾经、现在以及后来都结结实实地改变了我,重塑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和对电影文字的理解。是雪风老师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电影评论是应该是可以独立于电影存在的文字创作,影评本身必须先是一片好文章,再次才可能是一篇好影评。而电影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你不可以用一种拆解机械的方式去给每个部件单独打分,这很荒谬。影评写作的高峰,不是用学术理论将电影解构重组,而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通过影像走进电影创作者的内心最深处,像一盏探照灯一样照亮他们的潜意识,并且安全返回述诸文字。我以前想成为magasa,后来想成为开寅,现在我只想学梅雪风。

  ●梅老师的影评好到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平时关注的电影媒体质量都太低劣了,因为他的影评水准和力度(不是辛辣的那种力度而是切中要害的力度)实在超出我平常看到的文字太多了。

  ●千万不要因为书名而低估,因为此处的“虚无”于电影创作者而言着实是一座开采成本极高的富矿。这是一本始于电影而又不全关乎电影的小书,它细腻、精确、具体,哪怕是面对连一般导演都难以驾驭的情感、人性。书中提及的你看过或者没有看过的作品,褒也好、贬也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都想让你再跟着走一遍、回味一遍的功力。

  ●特别理性,特别坦诚,特别温柔

  ●毒sir前老板写的书。字字句句游刃有余,比毒sir更直接。连糖衣都不包。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电影评论书。谈的大多数院线上映的电影,说的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导演,顺带检阅一下与电影有关的时事。这些看似稀松平常,在作者理性地讲述下,却又蕴含着一些普遍真理。真诚,洞见,情感,理性,让这本书里的评论能始终保持历久弥新,不过时。

  ●书的评论我还是要读的。电影的就以后都算了吧。

  ●买的作者签名版,在认真地读,画了重点,准备摘抄下来。喜欢他的文字,就像喜欢很久很久以前的《看电影》。那时的资源少,杂志上的影评都是一字一句地看,然后就期待电影像他们写得那样好。现在关注的各种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真的找不到一篇能和书中内容相提并论的,因为感觉不到有走心的地方。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比较久了,但好电影并不会随着时间褪色。好的文字也是!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一):一个短评

  诚如作者所言,是一些速朽的文字,但是在书中流淌的自尊自爱和对内心的探索和披露让人感动

  作者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在书中提到的众多电影里我只看了寥寥数几,而且救我看过的那几个电影而言,我看到的仅是A点和B点,对于其下隐含的C,D,E几点仅有模糊的感觉,但是作者不仅翻出了C,D,E甚至翻出了F,而且说的直白透彻,不禁有些惭愧。对于电影而言我只是看了个热闹,而且还在挑剔这个热闹哪里不合口味,对于影像中所批判的荒诞习以为常,并不以为耻,看不清五彩缤纷的画面和引导情绪的音乐内里的空虚。

  书中作者坚守的价值观是简单可爱的,在看多了对于资本极尽谄媚或者盲目鼓吹情怀煽动情绪的媒体后,看到还是有人清晰认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强调这种艺术来自生活,是非常开心的,开心到想给作者鼓掌。

  哎,原谅我苍白的语言,对于阅片量不多的我而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电影导演,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看见了大量资本掌控之外的更多选项,也多了对于探索电影里光影音乐故事结构之外的内容的兴趣,简而言之,有了更多想看的电影。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二):不媚俗不媚雅的春秋笔法

  因为对电影的热爱。电影类的书看过不少,但真正能让我击节赞叹的却少而又少。读完《虚无的质感》,仿佛邂逅了一位知音,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读的影评。

  作者多年浸淫于影视行业,对电影也有着十分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反映在文字上,则是一字一句、直指问题的评论。尽管许多部分风格犀利、语言泼辣,却是渗透着对电影的深沉的爱,尤其是对国产电影的“恨铁不成钢”。

  这本书的影评文字和语言十分精辟独到,多有精彩绝伦之处。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是对电影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之外,还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与深厚的功底,作者显然具备这两点。

  此外,书中的春秋笔法很是明显,毕竟评价电影,必须要有所褒贬,更要有所主张。作者也并没有做一个“群氓”,不从众,不盲从,即使是对口碑很好的电影,也有自己的批判;对评价不好的电影,也能指出其可圈可点之处。其视角之独特,其观点之深刻,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所不具备的。

  自己姑且对影评做出一个大胆分类的话,可分为学术类影评与通俗类影评(学术类影评的作者多是院校老师,对电影的分析和解读多是从专业视角,门槛很高。通俗类影评则没有门槛,观者看完之后皆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伪“影评人”,虽然这些所谓的“影评人”经常“破坏”多于“建设”,这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如果说戴爷的影评是学术影评的最高峰,《虚无的质感》可以说是通俗影评的天花板了。

  总之,这本书十分精彩,相比于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这类营销号总是试图在媚俗与媚雅之间寻找平衡,本书则是个完美范本。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三):一本毒舌而温柔的影评

  “毒舌”和“温柔”两个词放在一起,似乎有点矛盾,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那二者就再合适不过了。平时,爱看电影,所以爱找一些影评来看。看影评,一方面是我按图索骥,寻找好电影的源头之一。另一方面,看到醍醐灌顶的影评,不免有种恍然大悟,喜出望外之感,毫无疑问,这种书中遇故知的感觉,像一趟在光影中的美妙旅程。

  2018年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影评集,一些额外视角的电影史。对于我这种年少的光影记忆太少的门外汉来说,突然有种误入桃花源,又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这些影评文章质量不一、视角不一,但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对门外汉的馈赠。

  索性,2019年的开头,也是以一本影评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梅雪风的《虚无的质感》,开启了我新的一年的光影时光。梅雪风是专栏作家,影评向来以深刻、毒辣著称。而《虚无的质感》,便是他这些辛辣影评的合集,书中,他点评电影、解读影人,畅谈影事,在三者之间穿梭,游刃有余,毫无疑问,这是长年浸泡在电影中的本能,和对电影的热爱,让他对电影有了更深沉的感受和爱。

  电影专栏作家,更加考验影评人的感知能力,毕竟阅读专栏影评的读者,大部分都是电影爱好者,他们不需要故弄玄虚的电影技法解读,也不需要高深莫测的描述和揣测,他们只需要最热忱的文字,一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说到普通观众心头一热的观点即可。

  当然,能够这样已经难能可贵。毕竟,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领域内,喜欢“隔靴搔痒”已是一种常态,官方喜欢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感,批评的软弱和无力,已经并不是新鲜事儿。鲁迅先生指出的劣根性,在当下的商业社会,更是遍地昭然。

  梅雪风的影评,有种知识分子的敏感、骨气和幽默,所以他的影评好看,他评价影人,能够点中敏感的穴位,直刺本质。比如他评价冯小刚的电影缺陷,他说“冯小刚的电影有两个缺陷,一个是时评味儿,一个是伦理剧范儿。”如果你没有读完他的解析,大概不会知道,曾今我们喜欢的冯小刚的那些幽默和嘲讽,竟然还有这样一层解读,回过头来,他的评价精准而到位。

  他谈电影人,他评价姜文是“崔健和王朔的结合体”,他说杨德昌是“冰与火的结合体”……他写影人独到而深刻,不故弄玄虚,反而娓娓道来。影评、影事,莫不如此!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在闲暇之余温故一些电影,看一遍、两遍,甚至三遍,那你可以辅助这样一本或几本影评,温故而知新,读书如此,观影亦如此。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四):梅雪风啊,那一派求真求透的影痴劲头 谈谈梅雪风新书《虚无的质感——一本谈谈人生的电影MOOK》

  疯无忌

  梅雪风,《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毒舌电影供稿者……一排真爱电影的阵地标签,让人对他的文集想看又怕看。中年已然油腻,既想重温那种犀利的真,又担心已然包好的圆滑被刺破,漏气又露怯。咬着牙翻开,居然一字不漏一口气看完,有种周末追剧穷追到底的痛快,末了,只能码些胡言乱语以应对剧终后的大片雪花。

  一直优越地以为,业余观影的位置最佳,不必较劲每片必看,只留恋于自己好的那口——《小时代》那样的片子,不痛不痒地隔代了,可以避而不见;不必揪心于姜文、李安、侯孝贤之类的大神偶发小品后的失望,他们也是人,也会被时代影响,也需要讨生活;更不必为了走心的电影一定要四处奔走相告,一定要抠出所谓的深妙来。只想凭过去积累的call,一两句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党同伐异。小富即安的业余影迷,兴致来时,只把观影后的化学反应宣泄出即可,最怕引经据典、追根溯源,那种笨笨的内功,实在耗时耗力,也没那积累。

  读了梅兄的《虚无的质感》后,深深体会了职业影评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哪是梅雪风,分明是梅超风啊,一直在苦苦探寻提升电影质感的九阴真经,也一直呼吁导演演员们要按九阴真经去打磨电影质感。虽刀刀见血、句句苦口,但因有过硬的质感标准,又能指出攀登巅峰的困苦艰难,其评论大多能立有益。即使有时模拟鲁迅穷追到底的精神,因带着炼格局、化悲悯的追求,也能感受其求真求透的影痴劲头。

  让我们择取这本电影MOOK中的精彩片段——

  第50页:“对于电影,或者说我的电影观来说,个人永远比理念更重要。”

  第66页:“该剧主创在这里并没有那种很容易产生的道德优越感与批判,这也是艺术最伟大的地方,这伟大就在于这种立场不明和软弱,它不低看任何人,也不高看任何人,它有道德,但又超越道德。”

  第82页:“暴力绝不仅仅只是噱头,和情色场面一样,它是真正最接近真相的所在。如果一个导演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噱头,那它就会变得无聊无趣,而如果不把它看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官能刺激,这里面则有很多戏剧富矿,事关最本质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

  第95页:“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苦哈哈地讲社会黑暗和人性灰暗的电影。不,这是一部纯正的动作武侠片。只不过所有的电影,大概有95%是差不多的,另外的5%决定了它是庸常还是优秀。而在这部电影中,这5%是那种足量的现实主义元素,它让影片里的杀戮与挣扎变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加具有张力。”

  第120-121页:“这种梦想,既来源于外界——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我们的价值需要由别人认定,同时也来自内心——即使无人围观,我们也会分裂出另一自我,他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观众,我们终其一生要取悦他,获得他的首肯。”

  第294-295页:“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没有原则,它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真正的对错之分,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别,真正的分别在于立场不同。而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在于他是否能诚实地再现这个混沌世界里那些不清晰的边缘,描摹出那些无法命名的隐痛。而一个艺术家的技艺也体现在此。它是否有着凝视生活的耐心,是否能够精妙地表现那些情绪微妙的变奏。”

  第397页:“对于一个精神产品来说,对观众的最大尊重,并不是完全跟随观众的口味亦步亦趋,而是把观众当作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和观众一起挖掘精神世界的未知,让他们体验到这个世界有着比生理冲动更高的追求。”

  …………

  梅雪风,从小城文青到商业螺钉,从青春荷尔蒙到去粗取精,从一腔热血到修身养性,从迷恋大师到平视众生……九阴真经的原旨愈发清晰,好电影虽是无中生有的梦,但她更应关注个人,更能表现人性,更会让人感悟到个性与周遭的微妙关系,若拍出了,就有了质感,有了感动,更有了力量。所以,电影是“我们过命的兄弟”。总有梅疯子们在苦苦修炼,苦苦嘚啵,评论表面虽苛刻毒舌,但坚持的标准只是笨拙的质感。故梅兄的影评实乃一剂苦口良药,幻想着能调配出更多质感的电影,为人心底带去更多清凉的抚慰。

  疯无忌,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半职业观影人,斜杠中年

  2018年3月18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疯无忌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朗朗书房经原作者授权发表。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五):最寂寞的时候,影评写最好

  在电影以外,我另一个爱好是“篮球”。我最佩服的球员,不是现实中哪个联盟的哪一位,而是《灌篮高手》里翔阳队的藤真健司。

  因为他既是教练,也是球员。任何打过全场篮球的都知道,这种双重身份少之又少,原因是两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即使《灌篮高手》里的高手们人人对藤真挑大拇哥,但大家都感叹,要是学校给他们请个教练,翔阳一定能飞向太阳,藤真一定能变成王者。

  我提这个是因为,有时候我觉得影评人和电影人这两个身份,也很难兼容在一人身上。很多导演、编剧在成为电影人前当然也写影评,但当他们终于能制作电影了,估计很难再写影评,更准确地说,是写出好影评。

  这个原因,梅雪风老师在《虚无的质感》其中一篇《导演可以傲慢,影评人必须尖刻》写得极为到位。电影人与观众、影评人都爱电影,但前者在理解一部电影时,会产生同情心,从而爱得复杂。而观众的爱憎非常直接,影评人的爱憎极其专业。

  影评人是份职业,这一点在中国似乎是个现实而不是个共识。不仅电影人不爽影评人,普通观众也无视这个群体,或者轻视这个群体。当一部电影热门时,相关影评会得到高阅读量,许多观众也写影评。

  另一方面,影评越来越轻。当一个影评人出名后,任何一篇评论都可以10万+。影评公号最热时,我陆续关注几个大号,现在只有“sir电影”还没取消。因为一些公号已经不再是影评,而成了“7分钟让你看完XX”之类的玩意儿。

  提到“sir电影”不是广告(当然sir也不需要广告),而是没有这个号,我不会遇到梅雪风这本《虚无的质感》。sir在推荐这本书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果断下单,大意是他一直不敢出影评集,因为他知道微信上发的这些文章离结集出版还有差距,结集出版的自我要求,是要达到《虚无的质感》。

  我读出了他和梅雪风两人对待影评这个职业的敬业态度,读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清晰地遥感到《虚无的质感》会是一本质量如何的书(原因我最后说明)。出于直觉,我在等书寄来的三天里满怀期待,和当初下单购买《灌篮高手“重绘版”》一样的兴奋。

  即将读到熟悉的优质内容,平凡的生活因此而发光,就这么兴奋。

  打开之后,直奔感兴趣的标题翻到相应页码猛读一通,和豆瓣短评里的读者提到的一样,畅快地读完,一气呵成。

  有挺久没有这样读影评集了,如饥似渴,点头哈腰,啧啧称奇。大学时读周黎明的《莎乐美的第七层纱》,工作后读徐皓峰《刀与星辰》,时隔多年,《虚无的质感》再次让我品尝到读一流影评的快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豆瓣读影评,已经没有了这种快感。就是关于不同的电影,都有一浪又一浪的见解、体会由作者笔端喷涌而出,把我淹没在屏幕前的快感。

  影评其实不是谁都能写的,这是真理。

  而影评集则是一个作者把自己感悟的精华完全呈现,让如我这样的读者可以随意取舍阅读哪一篇。《虚无的质感》在sir的平台上售价36.9元,sir在推荐时玩笑说和一张电影票的钱差不多。

  阅读后我的体验是,36.9元的折扣价提供的奢侈内容,让我不写一篇推介都会愧疚。

  我幻想能把梅雪风写周星驰、姜文、冯小刚、李安等导演作品的评论拿给他们读,然后面对面期待他们的回答。我估计周星驰在读到梅说他“残忍”时会做一个至尊宝式的双手比手枪动作;骂影评人如太监的姜文和认为影评人啥都不懂的冯小刚,应该会懒得鸟我但心里其实留下了梅雪风到位的见解;而李安可能会温柔地说,他写得很好啊,我觉得杨德昌可能会想要梅雪风下去陪他吧(咦,为什么这句话好像蔡康永说更适合)。

  梅雪风说,电影不会比生活重要,这是影评人最得体的感悟。因为大多数电影人的生活就是电影,而这恰恰是电影人与影评人的区别。

  影评人是导演的知己,同时也是死敌,影评人就是专心打球不必想战术的藤真健司,这一点,应该会让导演们羡慕嫉妒恨。

  最后说一下我在未读之前便遥感会读到一本好影评的原因,因为我也写影评,专栏开设在三线城市的党报上,同时也有个人微信公号。

  负责地说,水平起伏不定,但是,我靠专栏挣钱。在报纸上开影评专栏,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复古的现象,总之专栏存在差不多六年,2014年结集出版。

  和《虚无的质感》相同的是,它们都出版了而已。不过因此我知道,将影评精选结集出版,作者本人的自我要求会让成书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这个水平是和自己比出来的,这些文章弥足珍贵。

  快速读完《虚无的质感》中我感兴趣的篇章后,接下来的日子,我会不时打开一篇慢慢读,这会是很惬意的事情。

  早上读完一篇,又翻回扉页看了看“梅雪风”这个亲笔签名,我问夫人:你看他的签名能看出什么?

  夫人:?

  我:我看出了他的寂寞。

  夫人:寂寞的是你吧。

  我:……

  我向来觉得她比我更适合写影评。

  不过我很想知道梅雪风老师会不会同意我的结论:最寂寞的时候,影评写得最好。

  (鄙人微信公众号“立竿鉴影”,欢迎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