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精选点评:
●我竟然可以用真实体验说,痛苦和无聊并不是两个极端,他们可能会同时存在!有好多理论让我无法相信这是不是真的。标记一下,会再重读
●值得一读再读,细品书中道理
●也许是看的时间心境不对,总觉得啰嗦。
●这几年来快马加鞭地赶路,忽略了太多的沿途风景。感觉充满焦虑的现在真的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了,虽然现实一遍遍地鞭笞自己。不过这版译文有些差强人意,希望再接再厉
●该译本时常让人觉得拗口。
●选错了译本,错别字有点多,翻译一般,但叔本华的思想依旧动人。用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跟你谈如何去寻找生命的幸福与宁静,很有启发。“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愚蠢和丑恶,没有任何变化。”已明知如此,你该如何过这一生呢?
●微信读书上看的。之前对叔本华有太多想象了,突然发现这本那么鸡汤竟然有些不适应。不过里面有些句子还是挺实在的。看完是会想让人继续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纸质印刷没绿皮的版本好
●丧吗,我怎么觉得很合我的口味
●大三下,内在的灵魂才是唯一的财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适当降低期望,避免大的痛苦。
1、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发朋友圈或许不是坏事。
2、身体,心性,理解力,自制,与良心是最大的财富。
3、不让闲暇时光成为自己的负担。
4、降低让自己痛苦的欲望。知乎上之前有一个特别热门话题: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陷入了消费主义?答案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一个特别好的回答,现在让幸福感具像化了。商家广告上会不停告诉年轻人在这样的年纪你应该拥有一双aj,应该拥有LV,应该拥有法拉利,应该去看极光,应该拥有海景房……年轻人被告知,拥有这些就会感到幸福。但这些外在物质很多人或许拼尽全力却无法获得。叔本华说,人生不是在寻找幸福,而是在避免痛苦。不去想获得这些是否会感到幸福,另一种想法是如果没有这些会不会万分痛苦?
5、孤独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褒义词也。孤独,在于自身灵魂丰盈,内心与精神世界丰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适当降低期望,避免大的痛苦。
1、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发朋友圈或许不是坏事。
2、身体,心性,理解力,自制,与良心是最大的财富。
3、不让闲暇时光成为自己的负担。
4、降低让自己痛苦的欲望。知乎上之前有一个特别热门话题: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陷入了消费主义?答案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一个特别好的回答,现在让幸福感具像化了。商家广告上会不停告诉年轻人在这样的年纪你应该拥有一双aj,应该拥有LV,应该拥有法拉利,应该去看极光,应该拥有海景房……年轻人被告知,拥有这些就会感到幸福。但这些外在物质很多人或许拼尽全力却无法获得。叔本华说,人生不是在寻找幸福,而是在避免痛苦。不去想获得这些是否会感到幸福,另一种想法是如果没有这些会不会万分痛苦?
5、孤独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褒义词也。孤独,在于自身灵魂丰盈,内心与精神世界丰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一门“关于如何尽可能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
人生的智慧,正如引言中写得:是一门“关于如何尽可能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
本书一开篇即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人生的三分法,全书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写的。对于这三方面的介绍,除了人在他人心中位置里关于骑士精神、公民荣誉等的内容已经过时,其他方面的内容都简洁而深刻,让人不禁感叹叔本华对人性剖析之精辟。
介绍完这三部门之后是作者的建议和格言,这部分也分为三个方面,是从前面三个方面的逻辑出发,介绍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其他事务的态度。这部分的内容丰富详尽,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其中还用了不少具体的事例以及形象的比喻,使内容生动而又贴切。
最后一部分讲得是对人生各个阶段得建议,虽然我不是很赞同其中有些观点,但就像我们小时候不会听大人的建议而成年后又觉得后悔一样,这也许正好反映出叔本华完全有资格给出这样的建议,这本著作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可以看出这部叔本华晚年完成得著作浓缩了其一生的精华,虽然不见得能让年轻人理解,但也许确实中肯。
总的来说,除了骑士精神等内容,全书都可以算得上是精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不少笔记,但是因为知识点过于密集,反倒使人觉得有点喘不过气。当然这样一部作品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全理解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也会不一样。
最后本书也可以列为“”人生必读书单‘之一,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尽早地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四):记录一下对我有启发的几点吧
今天是2月7日,武汉已经封城14天了
我是在去马来西亚的飞机上拿起了这本书,我记得当时刚刚才公布武汉病毒人传人,即将要封城的消息。
那个时候我刚好就看到叔本华说
人生的幸福啊,其实只有两个因素。
一是健康。我们经常说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取获得更多的东西。
但其实啊,拥有健康的身体,本身已经是幸福,甚至不用去获取更多的东西。
但是我们健康的时候,压根就不懂。
我们只有失去了健康,才会明白这句话的真理性。
第二个是我们的个性。所谓人生,根本不是取决于遇见谁,而是取决于你是怎样的性格。
容易满足,能够发现生活美妙,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一定需要寻求一个更加有趣的人才能获取幸福。
自己成为了有趣的人,无论遇见谁,在哪里,都会幸福的。
深以为然。
但是,诚然,我不是。
我很丧,是那种在肺炎期间怕的要死的丧,在马来西亚看新闻看久了觉得自己是从武汉出来的也呼吸困难了,觉得自己好像又全身发热了。我很丧,我这样的人是有趣不起来的吧。
也许我只有降低我对幸福的渴求,我才能获得他了吧。
整本书记得的话并不多,还有一句,当事情发生以后,不要去想如果当初,这样只会让痛苦加剧,但是已经改变不了过去。
还有一句,当我们看着某些有财力的人或者物品不要去想,如果我也有他那么有钱,漂亮或者有才就好了。
而是多看看,身边的人去想,如果我失去他怎么办,这样就会珍惜身边人了。
其它的我不记得了,看完了整本书,我好像并不记得其它的了。
难道是心不在焉?
罢了,无所谓,说到这里吧。
2020年2与7日 23:02分 上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抑郁归给“意欲”,痛苦归给“认知”
读起这本书,是在心理学书上自测“抑郁”同时开始心理咨询的时候。心中诸多的错误认识不断加深、扭曲了心态,崩溃而后感受到了一阵阵的无意义感。
与我的按摩老师(我对心理咨询的昵称,总觉得心理咨询就是老师在按摩你的情绪)又不断地聊起自己的过往,那些现在看来似有而无的留下了一丝印记的过往。但事实上,过往既已铸就,再多聊又有何意义呢?只不过是又清醒的给了自己一套故事,为今天的自己为何出现塑造了一条成就之路。按摩老师之所以有用,大概是给我了一种纯粹的安全感,我想说的话可以无所顾忌的说出来。我只要想我自己就好了。这对敏感的人不容易,所以我也尚在练习之中。
所以,问题的解答不在她那里。我的问题是要借助思考才能得到的。
所以,读起这本书,就像是抄了别人的作业一样,获得了一种醍醐灌顶的体验。
这本书的答案是,抑郁是归给了意欲,归给了求而不得。
如果你的前半生何其顺利,你大概会以为生活中的幸福是靠争取而来的,无论你在何种方面定义你的幸福,直到,你发现对形象模糊的幸福求而不得开始向你靠近,或多或少,不满也好,压抑也罢,希望落空的事实总会打击到你。除非你清醒的认识到,人生就是不幸的,痛苦就是必然的。意欲的世界就是不得比得多。得到的快乐刹那间就烟消云散,不得的痛苦则是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平静淡然才会陪伴你,因为你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本质就是肯定的痛苦,而不是否定的快乐。
那么痛苦呢?痛苦归给认知。
我们从童年而来,从无忧无虑的、单纯的旁观这个世界而来,一切都是认识的、概念的。直到我们参与了世界,成为了意欲的一部分。痛苦就来了。客观的痛苦,客观的认识。人生变成一场客观的减少痛苦的旅程,而这个旅程在于认知的不断加深,意欲的不断减少。保持童趣也好,充满热情也好,都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好奇仍然有效的缘故。还好的是,好奇心也还在。也就意味着,旁观的乐趣还能够获得,不必只靠意欲。
前几日爬黄山,登上了最高峰莲花峰,1864.8m,上山的路上,只看得到台阶一步一步,无暇顾及旁边云雾弥漫还是山壁料峭,只是累。下山时却莫名的害怕,白色的气雾一点点消散,步道外,是摔下去就粉身碎骨的幻象。没有腿抖也没有心跳加速,纯粹的心里的害怕,只盼浮云遮望眼,怕到眼泪就那样流下来,嘤嘤的哭起来了。
因此看到书里这句,实在太为贴切了,以此作为结尾——
我们之所以在青年时代心中充满喜悦和生活的勇气,原因之一是我们正在走上山的道路,还没有看到处于山的另一面山脚下的死亡。当我们翻过了山顶,才真正望到了死亡。而此前,我们对死亡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而已。此时,我们的生命活力开始甩脱,同时生活的勇气也减弱了。这时,压抑、严肃的表情取代了年少轻狂、目空一切的神情,并且深深刻在了我们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