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100字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是一本由[美]杰克·格罗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一):一些想法

  注册豆瓣这么多年,说来惭愧,第一次写评论。本打算写个短评,想了想也许会超350字吧。写个评论好了。实话实说如果不是该书责编发了个微博,我可能很长时间不会注意到这本书。一来是时间不多,二来是对外国文学并没有那么敏感。伴随着“伍员在头上换儒巾”,两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读完译后记才发现译者也是熟悉的小伙伴,之前读过怹翻译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在阅读的这两天里,我不断地发出安利:“你知道《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怎么来的吗,你知道《飘》是因为作者她丈夫不愿意借书还书才写的吗?”

  有趣而好读的一本书并不意味着创作的过程简单,也并不意味着拼凑卡片资料便可以成功。作者虽然只提到了二百零二本书的创作过程和灵感,但我认为这只是怹阅读量的冰山一角,这是在阅读过四百零四、六百零六本书甚至更多后,才有的创作啊。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是有话可写的,并不是每一本书的创作背景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并不是每本书读读前言或者百科就可以讨论的,如果没有海量的阅读和精心地选择,我们是无法看到这本书的。

  有时候我总是会想,这么多小说,他们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他们的经历吗?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答案。不仅告诉了我们书背后的故事,也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安利清单。读完这本书,我忍不住去找些书中提及的作品去读。通过读一本书,引发我们对其他作品的向往和期待,这难道不是一本好书吗?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二):名作背后的一激灵

  作者是一个对名作家如何创造出名作品十分好奇的人。他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受到朋友的鼓励,于是将资料集结成书。本书书名来自E.B.怀特的话:“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仿佛把成书的过程完全变成一拍脑门的偶然。这里有202个喷嚏,如果你读过这些书,就会觉得它们的创作过程十分有趣。 比如你可能没读过原著但看过电影的《夏洛的网》《艺伎回忆录》《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饥饿游戏》;世界名著《飘》《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简·爱》《局外人》《变形计》《格列佛游记》《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我个人非常喜欢但在国内不算太出名的《道雷·格林的画像》《赎罪》《卿卿如晤》《动物农场》《总统班底》。 举个例子。我们学生时期都读过的《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恩爱夫妻为了给对方买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作者欧·亨利做银行家的时候,被控挪用公款。他在出庭受审的前一天逃往洪都拉斯,在那里美国没法引渡他。亨利计划让爱妻阿瑟尔先去得州的娘家住一段时间,但阿瑟尔得了肺结核一病不起。亨利很清楚,回去就意味着要面对法律的严惩,很可能要坐牢,但还是毅然回美国去见妻子。他一直陪她走到生命终点,之后坐牢三年。拥有这样的爱情,写出《麦琪的礼物》也就不奇怪了。 我国的文学作品,也有许多创作中有趣、有温度的故事,静待有心人去整理。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三):躲不开的好故事——译后记

  我曾经是个比较粗糙的文艺青年,爱听古典乐,却很少去区分巴 赫、莫扎特和肖邦的风格差异;爱看电影,也不能一眼就看出特定的叙 事或画面属于某某导演;阅读上没有什么偏好,只求愉悦,但凡能让我 全神贯注一口气读完的,在我这儿都是好书。

  这样的习惯倒是让我总能 保持好心态,只关注文艺作品本身,不牵扯对创作者性格人品的好恶, 也算纯粹。偶尔还能自我陶醉,说自己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之风。 现在,我已经从一个比较粗糙的文艺青年,变成一个并不够格称为文艺 青年的“字匠”了,但那是无情岁月杀猪刀的另一个故事,按下不表。

  然而文艺作品不是理科公式,哪能只靠表面呈现的结果定义呢? 无论你在不在意,创作者的影子、心理、思想甚至生命,都已经深深 镌刻其中,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对自我的表达。

  有时候着实直截了当: 你看看海明威那张沟壑纵横的硬汉脸,莫不会感觉光阴坎坷、上山下 海,眼前飘起“乞力马扎罗的雪”,浮现出黑色波涛之上与大海搏斗的 老人?有时则需深挖:勃朗特三姐妹的画像多么英式淑女,多么岁月静好,了解之后才知三人命运坎坷,均不幸早逝。有了这些背景资料, 大概更能明白《呼啸山庄》的风雨飘摇与《简·爱》扯肺撕腑的呐喊。

  这 几年非虚构写作悄然盛行,我的阅读和翻译偏好也跟着转向 非虚构作品,好像一想到书里的事情真实发生过,那感受便来得更切肤,更“扎心”。然而内心对小说家的敬意也从未曾消解。试想你 我枯坐家中,用文字凭空建立起一个或大或小、真实可信(或有理 有据的虚幻)的世界,要往里增添布景、天气、人物、事件……还 要考虑时代、逻辑、上下文、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有象征 意义的各种意象……哎呀呀,多么难于登天!写出这些故事的小说 家们,莫不是有神相助?每当读到精彩的小说,由文字浮现出鲜明 的画面感,我就会想,要是小说家们生在现代,懂编程,做出来的 游戏一定比现在的各种网游和手游精彩百倍。

  这部《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便回答了我的问题。你可以把它作 为一本工具书,或一本简要的“编外文学史”,当然它没有按照年代类 型来一板一眼地罗列作家作品,进行内容简介、文字赏析,而是告诉 你,在这些文学作品平地惊雷震动世界之前,作家经历了怎样的“神 助”,在怎样的灵感微光照耀下才落了笔。正如作者本人在引言中说的, 了解作家的生活与阅读经历,能帮助你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去思考每 一笔每一划凝聚了怎样的感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弗朗西斯·培根 曾说过,“读书……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表白我的翻译明灯王佐良先生)这本书,大 概也是一本“怡情傅彩”之书,小小一本,既能在雨后夜深轻松一读, 也能把其中这些逸闻趣事拿来做文友聚会的上好谈资。 当然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本“骨骼清奇”的“怪书”。原来那些滋 养我们许久,已经如老朋友般熟悉的文学作品,还有这许多千奇百 怪的打开方式呢。

  小时候看得我咯咯直笑的《绿鸡蛋和火腿》,竟然 是苏斯博士和朋友打赌的结果!(“苏斯博士”系列我一定会完完整整地讲给未来的孩子听,其实搞不好妈妈比她/他看得还嗨,哈哈。) 亨利·福特在《美丽新世界》里成为面目可惧的大神,竟然得要他 的自传背锅;《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看似皆大欢喜、温情感人,其实 是达尔在工业规模化时代为中小作坊发出的呐喊;《危情十日》里 那个给我留下童年阴影的安妮大妈,竟然是斯蒂芬·金药瘾的化身; 感谢在威尔希尔大道上拦下布拉德伯里的那位警官,没有他的专横 和训斥,就没有我曾经读得无比投入和折服的《华氏 451》;大学时 我组织的戏剧社曾经出演过《萨勒姆的女巫》,但直到读了这本书, 我才知道,剧本中的种种恐怖与荒谬,影射的是美国历史上真实而 可怕的一段时期;作为《哈利·波特》(又一本必定要跟臆想中的小 小孩童分享的书)的二十年“铁粉”,罗琳在飞驰的火车车窗上看到 一个小男巫在招手的故事,我自然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在书里看到 这个故事压轴,还是一阵激动,大赞作者是“同路人”。

  总之,阅读 与翻译的过程中,我略有点“精分”,时而惊叹“啊!竟然是这样!” 时而感慨“这本书就该他写啊!”时而又默默会心一笑,或者中断翻 译,再翻出已阅的经典,带着全新的眼光重新读一读。咦,好像我 已经如作者所说,获得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呢。

  对中西文学的爱难分伯仲的我,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想,中国 的文学作品,似乎也有很多有趣的来历呢。白居易的诗一定要交给 乡野老妪过目修改;李白的诗歌里总是飘着酒香;老舍听一位朋友 讲起车夫三起三落的人生,几句简单的叙述催生了《骆驼祥子》;在 父母的争吵声中,年少孤寂的张爱玲跑到阳台上去看那“毛毛的黄 月亮”,后来就有了《金锁记》里“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有时我翻着翻着,会想象中外文学大家们打破次元壁,跨越 时代与空间的阻隔,汇聚一堂,窃窃私语各自深藏的文坛八卦,再 高谈阔论一番创作由来,聊聊某部作品是如何开的脑洞,那可真是 谈笑鸿儒、星光熠熠。在我们这些文字“养子”心中,他们多么引 人注目、令人钦羡,真正是上红毯走花路的明星呀。

  翻译这些脑洞大开的起源故事时,我每每挑其中有趣有味或令 人拍案惊奇的讲给身边人听:“你知道吗?怀特真的养了一群小蜘 蛛,才写出了《夏洛的网》!”有时候也会打趣,“玛格丽特简直有 个模范老公啊!跑去图书馆给她借书,还鼓励她写作!要是你能这 样,我怕是早就成大文豪了!”……好像每一个故事的起源,都能单 独成为一个精彩的睡前故事。

  译者总是独自对着书稿、键盘和屏幕, 和虚拟世界的作家进行隔空交流,现实中能有人分享翻译内容也是 一大幸事: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平凡而美妙的好故事,谢谢 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本书书名来自E.B.怀特的话:“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仿佛把 成书的过程完全变成一拍脑门的偶然。

  但我想,即使真的是个喷嚏, 也早就躲在作家们的鼻子中,等着某一天有什么东西(比如一根狗尾 巴草)来撩一撩,借着鼻子一痒,“啊嚏”一声打出来。看完这202 个喷嚏,说不定第203个震惊世界的喷嚏,就要从你鼻子里打出来呢。 劲儿大的喷嚏,哪里躲得开呢。作家们躲不开扑面而来的灵感。 我们躲不开动人心弦的好故事。

  何雨珈

  2018 年秋末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四):202本经典书目背后“灵光乍现”的故事

  表姐最近很焦虑,她上初中的女儿迷上了言情小说和少女漫画。每天放学就溜到学校附近的小书店里抱着看,一直到天快黑才回家。班里的女生也会互相传阅各自买的书。有次她帮女儿整理书包,发现里面装了好几本言情小说。表姐又气又无奈地说:“平时她总喊着书包重,可天天背着那么厚的小说也不见她抱怨书包沉了!”

  表姐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少看些言情小说,多看看那些经典的世界名著。我立马给她推荐《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这本书。当初看到这本书大胆调皮的封面,书的简介以及译者是何雨珈后,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这本书搜罗了202本经典名著写成前的灵感来源,或长或短,有来自作家们自身经历的映射,也有纯梦境的虚构,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让人一窥作家们的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的作者是杰克·格罗根,美国纽约州埃伦维尔人。他毕业于福特汉姆大学新闻系。他最喜欢的书是《海底沉舟》,其背后的故事给了他灵感,促使他写出了《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他的作品还有《202幅世界名画的起源》《202首歌曲的起源》等。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这本书没有具体划分章节,每部著作背后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与其说它是本书,不如说它是《书荒救急指南》更贴切,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被安利了几十本书了!

  看完这本书有几点感触颇深:

  一、伟大的著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次语文来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以“难忘的事”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我就在家发牢骚:“这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都写烂了!我没有故事可写了!”听到我这话,母亲大人直接把我训了一顿:“从小到大你经历过那么多事,怎么可能没故事写呢?作家们写了一本又一本书,也没说自己枯竭没东西写呢!”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书中提到的两百位作家,其有三分之二的故事都来源于作家们的生活经历:E.B.怀特写《夏洛的网》的灵感就来源于他自营的畜牧场,偶然间照料一头生病的猪的经历给了他写这个故事的冲动和愿望;罗尔德·达尔从小就很喜欢小巧温馨的糖果店,但由于糖果配方很难申请专利,导致糖果店之间的恶性竞争,让许多小店没办法生存下去,达尔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这促使了他写下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个充满奇幻温暖色彩的儿童小说。

  二、作家们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

  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计划写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曾说:“我充满希望,也做好了规划,要在6月写完这本小说。但你也知道这样的事情通常会怎么收场。”计划再完美,也赶不上变化!

  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受到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大力推荐,而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大型与拖延症对抗的过程。保罗·柯艾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述他的写作过程,每晚睡觉前他都把第二天计划得井井有条,早起并全身心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去。而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起床后浏览网页,散步,查阅邮件,吃饭,睡午觉……等到晚饭后终于下定决心坐在书桌前准备开始写作,一直到凌晨两三点再睡觉。看着他的日常,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我们有工作拖延不想做的时候也是这么度过这一天的。

  三、一部好作品可能不差字数而差时机

  许多在后来名声大噪,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在成书出版之初,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时是由于政治因素,有时是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狭隘,也有作品题材的敏感禁忌性。

  毕翠克丝·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来源于她小时候的宠物兔子。这是她给家庭教师的儿子写信时创作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十年后才得以出版。

  浩瀚历史中,值得阅读的作品不止《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中的这202个,也不止外国作品这一个版块,还有许多未被提及的中外优秀作品。作者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对作品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对作家们的创作过程有所了解,最重要的就是对他们的作品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是阅读开始的催化剂!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段,摘取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把这个作品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甚至可以借助这本书,顺藤摸瓜挖掘出更有趣、更有料的故事,让孩子们从背后的故事进入小说著作的世界,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同样的吸引人的故事早在几百年甚至更早就诞生到这个世界了!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五):看完此书容易膨胀,202本没看过的书都敢聊了……

  最近看的美剧《摩登家庭》更到了第8季,里面那个早熟、热爱文学、金句不断的小胖子曼尼,终于在万圣节派对上遇到了有史以来最懂他的女孩。

曼尼和可爱的小姑娘

  曼尼扮演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一位曾遭迫害进入“好莱坞黑名单”的编剧。他凭《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编剧奖。不幸在于,当时电影标出的编剧是别人的名字。他就是那个泡在浴缸里才有写作灵感的家伙。2015年《绝病毒师》里的老白出演了传记片《特朗勃》,他在浴缸内开挂写作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达尔顿·特朗勃浴缸内开挂

  女孩扮演的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女作家、编剧和评论家多萝西·帕克。她先后凭借诗集《放情集》(1926)和《日暮的炮声》(1928),以及小说集《活人的挽歌》(1930)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作家。那是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一帮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相聚在阿尔冈昆饭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帕克的许多灵感就是来自这些圆桌前的谈话。

  由此,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作家的灵感来自哪?有没有比较有趣的故事?

  看完《怪作家》就入坑《喷嚏》了。

  挑几个有意思的写写吧。

  01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与当时欧洲糖果专利不健全有关

  罗尔德•达尔写《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他的灵感不是来自小时候参观巧克力工厂。真相是,20世纪初期欧洲糖果工业制度不健全,无论是小糖果店还是大公司都存在窃取“糖果制作情报”的现象。“很多糖果制造商都会雇侦探来监视员工,尽量除掉竞争对手安插在自己这边的任何内奸。糖果配方本身也是绝密,只有最忠心耿耿,最受信赖的高阶员工才有资格知道生产过程的详情。”。那些温馨的小糖果店不断遭到冲击,于是,想留下曾经美好记忆的达尔,创作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故事。

  所以,旺卡先生一夜之间解散所有员工,害怕糖果配方泄露的夸张情节就是来自这样的现实背景了。

  0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只老虎为什么叫理查德·帕克?

  扬•马特尔说自己写《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灵感来自一次阅读,那本书是莫瓦西尔·斯克利亚的《马克斯与猫科动物》。在这本书中,茫茫海面上,剩下的是小主人公马克斯和一只美洲豹。《马克斯与猫科动物》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相比,前者更像简短的童话故事,而后者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男孩和一头野兽被困在救生艇上,“这简直就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完美比喻”。

  马特尔说:“这故事可不是我一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是个三重巧合的结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1884年,‘木犀草’号游艇从英国的南安普敦出发,前往澳大利亚。风暴后,游艇沉没,船长、大副、水手长和客舱服务员逃到了救生筏上。最终,那个失去意识的服务员被船长杀死,三人一同将他吃掉了。这个案件后来在英国引起巨大讨论,船长被判了谋杀罪。没错,这个被吃掉的人就叫做理查德·帕克。

  再往前推约50年,1837年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阿瑟•戈登•皮姆奇事》中,皮姆和朋友在海上经历风暴,不得已吃掉了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理查德·帕克。这真的很诡异。

  另外,1846年沉没的船“弗朗西斯•斯佩特号”上,船上有一个遇难受害者就叫理查德•帕克。

  于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那只老虎就有了名字。

  03《最后的独角兽》写作不是靠灵感,靠的是逞强好胜

  彼得•S•毕格是一个出色的编剧,他根据托尔金的小说《指环王》创作了好莱坞大片《魔戒》。其实,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魔幻文学作家。

  写《最后的独角兽》的那一年,他和好友画家菲尔在马塞诸塞州的一间小屋内一起度过了一段时光。写作是折磨人的,毕格写下了开头 “在遥远的淡紫色森林里,住着一只孤独的独角兽”,然后,他每天都想着放弃。

  每天菲尔骑着摩托车出去画画,回来的时候,他巨大的画布上就会增添一点风景。于是,毕格也就每天逼迫自己写点什么。

  几年后谈起此事,菲尔说“我真是很讨厌那儿的风景。我本来一个星期之内就要放弃的,但是你还在小屋里写书呢”。

  04《飘》我和大作家间就差一个好老公?

  “老天爷啊,佩吉,你读了几千几万本书,就不能写一本吗?” 玛格丽特•米切尔脚踝受伤卧病在床,在家和卡耐基图书馆之间来回奔波的丈夫身心俱疲,于是出现了这一幕。

  在丈夫的督促之下,她看了许多关于美国内战时期南部和亚特兰大的故事,从中汲取了灵感,而后她做的就是每天坚持写,这部作品就是《飘》。

斯嘉丽

  无论是畅销书《芒果街上的小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是经典文学《百年孤独》《铁皮鼓》和《喧哗与骚动》,一共202部作品的灵感故事,总有一个是我们想知道的。

  说不定看完这本书,找到了自己的灵感,开始笔耕不辍,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第203个故事?

  看吧,就是容易膨胀。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六):"十八个月,三万支烟,十二万比索,他写出了《百年孤独》"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

  正如E.B怀特所说,一本书往往是在机缘巧合下萌发灵感,写作成书。

  作家们常在梦境里汲取灵感:

  《裸体午餐》的作者威廉·S.巴勒斯,他经常从睡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地匆匆记下梦境的细节,“很多人物都是那样在梦里找到我的”;

  写出《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则是酒不离手,在半梦半醒的茫然状态中,把各种细节一一写下来,而之后再看这些文字却自有逻辑。

  他们不放过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任何细节:

  J.K罗琳在火车上遇到哈利·波特的原型——一个小个子、黑头发、戴眼镜的小男孩,她想立刻开始写下来,却因为太害羞不愿问别人借笔而作罢。可是她用在火车上的4个小时构思了整本书;

  怀特从小喜爱动物,自己也经营一个畜牧场,《夏洛的网》的灵感来源于他照料自己农场一只生病的猪。

  在《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这本书里,不乏隐匿于部部作品背后的小彩蛋和作家们的碎碎念日常。

  那些写作时的微小瞬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作品的走向、情节和人物,这样一想,每部作品都有一种“偶然之美”。

  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一番,不仅对于读过的书多了一层理解,还让许多束之高阁的书又重新焕发光彩。

  看完这本书,蜗牛书桌又多了许多本待读书籍,这本书简直是种草指南,所以啊,书虫慎读。

  下面我挑选了四个有趣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01 玛格丽特·米切尔

  ——“虐狗预警,苦口婆心的丈夫催生一部巨著”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巨著。

  她从1926年开始创作,10年之后问世,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打破了当时的出版销量纪录。

  《飘》以人物斯嘉丽的人生境遇和性格变迁,影射了整个美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它不仅是一部史诗作品,还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爱情作品。

  米切尔创作的契机,来源于一个苦口婆心,劝她写作打发养病时光的丈夫——约翰·马尔什。

  米切尔脚踝受伤在家休养,无聊得快要发疯。约翰说:“老天爷啊,佩吉,你读了几千几万本书,就不能写一本吗?”

  后来,约翰还给妻子买了一部便携打字机,米切尔随即开始用打字机进行了《飘》这本书的创作。

  看似轻描淡写的鼓动下开启的写作,背后实际上是积累知识的厚积薄发。

  米切尔成长于美国南部亚特兰大的一个家庭,父亲是律师,曾任历史协会主席。家庭的熏陶和耳濡目染,让她对美国历史,尤其是内战时期的南部、亚特兰大的故事感兴趣。

  于盘根交错的历史中包裹个人、地区的变迁,米切尔做到了让很多读者产生共鸣。

  02 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变卖所有资产,抛开一切人和事”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许多人因为《百年孤独》这句经典的倒叙开头虔诚地捧读,却又因为纵横交错、层层叠代的人物关系弃之不读。

  马尔克斯是如何写出这本让人又爱又恨的《百年孤独》,勾勒魔幻现实主义的新版图?

  ——他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十八个月,三万支烟,十二万比索”,然而也收获了蜚声国际的成就。

  《百年孤独》的内核,是小村落内的一个大家族的故事,外来的资本、引进的技术、政党的动乱无不动摇着布恩迪亚家族和小镇马孔多的根基,一次次的变迁好似一个个荒诞不经的梦。

  这个故事在马尔克斯内心深藏20年,架构、情节、人物都已足够成熟,以至于他说,“我甚至可以对打字员直接说出第一章的一字一句。”

  因此,文学代理人签下了他的作品后,他立刻抛下一切干扰,开始了创作。

  03 恰克·帕拉尼克

  ——“从没有一本书为男性提供一种新的社会模式”

  从《肠子》、《幸存者》到《搏击俱乐部》,帕拉尼克的作品总是荒诞黑暗,充满讽刺意味,他被大家称为“邪典小说家”。

  他说,我所有的小说都有关孤独,一个人想方设法与世界发生联系,只不过找到的方法,是由愤怒、失望和怨恨组成的。

  在看似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无处不在的孤独和焦虑把人们重重包裹起来,像一只只困兽,帕拉尼克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即“提出一个让男人来分享人生的新社会模式”。

  他在《搏击俱乐部》的序言中提到,书店里摆满了《喜福会》《丫丫姐妹的神圣秘密》和《恋爱编织梦》这样的书,它们为女人们提供了女人们在一起的社会模式,但从没有一本小说提出让男人们来分享人生的新社会模式。

  他最初写《搏击俱乐部》源于一个灵感,他搏击后身上留下瘀青,上班时也无人过问。

  于是他实践了“危险写作”的写作技巧,从痛苦的经历汲取灵感,继而拓展为《搏击俱乐部》的小说。

  04 扬·马特尔

  ——“老虎的名字为什么叫理查德·帕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讲的是一个男孩Pi和老虎一同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同时也是信仰与人性博弈的故事。

  马特尔涉猎了大量书籍,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了加深对里面老虎和其他动物的描写,研究了动物心理学和动物园生物学。

  里面老虎叫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并不是马特尔拍脑袋写出来的,而是蕴含着三重含义,与这本小说的内核相当契合:

  第一重含义:1884年,“木犀草”号游艇沉没,幸存的船长、大副、水手、客舱服务员逃上了一架救生艇。而服务员理查德·帕克先是被船长杀了,再被他们三个饥饿难耐的人吃了。

  尽管他们是在极端条件下为了活下来而谋杀,但后来船长还是被判谋杀罪名成立,这成为了一宗典型案例。

  第二重含义:1846年,“弗朗西斯·斯佩特”号沉没,幸存者吃了奄奄一息的人,遇害者叫理查德·帕克。

  第三重含义:爱伦坡在“木犀草”号沉没的五十年前写了一本小说《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里面也是关于风暴掀翻船,皮姆和朋友由于饥饿和绝望吃了一个人,他的名字也是理查德·帕克。

  三重巧合之下,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作为小说里的受害者,又多了几层特殊的背景含义。

  写在后面: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背景故事,共有202篇。

  不足的是,这本书每章篇幅比较短,说得不是特别全面,但作为为每部作品增添了一个视角的作用也足够了。

  这类书还推荐一本梅森·柯里的《创作者的一天世界》,从作息和习惯来探究每一个作家的角度也是蛮有趣的。

  《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读后感(七):书 | 自我反省:我为什么写不出一本书来

  一直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聪敏机灵,而且自始至终都不忘初衷,做什么事情都以实现作家梦为核心,终日把时间团结在书、键盘与纸笔的周围,本应该著作等身,青史留名才对啊,怎么到现在一本书都没有写出来呢?今天看了《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终于找到了答案,现在开始自我反省,争取缺啥补啥,努力向梦想前进。

  养猫?错误!应该养猪!

  这只猪陪伴我多年,我俩感情深厚,它对我而言既不是食物也不是宠物,而是朋友——我非常喜欢这只猪,所以当这只猪生病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杀了它,而会决定把屎把尿照顾它,后来虽然我悉心照料,但是猪还是死了,因为它不死,我就不可能写出一篇名叫《猪之死》的文章,也不可能拿去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也就不可能写出主题为拯救一头猪的《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8.6[美] E.B.怀特 / 2004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国内旅游?不够!得去日本!还得去两次!

  第一次去日本我将遇到一个年轻人,他的母亲是一名艺伎,但他从不愿多谈,这样反倒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多么神秘啊!于是我决定写一本关于艺伎的小说,很快我就写出了一部八百页的草稿,讲述了一名京都艺伎“二战”后的生活,虽然我做了广泛的研究来充实书的内容,但是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是我瞎编的,所以我必须再去一次日本,我将面见一名艺伎,在她的帮助下,我第一稿只能扔进垃圾桶,但是我将写出更真实的第二稿,并且我还会注意到我这个异国人从日本人角度讲故事应该注意到的认知问题,终于写出了完美的第三稿,名叫《艺伎回忆录》。

艺伎回忆录评价人数不足[美]阿瑟·高顿 / 201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没被警察盘问过的人生怎么能说是完整的?

  只要我和朋友某天去某个学院进行演讲,就会有一辆警车停在我身边,一位警官走下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当时我正在吃饼干,所以在我回答“我们在两腿一前一后地移动”时,我不小心把饼干屑喷了那个警察一身。警察为此十分恼火,狠狠训斥了我们一顿。回到家以后,我心里愤愤不平:我走个路找谁惹谁了?就写了个短篇小说《行人》泄愤,在这个故事中,无论去哪里,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走路就是犯罪。后来我觉得这个想法挺棒的,但是说不能走路有点深度不够,不如换成我的爱好——读书吧,禁止读书,嗯,很好,《华氏451》就此出炉。

华氏4518.3[美] 雷·布拉德伯里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个书房,以及书桌要面朝一堵墙。

  那天我真的急切地想写个东西出来,我将会坐在书房里,而我的面前是一堵墙,当然,这难不倒我,看山写山,看水写水,看墙写墙,那就写墙吧,反正只要有东西写就行了。然后我又写了和这堵墙连在一起的房子,然后我想到了房子建成的时候,然后我就开始写那个时候的故事,关联越多,写的越多,不知不觉间,《拉格泰姆时代》就会从我的笔下诞生了。

拉格泰姆时代8.6E.L.多克托罗 / 2015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拥有一个满分男友?失败!不如一个毫无耐心的丈夫。

  假设我有了这么一个不耐烦的丈夫,我大概就能名垂青史了,事情会是这样的:我脚踝不知道怎么回事受伤了,只能在家里休养,出不了门,但是我很爱看书,一天不看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偏偏又没什么钱买书,只能到图书馆借,大夏天的,我的这位丈夫在给我运送了几次书以后,就不高兴了,但是迫于我的淫威,他又不敢明着有什么怨言,于是他想出了个主意,他给我买了一台性能超级好的电脑,外加一个人体工程学键盘,以及一个人体工程学椅,还准备好了我爱喝的冰镇西瓜汁,然后他把我扶到椅子上坐下来,苦口婆心地对我说:“老天爷啊,西瓜,你读了几千几万本书,就不能写一本吗?我相信你可以的,你好好写,我给你做后勤。”我想想,也不错啊,那我就随便写写吧,结果一不小心就写出了《飘》。

飘8.8[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 2015 /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

  好了,至此我想我已经实力证明了自己脸皮厚这件事情了,就不继续扯了。

  其实看了《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以后,会发现,那些名作家的生活也没什么多姿多彩的地方,一样是普通,但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勤于记录的双手,平凡也变得不平凡。不得不感叹:只要你想,生活中的一切你都可以拿来写。

  有些是写自己关注的课题,比如关注抑郁症写出了《普通人》,关注动物写出了《黑骏马》;有些是所见的扩展联想,比如看到卫生间里的钱包写出的《恶棍来访》,观察科学家写出的《猫的摇篮》;还有初始为了自我疗愈而写出来的,更多的灵感是流传的小故事、著名案件、神话、某个人的书、以及身边的人(同事、朋友、亲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

  写到此处,我还想到书外的一个轶闻:琼瑶去看公主坟,其实没啥好看的,就两个土包包,结果她回去就写出了《还珠格格》。

  呵,不得不自惭形秽,总之,下回再也不敢说什么“我也想写,但是没有素材”这种话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