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来岁,在一个西部偏僻落后的五线小城市里的一个国企里担任着正科级别的总经理。据说他担任此级别已有十五、六年,按照旁人的话“窝都换了好几个”,就是级别提不上去,心志早已丧失,尽管他口中死不承认,然而残酷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不容许他反驳。只有当别人介绍他以二十五岁创记录地担任此级别时(他初中毕业考上中专,中专毕业就到本公司工作,所以在本公司的时间较长),他脑海中会短暂地浮现当时意气风发的景象,心中会产生短暂的热血,可这一切注定只是短暂,过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如常的平静。    这些年经历的官场沉浮,使他沉默许多,甚或可以用消沉来形容他的现状,这诸多的不如意使他养成了昏睡的坏毛病,仅有的热情被用在文学创作中,说明他至少在文学世界里还是孺子可教。回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回到工作环境中,他又要带上伪善与虚伪的面具,上下、左右进行周旋。这种人只能和他在文学世界里成为探讨真谛的朋友,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工作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存在注定双方都心存芥蒂。    累!他的心是很累!对于比他年轻、资历比他浅却成为他顶头上司的领导,他很难心服,但在现有的体制下他又不得不服,起码口头上要装着“服”——这从他的文章和现实表现对比就可得知;对于下属,他是希望能干,却又不能太能干,这看似矛盾却是他的真实心声:一方面,下属能干可以减少他很多工作量,另一方面,过于能干就难以驾驭,再被上级领导赏识就会出现越级汇报的职场禁忌;上级领导打招呼的下属要特别关照,尽管心里头不满意,也要给予好评,没有关系的就任由他(她)自生自灭,若不对劲就要冷酷打压;对于同级别的同僚,大家就心照不宣的斗智斗勇,反正“窝里斗”的现象又不是本公司独有,在当今社会中不存在才不正常。    小时候父母总教导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切忌三心二意,他的表现足以成为反面教材:在文学世界里,他是真君子、大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敢于揭露不合理的生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伪君子、大懦夫,满口仁义道德却小人行径,私底下不止一次地说要逃离现有的体制,却迟迟不见行动。长期进行如此截然不同的面目换装,怎能不让他心力憔悴,又怎能把事情干好?其结果注定他只能成为不争气的“四不像”,用鲁迅先生批判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语来评价他再合适不过。他是麻木了,还是习惯了,无从知道,也不想去追究,只想早点离开这种人。新年到了,离开他的时间或许真的不远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