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10篇

  《文化的江山03》是一本由刘刚 / 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9-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一):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脱离了朝代的束缚,将视角放宽到中国文化的大层面,在中华上下五千纵观文化的演变。但就像游戏《文明》一样,即使是脱离了某个文明的兴衰,但依旧用时代讲你是划分了不同的层次。“风雅颂”是《文化的江山》丛书第三篇,文化时间也走到了青铜时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在夏商周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铜这种金属都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无论是从庙堂到市井,从祭祀到炊具,都有着青铜器的身影。而铜,正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青铜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作《诗经》,甚至可以夸张说就是为青铜器“铜经”。

  全书共分为两个大的篇章,第一篇章讨论了“中国”这一词的由来,从西周时期一直考据到清末民初,内容倒也颇令人信服,从文义上解释的“中国”——中位国、居中之国,到符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内涵。

  第二篇章才是全书的重点,描述了青铜器和周王朝及《诗经》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分别是记叙各地民歌、贵族祭祀之诗歌、宗庙祭祀之诗歌,从中不难看出祭祀在周朝文化中的重要。这从出土的青铜器中也能侧面印证。我国出土的青铜器除却作战兵器,剩下很大一部分就是祭祀用具。在礼乐文化中,青铜器就是庄严、神圣的象征,它承载着周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祭祀就是将这种文化展现出来的重要方式。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诗经篇章,并配以彩图,全方位的展现了青铜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江山浓墨重彩的一笔,重点表扬一下,这套丛书的用纸真是太棒了,精致细腻,触手间畅快丝滑,丝毫不逊铜版纸。

  �6����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二):风雅颂-文化的交响乐

  中国的风雅颂,代表着中国文明历史的文化大百科。风雅颂之经典、盛典,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教学、文化政治、文化统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大众基础。

  风雅颂为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传世宝典,集中体现了圣人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教育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的规律与道理,歌功颂德,为当时的执政者一统天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土风歌谣)记录历史的民俗与生活,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及乡土气息,在我国广泛流传;雅(周朝权贵的乐歌)为其宫廷宴享寻乐所作的诗歌,表现权贵们奢侈安逸的生活;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祭拜封建统治阶层的亡灵以及宗教神权者的恩德。《诗经》是我们熟悉的经典,但是除了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几句几篇,还有很多蒙尘的文化魅力等待着新时代的我们去发现去品味。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路径。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文脉。先人从甲骨刻字纪事到仓颉造字,从礼器制造、青铜鼎、玉璧雕到青花瓷,记录着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脉,中国人的创造,一朝一代传承有序的记录着大中国的发展。

  把文化的发展镌刻在中国的大江大山之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登堂入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基础文本,是治国大业、终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根本依据。

  文化的江山不分国界,涓涓流水奔向四方、奔向大海。美丽的大山沟壑,镌刻着千古名句,流传着亘古永恒不变的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远方,让世界大同认知文化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歌颂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三):轻轻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文化的江山》这套书,从文化这一层来讲读历史。作者套用歌德的话“王朝总是灰色的,文化中国之树常青”引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其中这本《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便讲述在时间长河,留下来的是文化故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刘刚,李冬君。本书共二章。每一章的内容,都可以讲解由孔子这一文化人物,串起这段历史河流中的文化。

  作者指出,商早期老是迁都,中心意识很难上升为中国观念。殷都以后,商朝不再迁徒,都城乃定,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观念,而形成。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孔子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中道思想,以仁确立了中国精神,让神话与中国文化区分开,以中道立国,从而为中国。

  文化的认同需要证据,以据为主。提到了青铜器何尊出土时,中国之名就从周武王时了,最多到殷都。何尊是什么样呢?现代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何尊是一种酒器。书中列有图片,目前在宝鸡青铜博物馆藏。图片展示了何尊上面还有铭文,以及其拓片,上面有铭文12行122字。在这122字中就有中国二字,这便是有据可证最早的中国证据。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中,特别是一些珍藏的文物图片,非常值得一看。比如珍藏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像,比如曾候乙编钟数量之多,如母子虎青铜塑造型精致,等等。当然如果有机会去这些文物现存的博物馆看看,也是非常好的。作者很贴心标明了这些文物现存处。

  读书方能知天下。这套见识城邦的书,真的很不错。从文化的层面重新解读历史,更让我们感觉文物留下来的是多么的宝贵。之前在武汉省博物馆就曾看到过曾候乙编钟,现在在书上看到,更是觉得珍贵不易。而我们正是从这些出土文物中感悟当时的人文情怀,文化的传承。

  本书的两位作者刘刚、李冬君,为我们打造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作者将用哲学的思想和诗化的语言,将这段历史解读。如从诗词中解词青春,引出曹植,白居易,张载等文化名人,从而引出从青春的个人,看个人的青春,而引出思想,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格局不同,故青春不同,从而引出中国文化名人孔子,他正在一个渐化的制度文化中,以自己之力,让中国超越王朝,让文化流传。

  书中除了历史典故,真实事件,文物图片,还有更多对于文化的赞美。

  文化的中国,也正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让中国历史散发出光彩。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四):属于中国的风雅颂之《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xiaoxiaoblue编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无数个封建王朝,仅仅在二十五史的里栽种我们就可以看到无数的封建王朝的沉浮。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想要了解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的时候,一般选择的还是通过历史书籍来进行了解。

  经典的二十五史的史书中已经为我们系统梳理了封建王朝的中国,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梳理却不像朝代大事件描写的那样详细。我们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或者考古出土的器具来进行推测,而且这个推测的过程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今天带来的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见识城邦出品的《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一书就从中国的文化角度来讨论了我们的“中国”。本书属于《文化的江山》系列丛书的第三部,该系列丛书共有十二部,第一期推出的共有四部。通过该系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个“江山”的存在,一个就是王朝的江山,这还比较好理解,毕竟二十五史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各个封建王朝;但另外一个文化的江山则有点难以理解了。不过只要眼前的你有足够的兴趣,通过对该系列丛书一二部的阅读,也能够理解两者的一点区别和联系。

  在第一部中作者讨论了文化中国的来源,第二部中我们看到了王朝中国是如何确立的。在关于文化中国的论述中,我们对于《山海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第三部《中国风雅颂》里作者对中国研究的基础又是建立在什么台阶上呢?

  本书正文共分为两个章节也就是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国”进行的讨论,这个“中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中国有点不太一样。这里的中国史“青春的中国”,可以从杜甫的“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里看到青春启蒙万物的无私,也能从白居易的“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里青春好与白日闲的对照。

  但“中国”一词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我们在阅读二十五史的时候,可能不一定能找到这个答案,但是在本书中你会找到这个答案。对于“中国”来历的考证本书从古史和国号两个方面进行了求证,我们还能够看到孔圣人和太史公眼中文化的边疆是什么?

  从一个圣字的不同写法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古人的不同思想。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作者如何从《诗经》这部看似已经找不到原作者的作品里发掘出属于中国“天命”和“革命”,如何探寻出属于文化中国的“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五):思考与考古

  历史书应该有的样子,大概就是宏观的视野、有依据的评断、清晰的时间线,捋顺的人物关系……等等,我这里说的并不全面,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历史书或所是从最初开始贯穿到现在的大历史,或是某一个时间段里某一个专题的研究,或是内外联纵的对照思考,这都是从王朝的更迭、从时间维度上的思考,我们也一直以为历史就是顺着时间慢慢往回走。只是,往回走的这条路一定是或从古至今、或从今到古这样单项的吗?《文化的江山》这套书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也可能是这种观念的形成和我正在读的这本书有关,我首先拿来读的是这套书的第三本——《中国风雅颂》。

  思考与考古,这是阅读中,《文化的江山3——中国风雅颂》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全书各个章节的结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第一部分根据本章节的标题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有可能是一种反思,对于过去我们某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考方式的反思;也有可能是对某一个观点的深入思考,从一个入口层层递进深入的思考;还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与解读,这种回答与解读是在用历史解读历史。

  而考古的部分,它可以是从一张地图、一件文物的照片、一段文字、一些事件等等入手,顺着文化的脉络慢慢梳理,牵引出来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一部分采用大量的彩印图片,让我们看到的是属于曾经某一个历史时期里的瑰宝。这种排版的方式与其说是历史书,更像是关于美学作品的论述,这样想着的时候,心中又会无端生出些不一样的情愫来。

  这本就是一套“不走寻常路”的历史书,引言中说:“历来写史,都已王朝为本位,以帝王为中心,表达王权主义……”是啊,我们看过的哪本历史书不是顺着秦汉、唐宋、明清这样的路子梳理下来的呢,那样的历史里是一代代人出现,然后再被后来着所替代,如此反复。《文化的江山》却是另辟蹊径,它的根和干是文化,然后从这样的主干中生长出来的枝枝丫丫都是用文化催生出的繁花满枝头。

  全书划分了“中国”名与实和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两大部分,仅以第一部分为例,作者所探讨的“中国”和“文化”有它们出现与存在的先后,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似乎并不是单项的,而是可以互推的。而且,很多做法、观点的思考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王权”,如果能够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认知的角度去分析,或许会觉得那才是更合理的一种解释。比如孔子,比如孔子在政治与文化互为冲突的一切观点,比如孔子的远游和停留,文化上的原因可能会比政治原因要有趣的多。

  《文化的江山——中国风雅颂》是文化中的文化,其他内容要怎样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我很期待。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六):以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别有一番滋味

  以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别有一番滋味——读《文化的江山03 中国风雅颂》 中学接触历史,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年代表,说那些都必须死记硬背,才能熟练应对考试。过后回想,也真的是考完就忘。随着阅读面的增加,我越来越明白,只有建立在兴趣之上、理解之后的记忆,才能持久。 《文化的江山》一套书,为普通读者了解历史、建立兴趣提供了可能。整套书分十二册,大体按照年代顺序贯穿,语言却非常活泼,多了几分诗性。作者刘刚 与 李冬君 合作了很多次,作为独立学术人、自由写作者,二人的文风也是自由洒脱,当年初读《回到古典世界》就很惊艳,感叹竟然可以用散文般的文字梳理历史。 《文化的江山03 中国风雅颂》是《文化的江山》的第三个分册,主要讲述公元前1000到前500年这个阶段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大家都知道这个阶段有《诗经》,有《孙子兵法》,但鲜有人探索“中国”名字的来历及含义,就像小孩子都明白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我们习惯了称自己中国人,却忘了古史探源,追究其内涵。 《中国风雅颂》一书总共分了两章,第一部分讲述“中国”的名与实;第二部分讲述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对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意义,就是天下之中央,但是后来遭到西方的质疑。当时曾试着用五行(位居东方)和五色(黄种人)来解释,但显然说服力不强。后来又以历史中的圣人大都持中道思想来解释“中国”,最终也没有立稳脚跟。本书作者另辟蹊径,从《禹贡》中天下分九州,五服治天下说起,到西周初期的青铜酒器“何尊”出现‘宅兹中国’的铭文,再到新中国从文化中国中分娩,深入探讨“中国”的根源。 自古人们谈历史,都是以王朝的形势展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少则几年,多则百年,王朝变会更替,一代代帝王、一个个朝代,看似散落的历史,却被作者以文化中国的方式关联起来。文化无国界是《回到古典世界》一书中两位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文化可以越千年、历百世,并且可以常读常新,是《文化的江山》这套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的。 《诗经》由儒家编辑而成,收录了周到春秋十五国的民歌,分《风》、《雅》、《颂》,以往我们从美的角度了解它,书中作者将其诗词与当时的文化民俗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周召的优雅、郑风的直白以及楚地的浪漫。历史不是割裂的,朝代虽然更替,但民风势必会受之前的影响。比如亡国因子作为国风传给了卫,所以卫人“率性而狞厉”,《卫风》中一骂到底,呈现着情欲与礼仪肉搏的痕迹。这与后面《郑风》里知礼而“忧”,为爱而雅又有所区别。 由此看来,作者二人站在历史的角度,解读《诗经》的南化与“忧”雅;站在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让文化与历史相互关联,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七):从诗词中走来的中国文化

  作者开言: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国家。英雄行走大地,人与山川相映发,而使文明开化。那么在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最熠熠生辉的莫非那些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以及在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文背后所凝聚的思想道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延续至今的孔孟“儒学”之道。正如作者开篇所讲“青春中国”,什么为“青春”?青春便是天道,当其人化时,便使人生和政治都有了青春期,青春期的政治,是自由化的民生,人民在仁之河里畅游,在义之风里欢歌。所以孔子遥望天道,向我们展示了形而上之自由的境界。孔子的儒学之道,让我们到现在依然可以在其文字中找到立足之本。

  我们都知道,风•雅•颂”最早是来自《诗经》,风为“风土之音”,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先民在诗里,向我们倾诉文明初曙时的欣喜和恐惧。然《诗经》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向我们展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生活本质。作者说用诗的眼光来看中国,便有一个情之所钟的诗的中国。古人之于诗,似乎早就认定了诗不言福,而趋于诉苦,诗不娱乐,要有悲情。因此我们在古人的简短诗词中,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壮,领略到空有一腔热血却不得志的悲愤,民不聊生的疾苦,爱而不得终的凄凉。这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灿烂的瑰宝。当两岁小童用稚嫩的声音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时,我们仍能从这简洁生动的文字中领略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中国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地方,无论是王朝的更迭变化,还是诗文的记载,亦或是那些灿若星河的历史文物,都为我们在多方面提供了一条隐约可见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印记。作者的文字优雅又不失理性,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刻,是一部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中国历史画卷的别具一格的作品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八):诗经风·雅·颂说不尽“饥者歌其食”之曲婉

  ——王在诗里,倾听风

  整日阴雨连绵,人不免沾染天候之气。水调歌头·登赏心亭怀古一诗里丘崈说,杯到莫停手,唯酒可忘忧。我倒不认为诗书可以忘忧,但倘若不读诗书,就不会有古人所谓手不释卷了。

  《文化的江山》第三辑——中国风雅颂,亚桔黄色为底的封面上,四座依次重叠摆置的何尊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别小看这实际座高近0.4米,口径约0.3米,重达29斤、1963年在宝鸡现身的何尊,在它的底部有“宅兹中国”的铭文,这是“中国”二字最早的记载。

  作者刘刚、李冬君在《文化的江山》里讲述“文化个体性”的群体自我意识对历史作出的选择。历史既选择了春秋,孔子也选择了诗经。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是孔子从三千余篇古诗素材中保留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孔子编选的理由是什么呢?

  首要地确立了“思无邪”的准则,然后呢,作者认为孔子选择了“温柔敦厚”的国风和民乐。风为“讽”,让人将内心怨恨“讽”出来,但要节制,知“礼节”;要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乱。春秋人不仅吟咏诗篇表达个人情绪,还吟诗外交表达国家意志。所以“讽”可为风化,把国家纳入诗的风雅,吟诗成风而风化天下。

  本辑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探讨“中国”这一名字的由来,和它的实际意义,以及诗经时代经历尚书故事“绝地天通”后王权话语代表的天命和象征“金陵王气”的自由意志的革命。这样的探讨进一步体现始终贯穿本书的宗旨,即推崇自由意志的价值观。

  一、中国名与实

  从对青春“中国”的无限畅想,追根溯源叩问“中国”的来历,从而引伸出文化边疆的孔子视野和太史公视野。

  天下一家,在孔子那里,还是一种文化理想,在司马迁那里,则成为历史观。

  二、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

  商代江南在赣鄱流域,赣指赣江,鄱指鄱阳湖。作为吴城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以“虎”为标志。无论是江南的虎方国,还是宁镇山脉和句容河流域的“句吴”方国,那自由意志的“虎气”和“金陵王气”是一以贯之的,而那种天命不济起而革命的理想就蕴含其中。

  从河姆渡到良渚,再到吴城和三星堆,长江流域这一线各方国虽难容于商王朝,但其方国之统一,以文化为根底。

  孔子编诗经有十五国风,虽江南未被涉及,但从吴国季札在鲁国观礼国风乐舞时,引诗评点的格局、格调,可见江南之客不让中原时贤。

  有人说乐经在诗经里,孔子编《颂》诗,配宗庙祭祀之曲;编《雅》诗,配宫廷礼仪之乐;编《风》而配各国流行金曲。诗配乐在现代人看来多是娱乐,但诗经里歌咏的不是娱乐而是诗意的栖居之美,即如一腔义愤、一骂到底的《卫风》仍闪现命运无常下人性的“忧”雅。

  诗经里“温柔敦厚”的礼教精神,在遇到现实无情的肉博时,便会把怨恨、愤怒等情绪悄没痕迹地风诗化了。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精神源头的礼教精神就是这样,从诗经开始了它教化万民之路。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九):文化“大爆炸”

  一直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是因为速度够快,上午下的单晚上吃晚饭之前就送到了,果然是体现了京东速度,必须赞一下快递小哥。

  我买的是全套,目前出的是1-4册,颜色艳丽的封面莫名让这个秋季带来一些明快,在书房抬头一看,大部头的书籍已经占据了书架很多,这本,我专门腾出来,最显眼的c位,一边阅读后摆放。

  本以为会是精装版那种硬壳的,没想到是软皮,好像也不错,这种书更容易随身携带阅读。

  以前的文化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一本粗制滥造的课本,翻几页都没什么欲.望的那种,黑白封面有点像复印的论斤卖的盗版印刷书,但是这套书很精致,不止颜值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内容也值得回味。

  刘刚老师不愧是文学史上的启蒙大师,浅显易懂地讲原理,生动地讲案例,尤其他能挖掘每一个文物后面的故事,这本书无疑是上品中的上品。

  而且读过这套书才发现,那些市面上的“生活大爆炸”、“时间简史”等畅销书跟这种书相比,简直弱爆了,而且最良心的是,这4本书的价格加起来,也没有某信出版社的一本畅销书的定价来得贵。

  冲着这一点,我给这个制作团队5颗星,再有,如果不知道买什么书来充电,给大家一个小技巧,下次冲着刘刚老师买书,绝对不会有问题:)

  在如今信息发达快速化的时代,跟我们小时候早就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道理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是《文化的江山》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识,它告诉我,拥有一本珍藏级别的书也是一种享受,每天拿来翻几遍,哪怕有些本来看上去非常难懂的故事多读几遍以后,不是其意自现嘛。

  再讲个小插曲,昨天朋友来家里串门,他一眼就相中了我这套书,问我能不能借一本阅读,我没答应,这本大部头不是快餐式的文化,而是要坐下来慢慢细读的,我这位朋友平时读网络小说居多,我很板正告诉她,这套书也许你看不懂。

  为了这句话,差点没跟我翻脸。

  玩笑归玩笑,最后还是借了她第一本,其实我觉得精粹都在第一本了,都说要留住读者就要好好写开头,那肯定是精华所在。

  期待两位老师的新作,期待新书大卖!

  《文化的江山03》读后感(十):《三读李冬君——〈文化的江山读后〉》

  初识李冬君,2014年,是在网上淘书,偶然购下了她的文化散文集《落花一瞬》。这是一本探讨日本文化的集子。那精美的文字,漂亮的插图,让人非常惊喜而陶醉。它成了我和儿子的枕边爱书,真是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

  后来,又看到了她的文化散文新集子《青花瓷里的乡愁》,素雅的青花瓷,水墨画似的插图,又合着她如诗一般的文字,让人爱不释手。我一下买了三本,留下一本,分别送给了同样喜欢文字的两个儿子。

  后来,她的散文集《一年景》,又摆上了我的书架。

  2009年,她和丈夫刘刚合作的史书《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初次出版。虽然很懊恼这么晚才看到,但还是很庆幸地毅然买下。这个版本,分为上下集两本,共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六个小标题。字数600千字。虽然 在这么简短的文字中,是很难把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写得多么细致具体,但是,他们以独到的视觉,把历史分为“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认为王朝中国是现象的,而文化中国才是本体的。他们不是以史书惯用的视角来回眸国史,所以才冠之以副标题——重读中国史。这是以新的文化的视角,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转瞬到了2019年,李冬君和她的丈夫刘刚在整整十年间,又重新编著了这套书系,《文化的江山》。全书由初版的两集,拓展为十二集。每集分别单列了副标题的书名。目前已经出版四集。分别是:文化中国的来源、王朝中国的确立、中国风雅颂、中国轴心期。第一集:“文化中国的来源”,由四章构成。主要以山海经世界、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玉器文化、青铜文化等为载体和重点,追溯了原始文化的起源及流变。第二集:“王朝中国的确立”,由两章构成。分别是:王朝中国的确立和文化中国的延续。主要探讨从城邦到国家,从文化的转型到国家伦理和天下伦理的构建。第三集:“中国风雅颂”,由两章构成。分别是:“中国”名与实、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主要是阐述从殷商到春秋的文化,其中的重点文化人物及事件,例如孔子、司马迁、《诗经》等单列标题重点论述。第四集:“中国轴心期”,由三章构成。分别是:春秋、战国和诸子时代的结束。分别探讨了礼义、仁义、兵法、变法,以及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屈原,等主要历史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历史文化的“轴心期”。

  这四集《文化的江山》,从写作特色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文字简洁。虽然这新版的《文化的江山》与旧版相比字数和内容增添了许多,但文字简洁的总体写法还是如一的。在整个历史文化的繁衍流变中,能既照顾其连续性,又不随意展开和过度地阐述,这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现状的。在生活节奏较快、职业内外时间宝贵的情况下,把握住这样一种文笔模式是很必要很实际的。易中天的中华史,也是如此,文字极其简洁。其二,重点突出。在漫长而众多的文化人物和事件中,总是有着重要重大的环节的。该书在布局时,不仅用小标题单列,而且在常规的简洁讲述中,对这些知识点和情节适时地进行了详写。甚至人物对话等都进行还原描述。这就无疑在叙述中增强了文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三,富有个见。纵观历史,仅仅是近代、当代,写史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就史而史。很多是政治史,或曰帝王史。即便是文化史,往往也是二者兼容,不可割裂。这是很常见、很常规的。而这套书的作者,却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并注入这套书:“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帝王为中心,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不过历史表象,江山实乃历史本体。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这样的对历史文化的见解,恐怕就是这套书的亮点或独特的价值所在。其四,全书图文并茂,精选了非常多的彩色插图,黑白的很少。所有的插图非常清晰,有许多很少见,难能可贵。这就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装帧。估计这也是该书价格构成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为独立学者,自由写作者,能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字风格去付诸文字,这本身就是很个性的。而纵观文集,那随处可见的文化大散文似的文思,那诗性的语言,全都是两位作家的个性文笔。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或许无力能辨别其文字中学术深层的东西如何,但是,博览、思考、对比、鉴别,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增长知性,丰富思想,走向深刻的必要途径。期待着后续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