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唱着》经典观后感10篇

  《活着唱着》是一部由马楠执导,赵小利 / 甘贵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唱着》观后感(一):川剧,不只是变脸

  很荣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今天在现场还看到了电影的主创人员。女主演技很真实,剧情代入感超强。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川剧不只有变脸,希望我们国家的川剧也可以声扬国际,留名戛纳。再次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主演赵小利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们!你们值得拥有更多的掌声!更大的舞台!

  《活着唱着》观后感(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有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狭隘的想法是冲着监制邓婕老师去看的,宽泛的想法是我更想了解川剧。

  这是一部我认为上乘的伦理片。在理想和现实中的碰撞似乎更有悬念。

  青年川剧团团长赵丽在听闻剧院宜即将拆迁的消息,在剧团挣扎在温饱边缘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保住剧院,一次次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费尽口舌。剧院的收入撑不起员工家庭的时候,有员工选择去餐厅表演变脸,这一幕幕生活底层的心酸让我对坚守舞台的演员肃然起敬。

  当巨大的挖掘机和大大的拆字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文化局领导最后踏进剧院的时候,忽然我觉得应该豁然开朗,最后的一串武打戏结束了剧情,我依旧觉得意犹未尽。

  社会的进步不能让传统剧种消失,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支撑轴依旧还是传统文化。

  《活着唱着》观后感(三):活着唱着,川剧艺术永不褪色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全片以一个"拆"字贯穿始终,以一个川剧团为缩影凸显了当代条件下川剧艺术发展和传承的不易,电影中很多空境的镜头声音效果处理的非常好,挖掘机的轰鸣,楼房倒塌的破碎声,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心生哀叹之情。影片中一部分团长自己想象的武打戏非常出彩且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川剧的综合性之强,之精彩,变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现实,故事是现实的,川剧团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团长和各个团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现实的,影片没能挽救得了川剧团的结局也是现实的,有的人为谋生计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留下来,团长四处奔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就算在这样艰难的现实条件下她们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活着唱着,可见其对川剧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令人感动,且最后虽然川剧团还是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但是演员们的川剧梦想是不会散的,就像最后吃饭时二哥唱的那样,只盼再团聚,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能聚在一起再唱川剧,也昭示了未来川剧发展的希望,这也正呼吁着大家去欣赏川剧,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

  《活着唱着》观后感(四):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

  「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电影《活着唱着》讲述了城镇建设新旧改造背景下的民间川剧团消亡史,却以川剧《别洞观景》作了结:天上的神仙因为被人间的景色所震撼,再也不想回到天上去了。这一点睛之笔,出自“川剧世家出身、学了五年川剧、演了五年川剧”的这部电影的监制邓婕。首映仪式上,邓老师说她是“不忘初心”,“来为川剧做点事儿”。从川剧舞台到电视荧幕,四十年光阴,她仍在今天要做一部关于“川剧人”的电影,的确如她所言“川剧”是融在她血液里的。电影《活着唱着》脱胎于2012年记者赵刚的纪录片《民间戏班》,60分钟记录了这11个人的民间戏班的日常生活。吹拉弹唱和柴米油盐在一起,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困难,但是为了生活而涌动出的勤劳与智慧贯穿始终,全团上下像是灶台上升腾的热气,相聚和离别都有余温。早在之前戛纳电影节专访,邓老师提到了这部电影是有“遗憾”的,看片到一半便明白她所说的“遗憾”是何处。生活在国外的导演马楠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人有着西方视角下的刻板印象,和纪录片的不同,电影把视角着重于“忍辱负重”的憋屈与无奈。旧乡镇与传统戏曲的“大厦将倾”,大环境与小人物的无能为力。但是他太小看中国人的“生命力”了,就好像传统戏曲,从源起到今时,见过了多少风雨飘摇。纵然大部分年轻人对戏曲不再感兴趣,但是总有舞台的幕要拉开,锣鼓要响起来,因为戏曲艺术太有魅力了,是那句“没见过的人不会明了”。神仙因为看了人间景致而留恋凡间不忍归去,这人间不是别的,是戏曲。而神仙也不是别人,是每一个都在坚守戏曲的戏曲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