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让他干活,他温和又坚定地说:“我宁愿不。”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

  一听就是文化人儿。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最新推出的音频荐书栏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每周一至周四,我们在这里为你推荐好书。

  第64期要推荐的,是梅尔维尔的经典短篇《书记员巴特尔比》。

  梅尔维尔的长篇代表作《白鲸》浩荡如海,短篇代表作《书记员巴特尔比》则几乎毫无波澜,却幽微至深。

  巴特尔比,一个形销骨立、极为沉默的书记员,喜欢安静地待在自己的角落,当老板让他干活时,他温顺又坚定地说:“我宁愿不做。”

  从拒绝老板,到被开除后拒绝离开办公室,再到在监狱里拒绝进食,巴特尔比用温柔的语气拒绝着与人类有关的一切,最终死在监狱中那片长着绿草的空地上。在他的拒绝中,我们得到的并非是绝对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让我们反思:自由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点击音频,即刻了解更多~

  64

  / / /

  本期书目

  《水手比利·巴德》

  作者:(美)赫尔曼·梅尔维尔

  译者:陈晓霜

  版本:新华出版社2015年1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 / /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小说《书记员巴特尔比》。

  《书记员巴特尔比》是梅尔维尔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这个略显怪诞的故事里,梅尔维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古怪、让人怜悯、最终又让人反思的文学人物,巴特尔比。

  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事务所所有人,一个待人宽容、“淡泊名利的律师”。叙述者“我”的这一特点对小说的发展相当重要。律师事务所位于华尔街,一个代表金钱与欲望的地方,他却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再加上对他人的同情心,他才可以容忍巴特尔比的种种怪异、甚至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故事才可以进行下去。

  为了展现叙述者“我”的宽容和知人善任,在巴特尔比出现之前,梅尔维尔先介绍了三位原有的雇员,其中两个是书记员,外号分别是“火鸡”和“镊子”。两人性格上都多少有些古怪。“火鸡”工作非常积极,但在中午十二点之后就越来越浮躁。与之相反,“镊子”上午烦躁易怒,下午则是一个正常人。叙述者“我”大度地接受了他们的性格缺陷,工作因此进行得相当顺利。

  由于业务量增加,事务所招来一位新书记员,就是巴特尔比。巴特尔比的第一次亮相就是他性格的展现,书里是这样描写的:

  “穿着整齐但脸色苍白,样子体面又可怜兮兮,显得无比孤苦伶仃!”

  这位一眼看去就显得无比孤独的人沉默寡言,工作十分用功,“像台机器一般写个不停”。起初,巴特尔比看上去是个非常合格的书记员,但当叙述者“我”要求他一起检查一个文件时,他第一次展示出自己的特质:他“用一种特别温和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我宁愿不做。’”作为老板,叙述者“我”的反应我们可想而知。

  “你什么意思?你疯了吗?”“我”惊愕地问巴特尔比。

  巴特尔比的回应还是那句话:“我宁愿不做。”

  这是巴特尔比的第一次拒绝,也是在他去世之前无数次拒绝的开端。接下来,巴特尔比拒绝了老板校对文稿的要求,甚至拒绝了老板让他帮忙叫“镊子”去办公室的要求。

  故事说到这里,如果我们去分析这篇小说的含义,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很明确的:一个员工敢于对老板说不。因为故事发生在华尔街,我们还可以扩大一点来说,巴特尔比的拒绝是对金钱、乃至西方经济、权力体制的反抗。也有不少评论从这些观点入手去分析这篇作品,但梅尔维尔带给我们的也许远远不止如此。

  在被多次拒绝之后,一个所谓的正常的老板应该是怎样的反应呢?要么暴跳如雷,要么干脆直接开除巴特尔比,但故事中的这位老板并没有这么做。

  一个周日的上午,老板去到事务所,发现巴特尔比竟然在那儿。后来他发现,巴特尔比一直在办公室吃饭、睡觉,而且巴特尔比形容枯槁,对他冷淡,语气又不乏坚定。巴特尔比的这副模样和特质,让人想起卡夫卡笔下的那位饥饿艺术家。事实上,巴特尔比最后也因拒绝进食而死。

  在去世之前,巴特尔比还有很多次拒绝。他孤独地生活在办公室里,先是拒绝所有的抄写工作,之后在老板不得不请他离开时又拒绝离开办公室。他就这样待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宁愿什么也不做。

  后来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群律师和证人,这些人自然对巴特尔比的存在感到惊讶,因此不断给老板泼冷水。最终,这位已经足够有同情心和耐心的老板作出决定,换一间新的办公室。可就连这样,他也没能摆脱巴特尔比。原来的房东找到他,让他请巴特尔比离开旧办公室。他只好再去找巴特尔比商谈,甚至愿意让巴特尔比住到他家里。巴特尔比的反应一如既让,他说:“不,我现在宁愿不做任何变化。”

  在故事的最后,房东不得不叫来警察,将巴特尔比送到了监狱。巴特尔比没有罪名,又温顺安静,巴特尔比被允许在长着绿草的监狱院子里自由走动。老板也去看望过他,甚至掏钱让监狱送饭的人特地照顾巴特尔比。可这时候,巴特尔比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最后的一次拒绝:拒绝进食。

  来到故事的结尾,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说,巴特尔比的那句反复出现的“我宁愿不”是对工作的反抗,对金钱和西方制度的反抗;显然,他反抗的更多。他的行为像正常人的反面,理论上说,正常人应积极生活,寻找快乐,实现自我价值等等,但是他并不。在他用生命代价实现的拒绝中,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秩序和自由?自由的代价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 /

  本期主持

  张进

  关注巴特尔比

  有交流需要欢迎联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