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读后感10篇

  《借钱》是一本由[美]查尔斯·盖斯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4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钱》读后感(一):历时五年完成的“巨著”

  诚如标题所说,这本书从签约到出版,历时了整整五年,以至于当我把样书寄给译者时,他表示无法相信那些文字是自己翻译的,因为——毫无印象。这部作品的“难产”,最大的因素是内容之深刻、跨度之长远。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历史类作品的,对金融/经济确实是门外汉,书中提到的专业词汇、历史事件,我都不得不一一查证后,用通俗的、像我一样的“金融小白”能看懂的文字表达出来。

  不过,查证资料的过程是相当有趣的,我常常从一件事不知不觉就查到了相关联的其他事,这样一层一层扩散开去,“浪费”了颇多时间。而在改稿过程中,我最担心的是这么好的书,万一闹出常识性错误来,岂不毁了作者、译者和自己的心血?

  总之,书出来了,可以松一口气了。

  《借钱》读后感(二):钱与钱的故事

  刊登前暂删……

  ●《借钱》从马库斯·朱尼厄斯·布鲁图斯(一个掠夺性放贷者,因参与暗杀尤里乌斯·恺撒而臭名昭著)开始,以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为结束,是一部鲜活的两千年债务社会文化史。——《经济史杂志》

  ●盖斯特并非从个人层面上处理这一双刃剑式的、令人苦恼的话题的。你不会在本书中找到10个减轻个人债务的技巧,而是从历史和实践的层面上来处理的。他从银行甚至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开始,到持续至今的关于利率上限的争论,显而易见,我们都欠着宗教机构的钱——无论是天主教的还是犹太教的——以用于金钱的处理、借款、贷款和偿还等基本实践。——《出版人周刊》

  ●《借钱》提出了许多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和债务相关的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盖斯特证明了关于高利贷和债务的法律的、道德的、经济的争论到了今天仍然存在。——《历史学家》

  ●引人入胜且综合全面……盖斯特带来广阔的历史视野,这一研究令人印象深刻。——EH.Net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还是对于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而言,这都是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现今发生的一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而这,正是导致我们当下金融困局的原因。——亨利·考夫曼,《论货币与市场:华尔街回忆录》作者

  ●查尔斯·R.盖斯特带我们进行了一趟关于重利法的从古至今的绝妙旅行。强烈推荐这本书,既为那些对经济事件有狂热兴趣的信徒,同时也为那些货币和银行方面的学术专家。——休·罗考夫,罗格斯大学

  ●一部关于利息和高利贷概念的迷人的、综合的历史。——罗伯特·赖特,奥古斯塔纳学院

  《借钱》读后感(三):借钱有息亦有道

  虽然是一本以利息、债务和资本为主题的大部头,但这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却大大超过预期。作为金融历史学家和财经类畅销书作家,作者查尔斯·R.盖斯特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超强叙事能力以及深刻洞察经济发展端倪的哲学思考,综合贯通了法律、金融与宗教,在旁征博引中挥洒自如,将千年利息史、金融史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对司空见惯的利息现象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现在的人们对借钱已经不再遮遮掩掩。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714高炮”高息借贷乱象,让人们对利息尤其是高息借贷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714高炮”指的是超高息的短期借款,期限为7天或者14天,主要针对包括在读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这一类型的贷款利率非常高,利息按年化计算基本都超过1500%,所以被称之为“高炮”,并不受法律保护,其通过暴力或其他手段非法催收等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并不仅仅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而关于高利贷的争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

  今天看来,收取利息现象司空见惯。但数百年来,西方社会围绕借贷的对骂声此起彼伏。蹚过漫漫历史长河,利息和高利贷都经历了从古代罪大恶极到当代繁荣商业的变迁。本书前半部分,主要回顾了利息和借贷的历史变迁。从古罗马时期,便有专门法律对利息进行规制。中世纪时期,教会更是认为凡是利息皆为高息,有违基督教伦常的特质,发布重利禁令。宗教改革之后,随着贸易和海外扩张的快速发展,关于借贷和利息的禁令才渐渐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金融界也实现了大跃进。

  现在社会借贷消费观念日趋流行,信用卡、消费借贷等遍地开花,各种促销手段及宣传等鼓动人们去透支消费,人们不再对借钱惶而恐之。本书的后半部分则着重分析了当下的消费债务革命及金融债务危机等各种现象。诚如本书所述,“债务不再是金融原始丛林里的怪兽,而是另一种金融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但过度负债也带来债务泡沫甚至金融危机的隐忧。无论如何,债务和利息问题依旧困扰着现在人,所以建议你还是翻阅本书来听听作者的真知灼见。

  《借钱》读后感(四):借钱与财富流动

  借钱这个事情,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发言权——太多外账没有收回!

  钱本身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虚拟符号,用钱更换出社会多种资源。

  从资源汇集的角度看,借到钱的一方通常有更多的资源控制权,他们可以通过借到或者筹集到的资金去完成很多其他人无法完成的项目,或者创业,当然,也有纯粹骗钱的群体,比如各种钱宝网,e租宝之类公司。这本书通过大量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世界上主流国家这些年的金融情况。

利息与还款

  利息是钱被使用之后的一种正当补偿,在越需要钱的地方,缺钱越厉害,利息会不断升高,但是获取利息要取决了还款能力以及借款人的信誉,过高的利息会导致无力还款,而借款人的信誉逃票,可能导致严重的坏账。这是借出人最需要警惕的部分,通常而言,一个社会普遍合理的利息和还款能力能够匹配,加上一定的社会担保或者资产折价抵押,不会出现太多的坏账。

  大量的借贷可以成就很多大型企业,恒大,万达,万科,融创,因为这种大规模的借贷可以让公司规模快速扩张,带来极高的利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他们产品的消费能力。在有限的领域中,大规模资金涌入,常常带来巨大的资产泡沫和财富大转移。在杠杆环境下,资产价格的小幅增长都可以带来数倍的收益,有利于借款方。

债转股(也赖账操作方式)

  今天许多企业欠了屁股债之后,还不上,就把自己的股份切割一部分出去作为赔偿,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债转股,债转股有亏右转,如果借少量的钱却被打折质押了大量股权,借款方是亏的,反之,如果借出方只拿到一点或者毫无用处的企业股权,借款方是赚的,国内的股票质押大部分属于前者。

国际债务

  美国作为时间上最大的债务国,从资源角度看,集结了全世界的主要财富,由于自身货币的流动性可调节,给予其金融体系有着不断对外吸血的能力,而作为债权国,比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在这种体系下,既要一手有现金,也得一手有债务,在美元波动过程可进可退。战争可以打击其他货币,金融或者石油、贸易战争都可以快速让新兴货币快速贬值,最终不得不回到看似稳定的美元体系中,做大美元的购买能力。

贷款消费

  贷款消费可能让人们提前享受到更多的消费品,可以有效拉动消费额,反馈到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收益,提前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未来的资金进入当前的消费节点,也会造成虚假繁荣,这些贷款消费不但在个人,企业存在,也大量在国家之间存在。而后续大量债务违约,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没有人还钱的时候,会导致过去资产抵押品过剩,对现有的消费体系造成冲击,导致数年里面都停止生产新的产品——经济危机余震,导致的衰退。(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低利息借款永远是掌握主动权的最佳方式,毕竟钱永远都是在通货膨胀,只要借款所创造的收益超过利息,那么长期而言,是一项不错的生意。

  这本书记载着整个世界财富的流动历史,泡沫,以及我们需要防范的各种骗局。

  把金钱当做一种可控资源,无论什么时候。

  --end--

  《借钱》读后感(五):消费债务革命的起源:关于利息的历史

  货币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文明的以物换物,意味着人类交易活动的诞生,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对推动交易的便捷性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与货币密切相关的利息的产生则滞后于货币的出现,最早的文献记载在公元前4世纪,在古罗马的一些法律制度中频频出现,基于道德、社会、宗教等缘故,利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不太友善的角色,直到资本主义的诞生,以利息主导的借贷市场对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起到了空前绝后的作用,但也引发了几次经济危机。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借贷产品层出不穷,超前消费成为新生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潜在的借贷关系像毒品一样透支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引发新一轮消费债务革命。

  与货币相关的论著不少,从亚当·斯密、约翰·劳到米塞斯、凯恩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学界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与利息相关的著作并不多见。美国金融历史学家查尔斯.盖斯特非常熟悉金融商业史,有丰富的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曾著作《华尔街投行百年史》,近期出版的《借钱:利息/债务和资本的故事》是目前为数不多关于利息历史的著作,全书以追溯利息的演变为线索,探讨利息在不同历史时期,执政当局对利息的态度,以及利息又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引发战争、债务的扮演者,并对消费债务革命提出了警惕。

  与货币理论的高深莫测不同,利息更显得接地气,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从盖斯特的著作中我们发现,利息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定义并不一致,与利息相关的高利贷在不同的国家法律也并不一致。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金钱不可繁衍,只用于交易,收取利息不可取;在古罗马时期,单利认为是合法的,而复利是有违天理,几乎所有国家禁止高利贷,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在犹太人群体中,犹太人之间借贷不得收取利息,却讽刺地可以借贷给非犹太人。罗马帝国衰亡后,宗教主导国家政权,对利息是零容忍,而进入中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让人们对金钱和利息的传统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路德没有全盘接受放贷利息,默认了利息的存在,加尔文更加开明地认可金钱的繁衍能力,认可利息的存在,宗教标志建筑巴黎圣母院就是由一群放贷者捐资建立的。

  高利贷属于超额利息,不同国家对利息的利率界定不一样,数学家斯蒂芬的利率表规定了利息的合法化,重商主义创建了最早的公司,东印度公司,建立了证券、股票的雏形,为资本主义带来了曙光。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伦理对商业理念的改变起到空前绝后的意义。17世纪以后,荷兰、英国、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最早的金融市场,金融业高度发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个人消费举债经营登上了舞台,爆发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之后,经济复苏,金融市场迅速雄起,人们忽视了合理利息的存在,华尔街为了更多的利益炮制许多金融衍生品,将债务再次打包出售,发行垃圾债券、高杠杆收购。国家层面上,主权债务违约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出现,进入21世纪后,一些发达国家也引发了欧债危机。

  无论从个人、企业还是国家,由信贷关系失衡导致的破产已成为可能。盖斯特在本书中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旁征博引地讲述了利息的发展脉络,特别是20世纪以来,侧重阐述了新债务革命和消费债务革命,肯定了利息在资本市场的催化作用,同时也为过度债务导致的危机担忧。

  互联网经济的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的便利,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企业能够精准诱导消费者消费,刺激潜在需求,各大电商平台也建立了自己的小额贷款业务,刺激消费者提前消费,塑造不良的消费观。也有一些借贷平台非法高息借贷,复利计算,利息远远超本金倍数,给借款人带来借贷压力,导致自杀的现象不断,这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高利息的另一种变种就是通过高收益(超过正常投资收益)吸引投资者投入,早期按时支付利息,等到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转移资产破产关闭,导致许多借贷人家破人亡。即使在今天,高利贷依然不受许多国家接受,存在于法律的边缘,人类的逐利本性,高利贷无法完全制止,其表达的方式也愈加隐蔽。我们要肯定合理利息在金融创新上为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同时也要警惕高利息在华丽金融产品外衣下表现出的隐瞒和欺骗。

  未经允许,不得非法转载!

  《借钱》读后感(六):历时三千年的大型“真香”现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借贷行为,或者说是欠债纳息,是历史最悠久的金融行为。不过自诞生以来,就被斥为贷方企图搜刮借方的剥削行为。

  数百年来,围绕借贷的对骂声此起彼伏。神曲的创作者,但丁(Dante),曾斥责高利贷者为恶魔、厉鬼。无数作家引经据典,痛斥借贷陷阱。所谓的高利贷,就是收取超额利息的贷款。超额利息就是利息之上还有利息,即叠加在未偿还的借贷本金上的利息。

《神曲》中“放高利贷者被打入第七层地狱”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社会都严禁重息,更贴切地说是严禁高利贷。尤其是中世纪,收取超额利息是罪大恶极的。不管借贷是以现金还是以其他物品为形式进行,穷凶极恶的贷方总是会采取“以邻为壑”的策略,直至把借方逼到丢掉担保,甚至家破人亡的境地。

  依照罗马法律,单利是合情合理的,复利则是有违天理。而依照希伯来氏族的传统,犹太人相互借贷时不得收取利息,甚至连单利也不能收。但讽刺的是,犹太人可以借钱给非犹太人,而且教会还认可他们的贷方身份。这一漏洞让犹太人得以与伦巴底人和卡奥尔人抢占市场。

  贷方和早期的银行家,不论是犹太人、伦巴底人、卡奥尔人还是圣殿骑士团(Templars),他们都很清楚,自己在欧洲各国的金融技能和外域地位令其饱受羡慕、嫉妒、讥讽、嘲笑,最终恐怕还会招致一些强权的打击报复。最后,他们不少人通过收取复利来弥补商业风险,或将利息伪装成灰色折现费用。

  不过,至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那可绝不是亏损这么简单。他们可能会被驱逐出境,或被关押审讯,或被没收财产。

  数百年来,民法,包括某些国家的自然法,都明确规定禁止高利贷。不过众人喊打的贷方依旧招摇过市,并很快在传奇和文学作品中占据席位。就某种程度而言,理论和实际互不协调地并肩而行,导致自罗马陨落到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各走各路。尤其是在中世纪初期,教会认为,凡是利息均为重利,复利被称为“犹太人利息”,旨在说明其阴森黑暗、尤为基督教伦常的特制,它是作为社会局外人的贷方的剥削工具。

  12~19世纪,借贷走势却起落频繁。直至进入19世纪,除了不同文化和政治动机的刻意反对,人们对重利的态度趋于稳定。 而借贷行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19世纪初的爱尔兰,牧师杰拉米阿·奥克拉汉(Jeremiah O’Callaghan)拒绝为一个垂死之人做圣礼,直到那个人放弃自己的那份高利贷,而此事的最终结果是牧师被驱逐到了北部弗蒙特的荒郊野岭。

  历经数世纪的口诛笔伐,看到固定收入、投资回报如此丰厚诱人,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了。蹚过漫漫历史长河,利息和高利贷经历了从古代罪大恶极,到当代繁荣商业的变迁。

  17世纪,唐提式养老金一类的投机性方法初露端倪。后衍生出年金和人寿保险,大范围的长期投资计划首次成为可能。

  18世纪初期,牛顿首次提出有效复利利率的计算公式。围绕复利的绝大多数谜团便清晰易懂起来。

  19世纪初,英国废除《重利法》(usury laws)。

  20世纪,信用卡公司和其他消费借贷公司发明了连续性利息。新金融手段的诞生,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繁荣发展,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风险。

  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逐渐普遍,由此迎来了信贷革命,使得信贷走向民主化。为了整合贷款,将之从资产负债表上消掉,贷方放宽其经营标准。这种手段也导致信用卡广泛使用,其发放几乎不考虑偿还能力。

  而这一系列的事情最终成为了重大的信贷危机的导火索。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乃至19~20世纪美国绝大多数经济崩溃,都是因为高额借款和举债经营波及股票市场造成的。然而推崇高额举债经营和自由市场利率的支持者们却似乎并没有方寸大乱。

  虽然由利息、借钱和重利引发的争辩不绝于耳且历史悠长,可是借钱让发达国家多数人口的现代生活恒易掌控。没有信贷机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只能是痴心妄想。即使在公共政策领域,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的理论被打入冷宫,然而高利贷依旧焕发活力。

  尽管人们刻意忽视,但利息过高依旧是个棘手的问题,借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的一句话:“高利贷的确难以界定,不过一看便知。”

  有人曾言,放贷利息的历史不过是精神史的表达。与其对应的,放贷是一种历史悠长的思维,充满神秘和不连贯性,几乎只存在于经济历史学家的脑海之中。这的确没错,不过却忽视了潜台词——它是三千年来不同社会最强大的概念之一。

  《借钱》读后感(七):《借钱》—经济学的圣经

  提起借钱,大家肯定有太多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存在很多声音,牵扯着复杂的利益。期间,借钱的低三下四,被借的提心吊胆。除了本金之外涉及着利息,也是其中一部分。我曾经阅读过余光中老师写的一篇散文《借钱的境界》文中很有见地的阐述了借钱的心里,姿态,方式和境界。借钱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事情,围绕着利率浮动,借方和贷方是持续着长期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过程。在经济史学中,由于借贷而产生的利息,对于这个衍生出来的‘利息’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它自己从无到有的故事,有它华丽转身的蜕变,有它继续延续的传奇。

  我是学会计学的,初拿起 《借钱》 这本犹如圣经一般厚重的书的时候,我像一位虔诚教徒,看着鎏金的英文字体,就知道这是一部书写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借贷利息’关系的历史,一部随着时代发展‘利息’不断变身的编年体。全书分8章来论述,每一章涉及一个主题,每一主题各有一个导读,各章节环环相扣,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刻,你便经历了3000年的借贷关系中利息的演变和发展,如穿越历史长河一般,从过去到现在并延续到未来。

  我们先看下复利本息的计算公式

  F=P*(1+i)^n

  F:终值(Future Value),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

  :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

  i:利率或折现率

  :计息期数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并使用这个计算公式,在理财投资,住房贷款都涉及到复利。但是关于复利这个特殊的借贷衍生品却经历了重重考验,从抵制的重利,高利贷,到可以接受的复利计息,它在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想分享下读书心得,不同时代的利息所处的地位及它对国民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一、借贷的前世—利息是否等同高利贷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借贷行为而衍生出的利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法律框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争议和限制。对于万恶之源的利息,在中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围绕着借与贷所产生的利息是否为高利贷,重利,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基督教的教会法《哈德良法典》也规定教徒不可以放贷和收息的活动。自然法规定明确禁止高利贷,确保借贷双方公正,公平。 《重利法》的出台,规定了利率的标准,借贷所发生的利息有了官方制定的准则。这个时期,借钱收息与重利、利滚利,还是混沌不清的时期,处于原始阶段。

  犹太人,典当行和金融业的崛起带动了借贷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期间以消费型贷款为主,利率超过50%,同时催生了新型的金融机构,也推动了个人金融革命。于内,国家的放贷机构和私人放贷并行的时期。于外,国际贸易合作开始,汇票也开始出现历史舞台。各路放贷神仙粉末登场,犹太人,伦巴第人,卡奥尔人争夺着放贷市场。这一时期,教会出台的《迪奥西多法典》仍然占据上风。

  《格拉提安教令》出台后开始讨论了借贷之间的关系,以现实社会需要为基础,民法和教会法可以共存。民间也已股份制的形式躲避放贷收息的禁令,贸易和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赤裸的挑战教会法的权威。其次,数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利息计算的革命。斐波那的《计算之书》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复利计算改革。催生了‘利率牌’的问世。这个时期,教会法已经开始妥协。总之,中世纪的商业缓慢而匍匐的前进,无论教会如何打压放贷行为,信贷机构也无视警告而崛起。

  二、借贷的革命—利息华丽转身合法化

  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之初,贸易的发展导致了商业革命,金钱被视为贸易的合法手段,人们意识到利息在商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教会允许了公共放贷机构的成立。记账方法 《算数,几何,比例总论》 开始被广泛使用,它推动了财会的复式记账法。新兴银行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国家银行体系的初始发展。1852年斯特芬出版了《利率表》,表格中提到年金的折现值,和年金的终值,利率的额度。此表对利息和重利有了判定的标准。同时代的格劳秀斯将“利息”解读为对贷方所要承担风险的一种自然补偿。萨尔玛西斯撰写了《论高利贷》首次提出了利息和高利贷的区别。这三位世俗学者为了早期的利息改革给予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中世纪后期,欧洲推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导致《重利法》的自由化和重商主义并行。东印度公司海上贸易的发展促使发行了风险股票,联合股份制公司诞生。利息逐渐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认可。荷兰政府发行了债券,1609年又创办了贴现银行,成立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金融产品创新中,银行,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代理人,信用制度,有限责任公司,交相辉映,奠定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基础。

  年金的横空出世,是唯一避免了利息影响的金融产品。年金也是欧洲用于筹集长期资本的首次尝试。在统计学和精算学的支撑下,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合理的利息和高利息已经开始泾渭分明,资本主义的精神开始主宰着利息的走势。

  三、借贷的新契机—战争带来金融新产品

  英国内战及英法战争,导致英国财务危机重重。此时小型银行逐渐昌盛,同时也出现了债务人监狱,迫使英国出台了《破产法》来保护债务人权益。与此同时,由于战争贷款,急需设立国家银行,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资金。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将国家货币和国家永久债券捆绑一起。由于《重利法》的限制,成立了发行股票的海南公司,政府也推行唐提式养老金和年金,开始筹集战争资金。漂洋过海的殖民地也纷纷效仿英国,继承着《重利法》 采纳计息计算方法。 随着新的金融产品和年金的出现,利息的发展又迈向新的一步。《百科全书》的出版对利息进行了接近现代的解读,同时也解释了单利和复利,为高利贷的判断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在高利贷问题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区分了现金和长期投资基金。这些理论基础把利息引入了商业投资层面上。偿债基金正式被政府财政部采纳。

  四、借贷新形势的崛起—现代信贷体制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对资金的需求大大超出了高利贷的限制,废除 《重利法》 呼声日益高涨。 举债经营已经登上金融舞台,大量私人银行出现提供了贷款来源。 1954年英国废除 《重利法》 。美国由于复杂的处境,仍旧纯在诸多争议。借钱开始面临新浪潮,从投资借贷转向消费借贷,小额贷款随之出现,同时期也出现了“鲨鱼贷款”,“发薪日贷款”性质高利贷。 投资企业利用杠杆借贷也处于巅峰时期,投资信托是当时的金融手段。一战后经济的复苏,个人对人寿保险和养老金的需求剧增,分期信贷开始崭露头角。 1952年,富兰克林银行发行了首张信用卡。在学术界,米勒和莫迪提出了“MM理论。哈利马可维兹提出 “投资组合选择性和多样性理论”。威廉夏普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爱德华 阿特曼提出了“Z得分”理论。 这些学术理论让资产不在孤立,被纳入了投资组合,债务的概念也转变成信贷,成为正面的象征。 消费贷款转向消费主义,消费者信贷已采用组合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融资技巧,推动了信贷民主化进程。证券化将消费债务的革命进入了成熟期,首先是政府将住房抵押证券化,然后银行将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汽车贷款短期资产证券化,证券化过程中创建了“信托”金融工具。证券化为各方带来了效益,同时也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

  五、借贷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危机

  继南海泡沫和1929年经济崩溃之后,2007年信贷市场危机已经凸显了消费债务的对金融体系的威胁。大量的债务工具叠加,过度的杠杆借贷,宽松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塌。投资银行身陷囹圄,信贷违约掉期,面临破产和重组。同时也冲击其他投资机构,次级按揭违约,金融股票缩水,住宅按揭信贷也一落千丈,同期的私营住宅按揭证券化一败涂地。金融市场泡沫危机四伏,消费者信贷和住宅按揭信贷受到危机重创。金融危机导致 《重利法》又再次浮现。在商品化信贷世界,自由市场意识占主导的时候对高利贷的认定更倾向于实用性。

  总之,爱因斯坦曾将复利描述成世界第八大奇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计算方法和放贷政策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利息还是一如昨日。过去三千年里,“利息” 尤其是叠加利息既“复利”永远包含着正反两面:中世纪它是显著的罪恶,今日它彰显了蓬勃朝气的财富。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它也仍旧困扰着现代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