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试图欺骗生活

  ☔

  去年看了太多印度电影,以至于对印度歌舞片已经有些疲劳了。朋友力荐《调音师》的时候,甚至有些排斥。最终是标签里的“悬疑”“惊悚”把我拉到了电影院,没有错过这部优秀作品。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只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暴露出来。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知道结局。

  影片前半段就像轻松愉快的印式爱情电影,男主角阿卡什邂逅了餐厅老板的女儿苏菲,并且获得了一份在餐厅弹琴的工作。

  阿卡什是一个假装失明的钢琴演奏者。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提到,阿卡什想要去伦敦参加比赛但苦于经费不足,于是他在乐器行教学生弹琴赚取路费。尽管表面是说看不见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却不能否认,盲人的身份让他可以利用人们的善意与同情得到诸多便利。

  因为一场“黑暗中表演”主题的精彩演奏,老明星邀请阿卡什去自己家中进行私人表演,在结婚纪念日给自己的妻子一个惊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阿卡什被卷入这场危机。

  纪念日当天,阿卡什到达老明星家时,被老明星的妻子西米拦在门外,反复确认阿卡什是不是全盲,他解释说十四岁时眼睛被板球所伤,什么都不能看见。这才被请进门。演奏间阿卡什瞥见了地上老明星的尸体。

  一曲弹罢阿卡什向女主人请求借用厕所,在西米的搀扶下跨过尸体,来到洗手间。而洗手间里正藏着拿枪的凶手。

  目睹了凶杀案的阿卡什命运全被改变。才有了后来报案、被真正弄瞎双眼、险些被盗取器官以及和西米共车逃亡等等一系列的转折。在无数次的反转中,将人性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毫不留情地不断深挖,力图呈现最原始复杂的人心。

  我害怕看见人群中的你。

  跳出主线剧情来看,阿卡什的“官配女友”苏菲其实挺让人惊艳的。在印度的时候苏菲一头卷发,热情活泼,骑着自己明黄色的小电驴每天载着阿卡什去餐厅弹琴。他们一起穿梭在城市里,十分像恋人。

  确实只能够用“像”这个字眼,阿卡什从头到尾都不够坦诚。最初的时候,欺骗苏菲自己是盲人。其实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个“愚蠢”的人,女孩子的细腻心思在遇见喜欢的人时,尤为凸显。苏菲不止一次对阿卡什的失明流露出质疑,却被一时热烈的感情而冲淡了。

  喜欢越是强烈,越是难以容下任何一粒沙。所以苏菲才在看到小孩视频证据的那一刻那么愤怒。

  影片结尾二人在欧洲偶然重逢,阿卡什仍然戴着墨镜扮演盲人,衣着打扮已经比从前光鲜。苏菲拉直了头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

  演奏结束苏菲走上前,嘲讽阿卡什还在用这套装瞎的把戏骗取同情。一句“说来话长,咖啡?”巧妙地接上了电影最开头的剧情。阿卡什向苏菲讲述了一个漫长的故事,给出了一个神奇的结局,至于要不要相信,每个人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苏菲在台下望着钢琴前的阿卡什,眼睛里仿佛流转着这些年两人之间所隔的时光。看到这一幕莫名想起《爱乐之城》的结尾。在不经意的重逢时刻,眼前人还是那个人,和从前故事里一样的脸,脸上却是无比陌生的神情。

  我知道有许多人都在默默地等待一次机会渺茫的重逢,也因为这种渺茫,给重逢镀上了一层不真实的金光。其实你等的只是给自己心里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并非是什么人。

  生活不会欺骗你。

  影片最开头就出现的一句话:生命取决于肝脏。把“liver”译成肝脏大概是导演的黑色幽默,与电影的剧情相呼应,也在最开始就设下了第一个悬念,抓住了观众的心。

  生活最终还是取决于生活者。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拥有怎样的生活。

  假装盲人的阿卡什有过善良的时候,当他去警察局报警,发现凶手是警长时,他便开始动摇了。后来听着虚假的证词,他也有过内心的挣扎,幻想自己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可是画面一转,他仍然坐在那里,静静地听完了所有的谎话。

  苏菲也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单纯无害。她的感情热烈,却也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厢情愿。之前有过好几次细节,都足以让她察觉到阿卡什的欺骗,因为当时的爱意而选择了忽略。发现西米光着身子出现在阿卡什房子里时,她又立马站到对自己有利的位置去“揭穿”真相。在欧洲与阿卡什重逢,她又是那样轻易地相信了阿卡什的故事,兔头拐杖分明已经那么显眼。

  还有一些出场率不高的配角们,被害的老演员、警长与他的妻子、与医生勾结的妇女,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都奋力生活着,维持着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

  生活究竟是什么呢?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至少当影片中出现这些贪婪、自私、懦弱与阴暗的时候,我们还能感觉到不适,还会在心里出现短暂的颤抖,会唏嘘逝去的生命。我想我们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埋葬过去,看向未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