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教师

  语文教学硕士出身的陈丽云,常年辗转于港澳台三地,推广读写教育,培训一线语文老师,每年受邀巡回演讲、公开课与师训工作坊上百场。

  她也是各大报纸杂志专栏教育作家,已出版著作有《写作好好玩》、《写作有妙招 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 教学马上好》、《我会写日记》、《目标写作教学宝典》等20余本。身兼数职的她,29年来仍坚持在一线,在台湾的一所国小当阅读老师。

  只有在一线,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陈老师深知这个理。因为足迹遍及两岸三地与新加坡,陈丽云老师对华语世界语文读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阅读成绩高,阅读兴趣低,这说明什么?或许我们的孩子又陷入了应试怪圈。缺乏兴趣,几乎成了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那在读写教育中,孩子兴趣不大,到底是因为什么?

  因为缺乏了一座桥梁,那座连通阅读力和写作力的桥梁。

  陈丽云总结道。

  这座桥梁的缺失,正是目前两岸三地语文教学中,遇见最大的问题。陈丽云指出,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还需要很多道程序。如:

  ·

  从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到阅读学习(Readingto Learn);

  ·

  ·

  从读“多”到读“懂”:阅读有三个层级;

  ·

  ·

  从阅读力到写作力;

  ·

  ·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

  ·

  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

  ·

  ·

  写作力有四个层级;

  ·

  ……

  那么,如何真正有效搭建起这座桥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外滩君带大家看看台湾超级语文名师陈丽云的读写教育观。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通常来说,语文教材有两种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关乎精神与情感,比如上完一节语文课,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爱”,激发出此类情感。

  那何为工具性?就是要在语文课上,落实“语用”——语文是拿来实用的,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学习传情达意并能实际运用的工具。

  陈丽云从自己的教材编写经验来看,一些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那一定是因为它承担了“增加孩子对母语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所有的语文教材也都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但陈丽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人文情感的教学,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老师千万不要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