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王朝读后感精选10篇

  《拿破仑王朝》是一本由[法]皮埃尔·布朗达(Pierre Branda)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拿破仑王朝》读后感(一):此书献给每一个波拿巴

  民国初年,南开中学招生,考题为《项羽拿破仑论》。某生作文《项羽拿破仑优劣论》,言“时势无百年而不变;英雄无百年而不产。有时势之英雄;有英雄之时势。”教师点评曰:“原心立论,痛快淋漓。”该生即是周恩来。 至80年代,国内高校知识竞赛,问曰:“古今中外历史上,请举出一个你最崇敬的人物。” 学生答案大多“拿破仑”。时人谓之“高校拿破仑旋风”。 结合相关的大变革背景,我们可以明白,拿破仑在中国所引起的热潮并不偶然。 古欧洲封建,古中国集权,social ladder宽窄高低的表现不同,但权力意志的原则一致。 权力与财富只是阶级统治的表象,其统治的关键在于控制机会。在任何阶级社会里,机会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越是阶层固化的社会,机会的获得越有规律可循,直至成为特定群体间的定律。 于是千百年来,认命者心甘情愿苦苦挣扎于底层乞讨生活,不认命者脑有反骨如被永不满足的野心推动,不顾一切向着社会权力攀登,直至顶峰。 而拿破仑.波拿巴无疑是所有出身底层野心勃勃的草根青年中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的一个,其光芒璀璨于历史长空,炫眼夺目,恍惚间让我们以为拿破仑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其家族的全部。 然而并不是这样,皮埃尔·布朗达的《拿破仑家族》所记载的正是完整的波拿巴家族,从1483年的乔瓦尼直到今天三十出头的让-克里斯托夫。十七个足迹遍布法国,走向欧洲,甚至美国的历史角色,十七个,也许不止十七个。 他们或飞扬跋扈,或荒诞不经,或中规中矩,或失意落魄。他们是 皇帝,是国王,是诗人的挚友,是被诅咒的“雏鹰”,是FBI的创立者…… 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他们的人生,探寻波拿巴家族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历史从不缺少传奇与绯闻,哈布斯堡、罗曼诺夫、温莎、爱新觉罗,帝王的家族中从不缺少更梦吸引我们眼球的疯子,傻子,色情狂。 但或许这正是波拿巴这个姓氏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意义所在,在这个重新要贵族化的时代,像拿破仑这个名字一样,成为某种信仰。 这个姓氏,或许从拿破仑一世称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超越了其血缘与种族成为某种文化的符号。它既属于于连,属于克莱德·格里菲斯,属于巴里·林登,也属于祁同伟和孙少平…… 只要社会机遇仍旧是权力意志的私产,这个姓氏就属于权力阶层以外不甘于被玩弄的每一个个体。

  《拿破仑王朝》读后感(二):以史为鉴,方知本心

  端起《拿破仑王朝》,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既有历史沧桑的厚重感,也有书本本身给带来的厚重感。

  拿破仑的一生沉浮,都是一段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奇迹般崛起的事迹,至今都广为流传,可在他的光芒下,整个波拿巴家族就显得黯淡无光。难道家族里除了拿破仑就没有一个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立足的人?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布朗达,用其客观冷静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拿破仑及其家族里其他十六位成员的故事。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每一章都是以波拿巴家族一位成员的生命故事为线索,每一章他们都是自己的主角,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形成的,不从属于任何人。在客观这点,作者做的非常到位。

  正基于这点,我们在拿破仑的光芒下,看到了拿破仑哥哥约瑟夫外交上的成就、弟弟吕西安演讲方面的成就、妹妹埃莉萨的艺术追求和政治追求等波拿巴家族成员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他们也许称不上伟大,但值得尊敬。

  《拿破仑王朝》是一本通识历史类的书籍,与其他关于拿破仑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拿破仑,而是波拿巴家族。诚然,波拿巴家族的兴衰史,与拿破仑的兴衰几乎同步,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会淘汰一个人,但不会淘汰一个向上的家族,没有拿破仑的波拿巴依旧会存在,没有波拿巴,也就没有拿破仑。只是在拿破仑的光芒下,整个波拿巴家族的其他成员显得黯淡无光,而在被光环遮挡下的事实真相,显得尤为重要,却很难被发掘。

  在看《拿破仑王朝》时,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在拿破仑的光芒下,这个家族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绽放自己的光彩。其实这也是本书编著时,最为头疼的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并会兢兢业业的扮演好它。

  顺应时代潮流,依附于拿破仑无疑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但依附之后,该如何展现自己,又是一项艰难的选择,在动荡的年代,一个人的内心往往都不平静,每一个决定都是在多项因素影响下决定的。作为旁观者,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何况还是两百多年后的旁观者。

  在看《拿破仑王朝》时,我惊讶于,我全程是以一名观众的视角,看待十七位波拿巴家族成员的故事,然而,这本书又不失代入感,读起来并没有史书的晦涩难懂。唯一觉得难懂的是:外国人的人名真的太难记了。然而,在震撼于波拿巴家族的伟大面前,这点也不足为题。在作者精心构造的客观故事面前,又显得极其渺小。

  《拿破仑王朝》带给我们不只是对波拿巴家族的认知,还有对自己人生追寻的一种定位的认知。以史为鉴,方知本心。

  《拿破仑王朝》读后感(三):《拿破仑王朝》: 一个家族300年的荣辱史

  2018年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年度大展——“拿破仑特展”。在这次大展中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夏尔·波拿巴。 夏尔·波拿巴是路易·热罗姆·拿破仑的儿子,也是波拿巴家族唯一继承人,被尊称为拿破仑亲王。说到波拿巴家族那一定不能忘记那位将波拿巴家族推向贵族巅峰的人——拿破仑一世。 说起拿破仑你想到的是什么?皇帝、军事家、矮子还是暴发户?他是世界历史上最真实的英雄。温斯顿·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他,拿破仑是自恺撒以来欧洲最伟大的实干家。说起拿破仑就不得不提起他家族——波拿巴家族。 在法国漫长的历史中,随处可以看到波拿巴家族留下的印记。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布朗达2005年起致力于拿破仑的财政和第一帝国史的研究。他目前担任拿破仑家族基金会的档案与资产主管。他的最新力作《拿破仑王朝》,用小说的笔法为我们揭秘了波拿巴家族17个叛逆的成员,述说了波拿巴家族300年间的崛起、流亡和回归。 一、落寞小贵族的野心与波拿巴家族的崛起 夏尔-马里·波拿巴是拿破仑一世的父亲。 1779年,夏尔被任命为科西嘉贵族议员,同年他如愿受到了国王路易十六的召见,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凡尔赛宫。这一次召见也为他未来的后代打开了入宫执政的大门。 在其他的史书中,拿破仑一世的父亲往往被视作平庸之辈。《拿破仑王朝》的作者皮埃尔·布朗达却认为,拿破仑一世的父亲的直觉对波拿巴家族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选择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波拿巴家族并不是本土科西嘉岛人。这一家外来户为了在科西嘉岛拥有一块立足之地,经过6代人不断的奋斗。为了家族的壮大,最早一批波拿巴族人选择与贵族联姻,圈地,经商等各种手段。 乱世造就英雄。帕斯卡尔·保利就是科西嘉岛上的乱世英雄,拿破仑一世的父亲为了让家族的地位更稳定,选择了跟随保利。 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的观念也影响了夏尔的后代。也正是这个影响才让波拿巴家不仅在法国,也在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俄罗斯甚至美国,都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 拿破仑一世的父亲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正直的人。最初为了家族利益,他听从父亲的安排,抛弃了心爱的姑娘,娶了贵族的小姐。他还是典型的墙头草,在保利战败逃亡英国时,他选择了投靠法国。他的早逝成就了拿破仑。 二、波拿巴家族的图腾 父亲的早逝丧拿破仑早早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让这只雄鹰有机会翱翔天空。 拿破仑的成功加冕离不开波拿巴家族。如果没有家族成员一代代的积累,拿破仑也不可能一飞冲天。 巴拿马家族有一个原则,只要是家族里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援助都是第一位的。从拿破仑一世的父亲开始波拿巴家族就形成这一套治家立业的规范。 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家族为先。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使波拿巴家族遭到全欧洲的忌惮和敌对,依然能绝地反击。而这些非凡的家族成员,也在统治各地时把大革命思想和《拿破仑法典》带到了世界各地,让拿破仑精神在现代开枝散叶。 在拿破仑光辉的笼罩下,他的其他兄弟和家族成员形同侏儒。皮埃尔·布朗达认为质疑拿破仑的核心地位是荒谬的,但是只关注他一个人,同样是可笑的。 家族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应该把拿破仑和他的家族分割开。没有波拿巴家族就不会有拿破仑,同样没有拿破仑,波拿巴家族也不可能统治欧洲三百年。 《拿破仑王朝》揭示了波拿巴家族经历了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几次大起大落依然300年不败的智慧。同时也说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企业,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就像波拿巴家族在坚守家族原则的同时,分工明确,经过一代代积累沉淀逐步迈向贵族之巅,才能厉经沉浮依然屹立不倒。

  《拿破仑王朝》读后感(四):波拿巴家族延续300年的秘诀:抓住改变命运的4次机会

  人的一生有4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好的出生,好的工作,好的婚姻,靠自己。作为一个延续300年的王朝,拿破仑家族从先祖开始,就拼尽全力4次机会都牢牢抓住。家族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为家族的荣誉做出牺牲,这样奉献式的强迫牺牲,才最终成就了整个家族。

  这些付出和牺牲,荣耀与哀伤在《拿破仑王朝》一书中得到了证实。本书的作者皮埃尔·布朗达是法国历史学家,从2005年起致力于拿破仑家族的财政和第一个帝国史研究。他耗时15年终于成书,向我们揭秘了波拿巴家族300年不可思议的命运。

  书中提到的两个皇帝、三个国王、一个王后、两个反叛的亲王、一个美丽的“艺术女王”和身世坎坷的 “雏鹰”,以及其他家族成员,在面对改变命运的4次机会时,保留了清醒的头脑以及坚韧的品性。为家族做出的牺牲对自己的约束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这也是波拿巴家族之所以存在的力量。

  这个家族从先祖开始就没有放弃哪怕一丝机会,夏尔做为波拿巴家族先祖,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却通过另外3个机会,给了后世4个机会。

  年轻时夏尔就明白金钱的重要性,他不惜放弃心爱的姑娘,选择父亲和叔叔希望的联姻对象,这一切只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后来甚至通过和丈母娘的官司,拿到了妻子的全部嫁妆。除了通过和显贵家族联姻改变命运,夏尔也通过在博尔戈战役中站队成功,顺利进入新的司法体系,享受国王拨付的津贴,获得贵族头衔。

  从发家初期,夏尔就具备了一个合格商人的素质,哪怕苍蝇再小也是肉,不管赚到钱的几率有多小,只有有可能成功就不会放弃。夏尔常对子女说“牙齿磨得够尖,才能吃到肉。”这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所有的后人,他们一方面奢侈地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对金钱的渴望,甚至不惜牺牲婚姻幸福来达到目的。

  这些后代中拿破仑·波拿巴将这一告诫执行得最极致,自从父亲过世后,拿破仑就承担起家庭重担,努力经营盐田,并在僵硬的官僚系统中斡旋,给自己争取发力的机会。

  当然,过于极端的投入也带来不近人情的影响,原本波拿巴家族的原则是“只要是家族里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援助都是第一位的。”但当这个原则影响到自身利益时,拿破仑选择表面家庭团结,但心中已经将自身利益凌驾在其他家族成员之上。

  在足够巨大的利益面前,战争和婚姻不过是达成自己心愿的手段罢了。拿破仑通过私发战争所得的数百万给将领们,赢得了军中威望。在数次战争中,又遗弃受伤士兵,可以说是将“无毒不丈夫”这一原则发挥到极致。他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利。战争是,婚姻更是。

  拿破仑娶了带着两个女儿的寡妇约瑟芬,通过对方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和妻子婚后一直没有生育的情况下,又强迫弟弟路易和继女奥尔唐斯联姻。之所以逼迫弟弟迎娶不喜欢的姑娘,也只是为了收养他们的孩子立为皇储,以便维护自己的最高利益。

  在利益面前,世俗偏见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心里感受,政治需求都不算什么。这样的狠劲和魄力一般人很难做到,所以很多时候普通人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是考量了方方面面后,始终很难做到利益至上。

  这就像一个节目里,请来的一个富翁嘉宾问观众,给你5万和妻子离婚可以吗?在被群嘲后,价码提升到50万,500万,嘲笑越来越少,直到金额变成了5000万,现场一片安静。当时的环境中,拿破仑像极了那个提问的富翁,他清醒地知道,只要价码足够大,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这样的选择也不免付出亲情的代价,拿破仑的冷酷和决绝使得从小就和他感情深厚,一直与他并肩作战的大哥约瑟夫选择了决裂。

  擅长打感情牌的约瑟夫原本凭借自己的温和和亲和力,娶了又丑又懒但对政治生涯帮助极大的妻子朱莉,并汲汲营营让自己不到30岁就腰缠万贯。在弟弟拿破仑婚后无所出的情况下,原本有极大希望继位的约瑟夫,对拿破仑过继儿子的行为极为不满,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也是必然局势。

  可以想象,同一个父亲教育出来的,要利益至上的两兄弟,在面对巨大利益时,又能考虑到几分手足情?不仅仅是他们两兄弟,事实上,整个波拿巴家族始终在“抓住改变命运的4个机会”,和“维护整体家族利益”之间来回博弈。其中拿破仑的弟弟吕西安,所做的博弈尤为明显。

  吕西安在妻子死后续弦娶了寡妇克里斯蒂娜,但由于这位弟媳身份低下招来拿破仑不满,哥哥只考虑弟弟的婚姻是否体面,是否能够让整个皇室脸上有光,所以逼迫弟弟离婚,希望他能迎娶一位公主,以此满足整个家族的政治需要。而吕西安拒绝了哥哥的请求,甚至不惜投奔哥哥的对手。

  而原本决裂的两兄弟又一次在拿破仑四面受敌时悄然和好,吕西安为了哥哥找回往日干劲儿,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帮助哥哥赢得帝国胜利,直到拿破仑从滑铁卢战败才罢休。尽管帮助哥哥导致自己失去了教皇的信任,吕西安却感觉如释重负,毕竟宁静和家庭的幸福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些自我牺牲不过是家族存亡关键时刻不得已的付出,这也算是几兄弟中相对权利,更愿意选择自我的成员了。

  至于其他家族成员,始终难以避免同样的抉择,整个波拿巴家族的传奇,离不开每一位成员在博弈后对家族的奉献。不管出于本心,还是形势所迫,他们利用联姻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空间,不忌讳使用一些哪怕不太合法的手段,甚至不符合世俗道德的方式,只为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在个人需求和家族利益之间,他们总是不断来回博弈,以求最圆满的结局。自私和滥情这样的缺点反而让整个波拿巴家族距离我们不那么遥远,他们就像现实世界中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大家族,也许野心很大,各种布局算计,但一旦家族有需要,他们仍然选择放下小我,真实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延续300年的精神所在。

  作者皮埃尔·布朗达在《拿破仑王朝》中只是尽他所能,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波拿巴家族,而能从中看到多少婚姻和事业,个人和家族,全凭我们自己的见解了。

  《拿破仑王朝》读后感(五):最浪漫的情人,最冷酷的君王,拿破仑的成与败折射出英雄不朽的荣光

我愿让我的骨灰葬于塞纳河畔,与我深深热爱的法兰西人民,永远在一起。--拿破仑

  1840年12月15日,法兰西王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一世,在他去世19年以后,终于从他的放逐地回归法国的怀抱。

  90万法兰西人民,冒着严寒,前来迎接这位“英雄”,接灵的人群挤满了香榭丽舍大道。这位改写法兰西历史的“英雄”最后完成了他的遗愿,葬在了塞纳河畔-法兰西荣军院。

  在法兰西人民的心目中,拿破仑虽然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被放逐和死去,但拿破仑曾经带来的辉煌和自由的气息却从未消散。他的死亡,让他更深刻的篆刻于众人的心中,并走向“神坛”。但拿破仑并非生来就如此耀眼,相反,在成为“英雄”之前,他像我们一样,也是一名普通人,也曾经遭遇郁郁不得志的境况,但是,当机会来临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胆和前期的沉淀最终做到了一鸣惊人。

  虽然,有关拿破仑的书有很多,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布朗达所写的《拿破仑王朝:波拿巴家族300年》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拿破仑。书中除了对拿破仑成功和失败原因的叙述,作者还记录了与拿破仑相关的家族成员和后代们的人生沉浮。

  独木不成林,拿破仑的成长、成熟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而这些与他最密切的人,无疑对他有着最深刻的影响。而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拿破仑。

一、母亲,为拿破仑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在拿破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拿破仑出生时,他们家的境况并不好,家乡处于动荡,父亲忙于工作。拿破仑10岁以前,母亲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作为8个孩子的母亲,她没有因为孩子多,而对孩子放任不管。相反,她是严格的,并且富有智慧。拿破仑小时候特别调皮,鬼点子也特别多,经常戏弄比他大1岁的哥哥约瑟夫。但拿破仑却不爱看书,他只爱当 “元帅”,让其他小伙伴按照自己的指挥攻城掠地。

  但有一次,哥哥约瑟夫抓住机会嘲笑拿破仑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做,哥哥的话刺伤了拿破仑的自尊,拿破仑开始努力学习。这个时候,学习对于小小的拿破仑是出于对自尊的维护。但母亲看见拿破仑的改变,为拿破仑感到开心,她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好强的孩子,所以她引导拿破仑:一个真正的强者,他们不仅仅依靠身体上的力量,他们还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远大的理想。也唯有这样的强者才能真正征服别人。

  母亲的话,像一把钥匙,为拿破仑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强者不是体力上的优势,而是体力和知识双向作用的结果。学习知识也不是为了赌一时之气,而是因为它是到达理想的必经之路。

  从此以后,拿破仑从一个调皮蛋变成一个沉静的孩子。他不再和小朋友们任意疯玩,而是将时间用在学习和思考上。无论是家里,还是海边的岩洞都是他学习的场所。

  而这种学习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拿破仑,并为他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其他人寻欢作乐时,16岁的少尉—拿破仑正在研究着攻城战略,阅读着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气象的书籍。他在战场上的连续胜利,就是他将所学运用于战场上的结果。而他推崇并实施的“自由、博爱、平等”等思想,也来源于他大量阅读的卢梭、柏拉图等人的思想。

  拿破仑的成长,母亲功不可没。她坚韧,有原则并且富有人生智慧。当她发现教育契机时,她适时引导拿破仑明白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为拿破仑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这颗种子也随着时间、机遇的来临慢慢发芽。

二、拿破仑的成功与失败

  拿破仑从一个普通的低阶军官,逆袭为法兰西的传奇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造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

  拿破仑成长的时期,法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自由、博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到处传播,而法国大革命也在普通民众的觉醒中爆发,代表封建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另外,法国的革命浪潮,也让其它封建国家惶恐,他们联合起来想要扑灭法国革命之火。法国处于内部动乱,外部群狼环伺的境况中。作为普通阶层的拿破仑,抓住“土伦之战”的机会,让自己一战成名。随后又通过一系列战场上的胜利为自己赢得了政治资本,最后又通过“雾月政变”取得了政权。

  法国著名学者路易斯·巴斯德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拿破仑能抓住机会,取得战场的胜利,不是一时的灵感造访,而是因为,他对战争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已经做到了融会贯通。

  而且拿破仑本人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战略战术,他还能做到身先士卒。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土伦之战中,在其它人担心炮台太近,不敢上炮台时,他亲自点燃了大炮,也点燃了将士的热血;当将士们陷入绝望和困境中时,他冲上第一线,与大家一起作战,甚至喊出了这样的誓言:“如果我向前冲,跟着我;如果我退缩,杀了我;如果我战死了,为我报仇。”

  这样的誓言,让将士重燃希望,最终也夺得了土伦之战中的军事要点“堡垒”。至此以后,拿破仑的身边也开始聚集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军官,为他赴汤蹈火,粉身碎骨。

  拿破仑一生获得了40多次的战争胜果,在那个时代,拿破仑和拿破仑的军队在众人眼中是不可战胜的。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对俄国的远征前,前法国驻俄国大使曾经劝阻他不要将战线拉的太长,要小心俄国的寒冬。但拿破仑并没有听从劝告,他被自己的极度自信,蒙蔽了双眼,闭塞了耳朵。所以,他看不见军队的疲惫,也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

  他带领法军一路凯歌来到莫斯科,但俄国境内的严寒,以及俄军对法军供给线的封锁,令法军饥寒交迫,死伤惨重,到达俄国境内的十几万法军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狼狈逃回法国。至此,幸运之神开始远离拿破仑,拿破仑不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神”,而他建立的拿破仑王朝也开始倾塌。

  正如拿破仑帝国曾经的元帅,后与拿破仑反目的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所评价的那样:“拿破仑不是被别人击败的,在我们所有人之中他是最伟大的,但因为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会惩罚他。”

三、最浪漫的情人,最冷酷的君王

你的爱情无时不在激励着我,它已经使我失去了理智,使我寝食难安。我的心里再也没有朋友,也没有荣耀。我之所以重视胜利,只是因为它能使你高兴。--拿破仑

  这是拿破仑写给他的妻子约瑟芬的信。此时的他正在意大利战场上苦战,但拿破仑仍然每天写信给自己的妻子。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了拿破仑对约瑟芬爱的浓度,但拿破仑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并没有因为丈夫的情书感到幸福,因为她正在情人的怀抱中。

  这种爱的不对等,让我们感到拿破仑爱的卑微,和他的不自信。战争虽然磨练了他的意志,但面对美丽、多情、交际手腕一流的妻子,他还是一名“不成熟”的少年。这样的拿破仑与我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却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浪漫、温柔又多情的,有血有肉的拿破仑。

  当然这段婚姻并非完全没有现实的考虑。除了约瑟芬本身的美丽,善交际,她背后的军政势力也是拿破仑所看重的。但当了皇帝的拿破仑仍然不顾所有家人的反对,将皇后的桂冠戴在了约瑟芬的头上,虽然按照大众的标准,约瑟芬并没有资格戴上王冠-她是寡妇,比拿破仑大六岁,有两个孩子,结婚以来没有为拿破仑生下一儿半女。

  拿破仑这种“一意孤行”则显出了这份爱的弥足珍贵,我们也可以窥见他对约瑟芬的用情至深。

  但拿破仑和约瑟芬最终没有一起携手走到婚姻的终点。因为约瑟芬不能生育,拿破仑最终决定与约瑟芬离婚,这样才能为法兰西带来继承人。虽有不舍,但“爱情”终究抵不过“权利的延续”。

你知道我曾经爱过你,我在人世得到的仅有的幸福时刻,都是你一人赐给的。不过,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位给法国的利益。-拿破仑

  这段离婚时所说的话,我们看见了拿破仑的爱,但也看到了他作为帝王的冷酷无情。

  离婚后的拿破仑续娶了年轻貌美的奥地利公主为妻,并且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拿破仑二世。

  因强迫和利益结合的婚姻,最终随着拿破仑的失败,也走向了终点。

  年轻的奥地利公主对丈夫是喜爱的,但这种爱随着帝国的崩塌也随之消散。拿破仑一直寄以厚望的儿子,4岁就与拿破仑分离,与母亲来到奥地利,被终身监禁于奥地利的这座牢笼之中,一辈子郁郁寡欢,21岁就失去了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传奇,但他只能从阅读父亲的自传中,了解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

  在最荣耀时,拿破仑选择了“爱情”让我们动容,也感叹他的一片真诚的赤子之心。但帝国的“权利”最终让爱情走向末路,又让我们唏嘘不已。而更可悲的是,“权利”是如此脆弱和容易失去,拿破仑追求的最终如云烟般消散。

  拿破仑的一生毁誉参半,有的人说他是如希特勒般的独裁者,有的则认为他维护了法国的尊严和荣光,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带到了法国铁骑踏遍的地方,并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读《拿破仑王朝:波拿巴家族300年》,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眼看到拿破仑的成长历程、爱情取舍、他的热血人生及他的家族在他的荣光下的生活轨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