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了,清静了?

  11月12日,整个上午我一直在忙。等我到办公室时,看到了宇涛和他奶奶。看得出,他们已等我好久。宇涛奶奶说了句:终于来了。

  “宇涛,有什么事需要老师帮忙?”在昨天见到他之后,我就心情不错。

  奶奶走上前,说宇涛想换班级。我示意奶奶别说,我想听宇涛跟我说事。宇涛靠近我,起先没说。我发觉他没有昨天那种轻松与快乐,有点闷闷不乐。

  我说:“没事,说吧,老师会尽力帮你。”我希望孩子能和我交流,哪怕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也不要紧。最可怕的是,孩子拒绝与我对话,拒绝与我交流,孩子用“沉默”与我“对抗”,会让我陷入无望的境地。几次在校门口遇见,他就不和我说一个字,无论我怎么和颜悦色。我觉得,自从我知道他“底细”后,他就不太喜欢和我说话了。我记得10月17日那天,他跟着我的时候,话语滔滔不绝,很多事情都是那天他悄悄告诉我的。

  今天,我就特别担心宇涛对我沉默不语。他看着我,轻轻说:“我想换班级。”先前,我也说过这个打算。10月17日那天,他高兴,什么都跟我说。当时我询问他不肯进教室的原因,他像个男子汉一样说:“再进三(5)班,你叫我面子放哪里好呢?”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还懂面子问题啊,要不,你上隔壁三(6)班吧。换个环境,也许不错。”当时纯粹是开玩笑,我倒没在意。

  当孩子正式向我提出换班想法,我必须得严肃认真考虑起来。一、学期中途,孩子换班级肯定不是我说了算;二,孩子换班级,新老师是否乐意接受,毕竟多的是个“问题”孩子;三,换了班级,孩子拖了一个多月的功课,谁去承担辅导任务。我和宇涛奶奶推心置腹说了这些情况,希望家长能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宇涛说,想去三(1)班,因为那里有他以前的好朋友,自己会自在一些。我建议宇涛去三(6)班,因为班主任是我的好朋友,难度会小一些。经过我的分析与解释,宇涛和他奶奶都接受了去三(6)班。接下来,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了。

  电话,沟通,解释,我把事情用最简略的语言复述了一遍,朋友也理解了我的建议,同意在他班级先呆一个星期。朋友是个好人,他特别谨慎地问:“孩子问题大么?孩子不会攻击其他孩子吧?孩子呆久了,适应了,不会一直在三(6)班吧?他的成绩是否算在我们班啊?”……我理解朋友的接纳,纯粹是凭我和他的私交不错。这些问题,关系到具体的班级、具体的人,都会很现实。所以,我跟朋友说:“我们现在先不去考虑这些,现在当务之急是能让孩子来学校,能让他过正常的学校生活。”至于其他,我答应朋友,绝不会“害他”。

  在上午第四课上课前,我把宇涛安排好,并带他去见三(6)班的班主任彭老师。宇涛奶奶赶紧背起书包,叫孙子一起走。我提醒她,书包还是孩子自己背,这样的事,孩子自己做比较好。

  到了彭老师办公室,我简单介绍了情况,宇涛倒也不尴尬,很自然地与彭老师说话。我几次在彭老师面前提及:孩子很可爱,就是有点臭脾气。我说话时,宇涛在暗自发笑。我见他人也放开了,笑也自然了,和彭老师轻轻说了句:今天交给你了。

  第四课回来,看见彭老师给我留言:他还是没进教室,走了。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在一刻间瓦解、消失。

  午饭后,了解具体情况。彭老师告诉我,说宇涛去教室时还好好的,等课间操回来进教室,宇涛奶奶非得陪孙子一起进教室,彭老师示意她进隔壁空教室坐坐,奶奶见孙子不进,就陪孙子站着,僵持了一会,宇涛还是没进教室。后来,为了不影响三(6)班孩子上课,奶奶带他走了。

  宇涛离开的场景与以前发生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得承认,这样站在教室门外,的确影响了很多孩子听课的状态。但是,再想一下,“离开”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

  宇涛妈妈曾告诉我,孩子每天早晨起床、出门都说想去学校,但就是到了校门口就僵持不动了,不愿进学校,不愿进教室。还说,最近请了一个老师在家辅导孩子功课,给孩子慢慢补起来。这些断断续续的信息,让我觉得无法理解,无所适从。

  孩子回去了,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校门口一到那个点,也安静多了。学校好像从没有这个孩子出现过一样平静起来,无人问津,无人说起。我在班主任老师的个性签名上看到:总算可以过几天清静日子了。我读到有暂时解脱的轻松感。当然,我无意指责这个老师的任何不是,我承认她是个踏实勤奋的老师,或许已经做过很多很多努力,我未曾知道。

  但在我的内心,我依然不够平静:一,这样的孩子,学校与老师到底提供了什么帮助;二,这样的孩子,推给家庭,还是学校与家庭一起来承担;三,老师们都不是圣人,但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做得更善良一些。我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可以将孩子与自己撇得那么清?——即使是在看见时,也不愿多做一些所谓的努力与挽回。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