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侯笔录》读后感10篇

  《七侯笔录》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页数:7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侯笔录》读后感(一):大哥,我等了你十几年了,是不是坑填完了?

  你这完全可以和江南的九州飘渺录,龙族;凤歌的震旦,被列为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结尾系列...以前的名字不是笔冢随录吗?干嘛换名字,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吗?不可能的吧...书还没看到,只是祈祷千万千万不要烂尾...当时的各种设定到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啊...当时大学生很穷,我当时买一本,宿舍十几个人排着队等着看,看得飞快,然后讨论情节发展,结果后来就没下文了,说实话,非常期待...

  《七侯笔录》读后感(二):遗憾

  在这本书里,亲王的脑洞大过了才情。本书的设定是惊艳瑰丽的,几个关键背景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朱熹和儒家的设定。遗憾的是本书的情节太粗略,一个是感觉亲王在拖着快进条放片子,一个是现代人物的设定有点苍白,比如韦家诸葛家关键人物太像纸片人,越晚登场的人越是简略,就好像从素描变成了勾线,最后直接变成了字符串。总感觉亲王写到后面有一种无力感,驾驭情节的笔力不足却又被责任感/使命感(亲王有责任感?)强推着向前发展剧情,我读书时都能感觉到亲王下笔时的烦躁不安和郁闷,秦宜这个角色到后面就有点辞穷:两页纸不到就出现了两次眼波流转,她....是高度散光吗?不知道再过十年,有了更深的人生阅历再来重写会不会更好?

  《七侯笔录》读后感(三):所以尾声到底是啥意思?

  剧透

  整本书都是罗中夏的南柯一梦?颜政十九彼得这些人本身都是罗中夏的大学同学(十九看起来是他女友),然后被他在梦中安排了各种角色(感觉有点电影生死停留那意思,不过人家是临终闪回,罗中夏是上课睡觉);要不然就是尘埃落定,笔冢韦家诸葛家都不复存在后,大家一起来上大学?那样的话二柱子很明显年龄不够,彼得年龄又太大,而且尾声郑和也出现了,我个人感觉就是罗中夏的梦了吧,话说我之前也看过一本个人感觉收尾略仓促的小说,结尾也是黄粱一梦,好像是宁航一写的一本小说,忘了名字了

  《七侯笔录》读后感(四):放下,更有意思

  开头着实有点吸引眼球,国学知识的铺垫,剧情也比较紧凑,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情节发展也没有什么生硬的地方,可能有点遗憾的地方,结局的细节处理有点粗糙,同时给我们一种为了赶进度而仓促完结的感觉,不过也好,这样的结局挺顺利,只是梦而已,确实俗套极了。

  玄幻类小说我也是第一次看,确实能看出作者比较深厚的文学基础,不过个别情节和逻辑性存在问题,医学方面也存在较多谬误。首先是郑和拿笔在主角遇袭之后,又如何能在那处告知笔灵,韦庄族长的死亡方式,后文并没有对天人笔该项技能的描写,反而像是故意推动情节的发生,彼得和尚救人双手放置颈动脉的手法对正常人都可以造成晕厥等等。可能也是长篇小说的缘故,前期的设定对于后期几乎为鸡肋,笔灵的毛笔到底如何能帮主角避祸,后期也消失了这个设定,之前情节出现的白须老人也在后期完全没有戏份。

  总体来说,这本书只是个娱乐读物尔尔。最后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随心即可。

  《七侯笔录》读后感(五):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

  这部近似网络小说,迎合了多种类型人群的口味,是追求另类的流行。七侯笔录在我看来是一部用文化的瓶盛着侠义或好莱坞式超人、英雄的酒,马伯庸构建了这个玄幻的故事世界里,中国历史里最著名文人的文化精神特质符号的精气化在笔灵中,而笔灵与现实人机缘巧合相遇后便产生了各类特异能力,诗书画史道释儒成为七侯,青莲李白、天台白云王羲之、点睛张僧繇、太史司马迁、灵崇葛洪、慈恩玄奘、天人董仲舒,似侠客行中的一招一式融于文化诗词中,李白的青莲笔不羁狂妄,张敞的画眉笔有时光倒流的功能,张僧繇的点睛笔预知未来,王珣如椽笔放大效果,俪道元水经笔的瞬间位移,王右军天台白云笔至纯,严羽沧浪笔诗评之祖就有了控制精神世界的力量……情节中又融入对古文化艺术的研究,这种类型的作品确实如天马行空,我等贫穷的知识储量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不乏历史的考究,如,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在唐是井的围栏,现在的床在唐应称为榻,所以李白是在井的围栏边上思乡望月,也解惑了在床前如何抬头望月的景象,兰亭序与李世民之间一丝一缕的关系,文化细节考究的极其真实,连云门寺、绿天庵高山寺等一些提及的地名传说竟也照搬归纳,但剥开文字,中心是一部描写是自由还是独尊的故事。

  《七侯笔录》读后感(六):我欲因之梦吴越

  下册第314页似乎有个笔误,"这一次韦庄之行前,陆游在彼得和尚体内留下一缕意识",结合上下文,该意识应是留在罗中夏体内的。

  读到书的最后一幕,像极了我们现在的人生。时光回溯,一场大梦,仿佛还在高中或者初中的课堂上,还拥有着自由,拥有着才情,拥有着爱和好奇。回过头去,皆是青春里无拘无束的面容。不知为何会想到《流浪地球》里尘埃落定后那些追逐打闹的人们,读到完结,反而会有心酸。

  之前读完了《笔冢随录》和《笔灵》,也喜欢《文豪野犬》以及《豪学乱斗》之类的作品,亲王此次的填坑,也填补了遗憾。作者如同造梦者,努力让作品有始有终也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一段经历的告别。

  小说在不知不觉间,也对传统文化做了一次尽量严谨的科普,我以为小说是打开好奇心的阀门,而后唤起人们探究逻辑、伦理、道德、哲学等的好奇心,再由读者自行打开升华之旅。严肃的作品自然很难入门,但附以人格或者性情,反而会让人心有戚戚焉,一部好的小说,应当是"渡笔者"牵引他人之作品,又应当是"通笔者"集百家之所长,让人得一而悟百。

  另,在如今的环境下,自由的文学创作殊为不易,限制也在增强。百花齐放被压制,那么谁做当今的笔冢主人,谁又是当今的天人紫阳呢?

  《七侯笔录》读后感(七):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

  看完好激动,本篇安利向。

  一,

  设定太妙了,笔,文人,典故,八卦,武力对应都特别合理。初唐四杰也会文人相轻,痴男怨女彼此牵制,道不同的争论加深分裂,友情和崇敬也能增加武力值,文人有才气,傲气,正气,豪气,儒学霸气,史官公正,书画暗通,佛道慈悲。为每支笔做设定不难,难的是如此贴合,真是一点毛病挑不出来,一个局里融合多个典故,这书很能治“知识魔咒”啊233.

  从戎笔的豪情可以正面刚天人笔的霸气,青莲笔的跳脱真是独一份的旷达。咏絮笔和渐冻人结合,画眉笔的主人是妇女之友。慈恩笔化成佛塔护人,看的有点泪目。最后出现的是笔冢主人的伏笔,草蛇灰线啊。

  还有玩梗,志在彼得,法号空虚。

  二,

  韦定国,炼笔能给村庄带来GDP嘛,真是一个莫得感情的国家干部233;诸葛家,复兴国学要和科技相结合。不执着炼笔的那些人也都各有追求,虽说主题是保护天下才情,但人生一道,哪里只有才情呢(可以去武术学校学拳233)。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再到存天理灭人欲,天人笔走来的一路,正是思想禁锢的一路。借助皇权保护本派学说,必须会以丧失灵气为代价,当一门学说身上背负了政治任务,它作为学说的意义已经丧失了,只不过帮助统治而已。而当一门学说自高自大,以自己为尊,在自己划定的领域里独霸天下,势必也会容不下其他学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似乎有的学术并不在乎水脏不脏混不混。

  笔冢主人说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可最终也反思了留着这些才情的意义。才情之所以是才情,正是因为他们无法复制,无法重现,无法模仿,不如让他们随水散去,留下怀念吧。这份心思实在太让人欣赏了,真正表达了对才华的珍视啊,不是伪装的禁锢,更不是霸道的收买,带着遗憾容许这份才情以他们愿意的方式走掉,太太太太浪漫了叭!

  三,

  吐槽一下,所有人,都特别功能性啊!主角吊儿郎当最后慢慢成长,男二诙谐能撩,冰霜美人、蛇蝎美人、暴躁美人全部集齐,其他人有信念极端的,有单薄狠辣的,有一身正派的,有天真善良的。至于门派之争肯定少不了,然后两个大家族背后肯定还有人。《古董局中局》也差不多是这么些人,这么看起来《长安十二时辰》塑造的女性角色还算是进步很大了。

  但是,怎么办,依然爱亲王。在脑洞面前,这些都不算事,槽点亮点并存才好看。

  要是把钢笔也加上多好玩啊,但是有些历史就没办法写了。现代的话,键盘可以么,杠精就是一群没有感情的键盘人,亲王的键盘战斗力一定很强。。。。。。

  《七侯笔录》读后感(八):《笔冢随录》,好久不见!

  转载:马伯庸(公众号)

  2007年,一个普通的年份,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作者,开了一个普通的坑。

  当时我像所有天真烂漫的年轻人一样,什么题材都想尝试一下,什么故事都想挑战一下,仿佛写作是一场追逐新鲜感的游戏。想象中的世界时而广厦林立,时而断垣残壁,时而诸神毕至,时而血肉横飞。脑洞如同旋转木马一样疯狂地转动,一切技巧与思考都被抽象成线状的风景,只有多巴胺的分泌才是唯一的动力。

  一次偶尔的机会,我重读《后西游记》。里面有一位文明天王,他手里有一支孔子的春秋笔,又叫文笔,可以用来压人。文采不如他的,就会被这笔压得动弹不得。孙小圣虽然武力惊人,可面对这种化文学成神通的法宝,却是无能为力。最后还是天上遣下魁星,这才解了这么一个危难。

  读到这里,我实在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从来只知道武力或法力对战,从来没想到文科生的专业也有这般绚烂的表现。我忽然想,能不能循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下去。那些古往今来的文化天才,假如他们灵魂不灭,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变成不同造型、不同能力的毛笔?如果可以像JOJO的替身那样互相对战,岂不帅呆——幸亏《文豪野犬》是13年的作品——于是,兴之所至,就有了这么一部都市异能小说,当时起名叫做《笔冢随录》。

  这部小说先后在杂志上连载了四次,还合集出了四个单行本,然后……嗯,就坑掉了。其实我也不是故意坑掉,只是那时候的我玩心太大,旋转木马的风景需要时刻变换。

  很多读者的怨灵对此特别愤怒,多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念叨,说希望能看到它有完结的一天。其实我也想,只是一直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

  2018年,距离创作笔冢过了十一年光景,我决定为年轻时的荒唐赎罪,于是从旧硬盘里把当年的稿子翻出来重温了一下。

  不读还好,一读简直要糟,这部作品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无论遣词造句、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编排,都显得十分草率幼稚,节奏一塌糊涂,尤其是里面有些特别中二的表达,让现在的我真是羞愤掩面。

  如果是现在的我重启这个世界,一定会比当初的我设计更成熟、考虑更周详。但读着这些粗糙青涩的文字,我从中能感受到一种胆大包天的创作欲,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做,这却是现在的我很难做到的了。回想起07年创作它时的初衷,我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一直念念不忘———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

  这是《笔冢随录》的主旨,也是全书最重要的角色——笔冢主人的心愿。中国有那么多惊才绝艳的文人墨客,有那么多璀璨深厚的文艺作品。当我们倾心热爱他们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像浮士德那样发出感慨:“多么美好啊,请停留一下。”

  所以对我的创作生涯来说,《笔冢随录》就像它的主角罗中夏一样,幼稚、中二,同时也蕴含着我对的初心,以及不可追回的少年意气。

  于是我决定重新把它修订一下,补完结尾,善始善终。不过老照片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泛黄的纸边和模糊的影像,如果强行修成高清,反而失去了韵味。为了保留那一份难得的单纯,我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删去一些无意义的烂梗,剥离一些枝蔓人物与支线,使整个故事变得更为紧凑。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风貌,一来不致蒙骗读者,二来也给自己一个纪念。

  因为一些原因,《笔冢随录》这个名字必须要做改变,斟酌再三,把里面的管城七侯提出来,书名变成了《七侯笔录》。但请大家放心,这是一个完本故事,结局也不是我强行加入,同样也是当年的构思,只是之前没来得及付诸纸面罢了。

  总之,《笔冢随录》,好久不见!

  《七侯笔录》读后感(九):七侯见笔不见灵

  遗憾,疲倦,佩服。

  我观看这本书的起因于对马伯庸的仰慕之情。想来与马老师缘起《长安十二时辰》,初见时真的是非惊艳二字无以言表,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读时酣畅淋漓,读后余味无穷,一时间感叹于马伯庸文采之飞扬,历史底蕴之深厚,想象力之独特,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拍案叫绝。

  故而一见新书《七侯笔录》,迫不及待入手掌看。

  但首先从情节来讲,未免落得窠臼。先观览前几回,少年懵懵懂懂巧得奇遇,一猜便是一眼望穿尽头的菜鸟成神之路,果不其然,后来的情节不出意外,由毛毛躁躁没有责任感的少年担起了核心的责任,最终拯救大家于水火之中。

  网络小说虽大体是此套路,不能苛求太甚。但《长安十二时辰》于我而言太过惊艳,心想谁叫他是马伯庸写的呢,故而对这本书期望很高,期待能有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发展情节,有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暗门在后面等着我。但十分遗憾,《七侯笔录》对我而言中间虽有转折,却不够力道,少了几分拉扯感,读起来挑不起激情,稍有倦意。

  尤其最后以南柯一梦收梢,虽说有柳絮飘飞为呼应,但太过普通也太过简单,唯物主义风太过严重,很多事情从此没有了后话。

  而从立意来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弘扬传统国学,借笔灵为基准来构建世界观有所新意,且说的头头是道,自圆其说的功力真的是登峰造极。使我觉得,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是小说的本质。以假乱真,虚实相间,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一般,以历史背景为依托,三分实七分虚,利用正史和野史的间隙天马行空,不得不说对我这类读者十分奏效,仰慕于作者的见识渊博也感慨于想象力的宽宏。从这点来说,是加分项。

  但令我大为生气不满的,是人物的形象塑造。

  太薄,一吹就破,经不起推敲。

  《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举手投足间无不展现他丰富的人格,其他配角也塑造的十分经典令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真的是情节死死扣住这一句话展开。而《七侯笔录》呢?里面的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不过标题党,在讨论哲学的时候才开始展开,冗长的剧情全线并没有带来对这个问题的太多思考和落笔。

  反观《七侯笔录》,我很失望,书中没有让我感到丰满特别的人物。简单地通过几个故事就能把形象变得丰满?休想。《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上过一堂课,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应从人物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一字一句地在读者脑海里一刀一刀慢慢地刻下来的。

  可惜,在这本书上没找到。

  甚至小榕的感情线没有交代得很清楚,到底在罗小友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份量没扯清,一觉醒来就万事皆散,她的存在若有若无。韦势然虽然狡猾老道形象脱然而出,但他的集笔灵和最后的出手相助动机不明,形象太过单一。最终BOSS更是草草几笔,虽有长篇古代回眸,但最终大战未免太过草率,强行推动剧情发展,就像两倍速的BUG,完全是出道即巅峰,一出便秒杀,看不出有多牛掰,就看罗小友一个人撑起整个剧情。

  主角如此,配角更不消细说,有甚之而无不及。这真的是七侯笔录吗?除了点睛笔,青莲遗笔,天人笔,紫阳笔交代的较多,其他的简直是典故撑起背景,看不到有多少妙用情节,自然这个笔灵世界的深度也大打折扣,草草打个酱油就被罗小友的大彻大悟搞得烟消云散了。乏味。

  总的来说人物形象太单一,没有将一个人之人性复杂有力展现,善恶太过泾渭分明未免太过无趣。

  但就全书总体而言,里面朱熹与陆游笔冢主人的羁绊颇有意思,脑洞很大,是一类不一样的玄幻文化笔灵小说。文化底蕴深厚,文字功底强,可以作为闲暇时小憩的一本书。

  第一次书评姑且三颗星,一颗加在历史底蕴,一颗加在小说新意,再一颗加在文字功底。还可。

  期待马伯庸再出新作。讲真的,他的文字让人欲罢不能。

  《七侯笔录》读后感(十):笔灵虽灵,难掩七侯草草

  先道一声祥瑞御免,亲王不敢乱黑。

  第一次看这书时,它叫《笔灵》;后来知道,通用名本是《笔冢随录》,一套四本,第五本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太监了快十年光景。

  现在叫《七侯笔录》,修订版兼大结局版,上下两册,亲王摘了坑王帽子,也免了“完本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烂梗,必须是好事一件。

  先说结论,之前没看过的,可以买来看看马伯庸童鞋的初心,不难读。比如手里这两本就是给家里领导买的,自己不过是先蹭来看。

  设定,大概是这样的:一位超脱生死的妙人,把从汉到宋的天才灵魂都炼成了毛笔,书中唤作笔灵。才学气质与笔灵越契合,就越能发挥笔灵的能力。其中江湖地位最高的七支被命名为管城七侯,也是书名的由来。

  操纵笔灵的人可以继承逝去天才的某些特性,就像女一(或女二)的独门功夫是召唤冰雪,活脱脱一个冰系魔法师,《冰雪奇缘》中艾尔莎的中国版。她的笔灵名为“咏絮”,东晋谢道韫所化,缘由是形容飞雪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笔灵和笔灵之间也有相生相克,李白所化的青莲笔,可以用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狂扁初唐四杰之卢照邻的五悲笔,只因他悲的内容是仕途不顺。

  情节则是这个样子:一个不学无术的大学生,拿到了李白灵魂炼成的青莲笔,手握顶级法宝却不能充分发挥战力,接下来又成了怀璧其罪的典型代表,差点被自己的奇遇搞死,一度跟逆向开金手指差得不太多,被人称作最窝囊的主角……关底BOSS更是要罢黜百家,把所有笔灵销毁殆尽搞复辟。

  当年一见,端的是惊了:完全没有落修仙俗套的东方奇幻,真是佩服得紧。

  行文风格短句为主,节奏感非常好,绝大多数章节看起来丝毫不累,虽说是国学的背景设定,却也毫不晦涩,有读网络小说的耐心就足够。里面完全可以找到《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性》 《末日焚书》之类妙文的灵动。各章节名称用的都是李白的诗句,也颇应景,不是草草之作。

  顺便说句,和原作相比,亲王没做太多的修改,虽然他的自评是“青涩幼稚”“中二”“土气”。但当年灵气逼人的亲王,就算有点中二也很可爱。

  虽然国学只是外衣内核更像奇幻,虽然不难找出些网络小说的味道,虽然亲王老早以前的自黑是“bug数量跟网兜眼有一拼”,就算如此,毒草程度想必也不会超过学问平平的于丹老师和打发时间的舰娘网游。

  前者客观上推动了国学的关注度,后者让很多游戏宅人去潜心研究太平洋战争。

  这书看下来,起码会让人有查查里面诗句、文化常识以及各种梗的冲动。

  说说改动吧,下面这段内容基本是给看过《笔灵》和《笔冢实录》的朋友作参考的:

  有的人物被合并:眼高于顶心高气傲的熔羽和诸葛家大鼻子一辉哥。

  有的人物被删除:比如可以把周遭形势化作耳边乐曲的然然。

  情节设定之类的变动,自然是不在话下。

  就缩编本身而言,基本已经算成功了,删了一些小bug,增补了一些设定,整体也紧凑了不少。

  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些改动还是不吐不快的。

  有的情节被改掉:本人对秋风笔的设置绝对痛心疾首,话说,当初就是看了绿天庵一段,才去找了《草书歌行》背了去。

  书里的笔也少了几根,但每少一根笔都是少一个爆点,每删一根笔,都删了亲王一个脑洞。

  有些小细节的改动不如不改:五色笔成周与周成的精神大挪移,给当事人换了名字反倒没了原来的味道;《录灵簿》改成《录鬼簿》少了些仙气;章节名称虽然沿用了李白的诗句,但不似《笔灵》标记了出处来源略扫兴,特别是,在用了很奢侈的版面来设计的情况下。

  有些小bug该删掉的没删掉,鬼笔的第二任主人《笔灵》里写着写着,丢了,修订版里拿掉就好却没拿掉,只能理解成没删干净;类似的还有被天人笔吃掉的雪梨笔八百年后在韦家藏笔洞内复活……

  有些人最后应该给个交代,写着写着就丢了实在是遗憾得紧,比如那个叫郑和的倒霉孩子。

  《笔灵》短句短段落颇多,《七侯笔录》被合并的不是一处两处,可能是出于厚重的选择,但也少了之前的轻灵明快。

  不科学的:一是班超从戎笔的开挂,固然很爽但很有些不科学,修订版的解释说服力也不是那么强;二是冰雪女神如何爱上男一,《笔灵》里略显糊里糊涂,《七侯笔录》也照猫画虎。

  最大的遗憾是:收尾太匆忙。

  这点必须严重吐槽亲王:正常情况下收尾需要两本,至少也要一大本,现在只用了不到三章,说实在的,很有点失望。

  去掉两页不到的尾声只有40页,具体点说是P320-360,最后几枝七侯更是匆匆入局,草草收场,点睛的被强行升级怎么看怎么还是尴尬了点。

  如是按照修订删改前的《笔灵》原文,埋下的好多伏笔其实可以有很精彩的发挥,就算是两卷,一点不担心没有内容可写。

  ——韦家家主定邦为何退笔。

  ——大书特书另几支七侯的故事。现在来看,除了名字容易一不小心会想到铁掌裘千仞,唐玄奘的慈恩笔处理得还是蛮有新意也花了心思;史家代表司马迁的太史笔稀里糊涂;道家代表的葛洪灵崇笔被打酱油。

  ——诸葛家的覆灭。现在的处理固然可能很爽,但未免来得太快。《笔灵》里,有些人亲王明显是想留一条生路,如今却向田中芳树致敬杀尽众人,大约篇幅所限,不得不简单粗暴。

  等等。

  这话可能重了点: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如今,七侯草草。

  接下来这一段,厚颜自称准亲王粉的自己,这次大概是僭越了。

  《古董局中局》,我们可以看到嬉笑怒骂的亲王,《长安十二时辰》,是喘不过来气的紧张。上册看完,爽,过瘾。

  看到下册却有些疲惫——与亲王的功力无关,原因大概是节奏感。

  没有闲笔或者换个节奏的内容,文章不潇洒;长文没有闲笔,读之容易疲惫,特别是在大多数人读不进长文,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休闲阅读,需要被给点这方面的活路。

  《天龙八部》之包不同,《流浪地球》的“行车不规范”,有张有弛,插科打诨。就像看书写东西累了,去干点家务也能回点血。

  《笔灵》也好,《古董局中局》也罢,有颜政这样的活宝,有药不然这样的准活宝,或者戴海燕这样的反差萌,读起来更收放自如一些。拿中国地形打个比方,就是节奏太过紧张,那是青藏高原的高处不胜寒,而不是横断山脉山水相间的上下错落。

  回到《七侯笔录》,后三章便缺了点这样的东西,语言习惯也与之前略有差别,甚至一度有了看大刘《死神永生》时“我靠,不会是收尾时找了代笔”的错觉。亲王式的玩梗几乎没见踪影。如不是看过知乎高赞“华尔街体、倒金字塔体和新华体之区别”,真不太相信是亲王手笔。

  可能厚重了,但不太协调的感觉也出来了。

  看过的几部长篇,《古董局中局》,最后一部的设定略失望,沈朝奉的山穷水尽未免来得有点突然,哥哥假扮弟弟不假,但boss却没发现船上少个人;《长安十二时辰》,关底BOSS设定略失望;《七侯笔录》,正如前面所言,结尾算是有些草草。

  亲王的脑洞无边无际,情节推动的能力找不出黑点,但期待收束灵感,成一完美豹尾。

  最后,明天举家出门,祥瑞御免……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