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重回孩子课表

  周一下午,一个人利用空课时间把音乐教室打扫了一遍,看着整洁干净的室场,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办公室,同事问起了“为什么不请孩子打扫”的问题,其实我尝试过,但发觉现在的孩子除了不会劳动以外,也不爱劳动。“劳动”这门课程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劳技”,虽是一字之差,但没有“劳动之体验”,怎会有“劳动技术之形成”?

  若要问孩子:你在家劳动么?孩子一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会,扫地、拖地、洗碗、擦桌子、叠被子……若再细细观察现在的孩子是如何劳动的,你便会发现:早晨校园里,总有几个孩子在包干区晃悠晃悠,手里拿着扫把,左一下、右一下,既像劳动,又似游戏,一堆垃圾怎么也扫不进簸箕,值班老师看不过,准会帮忙一下;中午,过道边、楼梯上,总有孩子们端饭盆时不小心留下的食物垃圾、米饭汤水。如请孩子把见到的垃圾打扫一下,孩子准会皱着眉头,嘴上应着,心里却并不高兴。可能听多了成人“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做清洁工”之类的教诲,孩子对“劳动”自然有了另一种曲解,这也是整个社会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贬低与歧视。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让“劳动”课程重回孩子的课表也是一种真切的需要。劳动是亲近土地与自然。记得小时候我在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两位城里来的老师吃住在学校。学校操场东边有一块闲置的空地,老师带领我们开辟出了一块菜地。农村孩子特别懂事,一到劳动课,同学们争先恐后要去菜地帮忙,女孩子干些轻巧活儿,拔草、松土,力气大点的男生挑水、浇水……时节不同,菜地里的菜相继生长开花:菠菜、韭菜、辣椒、茄子、西红柿……孩子们在这块菜地里耕耘着、收获着。

  劳动是一种技能的锻炼。我们总怨言“孩子不会劳动,一做事就弄坏东西或出事故”,其实我们忘了,劳动既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脑力活。扫地、拖地、种菜、种花……哪一样不需要用脑用心呢?劳动的过程就是孩子动手、动脑的过程,手脑并用,协调发展。

  劳动能体会付出的快乐。曾看到相关资料,说人通过“劳动”(体力、心力的付出),体内会随着劳动的过程刺激分泌出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让人身心舒展,充满愉悦。我们暂且不去论它的真伪,但成人一定体会过:当自己的劳动带来清新洁净、舒适安全,或因为自己的劳动付出给人帮助、战胜困难时,这份快乐真的无法用一两个字所能表达。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优秀学校,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还是日本小豆豆(黑柳彻子)的巴学园,至少告诉我们一点:缺少“劳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