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被人惦记,我劝你别靠运气。

  我刚去澳门上学时,同住的室友大我几届,正在备考雅思。

  「你既然选择来了,就要做好孤独的准备喔,这里的人都习惯了自己管自己。」

  她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很直接地对我说出了这个忠告。

  「是吗?」

  似乎还没听完我慢半拍的疑问。她就关起了房门,继续回到了雅思世界。

  几年后,这个当年的疑问句终于改为了陈述句。

  「是的。」

  最终,我没有如愿把澳门变成我生活的归属地。毕业的时候,当我把所有行当放进 28 寸的旅行箱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留下。

  像今天文章里即将要分享的故事一样,很多人都还在飘飘荡荡,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栖息地。

  一个人,一份工作,一座城市,一些惦记与被惦记。

 今天要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顺德男生。 

  他说,

  原来每一件自己放在家里的东西,

  都会成为她妈妈让他回家的信号。

  对于一个顺德人来说,选择在广州念书工作,并不是件稀奇事吧。回家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情。

  以前在报社工作时,过节日发的粮油月饼,我会往家里提,一些暂时用不到的杂物,我也会往家里放。

  尽管我妈从不说什么,但对于每一样我拿回去的东西,她都会特别上心。

  在报社的那会,我还在办公室的鱼缸里养过一只小乌龟。

  后来我换了工作,因为刚好要坐高铁回家,就把小乌龟藏在了外套的口袋里,“偷渡”回了顺德。

  从此,它成了我家鱼池的新成员,也成了我妈每日照料的对象。

  几月过去,小小的乌龟已长到了手掌般大小。

  那时的我刚好处于工作的过渡阶段,很忙,没什么时间回家。

  我妈也不催我,只是经常汇报乌龟的成长情况。可在这样平淡的日常中,我反而更加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想念。

  乌龟很好,他们也很好。我想,我不得不回去看看了。

  故事来自

  Acher

  顺德人爱顺德,

  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可是为什么一个广州人,

  会爱北京,

  能在遥远的北方找到归属感呢?

  下面的故事,

  会带来一些答案。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去北京呢?」

  我去过四趟北京,在这里待过几个月的时间。

  第一趟去的时候,正是我人生的低谷。

  那时,爸爸意外离世了,我陪妈妈一起去散心。

  虽说是互相陪伴着散心,但我们却谁都不能开解到谁。这样的变故太重了,并不是用几句安慰的话就能过去的。

  入夜后的长安街很安静,走在又宽又阔的街道上,那天空气很不错,可以吹到比广东更通透的风。

  那晚,我大口呼吸着北京略微干燥的空气,挤压在胸口粘腻的难过像是被过滤了一遍。

  回家后,情绪明显好了些,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生活。

  后面为了工作,我陆续去了好几次北京。一趟又一趟,尽管匆匆忙忙,还是会去长安街走走。

  于我来说,这条街早已拟人化了。它如一位亲切的长辈,见证着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好与坏的情绪,都可以放心留在这里。

  最近一次离开北京,我从飞机的窗往下张望,似乎看见了一位慈祥的老人。我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他还是会在兜里为我准备一颗糖。

  正因如此,北京,成了我情感归属上的「故乡」。

  故事来自

  卢回

   

  「与你共同生活的感觉,

      是一种爱的化学反应。」

  我想,

  这句话就是这个故事的入选理由了。

  我跟女朋友都选择了离家工作,并且一起租了房子。刚同居时,看着成套的生活用品,我的心里就会很温馨。

  但换了工作后,我们能互相陪伴的时间却少了很少。

  我是一名设计师,11 点上班,女朋友 9 点上班;她每天回去睡午觉,我离家远还常加班。

  这样的差异,让我觉得需要多花一些小心意,才能让保持感情的新鲜。

  有天上班前,我即兴把一副眼镜戴在了小熊头上。

  中午的时候,女朋友发来一条信息:「天呐,小熊竟然有了生命。」

  那刻,我忽然觉得,这个随机的行为营造出了我们在共同生活的感觉。人的温度让原本就在的爱发生了化学反应,更牢固了,也更可爱了。

  之后,我每天都会花一点心机去打扮那只小熊。

  有天,我跟女朋友闹了点小矛盾。但她看到那只穿着背心的小熊后却消了气。

  她拍了一张照片传给我「你知道吗,我跟小熊都在等你回家喔。」

  我心里忽然很踏实,这样的感觉肯定也是双方的。

  天再黑,也不会迷路。

  故事来自

  V

  我自己,

  当然也准备了一个故事。

  虽然过惯了像浮木般漂来漂去的生活,

  但永远像颗老树似的她,

  却从未在我人生中远去。

  念书工作的日子里,每次回家好像都是几天,住不久,更别提什么归属感了。

  但每次,我都会去看望外婆,哪怕时间再紧。我像浮木般在陆地板块上漂来漂去,外婆却像颗老树似的永远在那。

  因为时间充裕,最近一次回家,我开车载着外婆回了趟老家。

  轮胎碾过平平坦坦的水泥路,昨日街头早已变样。快 10 年没回去,老家不再是那个房前屋后都是鱼塘的江南小镇。

统一的门面,粉刷着相同颜色的油漆,连店名招牌都是统一格式的电脑打印了。 终于回到老宅后,我才发现因为常年空着,墙壁已经发黄发黑,墙皮也开始剥落。  

  在略高的角落,我忽然看到一个用记号笔画下的歪歪扭扭的房子,里面还住着两个小人。

  下面有行模糊的小字,「我要和...」。

  尽管后面的文字已经完全看不清了,但我却记了起来。

  这是某年某月我留下的顽皮涂鸦。

  那时正要离开外婆回城上学。因为好舍不得外婆,我就画了一个只住了我们两个人的小房子。

  「我要和外婆住在一起。」

  尽管画风拙劣,但又怎么能不承认这就是我对于「家」的第一种想象呢。

  几年的离乡漂泊,早已让我淡忘了「家」的概念。

  但画在墙上随时会塌的「危房」,却召回了「家的感觉」。那一瞬间,我终于感觉到自己回家了。

  故事来自

  本文作者

    

  四个故事,

  四种不同的归属与惦记。

   

  这有带给你,

  任何的特别感受吗。

  工作后,我听过太多不愿回家的故事。

  有人下班后宁愿在外面溜达,都不愿意回家对着四面墙;有人从大学时就在外漂泊,几年来除了春节基本就不回家。

  不想回家的人那么多,但他们的理由似乎总离不开:「我单身、独居,没有值得惦记的人和事,回去也没有归属感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惦记。但如果想要被人惦记,我劝你别靠运气了。

  像文中故事那样的「惦记」,或许是偶得的。但如果我们停止寻找那些值得惦记的人与事,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当然是更没有结果了。

 

  十月头,我回了一趟曾长住的澳门。

  此行的目的,是要去学校的毕业生柜台拿回我的最后一封文件。在领取人那栏签完名字时,与此地的长期相连,也像是撕裂了。

  临走时,我特意去了一趟中心街。那个街角,有一家光顾了无数次的泰国餐馆。每当朋友问起澳门值得去的地方,我也会带着点骄傲地把这家食肆推给他们。

  但没想到几个月后,连这家店都偷偷歇了业。

  我叹了口气,再也没法喝到那碗美而廉的冬阴功了。

  人就是这样,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去了更远的世界,又拼命想抓住点什么来怀念过去。

  我怎敢说那刻的自己,不想从这碗熟悉的汤里捞上些「与我有关」的感觉呢?

  不过最后,我没去营业厅注销用了好久的澳门号码。

  这样做,至少澳门电讯还会惦记着我 :)

  -

  最近,我还看了一部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它很特别,名字叫《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汉语意思是“沙漠里的海洋”。

  电影里面,四位主人公为了拍下独一无二的沙漠婚纱大片,开车深入巴丹吉林沙漠。

  但不幸,他们在大漠中迷了路。

  一边是貌合神离的新婚情侣,一边是收钱办事的影楼夫妇,在极端的环境下,暴露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其中,领队晓峰的心理动机与情感纠结也是我所经历过的。

  尽管从小就在沙漠长大,但他却因长久的城市生活而忘记了故乡的路。

  他说:「我们不是迷路,只是离不开这辆车。」晓峰并不是不想回到故土,只是放不下已经习惯了的城市生活。

  看到这里,我很感慨。

  我的家乡虽然也在城市,但对长期生活在外的我来说,他乡早已有我熟悉的朋友,和喜欢的工作。

  家和这些,像是偷偷换了位置。

  但我们也不是忘了家乡。

  四人垂死之时,远处传来了风声和骆驼铃铛的声音。古老又熟悉的声音既是故乡巴丹吉林对晓峰的召唤,也点燃了他心中缺少的「故乡归属」。

  影片最后,晓峰翻过了沙峰,找到了心心念念的那片沙漠海,情侣间的感情也更深了。骆驼是不是真实的也不再重要了。

  晓峰找到了回家的路,新婚情侣也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下半辈子的归属感。

  这部刁亦男监制,任永强导演的短片,是华为 Mate30 手机电影计划的第一部作品,他们在斗转星移的大漠深处,拍出了城市中芸芸众生关于归属感的迷茫。

  归属感对于晓峰,是那个「沙漠里的海洋」。

  对于每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又是什么呢?

  或许,只有我们在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想拥有的幸福」后,才能领悟到归属感的意义吧。

  毕竟,家永远都不会离开你,只有你离开家。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