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原谅自己的不进步

  今天看到小秦老师在“且行且思”绿色生命教育体验手册撰写的一篇文章让我着实吓了一跳,大意是:自己刚从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心里充满了担心与害怕,怕自己管不住孩子,怕自己教不好拼音,怕与家长沟通交流……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接下来一句话让我怎么读、怎么看都觉不安与焦灼:一个教师的成长,必然伴随着许许多多孩子的“倒下”,还说这句话非常形象。

  我不知道是自己理解出现了偏差,还是小秦老师在表达时本来就不够准确,反正,我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更不觉这话好在哪里。首先,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成长是以“牺牲”许多学生为代价的;其次,老师认可自己成长的同时,“牺牲”许多学生为代价是可以理解与原谅的;第三,老师的成长,伴随着学生“倒下”是一个必然规律……这样想下去,我就不是不安与焦灼了,而是直接冒冷汗了。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理由是:第一,学生不是教师成长的试验品或牺牲品;第二,教师的成长不应建立在“牺牲”学生基础上,这就好比“你的快乐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要说的是,此处的后果比“快乐与痛苦”更严重与可怕;第三,认可这样的说法,教师在某种程度讲就是轻易原谅自己的不进步、不成长。所以,这时候,我特别希望是小秦老师在表述上出现了问题,而非我所推测与联想。

  这也让我联想起自己好多年前的一件事,对我感触很深。那几年,我在学校是专职音乐老师,但自己一直觉得很不如意,原因有很多。一是自己作为学校第一个分配来的专职音乐老师,学校有专用音乐教室,但没有钢琴,一直用风琴教学。好不容易挨到买钢琴,学校来了第二位音乐老师,作为先来的大姐姐,我当然得发扬风格,于是我不得不到班级进行“游走教学”(我自己封的),那时学校有了电子琴。后来,可能在班级上音乐课影响隔壁班教学,特别那会儿我和孩子一起学吹竖笛,真不是一般的影响,于是领导给我临时挪了一个家——食堂隔壁的风雨活动室(一半是图书馆,一半是我的音乐教室)。这意味着我的课堂是时时刻刻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听随堂课:看图书的丰老师,进进出出的借书、还书老师等等。我的课堂始终这样敞开着,没有一点自己的“隐私”,有时隔壁食堂的师傅还会逗留在教室门外偶尔欣赏一下(那是师傅后来告诉我的)。其次,我觉得学校在大的教育背景下,对一些专业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几年教学下来,觉得既是在考验我的专业热情,也在消磨我的教学意志,虽然我总是努力抗争着想让自己做得足够好,以此想向学校领导证明一点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在挣扎与消沉中度过。

  一次忍不住在老教导面前叹苦经,说气话:教导,觉得做音乐老师挺没意思的,你看,我能改行教其它学科吗?老教导是个性格温和的人,看了我一眼,不动声色问:那你想教什么学科呢?带着试探的口气。我说:本人喜欢语文,但很多老师建议我尝试教数学,你看我合适吗?老教导还是坐在那不动声色,继续问:那尝试下来教不好,误了孩子怎么办?我没想到老教导这样问话,心里咯噔一下没了底:这个,这个……还真没考虑过。我答得疙疙瘩瘩,老教导一下笑了,说:小周啊,做老师最难的一点恐怕就是所有的失败都不可能让你重新再来一次作为弥补,教育是不可以抱着尝试与试验的心情,某种程度讲就是:只允许成功,不可以失败。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你,你就得对他们负责。老教导让我慎重考虑,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把自己的专业给扔了,毕竟,那是自己的专业强项。此后,我听从老教导的话,一直默默做着学校的音乐老师,即便条件依然艰苦,但此后我没在任何人面前说过类似的话。

  再后来,我自己提议到学校阶梯教室(开家长会和教师会的会场)上课,因为那里有音响设备,更主要一点是能保证课堂不受干扰。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是我最像音乐老师的几年,弹琴、唱歌、上课……专心练基本功,用心上每堂课。在一个偌大的会场上课,说话渐渐有底气了,唱歌渐渐有共鸣了,课堂渐渐有生机了……一切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我慢慢确认我还算是个不错的音乐老师,有时竟一个人自得其乐起来。后来事实也证明,那几年是我进步最大的。所以我相信,教师只要在专业上和课堂上花工夫、花心思、花努力,任何付出都不会看不见。我也渐渐明白:一个教师的成长,全然不需要用“牺牲”学生来作代价,而应是“我和学生共成长”,或“我的成长,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