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语言文字中走它个来回

 

  近日,有幸聆听了虞大明老师的一堂光盘课——《珍珠鸟》。说起这篇课文,老师们都不陌生,但对于怎么教,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而虞老师的课的确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也引发我对现今阅读教学的思考。

  首先,略读课文也要详略得当。

  这对我而言,一直是个谜。略读课文怎么教才算“略”?和精读文有什么不同?更多的时候,我把它当成精读课文来教,精雕细琢,费时颇多。偶尔有时,我也简略起来,但往往找不到北。

  看虞老师是怎么做的。出示课题后,接着出示略读课文学习策略:凭借“快速浏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主要问题进行大略地学习。

  我知道,略读文就是把讲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在略读文中自主运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领性。这里,“快速浏览”、“大略”体现了略读文的学习特点,“把握主要内容,抓主要问题”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而从虞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略读文并不“略”。当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美好的境界?为什么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针对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师在这一点着墨不少。再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美好的画面”。设计正反两方面的对话,一是作者冯骥才和珍珠鸟的对话,再就是虐鸟者和珍珠鸟的对话。学生化身为珍珠鸟,以第一人的角色进入文本,全身心融入其中,经历了珍珠鸟的“心路历程”,和老师、作者、文本进行畅快淋漓的愉悦对话。

  当我看到这里时,心中不禁暗暗叫绝。正是这样活泼有趣的对话,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和作者、文本对话的桥梁,使得问题悄然而解,也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善心,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将自己设想为珍珠鸟,这不是对形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全新诠释。对文本语言进行转换,让学生经历语言的历练,在演绎中完善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达到教学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再次,略读课文也要立足篇章,关注表达。

  虞老师一句话便把学生带入思考之中——“这篇课文在写法上什么地方最值得学习?”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言:使用关联词让句子变得连贯通顺。抓住珍珠鸟的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而学生发现不了的地方,教师的引领性特别重要,抓住文本语言鲜明处引领学生进行“细读”。

  比如:啄着书脊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文本“闪光点”即使老师也不易发现,更何况学生,并且也不易理解。虞老师自有他的独特之处。在学生“受阻”之后,他出示已学过的典型课文片段,如,老舍先生的《猫》中的“几朵小梅花”,《白公鹅》中有关“官司”一句话,经过类比,学生恍然大悟:大作家擅长用这种方法体现自己对动物的喜爱。老师的一点一拨,就像捅破了一层窗纸,学生心里敞亮起来。

  还有,虞老师提出:中心句,一定要字斟句酌,中心句中的“往往“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关注形式的问题,学生明白了:这就是名篇名家文章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那么,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必然会习得写作的技巧。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秘密。”的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安排材料,用这样的语言,用这个词语,它不在字面上,我们不得而知,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原因。今天的语文教师应转变理念,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形式的秘密,去文本“曲径通幽”处探险,去领略“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高妙,去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才会抓住语文教学的要领,才会有看得见的效果。而虞大明老师的这堂课正是如此,和学生品语言,领学生说语言,引学生悟语言,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痛痛快快地走它个来回。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