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尺子》的读后感10篇

  《放下心中的尺子》是一本由林光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9-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下心中的尺子》读后感(一):好书要慢读

  很早就知道这个公开课很受欢迎,一直找不到时间看。听说出了书,马上欣然购买。书很精美,米色纸张,字看着也舒服。内容是讲解庄子内七篇,每篇大概七、八讲,一共50讲。这本书的特色是把庄子和现实联系起来,从文本内涵引申到生活万象,启发人们从庄子的角度,对平时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

  感觉一定要慢读。它不是那种让人手不释卷,非要一气呵成看完的书。它更适合每天晚饭后或睡觉前,抽出点时间,静静看一段,想一会。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中,心里就像打开了一个窗,有东西飞出去,又有东西停进来,心情逐渐安宁澄澈,平时的千头万绪被悄悄熨平。。。

  《放下心中的尺子》读后感(二):说积极与消极

  说积极与消极 语言本身无所谓好坏,是用语言的人赋予语言感情色彩。正如积极和消极两个词。极,高,至高。山有极,珠穆朗玛峰,极是积累起来的,所以叫积极,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告诉人如何积极。但极是相对的高,有同一时间空间的比较和不同时间内空间的比较,还有不同空间的比较,我这话有点绕,举个例子,非洲的山有极,亚洲也有极,同样是青藏高原,亿万年的极是否是珠穆朗玛峰,亿万年之后呢?这么不好说。这说明极有时空的相对性。同样,积极也有此类特点。老子讲物极必反,又有极,积极是为学日益,消极难道不是为道日损吗?积极是拉大分歧,消极是消除分歧,如此看来,消极本是对积极的反复和平衡,无积极也就没有消极,因为没有极,消什么呢?可见,积极与消极根本如同阴阳一样,一体两面,共生共存,根本没法割裂和对立起来的。同样的语言,古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还有明哲保身,得意忘言,得意忘形。老庄的厉害之处,在于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在当下的世界,实在太有意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人类文明因为文字的出现,而大踏步往前走了一步,不应该是天雨花,鬼起舞吗?但是这是我们的思维,老庄的思维是,语言一出现,是非就有了,纷争就有了,分别心就有了,口业就有了,很多神秘,不可道的似乎可道了,名可名了,道可道,还是道吗?名可名还是名吗?因此,在他们看来文字的出现有如凿破的混沌,道术将裂,人们太倚重语言了,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吐沫横飞,但庄子都觉得这是“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用自己认为不对的理由来否定对方认为对的理由。今日的人们尤其喜欢辩论,似乎人人掌握真理,我有个学生,口才极好,掌握的典故颇多,他是真“积极”,极是极端啊,我刻意弥合他对刘项的极端看法,上演了赵老师版的“左右互搏”,这效果儿很好,我能如此,得益于老庄思维。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千万别刻舟求剑,努力输入一些有时空保鲜期的知识,等到一毕业,发现过期了,学会走路比努力描脚印更重要,这样,等别人的脚印没了,自己可以走。

  《放下心中的尺子》读后感(三):教育思想更应该老庄

  教育思想更应该老庄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一面是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动态考核,一面是各种计划式、运动式工程,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焦虑,老师焦虑,家长焦虑,国家更焦虑,钱学森之问,诺贝尔奖情结简直是拨动国人心弦的达摩克里斯剑,隔一段时间就要祭出来拷问。各种专家学者都在努力支招儿,要我说,就是太能折腾了。《庄子》里有一个凿混沌的故事,颇发人深思,简直是对当下教育最大的讽刺。倏和忽是善意的,凿了七天,混沌死了,这就叫好心办坏事。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倏、忽,自己痛苦,学生也痛苦,还打着“我也是为你好”的旗号凿人。《银河补习班》的教导主任,《小欢喜》里陶虹演的妈妈宋倩都是这问题。在往大里想,细思更恐怖。一直呼吁由“教育”到“学问”的思想转变,但人微言轻。举个例子,“你要怎么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怎么样,考不上清北就完了……”诸如此类,严格意义上都是“教育”,是带有强制性的是某些观念强加的结果儿,这种教育看似整齐划一,但后遗症很大,很容易招致反抗,其结果儿就是走上另一个极端。因为这不是源于内心的,主动的,积极的认同。而如果换成“你想怎么样?你想学什么?”就变成一种给孩子的选择。后者很容易引发孩子思考“是啊,我想怎么样?”这就是箭靶,就是“的”,有了这个他自己思考的“箭靶”,再开弓就会有的放矢,没有“箭靶”,却一味的拉弓,那就是反复,对于孔子而言,这个“学”就是“箭靶”,所以他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在今天看来,把“学” 当成箭靶,估计很多人根本不理解,一定会问,那不是手段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是特色,可我们的很多中小学校长哪懂?他们根本没思想,他们也只会按照上边的意思办事,于是,你有足球课,我有民族舞,这就成“特色”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连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懂。目前的教育,绝大多数还是认知思维,简单点说,就是使劲儿就是灌输知识,不用思考,考试时候输出到考卷上就行。但与认知思维相对,更人性的其实是直觉思维和证悟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在我看来就是感物生情的能力,不去大自然,不知鸟兽虫鱼的诗是好诗吗?证悟思维,我理解就是知行合一,论语是用来践行的,老子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炫耀的。王语嫣功夫秘籍没少背,可谁也打不过啊。因此我的课,尤其重视上述两种思维的实际运用,学与问比教与育更重要。

  《放下心中的尺子》读后感(四):庄子对古典文学的巨大贡献

  关于作文 我讲《世说新语》中有一讲:叔度汪汪,讲的是黄宪,黄叔度。《世说》通篇都没正面写叔度相貌,品行,能力,境界,语言,都是假借他人之口言之,而这他人包括大名鼎鼎的周乘,陈蕃,郭泰,荀勖,戴良,袁奉高。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写作手法,我原以为这是《世说》首创,在看了《庄子》写丑人哀骀它后,我终于明白《世说》对《庄子》不仅精神上继承,就是写作手法上都有模仿,而我们最喜欢的《红楼梦》对《庄子》精神的继承,《水浒传》对《史记》笔法的继承,都说明自古文章一大“抄”,诚非虚言。最有意思的是金圣叹评水浒不见多用《史记》语,而多引用《世说》,把两种不同风格的经典联系在一起,而我们不但不觉得不舒服,还尤其惊喜,这又是大家的做派。所谓“文无定法”是也。有好多家长咨询我如何写作,我一再强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模仿吧,写作好的前提是先读经典,找一个模仿的高标,那就是经典,学会欣赏,这道理如此的明显易见,可大家似乎都不以为然,反而报什么作文写作技巧班,这大概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是模仿东施了。我以为庄子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但故事切莫纠结真假,故事背后的哲理发人深思,这就是寓道于言,简称寓言。会讲故事的人,不仅作文写得好,课上的应该也不错,庄子没好好收徒,否则以他的口才,孔子怕是要退居其次了。事实上,讲课讲得好的,都懒于写作,顾颉刚先生口吃,所以著作等身,说不出来就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们有一种误区,总觉得语言语言,就是要说出来,其实语言包括有声与无声,雕塑,绘画,作文,都属于语言。今日的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作文,要会说还要会写,可我们的语文课上成了哑巴课,而写作也不见得有多好,好好读读《庄子》或许能找到答案。庄子反思维,他笔下的哀骀它相貌丑陋,但男人愿意跟他相处,女人愿意给他做妾都不做别人的妻,国君鲁哀公想把国家交给他,这是两千年前对“外貌协会”的狠狠攻击,但千万不要被庄子迷惑,哪个人如果拿庄子的话去当史料证明什么,那可真够颠覆的,而唯一能让我们相信他所说的大概就是哀骀它大概精神上思想上极其富有,这是对道家的至高表扬,可哀骀它不乘肥马衣轻裘,而是奇丑无比,黄叔度是牛医的儿子,竹林七贤里要有土木形骸的矮瘦黑刘伶,觉得不舒服是你的审美观,但这就是道家思想,因为美丑一回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家从不是寻常人理解的“消极”,我看他积极得狠,乐观得狠,能看开生死,超越形骸,这对今日的人们该有多大的启示啊。

  《放下心中的尺子》读后感(五):我命由我不由天

  做真实的自己——读林老师《放下心中的尺子》有感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读了经典才去那样做,而是我一向那么做,那么想,突然发现经典就是那么说的,于是就有了忘千年交,就有了共鸣,比如我《庄子》,《老子》。儿时的我是个没出息的人,因为同样上山捡蘑菇,母亲和弟弟能捡一筐,而我上山就神游,不走丢了就不错了,回家的时候别人满满收获,而我筐里一眼望去可以见底,因为心思不在那,坐在上岗上望云卷云舒,给羊须草扎小辫,最多的时候是自动放映脑海中记得故事,停都停不下来。现在感激父母,没有夸我是劳动一把好手,否则我岂不是给鼓励着修理地球去了。当然,后来我就不在意别人咋看了,因为“二皮脸”,所以一直在往庄子所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努力。喜欢画画儿,就满墙涂抹,每年快过年,糊棚完毕,父母都严厉警告我不许在干净的墙上乱写乱画,可规定是你们的,干不干在我。于是新糊的墙壁就成了新一年的画板,于我而言,盼望糊棚,因为能画的地方太少了,需要归零,于父母而言,盼望糊棚,因为我画的太多了,弄脏了墙壁,需要干净。瞧,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诉求都有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哪有那么多纷争呢?在自己坚持喜欢的道路上一去不复往,直到大学,我还选修了河南焦作炭画学院高峰老师的课,花了五百银子,学了一周,不是为了当画家,纯属喜欢,推而广之,对泥塑,雕塑,篆刻都有兴趣儿,人家学篆刻,刻字,我跟李星元老师学篆刻,刻了一个唐代侍女像,就是脑袋上有一个朝前抓髻的那种,玩得不亦乐乎。我的成长,不是父母有多少很好的教育理念,但造成的客观效果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要么学习,要么来干活,你学啥,去哪上学,读啥专业,怎么找工作,怎么成家,结不结婚,读不读研究生,考不考博士……诸如此类问题,父亲一概不管,也管不了,用他的话来讲“我也不懂,你看着办吧。”我有最大权力来给自己选择和抉择,这一点,我比现在好多孩子要幸福得多。我是有点儿任性的,也为此付出不少代价,而这种代价只有普通人眼里的值与不值,对我而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多少年以后我看《世说新语》,读到王子猷,蓦然发现,我很可能是千年轮回的他。在常人看来,我多少有点不务正业,每天发朋友圈儿,是我在乎谁点赞吗?根本不是,是读书有所思,随手速记,分享给大家,喜欢不喜欢那是你的事儿,与我何干呢?发了以后,开不开心是我的事儿,与点赞何干呢?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其实就与庄子的逍遥相去甚远,我只拿我的尺子量我自己,不会拿世俗的尺子量我,如果没有这点定力、定见,那么能活到今日都是奇迹。好比,儿时深秋日子里下学,大家一起走路,前边一个大水坑,总有人激我:我打赌你不敢跳。我听都不听,继续前走,惹得那人懊丧不已,去激其它人,总有人被激,弄的鞋子湿透,全身泥,被大家嘲笑一番。我虽没有哪吒的豪言壮语“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我有自己的生活信条:我命由我不由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