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生》经典影评10篇

  《中国的重生》是一部由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执导,俄罗斯主演的一部2019-09-16(俄罗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重生》影评(一):看见 70年前最真实的中国人

  #豆狸推荐# 中国的重生 | 中国/纪录片/俄罗斯 看见 70年前最真实的中国人 苏联人拍摄的中国纪录片 跨越半个多世纪与世人相见 活在时光中的老北京 老上海 隔着长河向我们遥遥招手 展现鲜活却平凡的那个年代 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记忆 随着镜头开启一一呈现 推荐指数:⭐⭐⭐⭐⭐️ 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执导

  《中国的重生》影评(二):与其追国庆档三强,不如看点纪录片

  单集13分钟左右,硬啃了两集生肉。可能看完阅兵和分列式之后太激动。有些情绪真的很上头。

  ————————-————

  开国大典的场景看过黑白版、彩色油画版、影视演绎版,还是全彩原始影像最让人觉得,幸福。

  建国大业确实比较还原,章子怡甚至还有些像某个政协委员/妇女代表。但目前没见过任何演员能还原宋庆龄。记得是10年前的今天,去电影院看的建国大业。

  看到开会时坐在周大哥身边的年轻小平。

  看到毛主席参观苏联汽车厂,在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之前。

  小时候一度以为那个年代是黑白两色的,其实只是国家还造不出彩色摄影机。

  ——————————————

  俄语是外公那辈的第一外语,到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70年前天安门城楼上挂的马恩画像,和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的红宝书上的一样。

  ————————————————

  前几天看老友记cut,看到菲比喜欢的科学家去了俄罗斯的明斯克,弹幕有人问明斯克不是白俄罗斯的吗。一惊。心想莫非这是1991年前出来的一季。就很感慨。

  这些资料来自全俄电视台。

  昨晚70分钟的新闻联播,外国政要贺词那块,第一个普京,第二个金正恩,都是满满当当一大篇,金明确说到祝“两个一百年”目标顺利实现。特朗普的贺词只有两行,放在第二个。第四个是越共总书记阮富仲。

  =============================

  随便写了些毫无关联的东西,或许不能叫严格的影评。

  所有人都跑去看国庆档三强,然后表示被感动到哭,然后骂一些导演夸另一些。

  却很少有人看纪录片。这部目前没有评分,评分人数不足。

  ————————————

  因为它没有票房目标,所以没有撒钱搞宣传。

  没有好看的演员,没有戏骨和鲜肉。

  没有感情爆发点,平铺直叙。

  没有可让人发朋友圈蹭热点的价值。

  《中国的重生》影评(三):资源指路、背景介绍和相关信息汇总

  到今天为止6集已经全部播出完毕,大家不用翻墙就可以在俄罗斯电视台官方网站看到:https://www.vesti.ru/search?q=%D0%92%D1%82%D0%BE%D1%80%D0%BE%D0%B5+%D1%80%D0%BE%D0%B6%D0%B4%D0%B5%D0%BD%D0%B8%D0%B5+%D0%9F%D0%BE%D0%B4%D0%BD%D0%B5%D0%B1%D0%B5%D1%81%D0%BD%D0%BE%D0%B9

  第6集的链接好像有些问题,和第1集是重复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电视节目是纪念解放70周年和中苏(俄)建交70周年的,但是节目中用到的素材在一些老纪录片中也用过,当然,无论如何这都是十分珍贵的。

  据上海《新民晚报》报道,这批素材是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俄国国家影像资料档案馆发现并购买的,作为即将播出的《彩色新中国》的素材;据俄星社报道,这是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编辑和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在国家影像资料档案馆发现的,并且二者都表示这是首次公开;在《解放了的中国》首映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表示他们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拷贝(使用?购买?记不清了)这些素材的合同。

  无论如何,我只希望这批珍贵文物能够妥善保存并早日进入公共领域,而不是被剪得七零八落流散在各个机构。综合上述多家的报道,可以补充信息如下:

背景介绍

  49年初,刘访问苏联时斯大林主动提出派出摄影师记录革命的胜利时刻,由17名摄影师组成的两支队伍前赴中国,分别由大导演格拉西莫夫和瓦尔拉莫夫带队,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格拉西莫夫完成了偏总体性和历史回顾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导演瓦尔拉莫夫完成了偏纪实性的《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的胜利》在网上流传已久,《解放了的中国》刚刚完成修复并上映。

  看过《解放了的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重生》中有一些影像和《解放了的中国》完全相同,只是《解放了的中国》加入了导演的旁白,《中国的重生》保留了原声(播出时有俄语配音)。也就是说,当时苏联摄影师拍摄的原始材料保存在莫斯科,而使用这批素材的早期作品《解放了的中国》则保留在国内。至于当时制作完成的另一些影片《新北京》《人民的上海》《大江东去》《江南胜景》和《解放了的南方》还等待发掘和抢救。而保留在莫斯科的大约200盘原始素材也并非完璧,因为在开国大典之后,苏联摄影师下榻的翠明庄宾馆(时中·组·部招待所)失火,记录开国大典的几十卷胶片被烧毁。

  虽然如此,这些胶片和作品还是十分珍贵的,尤其是苏联胶片失火之后,国内一直没有高清彩色的开国大典素材,只有用国内一些老旧设备拍摄的影像(就是之前各种纪录片和电影用的那种),这次发现让彩色的开国大典重见天日(虽然是不完整的),真是弥足珍贵。

重要信息

  鉴于一些人对历史的模糊,故而特别整理一些信息量比较大的画面并加以解说,当然我也有很多历史信息没有说到或者不清楚,请各位补充。

  给这幅比较完整的人物群像注了名字,欢迎大家补充。这部影片对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很多苏联重要人物的影像也是首次出现,比如代表苏联作协访华的大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茅盾和彭真到场迎接,郭沫若在《雄鸡集》中回顾了他和法捷耶夫的交往。

左侧为法捷耶夫,右侧为西蒙诺夫

  《中国的重生》作为一部用保存在俄罗斯的原始素材制作的纪录片,当然十分珍贵,希望这批素材能够早日与公众见面,希望当时人拍摄的电影能够早日被发现,希望现在人能够用好这些素材。

  相关电影收集,请看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9918032/。

  《中国的重生》影评(四):研究中国的记者们比某些年轻人更懂中国基因

  1斯大林的生日。是讲中国与苏联的友谊联系。去不了苏联的质朴的中国人,在去苏联的列车停站时把自己对苏联对中国前期的种种援助,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经过镜头的记录,我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也能感到其间的纯粹的感激之情。

  2新中国的成立。彩色的记录,高清的画质,有朱总司令的开怀大笑,周总理慈祥的指点,刘少奇在一旁笑着不时捋一捋自己的头发,围坐一堂,毛主席抽着烟,翘着腿,蜷缩在沙发里。他们是在多少个草铺度过多少个枪林弹雨风餐露宿夜,才换得这一桌谈笑风生,共商国是?领导人的胸怀,那种豁达,不禁感叹晚辈要学的要经历的还有很多。

  3新旧上海。电影里演的确实没错。可为什么纪录片的镜头里看到的更多是心痛,因为太真实,所以更触目惊心。

  4新旧北京。这里是旧朝古都。有什么好避讳的。就要在这里,开疆扩土,我大中华新旧包容,要的就是继往开来的魄力!

  5解放战争。看到背包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可爱官兵真的泪目了。细节决定成败,得人心者得天下。老乡,我们是跟你们站在一起的。我们是有理想,有纪律的部队,加入我们吧。

  看得出,即使时至今日,苏联的记者对于当时的中国还记忆犹新。他们读懂中国的那些概念,那些文化,我听的出是有很大的钦羡在内。不管怎样,谢谢你们解读中国,这个礼物真的很棒。

  《中国的重生》影评(五):封禁数十年第一次公开,这部9.3分新片,看完想起立鼓掌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的中国,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了何等的艰辛,才能够为我们创造了如此幸福安稳的时代…… 这都是现在的我们,绝对无法想象的。 最近,有这样一部片,史无前例地公开了70年前的中国模样。 其中还有不少影像画面,是第一次公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片并非出自“中国制作”——

中国的重生

  ВТОРОЕ РОЖДЕНИЕ ПОДНЕБЕСНОЙ 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首播:2019-09-16(俄罗斯)

  这部纪录片来自俄罗斯,出自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之手,豆瓣评分9.3。 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中俄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俄罗斯24台播放期间,《中国的重生》收视率是同期最高收视率的3倍。

  片中有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影像资料,再现了70年前的中国。 集中展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风貌,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着和饮食,街头商贩和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

  “该纪录片使用珍贵资料,以彩色影像为主,堪称非常轰动之事,许多镜头皆独一无二、质量上乘。” 纪录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部纪录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俄中建交70周年而制作。

  《中国的重生》并非导演杰尼索夫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此前,他还曾出品过《俄罗斯和中国:欧亚心脏》和《中国梦——复兴道路》两部纪录片。 作为一名历史文献专家,杰尼索夫表示对亚洲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文化,在他看来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说起这部纪录片的缘起,1949年9月,当时的苏联派出一支25人的纪录片摄影师队伍前往中国,制作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 在1949-1950年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画面定格在一盘盘胶片之上。 所有摄制使用的都是彩色胶片,这在当时堪称史无前例。

  1950年,一部名为《中国人民的胜利》的黑白纪录片,在当时的苏联播出。 纪录片中展示了一部分该团队在中国拍摄的画面,而绝大部分资料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些影像资料便被封存了起来。

1950年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不久前,为了制作纪录片《中国梦——复兴道路》,杰尼索夫在俄罗斯国立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查找不同年代拍摄于中国的相关素材,发现了这批彩色影像资料的存在,大约有200盘,底片已经褪色了。 他决定要用这些资料,制作一部影片。

1949至1950年,摄制组电影录音员维塔利·涅斯捷罗夫在中国工作的场景

  由于资料实在太多,他和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修复、数字化、剪辑等工作。 而之所以命名为《中国的重生》,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奋发、充满惊喜的时代。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所展示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向人们展示了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正在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变化着,令人惊叹。

  全片分为6集,每集短短13分钟。 主题分别是:《中苏友谊》、《开国大典》、《老上海》、《老北京》、《解放战争》、《新与旧》。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建国之初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与帮助,苏联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新建了大约200座工厂。 数以千计的中国大学生和年轻工人,被派遣到苏联高校交流学习。 中国青年开始大规模学习俄语、俄罗斯歌曲和民族舞蹈。

  在这部纪录片中,很多苏联重要人物的影像也是首次出现。 比如代表苏联作协访华的大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茅盾和彭真到场迎接,郭沫若在《雄鸡集》中回顾了他和法捷耶夫的交往。 自此,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作品在中国印刷出版上百万册。

  那时的中国人总是称苏联为“老大哥”,方方面面都以苏联为学习的方向。 无论是建筑还是教育等方方面面,直到今天还能看到苏联对新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在《中国的重生》中,开国大典的盛况被清晰的彩色镜头记录下来,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每个国人都应该看一看。

  这一刻,意味着自1911年满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国经历过的混乱与动荡终于结束了。

  此外,还有记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珍贵镜头。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曾经的上海和北京。 70年前,苏联传奇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和一群苏联摄影师,被派遣到中国。

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

  他们记录下了国共军队在上海交战的画面,以及49年以后的上海风貌。

  在摄影师拍摄的上海镜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70年前上海租界的样子。 有些镜头至今还会刺痛每个国人的眼睛,曾经的租界公园里有过”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以及在中国土地上标识“此系美国政府财产”。

  1949年之后的上海,还可以看到旧上海遗留下来的人力车。

  作为半殖民地的老上海,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极度奢侈的财富,与暗无天日的赤贫同在。

  旧上海的贫富差异,令人惊讶。 一小部分华服美食的有钱人,和广泛挣扎于贫困饥饿中的人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催生革命的原因。 建国后,中国在扶贫问题上取得了辉煌成就,7亿人走出了贫困。

  而70年前的首都北京,同样被苏联摄影师用彩色画面记录下来。 |在航拍镜头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70年前的紫禁城。

  给苏联摄影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北京宽阔整洁的街道。 那时马路上的车很少,因此坐车游览北京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北京是一座典型具有中国气质的城市,与上海不同是它并不那么”西化“。 与今天的北京一样,过去的北京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无论是传统手艺人还是文人墨客,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的保留和传承。

  而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北京城墙,也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如今看来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影像,令人不禁有时空穿越的感受。

  在第五集中,可以看到解放战争中的珍贵影像资料。 一些镜头清晰得好像电影画面,然而它们是真实的。

  最后一集记录了建国后,推翻旧思想、打破旧规则的那段时期。 有一段批斗地主的画面,十分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

  当时,70%的中国农村人口都是由雇农和贫农构成的。 土地问题一直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令他们长期身陷在贫困之中。 而最早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是共产党人。

  这些真实的画面,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比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更有说服力。

  改革带来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农村,也出现在城市。 例如,在北京的孔庙就开设了工会积极分子的学校。 要彻底改变中国必须摒弃旧的封建思想,而儒家学说则被认为是导致中国保守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同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新中国最早出台的法律之一,就是《婚姻法》。 它宣告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离婚自由的婚姻制度。

  1949年之前,80%的中国人都是文盲。 仅有五分之一的儿童,能接受最基本的初级教育。 为了完成扫盲目标,新中国政府开设了人人都能上得起的扫盲学校。

  而另一项突破则是男女同校,这在旧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了被列强欺负的孱弱状态,建国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震惊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 相信成长在新时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吃不饱穿不暖,而这在几十年前还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常态。 通过这部纪录片和现实生活的对照,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不禁要感叹一句老话”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多少先辈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国人,我们真的要不忘初心,更加不忘前人经历的苦难,将中国建设成更好的国家。

  *本文作者:RAMA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