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二人转式小品带歪的中国喜剧

  1990年春晚,赵本山和他的小品《相亲》火了一把,从此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味小品和喜剧在中国风行开来,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甚至一些民间演艺场所,只要有晚会,东北味的小品必须要有,否则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观众,总会觉得不那么完整。

  我们说在郭德纲和他主导的传统相声火起来之前,中国的相声是处在几乎走向没落的这样一种状态,当时的很多老一辈的相声名家由于多种原因创作和表演走向低谷而暂时告别舞台,活跃在体制内的演员们或者搞一些相声变种,比如曾一度活跃于《曲苑杂坛》的相声电视,还有其他一些变种,以此维持艺术生命,其实就是慢慢走向没落。当相声泰斗侯宝林先生的公子侯耀文为了上春晚不得不和黄宏搭档演小品,当黄宏在小品中声称相声不行、现在是小品的天下的时候,我相信作为正统候派相声艺术的传承人侯耀文先生,他内心肯定是在滴血的。小品这样一种喜剧形式其实脱胎于戏剧院校日常教学的学生作业,八十年代中期,经过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创作和提升,慢慢成为一种独立的喜剧形式,在春晚舞台的渲染下成为晚会必备节目。所有艺术形式其实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戏剧,因土壤和地域文化各异,就形成了粗扩雄壮的陕西秦腔,温婉典雅的越剧,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省电视台和文艺团体也立足于本土文化,创作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小品节目。但是,当人们说到小品,更多想到和说到的还是有东北味的小品作品,其中又以赵本山及其弟子们的作品为最甚。可以这么说,从1990年开始,春晚舞台如果缺少了赵本山的小品,就会被观众们认为是不完整的春晚,这一现象一直保持了二十多年,由此也带红了东北味的影视作品。

  怎么说呢?有人说,东北人骨子里就带着搞笑的基因,一言一行都能令人捧腹。确实,当年背井离乡闯关东的那帮人,拖家带口地在天寒地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艰难地生活,唯有通过田间地头、炕上炕下的相互打趣,才能慰藉内心的凄苦,久而久之,沉淀下来,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戏剧文化——二人转。二人转形成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在过去那个县以下就没有真正有效政府组织的混乱时代,没有规范,怎么带劲儿就怎么来,也唯有如此,这些民间二人转表演团体才能获得市场,才能生存下去。一九四九年以后,政府的文化部门是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改造传统艺术,比如侯宝林先生就开始在政府的指导下创作和表演经过提纯后的相声节目,二人转也是如此。宣传和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事,一时之间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空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在卖拐三部曲之前,都是些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事和人性的优秀作品,卖拐三部曲之后逐步走向为了搞笑而搞笑,逐步丧失了文艺作品对社会的观察和反映能力,特别是他的一干徒弟带着刘老根大舞台的浓烈味道扑向春晚以后,仅仅是为了搞笑、为了搞笑不择手段的特点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了。小沈阳、宋小宝、宋晓峰、文松以及程野,都在极力将田间地头表演的二人转思维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如果说,春晚作为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非常看重的一台文化盛宴,还能自觉剔除一些文化糟粕的话,那么,当下在各电视台风行的选秀节目可就没有这样的防火墙来保证舞台的纯净了。2004年湖南卫视一档叫做《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开启了中国各省级电视台的选秀热潮,诸如唱歌、舞蹈,慢慢发展到喜剧方面的选秀,近六、七年来,比较有名的就有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湖北卫视的《我为喜剧狂》,安徽卫视的《超级笑星》,浙江卫视的《中国喜剧星》,东方卫视还有一档叫《笑傲江湖》的也是喜剧选秀,看过这些节目的观众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东北选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东北二人转味道的小品成了所有选秀类节目的香饽饽,这里面有赵本山和他一干徒弟的功劳,或者也可以说是罪过。喜剧是一种带着泪的笑的艺术,为什么?真正的喜剧演员,他们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对生活真正深刻的认识和细致的总结才能捶打到观众内心的共鸣。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大师卓别林,他在系列作品中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观察,通过夸张的表演来控诉,这触及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于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笑了,这种笑是可以长久回味的。赵本山本人早期的作品也是这样,厚重的生活体验,长期的表现形式探索,使得三部曲之前的作品能长久被人们回味。说到这里,我脑子里跳出一个人物,周云鹏。在上《笑傲江湖》之前,周云鹏就是本山团队里一个打杂的小人物,但是格调低下的《笑傲江湖》通过包装给了周云鹏舞台和空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东北味的喜剧表演总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疯子、傻子、残疾人,所有的笑料都来自这里。是的,特别是选秀舞台上那些参加选秀的来自东北二人转群体没有什么名气的新人更是如此,他们疯狂地展现一些辱人和自辱的桥段来博取观众和评委的眼球,在交流中极力讨好评委的言行,确实让喜剧舞台变了味。

  电视节目的特点是非常注重人设构建的,比如某评委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但节目需要他歇斯底里,他就得疯狂,这就构成了这些节目的底色,懂行的人也从中看到了电视台节目组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一切的节目制作都是为了市场,也就是各个电视台心心念念追求的收视率,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普通民众忙于创业,对于文艺作品的需求,往往更热衷那些没有什么接受和消化成本的快餐式作品,喜剧尤其如此。可是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确实无法奢求一些草台班子在走村串户的表演中要如何高雅或有高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社会公德和法律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主流的媒体,各卫视和网络平台,确实首先应该自律,指导和约束艺人,让他们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和艺德,创作出能逐步提升国人文化欣赏水平的优秀作品来。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脱口秀方面的评论文章,对于今年的脱口秀大会卡姆最终获得冠军这个结果,我觉得这是节目组正在对快餐式文化的一种附和,是非常不好的趋势,我说,卡姆获得冠军是他个人的胜利,却是中国脱口秀表演艺术的悲剧。同样如此,如果在各主流电视台的喜剧选秀节目上继续农村草台班子低俗二人转风格的喜剧路子,那么中国的喜剧创作将只能继续徘徊在低端、快餐式和不能长久回味、无法经久传承的水平。主流媒体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他们基本的社会功能,积极正面的引导、影响和提高人民群的文艺鉴赏水平,为构建一个有着高雅文化底色的和谐社会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