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藏书楼

一:这个有哪些著名的藏书楼?

浙江宁波天一阁

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 浙江宁波天一阁

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

清朝北京故宫文渊阁

是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其房屋制度、书架款式等仿天一阁。

五桂楼

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余姚人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

玉海楼

此楼为清人孙衣言所建,而其子孙诒让生平致力于文献研究搜集,使规模不断扩大。楼中藏书,均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集编成书目,目前藏书大部分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

徐家汇藏书楼

该楼的创建起源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1847年,法国传教士南格禄购地建楼,并在随身带入中国图书基础上四处搜购书籍,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雏形。该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

《四库全书》七阁 即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在镇江建文宗阁、扬州建文汇阁、杭州建文澜阁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在镇江建文宗阁、扬州建文汇阁、杭州建文澜阁,阁与书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先后遭兵火焚毁。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二: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有哪些?

四库七阁(清):

北方四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

江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宁波天一阁(始建于明)

清代四大藏书楼: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山东聊城海源阁

三:古代藏书楼都做出哪些贡献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嬗变

2005-11-21 阅读3979次 本站网友 常丕军 发表 常丕军专栏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两干多年前。从周朝的王室文库到秦汉时期的石室、金匮、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等等,都足国家级的藏书楼。历代统泊者和学者都非常重视书辅的收藏、研究和整理,版本目录、校勘集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到了清朝此项事业引非常发达,清政府拥有七大藏书楼,皆以文字为首,第二个字为水字旁,象征着中华文化源流流长,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溯阁、文谰阁。\搜集了当时几乎全部的书籍。随着封建文化的繁荣,在官府藏书之外,从南北朝时代起,出现了私人藏书家建造藏书楼的现象。到唐代,私人藏书家开始为藏书楼命名。到了宋代书院大兴,又出现了书院藏书的现象。在当时最著名的四人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里均有大量的藏书。

但是不论上述哪—.类藏书机构都足以藏为主,书只供皇帝、王公大臣享用,只供士大夫阶层著书立说而用,一般儒生和老百姓是很难看到的。而且所藏的书籍因受到中国传统学术门类结构的制约,读经、解经的书籍占了压倒多数,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方面的书籍很少。

由于文化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受到限制,占代藏;t5楼的图;t5利用律极低,社会教育功能缺失。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打破传统藏书楼的格局,创办带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公共图书馆,足近百年的事。是二十世纪文化史上的 个创举,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而在实现由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进程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这就是西方传教士所办图书馆的示范作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作用。

西方传教士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就有过在中国创办图书馆的尝试,最著名的是北堂图;书馆,康熙十九年(1700年)所建的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所属图书馆.据1938年国民政府整理该馆时的统计,北堂图书馆存有西文图书5.000册,中文书籍Q000册,其中有很多稀世珍本。但由于清政府在康、乾、雍、嘉等前几代闭关锁国,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致使早期来华的传教士无法开展活动,孕育中的近代图书馆萌芽也被扼杀,延缓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紧锁的国门,西方传教士们伴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和西方文化纷纷来华,并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起厂.座座新式图书馆。从新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其中最著名的有1847年耶稣会教士在上海建立的“徐家汇天主教堂藏书楼”。共藏图书资料20余万册(西方图书8万册,中文图书12万册)。此外还有1849年西侨会社在—[海创办的“丁部局图书馆”,<1851年改称上海图书馆)。1871年英国牧师伟烈亚历创办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该馆系统地收集有关东南亚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图;书资料,曾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中国境内最好的东方图书馆”,1874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发起成立的上海格致书院和书院藏书楼,1887年基督教在上海设立的“广学会图书馆”等等。

西方传教十创办的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新式图书馆,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业产生的参照系。其启蒙和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它带来广与我国古代藏书楼,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的保守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公共、开放、共享、服务的西方图书馆新观念。如早在1849年创办的工部局图......余下全文>>

四:藏书楼的现状

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沈阳文溯阁、海宁衍芬草堂、海盐西涧草堂……这一座座古老沧桑的藏书楼,曾经串起了中国悠久灿烂的藏书历史。但历经岁月沧桑中,许多藏书楼辉煌不再,损毁严重,留存下来的也岌岌可危。2005年3月10日,被誉为中国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澜阁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这使得中国众多藏书楼现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如今这些藏书楼是不是还能找到昔日的辉煌呢? 据了解,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如今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经所剩无几了,目前全国仅有100余座。其中,宁波天一阁、聊城海源阁、湖州嘉业堂等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藏书楼,由于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保存现状较好,有的还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地域文化象征。但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现在大多数的藏书楼却已岌岌可危了。湖州皕宋楼、福州饮翠楼住满了居民,终日围困于灶火、电线之中;无锡万卷楼被改作他用,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园中的一家茶社;兰溪二酉山房因城建规划已拆毁8年,但由于财政资金紧缺至今未能异地重建;徐州状元府藏书楼因年久失修于去年在大雨中坍塌……另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藏书史上十分著名的藏书楼,现已无迹可寻,有的就连当地政府也全然不知。显然,中国藏书楼的现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不容乐观”这四个字来形容了。那么藏书楼中所藏的古籍又处于何种状态呢?记者了解到,现在藏书楼中辗转流传下来的许多珍贵古籍,由于缺乏管理而落满了厚厚的尘封,更有甚者因得不到及时修缮正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同样充满着无奈与凄凉。众所周知,藏书楼与其中所藏古籍本应是一个整体,但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藏书楼已经很少了,许多都是书楼异地,惟有空空的建筑矗立在那里,已没有了当年汗牛充栋的盛景,这也是当下大多数藏书楼的真实写照。 据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介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古籍在历史战乱中遗失或毁掉了;二是传统藏书楼都是私家的,随着藏书楼主人的后代不再从事这方面研究或是家庭败落无力为继,便将古籍变卖或捐赠了;三是由于一些地方藏书楼在保管设施、研究人员等方面存在不足,出于保护目的,国家便将藏书楼内许多珍贵的古籍迁入了大型图书馆。对于如何结束这种书楼分离的现状,浙江图书馆事业研究所所长林祖藻表示难度很大。他说,有些藏书楼周围的自然环境根本就不适合珍藏古籍,如杭州文澜阁地处孤山,前后临水,湿度很大,而传统的建筑又不能安装恒温恒湿的空调。另外,一些曾经变卖的古籍,比如湖州皕宋楼的藏书早在1907年就被卖到了日本的静嘉堂,现在要赎回,就会涉及到外交方面的问题。而以前收归图书馆集中保护的古籍,其现在的保管单位也不愿轻易归还,因此现在如果想要实现书楼团聚,只有借鉴杭州文澜阁补抄《四库全书》的做法,将以前藏书楼内所藏古籍用照相机翻拍下来,然后依据原书进行还原复制,再存放于藏书楼中。

五:现存最早的古代私家藏书楼是哪

余秋雨先生的一篇《风雨天一阁》,使得天一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商贾百姓,都把来宁波去过天一阁引以为自己的荣耀。所以,“来宁波不去天一阁,等于没有来宁波”便成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浮躁的心灵充其量也只能是使人们在这里充当一个匆匆而过的过客而已,有几个能象余秋雨先生那样在这个曾经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之处的圣地来细细品味呢?更何况还会有一个为能为饱览天一阁的藏书而把自己青春堵上的那个古代女子钱秀芸吗?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阁址位于宁波城区月湖西,今天一街22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他又在阁前开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又在藏书楼前后,砌造假山,架桥构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养鱼,使藏书楼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天一阁将藏书的功能与读书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识。后乾隆为珍藏其在朝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沈阳的热河避暑山庄,扬州,镇江与杭州各地兴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从其整体上讲,均参照了宁波天一阁的模式而统一建造的。从此天一阁享誉全国。1933年至1935年,当地一些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把原在尊经阁等地的历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八十余块,其中以三块"南宋旅日华侨碑"最为珍贵。它们是迄今已发现的南宋时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侨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到范钦83岁去世时,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其中以明代(1368-1644年)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后藏书逐渐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整修。解放后,天一阁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许多藏书家也先后把珍藏图书捐献给天一阁。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余下全文>>

六: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是哪四座啊?

[一、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里镇,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

[二、海源阁] 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

[三、宋楼] 湖州的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注: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为陆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陆心源亲手所建为潜园,规模宏大,他的另一藏书楼——守先阁即在其中,守先阁嘉惠学子,空前绝后,待后叙。)

[四、八千卷楼] 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丁丙,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七:请列出中国古代五座私人藏书楼和五位藏书家的名字。

随便举几个======

藏书楼

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北宋建昌人李常(字公择),将自己的李氏山房藏书九千卷捐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众阅读,苏子瞻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表扬之。

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

明末清初----徐火勃的红雨楼、周永年的籍书园、孙衣言的玉海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国英的共读楼、黄澄量的五桂楼等,

清代----丁雄飞的古欢社、陆心源的守先阁、黄树谷的广仁义塾、张敦仁的六一堂、孙星衍的孙氏祠堂等。。。。

清末民初更多。。。

藏书家

1魏晋南北朝崔慰祖。《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记载:“(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2五代石昂,“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

3宋代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多精审之本,其豁达肯借著称于时。

4宋代闻人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其“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

5明清岳浚,为抗金名将岳飞九世孙,积书万卷不吝借人,故“一时名士多游其门”。

。。。。。多。。。。。

八:清代宫内四大藏书楼是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九: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在什么地方?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十:清代还有哪些藏书楼?

浙江的陆心源的“ 宋楼”、浙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山东杨氏父子的“海源阁”、江苏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人称激清末四大藏书楼”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