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智慧的教育读后感

一:《阅读点燃智慧教育》读后感

《阅读点燃智慧:冯德全早教方案2》是我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的经典成果之一。作者从婴幼儿的认识特点和汉字的特色及阅读的规律等方面,论证了早期认字阅读的可能性,并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论证了早期认字阅读的必要性,有力地驳斥了“汉字落后论”“早期识字难”“识字影响智力发展”等种种传统谬见,并提出了“生活游戏是婴幼儿早期识字阅读的最佳课堂”等观点。作者详细介绍早期识字阅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供了早期识字阅读各年龄段的教学说明及参考教材。本书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创新性,又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论证有力,实例丰富,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无论是对婴幼儿的父母、老师还是教研究工作者来说,本书都是极其宝贵的“礼物”。

书中的第二讲“生活游戏是婴幼儿早期识字阅读的新的里程碑”中说到婴幼儿期的识字阅读远非只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游戏识字和习读低幼读物,催发智力和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给孩子插上腾飞的一翼。因此,在早期对孩子进行识字阅读可促进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四五岁的孩子动则活跃,静则专心,他们对故事、儿歌等极有兴趣。所以,早期识字阅读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及早锻炼他们的有意注意,经过早期识字阅读诱导的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地发展起来。

2.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婴幼儿看一个字与看一幅画、一张邮票有同样的兴趣,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奇特的。孩子这时的识字全凭影响,而两岁后的孩子就能观察、分析字形结构,学习比较和辨析了,孩子的观察力就可得到锻炼。

3.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实在集中注意和用心记住的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孩子从小做识字游戏,常常会得到赞扬和鼓励,记忆人物不断明确,记忆习惯就会很快养成,所以记忆效率大多就会直线上升,孩子的记忆力就会打得较好的培养。

4.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的思维和想象是须臾不能离开语言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就是“思维流”。人一旦离开语言,思维和想象及其参与的行为就不存在了,那就无异于动物看待世界一样。然而从高层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来看,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书面语言。因此,早期识字阅读对促进婴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是最有明显成效的。

5.陶冶优良性格并培养七爱书的情操

早期识字阅读接触最早的自然是儿童文学,而儿童文学作品中最不乏勤劳与懒惰、善良和邪恶、勇敢与怯懦、创造与保守等方面的动人形象和他们之间的斗争。这些形象对激发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全他们的人格益莫大焉。6.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只有具备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主动吸取前人的学识精华,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这样的个性品质最容易在早期阅读和日后的广泛阅读中获得发展,所以早期识字阅读能教会孩子学习。

可以看到孩子经过早期识字阅读后会受益匪浅,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孩子们的早期识字阅读,不但要做好自己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同时还要对家长做好孩子早期阅读的指导工作。

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书中的100多个案例都使我受益匪浅。这100多个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因为这些案例中凝聚着王老师的智慧,他给了我们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那一个个案例告诉我教育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对学生的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效果是不大好的,有可能还会造成反效果。我听过很多专家的演讲,一直认为作为老师爱心是最重要的,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就能教好学生,能解决很多问题,而学生屡教不改则被我认为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认为自己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找到一样与爱同等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智慧。现在的教育缺的似乎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如书中举的例: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了解他,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经过长期努力他们师生关系亲密了,该生的学习也有了明显地进步。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这位老师觉得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能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想的,也包括我。经过王老师的点评,我才知道学习不起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树立自信心。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用爱去包容学生,而是学会去做研究型的老师,去像王老师提倡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原因,学生对学习应该感到事半功倍。我们的教育也不会那么累了。王晓春老师还在书中指出: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甚至不是你做没做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已成为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具体怎么做会更好呢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家长是没有文化的,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得与我们教师的理念配合,我们的教育就会十分地吃力。我记得我问过很多学生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帮助你的同学,把你的水彩笔借给他?"很多学生都很犹豫,我知道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孩子的这种自私是家长们灌输的。家长的这些做法,和我的教育形成了矛盾,可能学生仍然下不了决心多帮助学生。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教家长一些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针得到一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师,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MSN()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余下全文>>

三: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和智慧型教育,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到底从哪里来,简单的讲教育智慧从教育者的实践和思考中来,但很多时候,我们一线教师多的是实践,少的是思考,当教育智慧不期而至的时候,我们也很少总结,把这种智慧传承下去,所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很难有所突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珍视、积累教育中的点滴智慧,让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   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一次意外创作。一次全县公开课,我上的是一节阅读指导课《坐在最后一排》,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叫乔小叶的同学眼睛近视,但老师却让他坐在最后一排,和老师赌气的缘故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来一位叫白明的新班主任观察到了这一点,在白老师的关心下,乔小叶终于走出阴影,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坐到了第一排。文章让我们懂得了这世上有最后一排的位置,但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名为《收获》的诗,课上我让同学们谈感受,谈自己有没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不知是学生陌生还是紧张,没有人吱声,急中生智我提出“我也有坐最后一排的经历,只要同学们肯谈,我也可以拿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一招很有效,几位同学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经历失败的故事。我没有食言,把《收获》读给同学们听:   诗的背景:一次全县的竞赛,我很渴望,选拔赛后校长找我们谈话,我很紧张,心怦怦直跳,遗憾的是我被安排做预备队员,我很伤心,甚至落了泪。   那是一个   雨丝缠绵的秋天   为了心中那份期盼   我奋力攀援   汗水湿衫   可无情的失败   让我汗颜   一如   那个坐最后一排的孩子   但老师的话语   想起我的耳畔   能爬上金字塔的   只有两种生物   一种是展翅高飞的雄鹰   一种是锲而不舍的蜗牛   我坦言   我算不上雄鹰   那就让我做一只   靠毅力前行的蜗牛吧   回想   坐最后一排的日子   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一如收获了   硕果累累的秋天   没想到,诗刚读完学生的掌声已经自发的响起。   启迪:“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生媚”,我体会到诗歌能达到叙事达不到的渲染情感、深化主题的功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或选编一些诗歌,灵活的插入到课堂中,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朗读《沁园春.雪》让学生领略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学习《群鹤翔空》、《斑羚飞渡》我采用诗的形式做对比阅读:雁回山,群鹤翔空 ,回荡着声声哀鸣 ;伤心崖 ,斑羚飞渡,连着悲壮的彩虹……。不但如此,我还逐步增加了课前五分钟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读诗、颂诗、写诗的氛围日益浓厚,学生也更加喜爱有诗的课堂,记得学习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用汪国真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读后感“意志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垂下头颅,只是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读后感《教育智慧:来了就不要再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没想到一次意外创作让诗歌融入了我们的课堂,更没想到诗歌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如此大的色彩和艺术力量。   案例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那次…… ”,40分钟后作文完成了,我发现80%的同学内容集中在“失败”“成功”两方面,素材范围很窄,大部分是写学习经历的,内容平淡,有些还是编造的。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难忘,那次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