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一:《对联赏析》教学反思

对联是很有趣味的语文知识,既是知识,也是文化。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对联规则,懂得对联常识,将更有助于学生欣赏对联,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这节课中,开头的微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对联的起源、种类和基本规则都浓缩在了微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初步掌握了对对联的规矩。其后的课堂设计都围绕巩固和应用这些规则而来,由易到难。让学生从一字联开始,慢慢增加到二字联、三字联,既让学生认识到上下联字数首先要相等,又让学生在试对的过程中感受其他规则的应用。课的中间穿插几个对联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对联的趣味性。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平仄的有关知识,特意挑选了几副成语对联,让学生来分析平仄。而后,又通过几句五字集句联让学生感受词性的相对。此时,小结对联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连线题巩固。在考考你中设计的颜料店对联有些难度,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也能基本对出来,尤其是李言蹊同学对的“乌黑鹤白雕头棕”十分巧妙。在拓展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给学生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对联“玻璃联”。通过正反两面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对联不仅内容、形式有对称之美,汉字本身也具有这种对称的美感。进而推演到其实一个汉字拆拆合合有时竟也能成一副佳对。从而为下节课讲述“析字联”做了铺垫。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从课后学生的日记中也看到了同学们都很喜欢上对联课,还有同学给我出上联让我对下联。看到学生们深深被这对联文化所吸引,我感觉这堂课在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语言文化之美上是比较成功。另外,从学生对出的对联来看,学生也确已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规则,这一教学目标也算是落到了实处。可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时间的掌控上,课堂容量过大,没有及时取舍教学内容,导致超时,这是今后必须要注意。另外,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应对仍显稚嫩,经验不足,教学机智不够。因为对联课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要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就需要教师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课堂生成难以预测,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大大提高。板书的设计也仍需注意。今后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师请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铁路班中饮酒的反思发言

饮酒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

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

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其三:“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味来。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

反思二:

首先,这堂课的切入点比较有新意,从酒导入,并通过打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新旧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其次,从诗歌教学角度来说,通过诵读、圈划等具体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知识点就比较落实,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比较具体可行的诗歌赏析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了炼字、意象等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厚实。

此外,在文本的教学上,能够从酒入手,并结合《饮酒》中的序文来进行拓展阅读,抓住作者一生之中“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从而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比较广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课余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去了解一个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成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空间。

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反映出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问题设置上,我个人灌输偏多,启发性较弱,使得学生的思考比较被动;而且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有阶梯性,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活跃。

其次,从教学次序来看,先解读文本,再输入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虽然这样的设置体现出教学者在构思上的新意,但是弊端是造成了教学的结构倒置,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学生思维常态,整堂课的教学会比较流畅,而且学生的思考也会相应地由浅入深,和老师产生比较积极的互动。

此外,从教学活动来看,也反映出我在教学素质上也需要积极提高。如整堂课时间的把握,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等,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自己不断地去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教师怎样如何做课例研究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常要通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

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

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春节前,我们一起在洛阳听过的语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钓鱼》,有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模仿钓鱼的动作,还有的教师自始至终强调环保的问题等等。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品德课。显然,这些教师就没有把好小语学科的脉。如果让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话,可围绕“《钓鱼》编者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钓鱼的启示”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互相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今天,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

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分散话题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余下全文>>

四:如何做课例研究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常要通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

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

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春节前,我们一起在洛阳听过的语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钓鱼》,有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模仿钓鱼的动作,还有的教师自始至终强调环保的问题等等。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品德课。显然,这些教师就没有把好小语学科的脉。如果让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话,可围绕“《钓鱼》编者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钓鱼的启示”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互相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今天,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

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分散话题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

实际上,发现教学实......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